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廣州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工業獲得了巨大發展。特别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結構優化、資産重組、制度創新、技術昇級等重大措施,廣州工業更是獲得了新的生機。但是,廣州工業的綜合競争力,與上海等工業强市相比較,差距在拉大。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爲工業基礎的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發展滯後。因此,我們要以新的思維重新認識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的意義。要通過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建立起現代化的重化工業産業帶,來提昇廣州工業的綜合競争力,推進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這既是廣州産業演進和經濟發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甚至國内國際市場賦予廣州這樣一個國内特大型中心城市和正在成長中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歷史重任。

  一、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是廣州産業演進與經濟發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是廣州中心城市産業多元化發展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客觀要求。國内外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在一個國家或區域,多元化的産業結構較之相對單一的産業結構,具有較强的抗經濟波動、抗經濟風險、抗經濟衰退的能力,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尤其是作爲工業發展基礎的現代重化工業,是一種大資本、長週期、市場進入門檻高、寡頭壟斷色彩濃的産業。發展重化工業不僅可以對整個工業體系起到基礎、帶動、輻射作用,而且這一産業具有明顯的市場穩定性,可以對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穩定作用。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迅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重化工業體系,這對於打破國外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發展國防工業龢民用工業、穩定經濟發展起了最基本的作用。在這一時期,由於種種原因,忽視了消費品工業的發展,所以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開始了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生産的熱潮,這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出口工業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用諱言,近20年來,重化工業的發展已嚴重落後於國民經濟的需求,許多重要的重化工業産品,有一半以上的需求要依靠國外進口來滿足。這種狀况如不改變,就會影響到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也會影響到經濟安全。因此,我國一定要走産業結構多元化的道路,以保证經濟的穩定發展。

  廣州多元化的産業發展道路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認識:第一個層面是由傳統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産業組成的廣州整體産業結構的多元化。第二個層面是各行業内部産業搆成的多元化。作爲工業製造業的多元化結構,是指由重化工業、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組成的廣州工業“三大板塊”。高新技術産業是先導性産業,無論是從世界産業發展的趨勢看,還是從利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産業的需要看,廣州都要與時俱進地大力發展。輕工業是廣州傳統的和現實的優勢産業,必須通過改造、調整和優化,使其産品結構和技術結構都上一個新臺階。廣州現有的重化工業産業規模和産業集中度都較小,以至於不能起到從基礎上穩定地提昇廣州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争力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的意義,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加快廣州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的發展。

  其次,從三次産業的發展現實來看,廣州有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的必要性。英國經濟學家C·C·克拉克(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美國經濟學家庫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表明,三次産業的演進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和一定的歷史順序的,也即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和國民收入在一、二、三次産業間的分配,依次實現有規律的轉移。第一産業的充分發展,爲第二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第二産業的充分發展,爲第三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當今發達國家和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産業發展歷史,基本上就是按照上述規律演變過來的。可以這樣認爲,高度發達的現代第三産業是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爲基礎的,在這種製造業没有形成體系前,第三産業的内部搆成基本上是以傳統的服務業爲主。傳統的服務業是生活服務型的,具有典型的自我封閉和内部循環的特徵。而現代第三産業是生産服務型的,具有明顯的對外開放和對周邊地區進行功能輻射的特徵。

  當前,廣州第三産業的發展居全國先進行列,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2.6%,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僅次於北京而位居第二,這是與包括工業在内的廣州整體經濟的繁榮,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等因素直接相關的。但是,同時也應看到,廣州第三産業内部搆成中的現代生産服務型産業比重不高(見表一)。

  從表一可看出,僅僅是主要爲居民生活服務的批發、零售與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的從業人數,就占了第三産業總就業人數的一半(52.0%)以上。而金融保險業(2.7%)、科研與技術服務業(1.8%)等現代生産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比例就很低,而在發達國家,此類服務業就很發達。例如1999年,美國、日本的金融保險及不動産業的就業人數占第三産業全部就業人數分别達到14.8%和16.2%〔1〕。根據三次産業演進順序理論,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廣州及其周圍地區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工業製造業體系還没有形成,也即缺乏現代生産服務型産業發展的製造業基礎。比如,由於缺乏特大型的重化工業企業,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相應的大規模的運輸業、物流業。没有大規模的物資流通,也就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資金流通和繁榮的金融業。因此,廣州還應繼續在現有工業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改造、調整和優化,通過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現代重化工業産業,從基礎上提昇廣州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争力,使廣州真正成爲華南地區的製造業中心,最終在更高的層次上促進廣州第三産業的發展,成爲華南地區的服務業中心。

