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强省會城市合作 促進泛珠三角繁榮

  建設泛珠三角,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創舉。由内地九個省區和港、澳地區共同組成的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區域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5,人口數量占全國的1/3,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3。在這一區域中,有香港這一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有澳門這一國際性旅遊服務城市,有深圳、珠海、汕頭、厦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有號稱“中國第一展”的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深圳中國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南寧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國家級大型交流會。總之,建設好泛珠三角,對於提昇區域經濟的整體競争力,對於增强我國的經濟實力,對於加强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特别是與東南亞經濟更加緊密的聯繫,對於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復興,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一、建設泛珠三角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

  建設泛珠三角,是目前我國涉及區域最廣、涉及人口數量最多、在國内外影響最大的區域發展戰略,是對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

  以“五個統籌”爲基本内容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强調統籌區域發展,是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特徵的客觀反映和主動應對。從國際經濟的發展態勢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現象,世界絶大多數國家爲了提高競争力,爲了擴展自身的生存空間,都參加了不同形式的區域經濟貿易方面的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範圍越來越大,聯繫越來越緊密,一體化的内容也越來越豐富。據WTO統計,到2005年,正式生效的區域貿易協議可達到300個。國際間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消除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間阻礙生産力發展的各種障礙,有利於勞動和資本的節約,有利於生産要素在成員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達到擴大市場、促進各成員國及世界經濟增長的目的。

  從國内的發展態勢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在國家戰略規劃制導和市場經濟自發運行雙重力量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多個明顯的區域經濟板塊。有東部、中部、西部板塊,有東北板塊,也有代表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板塊。經濟發展呈現區域板塊狀態,在客觀上發揮了區域的整體優勢,區域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從而也就加快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但也要看到,由於利益關係的不同,各區域之間還存在程度不同的制度性障礙,生産要素在個區域間的流動還不是十分通暢。先行一步的發達區域對欠發達區域的帶動、輻射效應還没有正常發揮。科學發展觀提出要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通過區域制度創新,加强區域相互之間的聯繫與合作,促進區域資源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促進産業的合理分工與協作互動,一方面,讓基礎條件和區位條件比較好的地區進一步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繼續爲提昇我國的整體實力作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讓欠發達地區在先進區域的帶動下實現趕超發展,力争在短時期内大幅度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在倡導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建設泛珠三角的戰略構想正式出臺。建設泛珠三角的實質,就是要在這一區域内建設一個統一大市場,使區域内的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市場無縫對接,資源優化配置,産業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競争力,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因此,建設泛珠三角的實質與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

  第一,建設泛珠三角體現了9+2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内在要求。改革開放25年來,先行一步並飛速發展的珠三角地區,成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 “引擎區域”,並對周邊地區産生了巨大的極化效應。珠三角地區的資金、技術、産品,以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源源不斷地擴散到周邊地區,周邊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工業産品、農副産品、電力等能源産品和原材料産品,也源源不斷地流入珠三角地區。有資料表明,廣東已經成爲周邊省區主要的投資來源地。例如,廣東在湖南的投資額占湖南引進外省投資的50%以上,廣東在江西的投資額占江西引進外省投資的25%以上。進入廣東務工的人員,有65%是來自贛、湘、桂、川四個省區。廣州港的貨物流量,有1/3以上來自或流向廣東以外的周邊省區。“西電東送”已經成爲廣東重要的電力來源。總之,在“9+2地區”内,已經形成了强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以至有人説,“湖南不養猪,廣東没肉吃。江西不種糧,廣東没米吃”。這種區域内的生産要素流動,不僅使區域内的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提高了區域的整體競争力,而且已經使區域内的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不可替代的相互依賴性和相互支持性。隨着内地與港澳CEPA協議的簽定,以及區域内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會議展覽、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區域内的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體化的時代。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客觀上要求在制度上有一個顯著的創新,以便使區域内的基礎設施、基礎産業的規劃與建設更加一體化,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化。建設泛珠三角正是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這種内在要求而作出的一種戰略性的制度安排。

