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開工業固廢“轉身”的綠色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24-04-02 13:04:33


 
為了盡可能收集到生產一線的一手資料,程芳琴帶領團隊,從山西到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深入瞭解煤炭產業發展現狀,為解決難題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下,她帶領團隊成員探明了煤矸石燃燒活化—污染物控制—活性灰渣形成規律,發明了煤矸石固硫控溫燃燒與灰渣高效耦合利用方法。相關成果應用後,煤矸石、煤泥入爐量大於90%,且實現了寬負荷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超低排放。

除此以外,程芳琴還帶領團隊開發出分質資源化利用——分類無害化填充技術,形成了煤矸石清潔燃燒發電、煤泥清潔型煤及配套爐具、灰渣高值化利用及協同矸石無害化處置等一系列成果。

初心不改 讓科研事業薪火相傳

每天早上,程芳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回顧課題組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在早會上就工作內容對骨幹教師和研究生進行指導。當日事當日畢,這是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的習慣。

有人曾這樣評價程芳琴,“程教授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天在出差”。儘管經常日夜奔波在企業考察、學習培訓的路途上,但程芳琴始終牽掛著教育事業。她常說:“科技的未來屬於年輕人,衹有千方百計育人才,科技事業才能基業長青。”

為此,有時在睡夢中想到要緊的事,程芳琴都會趕快拿起手機記錄下來。她的團隊成員經常開玩笑道:“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程教授留言布置的任務,上班後迅速執行。”

程芳琴還關愛學校青年教師的成長,經常幫助他們分析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討論技術問題及其背後深藏的關鍵科學問題,逐字逐句給年輕教師修改論文和項目申報書,許多論文及項目申報書上都寫滿了她的修改意見。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我們把它叫作‘扎根’。”山西大學青年教師楊鳳玲對程芳琴在開學時給學生的寄語仍記憶猶新,這句話也成了她在科研最煎熬、最迷茫時的指路明燈。

“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這是程教授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楊鳳玲說。

  (來源:科技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