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圖書頻頻出錯到底誰之過?

http://www.CRNTT.com 2008-02-23 04:04:45 路豔霞
  前幾天,《咬文嚼字》雜誌指出《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一書的八處文史和語言文字錯誤,立即引發了多方關注。在此之前,于丹、易中天、孫立群、王蒙等多位學者、作家,都曾遭遇過讀者的挑錯、指摘,逐漸地,“糾錯”甚至已演變成當前特有的文化現象。
 
  這讓人們忍不住要問,圖書頻頻出錯到底誰之過?
 
  重選題重表面輕細節是病根週末是書店客流最多的時候,記者隨手拿起銷量驚人的《玄武天下》(三),只是隨意翻到第287頁,光是看懂這一頁就要費不少功夫。亂造詞如“怨隙”、“哀邪”,還有這句莫名其妙的話:“無形殺機如水銀泄地般向四面八方彌漫開來,周遭每一個人都清晰感到了無孔不入的殺機的存在。”該書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列舉很多。再看看周圍五顏六色的網路小說、青春讀物,胡亂造詞、錯字病句等文字失範現象,邏輯混亂、違背常識等問題已經到了見怪不驚的地步。
 
  可以說,“無錯不成書”堪稱出版界的頑症。對此,專家認為,出版界重選題重表面輕細節的風氣是病根所在。75歲的沈昌文是前三聯書店總經理、《讀書》雜誌主編。老人家敏銳地注意到,現在的書講究外表,講究大選題,可是在細枝末節上琢磨得不多。像書稿文字的潤飾、史實的訂正、譯文的修改、錯字的消滅、格式的統一等,而這些也正體現了一本書的品質。“比如學術著作出版,過去很關注做人名、地名和學術名詞的索引。現在的書壓根兒就不做了。”老人家終於有了一次“驚喜”,三聯書店出版的《君主制的歷史》,算是有個索引,可仔細一翻,才知道是襲用英文版索引,原來編輯還是懶得改為中文版頁碼。
 
  編輯門檻變低缺乏嚴謹作風編輯門檻變低、編輯缺乏嚴謹作風也是文字品質低下的原因。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說,一個長篇小說編輯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往往需要十幾年的時間。他自己就是歷經見習編輯、助理編輯、編輯等過程一步步走過來的。“可現在,許多圖書編輯一上馬就幹,不出問題才怪。”沈昌文則認為,現在出版社的工作越來越粗糙,目前最需要強調的是嚴謹的工作作風,說的遠些是對大眾負責,說的近些就是對作者負責。比如王立群一書中有的錯誤是編輯增加的,沈昌文說:“編輯不但不糾錯,還為別人增錯,這是需要吸取的教訓。”
 
  出版社不問“出身”,不講專業分工,一味猛追暢銷書,也是錯誤不斷問世的誘因。郟宗培說:“過去,文學書只有10家專業出版社在出,現在全國580餘家出版社,80%至90%都在分這一杯羹,沒有專業的編輯,看不出錯誤你能拿他怎麼辦?”文學書如此,像《百家講壇》一類的學術圖書,更是如此。
 
  語言使用不規範現象普遍存在出版物錯誤不斷,也跟社會大背景有關係,一方面,現在人們缺乏對祖國文字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受商業文化的衝擊,整個社會對語言的使用都存在著不規範甚至混亂的現象。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說,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有表現力的語言之一。說到有些出版物和電視、網路等媒體上語言失範的現象,他一直憂心忡忡。他認為目前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錯別字氾濫;二是不顧詞性,隨意搭配詞語;三是亂造新詞;四是亂用成語;五是濫用外來語。而“硬傷”則包括知識差錯、法規差錯、邏輯差錯等。這些差錯借助現代媒體的傳播影響力驚人,一個錯誤可能會禍及幾千萬甚至幾億人,這就是當代技術條件下差錯的“放大效應”。而一個人幼年時代接受的錯誤資訊,很可能會誤導他一生。桂曉風因此提醒,當代編輯應該比古人更加嚴格地防範差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