  第二,建設泛珠三角是典型的東、中、西三大板塊互動和融合。除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外,内地9個行政省區中,東有廣東、福建和海南3個行政區,中有湖南和江西2個行政區,西有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4個行政區。由東、中、西三大板塊搆成的泛珠三角大區域,資源禀賦呈典型的互補狀態,産業基礎呈典型的可協作狀態,經濟發展水平呈典型的梯度級差狀態。有差异才有合作。因此,區域内的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例如,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大規模外向型加工工業與中西部省區豐富的人力資源相結合,就可以形成具有强大競争力的世界級製造業中心。又例如,區域内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如四川、江西、湖南、福建的山,海南的海、雲南、貴州的民族風情、廣西的桂林山水、廣州與香港的美食文化和購物天堂等等,如果能够進行進一步的開發與整合,將可以建設成爲世界聞名的旅遊區。再例如,區域内存在大量的汽車製造企業和相關的機械製造業,如果將這些産業資源根據市場原則進行引導、整合,進行産業協作與配套,則可以形成具有强大競争力的汽車産業基地。總之,建設泛珠三角爲區域内的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契機,是典型的東、中、西三大板塊的互動和融合。

  第三,建設泛珠三角有利於在CEPA框架下,促進港澳與内地的合作。CEPA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内地與港澳地區的緊密聯繫,一方面,充分發揮港澳國際市場在引進國際資本、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帶動内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廣大内地成爲港澳的腹地,充分利用内地廣闊的市場,促進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與穩定。改革開放25年來,珠三角實際上就是香港、澳門的直接腹地,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香港、澳門20多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建設泛珠三角,從一定的意義上説,等於將香港、澳門的直接腹地從珠三角延伸、擴大到了泛珠三角。廣闊的泛珠三角市場,同樣可以爲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與穩定,提供重要的支撑條件。

  第四,建設泛珠三角有利於我國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東盟領導人爲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做出的重大戰略决策。它將成爲推動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舞臺,並爲發展中國家開展互惠互利合作樹立成功典範。

  從地理位置上,泛珠三角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泛珠三角北承中國内地,南連東盟,是中國和東盟合作的前沿陣地。從經濟交往基礎看,泛珠三角的廣東、廣西等省區已經是東盟重要的貿易伙伴。一年一度在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必將促進泛珠三角各地資源、産業的整合和經濟發展。因此,泛珠三角必將成爲中國與東盟建設自由貿易區的重心部位。建設泛珠三角,可以大大增强我國與東南亞的對接能力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對擴大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爲中國經濟發展謀求穩定的周邊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强化省會城市合作是建設泛珠三角的關鍵

  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建設泛珠三角的關鍵在於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建設區域城市網絡,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强化中心城市建設。這也是我們設立“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市長論壇”的意義所在。

  現代經濟就是城市經濟。城市是現代經濟的主要載體——既是重化工業的主要載體,也是高新技術産業的主要載體。在世界發達國家, 95%以上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城市中進行和完成的。在我國,雖然城市化程度還比較低,但是改革開放25年來,特别是20世紀整個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城市的發展來支撑的。目前,全國29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全國國民生産總值中所占比重超過一半,平均增長速度是在12%以上。如果不是這些城市的經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那麽在前幾年我們應對通貨緊縮的過程中,宏觀經濟總量增長速度就不可能保持穩定,就没有餘地來進行結構調整和進行國民經濟的基本建設。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成就,最大的變化是在城市,最大的成就也是體現在城市。事實上,哪個區域的城市發展水平高,哪個區域發展就快,哪個區域實力就最强大。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同時也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發展水平最高的三大城市群。

  可以預見,今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來自城市化。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斷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産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大都認同這個説法,並認爲21世紀就是中國的“城市世紀”。我國一系列矛盾的解决,如“三農”問題、就業問題、實現工業化問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問題等等,主要是要通過城市化來解决。因此,發展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泛珠三角的必由之路。

  區域城市體系是以網絡型城市群或城市帶的形式存在的。在當今發達國家,城市群或城市帶成爲這些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目前美國三大城市群(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的GDP占全美國的份額爲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東京區、坂神區、名古屋區)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額則達到70%。由此可以看出,高度集聚的網絡型城市群或城市帶是城市發展的方向。國家或區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實力,越來越集聚在網絡型城市群或城市帶中。我國雖然也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城市群,但我國三大城市群的集聚能力還只有38%的水平。因此,發展集聚能力强大的網絡型城市群,應該是我國區域城市的發展方向。我們提出建設泛珠三角,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構建一個相互依存的泛珠三角網絡型城市群。

  在泛珠三角城市體系中,一方面,省會城市是所在區域的中心城市。省會城市不僅是各省區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的活動中心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也是基礎原材料産業、先進的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地。從經濟總量上看,絶大部分省會城市所創造的生産總值占所在省區生産總值的1/4—1/3。更爲重要的是,省會城市的這種中心城市地位,正隨着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不斷地加强。

