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提高景區知名度不能只靠“立碑”
http://www.CRNTT.com   2024-05-16 11:06:09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網評:提高景區知名度不能只靠“立碑”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默達

  近日,秦皇島市“天下第一關”景區內多了塊特殊的“紀念碑”,上面寫著“孟姜女哭倒長城處”,此舉引發不少質疑。

  本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加上歷朝歷代改編加工,是否真實存在尚且難以定論;加之“哭長城”情節本就帶有誇張成分和浪漫色彩,非要和某個地點“深度綁定”,未免有些矯揉造作。當地回應稱,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的在於推廣孟姜女傳說相關的文化。

  孟姜女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故事的重心在於齊國將領杞梁為國捐軀,齊莊公欲於郊外吊唁被指“失禮”。“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西漢劉向所著《說苑》中出現了“哭夫”“崩城”的具體情節。然而此“城”非“長城”,主人公為“杞梁妻”而非“孟姜女”。唐代詩僧貫休一首《杞梁妻》,將故事挪到秦代,將“齊長城”變為“秦長城”。明代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孟姜女”的傳說廣為流傳,還加入了“千里送寒衣、秦始皇逼婚”等情節,其丈夫也變為平民“範喜良”或“萬喜梁”。

  孟姜女的形象經歷代加工逐漸生動豐滿,兼具多個歷史時期的印記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單是孟姜女的家鄉,便有鬆江、銅川、淄博等多種說法。河北秦皇島有“孟姜女廟”,河南新鄉有“孟姜女路”“孟姜女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孟姜女傳說”一項有多達四地申報。由此可見,孟姜女之“毅”並非囿於一隅,而是隨著民間傳唱融入多種文化傳統之中,塑造後人的精神品格。孟姜女之“悲”則反映出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對堅貞愛情的謳歌,對和平安寧的向往。

  文化名人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個別地方只是把“蹭名人”當做文旅發展的“殺手鐧”。近年來,“蹭名人”引發的風波頻頻見諸報端,前有炎黃堯舜、屈原孔明故里之爭,後有劉備托孤1800周年研討會被嘲。除了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許多地方還瞄上了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哪吒鬧海、石猴出世、七仙女下凡等都成了“香餑餑”。不可否認,挖掘本地區的名人故事,確實是短時間內提升知名度、帶動文旅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許多遊客看來也豐富了游覽體驗。但凡事過猶不及,若是罔顧歷史事實和傳播邏輯肆意改編、強加關聯,只重“名頭之爭”而忽略文化現象的內涵,不僅不利於域內旅遊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於文化傳承無益。

  體味姜女之“悲”,何須單立一“碑”?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群眾對“孟姜女傳說”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一些旅遊紀念品如葫蘆雕刻、手絹,流傳的戲曲、歌曲等也與孟姜女傳說相關。整理不同版本的傳說故事,收集歷朝歷代流傳的孟姜女詩詞,舉辦文化研討會,製作相關動畫視頻……既已為文化傳承做了不少實事,倒也不必緊抓一塊石碑不放,但批評指正的聲音同樣也在警示我們——提高文化影響力得靠“硬實力”,一塊孤零零的石碑終究太過單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