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堅決阻斷逐利資本侵入義務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21-07-30 09:13:37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有輿論說,整個校外培訓機構迎來滅頂之災。因為相關內容23日流出後,教育類股票開始狂跌,美國上市的所有中國教育類股票都深度下跌。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文章介紹,2017年紅黃藍事件爆發後,資本對教育的扭曲首次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學前教育之前一度被錯誤定位為完全的市場服務,幾乎沒有任何約束的學前教育成為資本熱衷的市場。資本逐利,無可厚非,但到了教育領域,資本逐利產生的負面作用不容忽視,甚至成為一種“惡”。有一個幼兒園品牌,僅加盟的就有600餘家,這是赤裸裸的逐利。2018年,國家對學前教育政策進行大調整,明確國家需要承擔主體責任。在大舉增加學前教育投入的同時,為遏制學前教育亂象,學前教育機構被禁止上市。

  這次輪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市場。在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祭出禁止上市的重拳。中國教育類上市公司多達20餘家,其中市值最高的,幾乎都是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即便是把教育當服務貿易的西方國家,也很難看到教育類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辦學為主的上市公司,更不要說這麼高市值的公司。

  文章指出,根本區別在監管。在西方國家,教育不是不可以盈利,但必須把掙的錢再投入到學校建設中。辦更好的教育,這是共識,也是對資本進入教育的主要要求。對於那些完全以牟利為目的的資本進入教育,西方國家有著嚴格要求與監管,上市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在中國,這些錢基本成了股東的利潤,上市是為了擴大再生產,獲得更多利潤,於是不少校外培訓機構都辦成連鎖店。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成為資本眼中充滿誘惑的肥肉。

  資本在逐利本能驅動下攪亂教育市場的同時,也大幅提高了大量家庭的經濟負擔。阻斷逐利資本侵入義務教育,已經迫在眉睫。如很多人所預期的,這次的“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機構下了禁令。但筆者想提醒,禁止上市不等於不支持社會各界參與教育,國家禁止的是以逐利為目的的資本介入。

  文章認為,在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更需直面家長的現實需求。“雙減”政策明確提出,“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這也是此次“雙減”政策的首要任務之一。我們亟須檢討過去一些不恰當的減負政策,尤其是從思想理論上。比如小學三點半放學的規定。這被很多人認為是忽視了家長的現實困難與教育需求,客觀上把學生與家長推給市場,推給校外培訓機構,對校外培訓機構做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畢竟,對教育的高追求才是“雙減”政策背後的最重要動因。部分家長和孩子的更高教育追求,雖然有不足,但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之一,我們必須面對並最大程度予以滿足。如何真正落實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最大程度滿足這部分人的更高教育需求,就成為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一個關鍵。

  文章表示,人與人是有差異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規律。否則,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範治理整頓,很可能為滿足這些更高教育追求設置障礙。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合理滿足,資本必然會想盡辦法找漏洞去鑽,比如已經開始興起的上門家教服務。

  還值得警惕的是,近期受“雙減”政策的影響,資本開始湧入高等教育,大量收購民辦高校,有一家民辦高校集團已經下轄近20所民辦高校。一些民辦高校的利潤來源,主要是地方政府按人頭的補貼或者撥款,資本又會給民辦高校帶來什麼?教育和資本的遊戲還沒有結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