  另一方面,省會城市也是泛珠三角大區域城市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城市。隨着區域内道路交通、現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展,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之一,是要形成相互依存的城市網絡。通過便捷航綫、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網絡的連接,泛珠三角 的城市將要連接成爲一個有機的網絡型整體,而各個省會城市便是這一網絡型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城市。

  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泛珠三角城市圈,有利於加快推進區域的工業化進程,特别是重化工業進程。世界各國工業發展的史實表明,在工業化時代,由於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這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製造業的布局明顯地傾向於大城市圈的周邊。日本重工業化時期的製造業高度集中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臨海部的四大臨海工業地帶。1960年,僅占日本國土面積2%的四大臨海工業帶佔據當時日本工業生産總值的30%以上,占國土面積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獨佔了工業生産總值的70%。

  種種迹象表明,泛珠三角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 并且已經開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從目前的實際情况看,泛珠三角的重化工業,特别是一些基礎産業和現代製造業,大部分是集中在省會城市及其周圍,而且有明顯的加速發展的傾向。因此,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好泛珠三角城市圈,從基礎設施、服務網絡等方面改善産業發展的條件,將會大大促進區域内工業化的進程,特别是重化工業化的進程。

  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泛珠三角城市圈,有利於有效推進區域的信息化進程。加快推進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國的基本方針。信息化從本質上要求各種各樣的信息載體盡可能大量地聚集在同一個空間,這樣可以便捷地進行互相交流、實現高速的信息生産。因此,在信息經濟時代,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圈具有明顯的優勢。當今世界的信息産業也主要是聚集在幾個大城市圈中。如日本的信息産業正在向東京大城市圈進行集中。我國的信息産業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等幾個大城市圈中。

  只有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泛珠三角城市圈,有利於有效推進區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服務産業是高度依賴城市的産業。城市規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數越大,服務業的商機越大。特别是日常利用頻度較少的服務業、較特殊的服務業,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只有在大城市,門類齊全、高度配套、分工細緻、功能明晰的服務産業才會有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泛珠三角城市圈,有利於推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的對接。21世紀將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交流與競争日益明顯和强化。只有大城市才具備參與世界分工、合作、交流所必需的完善的基礎設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産業集聚和經濟規模參與全球性的城市間競争。21世紀參與國際競争的主體,應該既有國家層面,也有企業層面,但更大的主體可能是大城市圈。道理很簡單,因爲在大城市圈中,集聚了世界上絶大部分能够領導世界經濟潮流的跨國公司、跨國財團。所以泛珠三角要想在21世紀的世界競争中獲勝,必須加强省會城市合作,建設泛珠三角城市圈。

  三、以優化五大資源配置推進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合作

  泛珠三角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文化交往與合作有着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珠江水系將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聯繫在一起,本來就是“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的“共飲一江水”的關係。古老的梅嶺古道和珠璣古巷,使廣東與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自古以來就是一脈相承。東南沿海通道,使福建與廣東在歷史上就聯繫緊密。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港、澳國際市場對内地經濟的强烈輻射,隨着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隨着區域内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改善,這種交往與合作就更加密切了。可以這樣説,包括廣州在内的泛珠三角省會城市的發展成就,與相互之間的密切交往與合作是分不開的。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建設泛珠三角的戰略指導下,進一步推進省會城市合作,共同促進泛珠三角地區的繁榮與興旺。

  推進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合作,從形式上看,就是要建設網絡型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圈。從内容上看,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省會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也即要使各種發展要素在省會城市之間自由流動,使各種基礎設施和産業的規劃和發展相互對接和協調。

  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依賴五大資源:社會資源、産業資源、金融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這五種資源藴涵了科學發展觀中關於“五個統籌”的基本要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資源。建設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圈,就是要優化這五大資源配置,深入開展這五方面的合作,並進行相應的組織和制度創新。

