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石康:作家不是賺錢的料兒

http://www.CRNTT.com 2007-08-13 11:10:36
  上個世紀的世紀末,誕生了一群當時不為世俗主流容忍的作家。他們行為乖張,文字大膽。在他們半自傳半想像的聲色犬馬、飲食男女世界裏,世紀末的不安、焦躁以及迷離彌漫其間。石康、衛慧、棉棉、九丹……這些不同的名字不約而同地在某個時刻一起出現,像一場有預謀的大會,攪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雲雨。有人看了驚歎,“這是中國大陸版的‘世界末的華麗’”。 

  如今,他們都漸漸退到公眾的視線外。新一代的年輕人正以更強大的衝擊力佔據他們當年的位置。轉行,或者封筆——是這些年最多的關於他們的消息。在今天這個商業與物質文明占主導的時代,寫作之於生活竟如青春之於生命。 

  找到現在主攻劇本創作的石康和做了封筆決定的衛慧。他們的文字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青春,於是,和兩人的談話多少都流露出檢閱匆匆逝去時光的味道…… 

  來錢快的劇本創作 

  “寫劇本比寫小說來錢快唄。”石康以最直觀的方式說出他認為“寫劇本”與“寫小說”的差別。因為小說《晃晃悠悠》、《支離破碎》、《一塌糊塗》為自己贏得聲名的石康如今安心地寫著讓他有一定收入保障的劇本,由他擔任編劇的電視連續劇《奮鬥》已經在很多電視臺播出,並受到普遍好評。 

  對於為什麼現在專職寫劇本的提問,石康在不久前接受其他媒體的採訪中回答:“就我目前的情況來說,迫於房價飛漲,朋友們多數買屋換車,我也不能顯得太寒酸,就決定在寫電視劇本《奮鬥》之後,再次操刀寫劇本,想通過寫幾個漂亮劇本來改變我的經濟現狀。就像那年見到導演趙寶剛之初,他問我為何寫劇本,我笑答:‘窮瘋了出來混混,掙點錢唄!’”對一些剛出道的作家,石康甚至更加直截了當地說:“想發財就別寫小說,靠寫小說發財的幾率實在太小。” 

  儘管自己的作品曾是熱賣的暢銷書,但他對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仍然頗感不滿。這使得“作家像賭徒”成為石康的名言。“賣好了你就贏了,賣得不好當然就輸了;贏了你就有很多好處,輸了也就少人問津。在這個過程中,你還要跟你的同行擠得頭破血流,但你真正的所得又有多少?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就是從莫名其妙的走紅到莫名其妙的過氣兒。在這一個惦記與忘卻的週期裏,我看到了世態之炎涼。於是,在作家與賭徒之間,我常常將二者身份進行置換。” 

  其實無需為了寫劇本放棄寫小說。今天的作家群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物。如今小說裏不再有過多細節的描寫、心理活動的鋪陳甚至是敍述順序上的講究,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人物對話的出現以及被作家們削尖了腦袋想出來匪夷所思的情節。寫作的目的直奔主題——為了方便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商業衝擊和行業市場化競爭的現狀迫使無數投機取巧的故事發生。只提倡一本萬利的連帶創作,不要求勤勤懇懇的塌實耕耘。不少人認為石康為了劇作放棄小說的做法多少有些不值得。 

  “技術上講,我覺得寫小說更靈活,劇本有諸多限制。你給觀眾寫故事,他們最關心的是起承轉合的情節。你只有吸引他們一直看下去,你的劇本就寫成功了。我寫小說的時候也不會想太多這個故事能不能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寫小說就寫小說,寫劇本就寫劇本唄。 

  “其實,所謂的商業寫作也不能給作家帶來多少好處。我記得去年有個作家富豪排行榜,第一名是餘秋雨。他的版稅1年好像有1000多萬。靠!隨便一個做生意的,1年就能賺到這個數,作家根本就不是賺錢的料兒。作家和賺錢基本就沒什麼關係。你想想,做得最好的人1年才賺1000萬。靠,這是個行業嗎?快打住吧!做衣服、做皮鞋、做一個冰棍廠,再不然倒點藥,1年1000萬簡直太小菜了。寫作根本就不是一個賺錢行業。那些總是把寫作想像成一樁買賣的人,從想法上根本就是有問題。在我看來,寫作是為了提神自我,滿足自我。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寫作是為了閱讀。不寫,你也就不知道很多前人寫過的作品有多好。閱讀和寫作都是為了在精神上獲得享受。反過來說,不閱讀能寫作嗎?你以為人家都是坐下就寫?其實不是!” 

