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音樂劇創作生產:激發原創力 提升影響力
http://www.CRNTT.com   2024-04-16 10:46:51


 
  當夜幕低垂,燈光璀璨,上海這座“愛樂之城”便奏響樂章,國風、流行、都市等不同風格的20餘部音樂劇交織上演。人們可以探訪環人民廣場的“演藝大世界”劇場群,來到集合沉浸式小劇場的亞洲大廈,觀賞駐演3年多仍一票難求的《阿波羅尼亞》等音樂劇。城區其他地方也有專業劇場上演音樂劇作品。在前灘31演藝中心,改編自經典名著《戰爭與和平》的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剛剛在這裡結束了多達51場的“限時駐演”。

  一般來說,專業劇場長期駐演模式是一個城市演出市場發達程度的試金石。衹有觀劇人群足夠龐大,才能支撐起演出周期以“年”為單位的“長期駐演”模式。研究顯示,在演藝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占人口總數5%的觀眾每年平均觀看演出15次以上,貢獻了當地30%多的演出票房。與此同時,還需要人口總數5%—35%的觀眾每年觀看5部以上作品,才能支持演藝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文化消費潛力巨大,文化市場空間無限,音樂劇行業有條件有機會走出一條多樣發展、多面開花的道路。

  當前,我國音樂劇最普遍的演出模式是專業劇場“定期輪換”、劇場院線“各地巡演”,同時也出現了類似於亞洲大廈這樣的“長期駐演”形式。多形態演出模式增加了音樂劇內容的多樣化供給,讓觀眾有更多高品質作品可以選擇。音樂劇宣傳發行方面,“不在看劇,就在看劇路上”的觀劇達人,在社交媒體上發揮著音樂劇推廣的關鍵作用。用優秀劇目先贏得5%的資深音樂劇觀眾的青睞,再吸引更多觀眾到來,成為當下效果顯著的音樂劇推廣模式。

  從慣例來看,音樂劇與傳統舞台藝術在運營上有較大不同。音樂劇行業往往採取製作人中心制,這一模式有助於提高作品的質量,提升劇目與受眾的匹配度,營造良好的劇場環境,服務文化產業發展。專業製作人創新探索市場化路徑,打通從“工作坊到市場”的通道,優化從創作、製作到運作全產業鏈的音樂劇生態。借鑒先進創作運營模式,近年來,我國音樂劇產業鏈逐步成熟,劇場經營、劇目製作、經紀業務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實現更大產出效益,推動行業穩步發展。

  音樂劇的繁榮發展不能依賴單一模式,差異化發展帶來更廣闊空間。比如,諸多中小型民營戲劇工作室另辟蹊徑,明確類型化定位,嘗試打造“小而美”的音樂劇新空間,無形中改變著觀演關係和戲劇美學,給觀眾以獨特的沉浸式審美感受。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劇場不只是一個觀劇的場所,還可以是一處圍繞表演藝術建構的生活美學場景,這也意味著,以音樂劇為紐帶的文旅融合發展擁有更多可能。

  近年來,我國音樂劇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人才、豐富演出形態、培育觀眾群體等方面成果顯著。我們期待,中國音樂劇在講好中國故事上不斷精進,更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精品需求。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