  一是開展社會資源合作。所謂社會資源就是可以轉化爲經濟資源的社會關係網絡。社會資源是一種組織性、制度性、文化性的公共資源,是一個區域合作必要的基礎和前提。

  開展社會資源的合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政府合作機制。由我國的國情所决定,區域合作需要政府來規劃和推動。因此,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合作機制。第二是形成民間交往網絡。包括建立各種協會、學會,召開各種交流會、展覽會等。第三是形成區域市場的自組織機制。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自組織性和高效率性,形成區域市場的自組織機制。第四是建立能促進和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與法規體系,使區域内的進行各種交流活動的環境公開化、透明化、法制化,以此來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第五是要建立區域信息資源共享體系。要發揮省會城市作爲區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形成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技文化信息、社會信用數據庫等在内的信息互通大網絡。要加强政務、商貿流通、運輸、文化、科技、旅遊、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方面信息的溝通和交流。第六是要構建以省會城市爲中心的泛珠三角文化圈。文化的認同,包括道德觀、價值觀等的理解和溝通,是經濟合作的基礎。文化的認同度越高,經濟合作中的摩擦就越小,合作的成本就越低。要加强廣播、電視、報刊、出版、互聯網等媒體的合作,相互宣傳介紹各地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要舉辦各種文化節。有條件時可以聯合舉辦以泛珠三角爲主題的文化活動。

  二是開展産業資源合作。從廣義的角度看,産業資源不僅可以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採礦業,也可以包括基礎設施産業、流通産業、服務産業等。産業資源合作是區域經濟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體現。産業資源合作水平表明區域産業的協調發展和分工合作的水平。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我們建設泛珠三角所進行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最終要體現到産業合作上來。没有産業合作就談不上區域合作、城市合作。所以,我們要花大力氣推進泛珠三角省會城市之間的産業合作。

  首先,我們要構建泛珠三角省會城市現代交通大體系,實現區域交通運輸産業一體化。要加强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的協調。要打破地區與部門的分割,建設交通運輸一體化的市場體系,包括綫路設置、聯網收費、聯網售票等。

  其次,我們要構建泛珠三角省會城市現代産業大體系,實現區域産業的協作配套發展。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基礎上,發揮各市的産業優勢,開展産業的協作,形成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産業鏈。包括基礎原材料産業與加工産業的協作,上游産業與下游産業的協作,整機、整車製造與零部件製造的協作,生産性産業與服務性産業的協作,金融資源與産業資源的協作等。要鼓勵企業以投資、參股、戰略聯盟等形式進行産業協作。

  再次,我們要構建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商貿大市場,實現區域貿易無障礙銜接。要制訂商貿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清理妨礙區域商貿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規章和條例,提高商貿法規、政策措施、收費標準等方面的透明度,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交易成本,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市場一體化。要積極組織和舉辦經貿洽談、名優特産品展銷、招商引資等活動。

  三是開展金融資源合作。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大動脈。金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要素。開展區域性的金融資源合作,構建區域性統一金融市場,是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内容。一般説來,省會城市都是本省區的金融中心。因此,加强泛珠三角省會城市的金融資源合作,是構建區域性統一金融市場的關鍵。從泛珠三角區域的角度看,我們要從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國内外匯兑的往來、票據貼現市場的活動、證券市場的活動、産權市場的活動,以及區域性金融機構的相互設置等方面開展金融資源合作。要積極創造條件,推進區域内金融機構的合作與聯盟,加速區域内的金融一體化市場建設的進程。

  四是開展人力資源合作。人力資源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要素,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當今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城市與城市、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争,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争。在廣闊的泛珠三角,有着豐富的人力資源,包括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熟練勞動力和普通勞動力。在各省會城市,集中了區域内的大部分科技人才,也集中了大量的各個層次的教育機構。在成都、長沙、廣州等城市,更是雲集了一批國内知名的高等學校。最近建成的廣州大學城,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内一流的大學城。它的建成,爲泛珠三角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基地。開展省會城市的人力資源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發達的泛珠三角省會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一方面,要使各類、各層次的人才自由、有序流動,使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要促進人才教育和培訓的合作。爲了更好地開展人力資源合作,要着重抓好下列工作:一是結合泛珠三角省會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别是産業發展,做好人力資源發展總體戰略規劃;二是清理各種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证省會城市之間的各類人才自由、有序流動;三是建設泛珠三角省會城市之間的統一人才市場。

  五是開展自然資源合作。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氣候、礦藏、森林、河流、海洋等。自然資源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建設適宜創業、適宜居住的現代化城市的基礎。在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既有名山大海、河流湖泊,也有豐富的森林與礦藏,廣闊的平原與盆地。這是我們泛珠三角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合理開發利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可以提供經濟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農産品、海洋産品、林産品、礦産品、電力能源産品,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更爲重要的是可以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美好家園。

  (作者:劉江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