  半路出家的勤奮作家 

  石康愛看書,能做到拿起一本書就開始看。愛看書成就了石康的寫作。小時候,看了一首詩就模仿寫一首詩。看了小說,就模仿寫一篇小說。七八歲就開始寫點小文,1999年正式出版第一部小說《晃晃悠悠》,到今天,石康已經寫下了千萬字的作品。不過,誰能想到現在靠文字吃飯的石康讀書時最好的科目是數學,大學學的是和文字不沾邊的軟體專業。他說自己其實叛逆,因為家裏不讓他學文科,於是他就盡折騰些文科生的東西,寫寫小說、隨筆、散文。 

  儘管如此,大學畢業後,石康還是暫時按部就班地找了一份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編程。 

  “大學畢業以後,我做了編程的工作。當時也不是為PC電腦編程,而是為工業電腦編程。一年以後,我覺得編程的工作實在枯燥乏味,自己也越發對設計好的生活感到厭倦。正好我有個朋友把我介紹給他在《北京文學》當編輯的哥哥。我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給《北京文學》寫點小說。後來,雜誌社召集了當時在北京寫作的一群年輕人,包括李大衛、丁天。我也就順理成章地通過他們又認識了唐大年一幫朋友。”對骨子裏的氣質的認同,最終讓石康和這群人走到了一起,成了一個在不穩定狀態下晃晃悠悠的自由職業者。 

  對於所謂的“不穩定”工作狀態,石康有些不以為然。“任何行業都有‘穩定’與‘不穩定’。風險再大,也有人賺。‘穩定’與‘不穩定’完全看個人。”大多數人都有“中人之資”,後天的努力才是獲得“穩定”的保障。大量的閱讀,瘋狂的寫作,在石康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年那些和他一起為人所提起的人都漸漸地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只有在翻看故紙堆才會想起曾經還有這麼一個人。“才華是流星”的說法不過是個華麗的藉口,勤奮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在經典小說《晃晃悠悠》中,多少人都曾經揣測過以第一人稱敍述的主人公“我”和石康本人到底有多大的關聯。這個不可挽回的,關於逝去青春的故事看完之後從來都讓人心生灰暗。在緊隨其後的《支離破碎》、《一塌糊塗》中,石康將這股迷茫與讓人心碎的情緒延續下去。 

  其實,迷茫的困惑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並不矛盾。 

  “我一直都迷茫,因為我問自己‘我為什麼活著’,‘我是誰’。這些終極的問題一直都讓我迷茫。但我積極地直面人生,我盯著生,同時也盯著死。當把生命當成必死的生命來看待時,別人便說那是頹廢。我看是說的人簡單片面。” 

  與人生終極狀態的不解與不確定相比,“勤奮”是石康能夠確定的事。 

  每天的閱讀時間至少保證6個小時,每天或多或少地寫博客文。“我比我的那些朋友們寫的要多得多。別的不說,只看看我平時更新博客的數量和品質,就能說明問題。太多人不夠勤奮,所以才導致他們的現狀不盡如人意。我在博客裏常常會寫一些關於‘懶惰’的文章,算是鼓勵自己也告誡他人吧。” 

  已經出版的若干小說和隨筆集,已經足夠看出石康的勤奮,但“勤奮”並不足以讓勤奮的作家衣食無憂。再加之出版社拖欠費用的情況時有發生,來錢快的劇本寫作看來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東高地的斯賓諾莎 

  石康目前寫的電視劇集數已經超過了100集,用他的話說,“已經把你給寫吐了”。深居簡出,與一群和自己有一樣生活習慣的朋友交往,石康龐大的創作動力來自他勤奮異常的閱讀和學習。 

  他的好朋友唐大年寫過石康對書籍“瘋狂”:“一起逛書店,石康一買上千塊的書,是常有的事,放在他捷達車的後備廂裏,揮手告別時,你覺得那車都被知識壓得沉甸甸的。” 

  儘管搞的是文學創作,編的是電視劇本,石康對哲學有癡迷的熱愛。仍舊是唐大年的回憶:“有陣子石康苦啃哲學,那猛勁有點像只‘瘋狂的老鼠’,從羅素開始,隨即竄到維特根斯坦身上,接著一路往上竄,踩著尼采、叔本華,繞過黑格爾和康得,沖向斯賓諾莎、笛卡爾,直奔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最後把西方哲學一勺燴。那時候後半夜電話鈴一響,我接起電話,准是:‘喂,老牛麼,他維特根斯坦說……’” 

  由於家住北京南郊東高地,加之熱愛哲學的程度不亞於獻身哲學的斯賓諾莎,石康被朋友贈以雅號——“東高地的斯賓諾莎”。 

  “那時候特喜歡看哲學書。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一本,我就買一本。”“東高地的斯賓諾莎”依然熱愛哲學,這些年,他的西方哲學閱讀注意力轉向了東方哲學——佛教。 

  在新書《那些不值錢的經驗》裏,作為非專業的佛教研讀者,石康寫下了自己對佛教好玩的理解。 

  “在我看,佛教很像是一種有關情商的宗教,修成了果位的佛教徒可以因無痛苦而非常自信堅定,寬容和慈悲,全因他們心中有種詭異的終極幸福論。” 

  “有一次,朋友聚會時我閑著沒事兒嘴欠,開句玩笑駡了句佛陀,在座的人全部大驚失色,紛紛說我以後一準兒拔舌下地獄,這時我才發現迷信是多麼地深入人心。我本想告訴他們,由於佛法中說不清道不明的共業的原理,弄不好他們也得與我一起下地獄……” 

  “用一種自然主義的眼光看佛法,總使我覺得佛教信念有點不自然,它不太像是一種信念,反倒像是一種哲學觀點,尤其是想到空性見本身也是空性的,心中便油然升起了一種審視廢話的感覺。” 

  “‘無我見’多多少少叫我覺得有點可笑,看著一個個挺頑固的大師被別人說成是無我的,實在滑稽。” 

  閒暇生活 

  石康喜歡自駕遊,這和他生性不受拘束的生活狀態頗為契合。 

  “如果我現在有5萬塊錢,也有時間,想出門。我就會揣著錢,一腳踩下油門,開車出去玩。把錢花乾淨了,再回來。” 

  石康最喜歡珠海和廈門,這兩座南方的小城留給他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廈門,他已經去過若干次。“我喜歡廈門的冬天,那時候的氣溫像北京的春天。這裏也有和我關係很好的網球球友。來到廈門,我也能和他們一起打球。” 

  新書《那些不值錢的經驗》裏有一篇題為“關於廈門”的文章,石康寫道:“這裏有大海,隨便走進去便可游泳,什麼自由?媽的這就是自由!廈門水餃比北方的餃子要好吃,因為吃完餃子,碗裏還有骨頭湯可喝,我和老狼喝著當時在北京市面上還很少出現的雪碧,在棕櫚樹下打著檯球,頓覺生活煥然一新,我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想走了,因為廈門什麼都好,簡直就是天堂。” 

  個人簡歷 

  石康,北京人,生於1968 年。 

  本科畢業於聯大航太工程學院電子系電腦軟體專業,研究生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專業。1993年起寫作至今,著有長篇小說《晃晃悠悠》、《支離破碎》、《一塌糊塗》、《在一起》、《激情與迷茫》、《心碎,你好》;隨筆集《雞一嘴鴨一嘴》、《北京姑娘》;電視劇劇本《奮鬥》;電影劇本《大腕》、《北京風情畫》、《新搖滾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時代的終結》等。最新隨筆集《那些不值錢的經驗》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