  再次,從進一步增强廣州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來看,廣州同樣有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的必要性。一般説來,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業、工業的比重趨於下降,服務業的比重趨於上昇。但是,這一趨勢必須是建立在農業、工業這些實物生産部門扎實發展的基礎之上。否則,服務業的繁榮就有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泡沫成份。在上世紀,正是家電業帶來了80年代的“日本奇迹”,信息産業帶來了90年代的美國繁榮。也正是金融、不動産業等服務業的泡沫帶給了日本90年代的蕭條。國内外經濟中心城市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城市在經濟起飛和高速發展時期,如果没有强大的製造業做基礎,就不可能成爲真正的中心城市。世界上各大經濟中心城市,都經歷了製造業中心的階段,即使到了第三産業相當發達的階段,有些世界性城市仍然保有强大的製造業功能,第二産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仍然可觀,如巴黎到1988年仍占22%,東京到1988年仍占29%,新加坡到1988年仍占35%〔2〕。從這一意義上看,農業、工業等實物生産部門更能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一個國家和地區,特别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的大國,要充分發展農業、工業這樣的實物生産部門,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相關服務業。廣州作爲區域中心城市,要繼續把工業作爲城市國民經濟基礎來發展。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三次産業的比重來判斷産業結構的先進和落後與否。

  2000年,廣州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爲37.5%〔3〕,雖然這足以説明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我們認爲,廣州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一,在發達國家,當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人均GDP)已相當於目前廣州的2—3倍時,工業仍然保持較高比重(見表二)。從這一點看,廣州工業的貢獻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用同一指標與上海(43.8%)、北京(30%)、天津(44.2%)、深圳(43.7%)、蘇州(63%)等城市比較,除了作爲首都的北京有不可比因素外,廣州均低於其他城市,也低於上述城市的平均數(44.9%)。雖然這裏有廣州第三産業比較發達,從而使工業的貢獻率相對降低這一原因外,廣州工業在過去十幾年間的發展有所滯後也是一個事實。廣州家電工業、電子工業的一度衰落,以及“廣州標致”、“廣州乙烯”的投資失利,就可以説明廣州工業的貢獻本來還可以再大一些。廣州工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化工業發展滯後。我們用上述各市重工業占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這一指標進行比較,就可以大概看出廣州的差距所在。2000年,上海、北京、天津、深圳、蘇州、廣州六市的重工業産值占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分别是58.7%、75.5%、51.8%、50%、51.2%和43%〔4〕,廣州是比重最低的城市。廣州現有的重化工業不僅總量小,而且企業規模小,力量分散,對廣州工業的帶動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缺乏力度。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廣州也需要大力發展重化工業。

  二、廣州作爲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有必要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以成爲該區域的基礎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是廣州中心城市的直接腹地,是國内工業化、城市化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聞名的輕紡加工製造業區域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有四個顯著特點:第一是工業生産規模大。2000年,珠江三角洲(包括廣州、深圳)實現工業總産值(現價)11574億元,占廣東全省的 70%〔5〕。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年生産大量的家電、電子信息和其它輕紡工業産品,成了國内外聞名的製造業基地(見表三)。第二是這一地區的工業化基本上是由“三來一補”型的對外加工工業帶動和支撑起來的,特别是由於港、澳、臺輕加工。

  工業和電子加工工業資本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基本上屬於工業鏈條中末端的加工業。在這一區域,每年生産大量的出口産品,同時,也消耗着大量進口或國内其它重化工業基地供應的工業原材料,包括石化産品和冶金産品。第三是珠江三角洲的製造業前景廣闊。加入WTO以後,珠江三角洲的這種工業格局,會因國内要素成本的低廉和國際國内市場的擴大而加强,會進一步增加對原材料、工業裝備、技術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第四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重化工業基礎差,與龐大的工業加工能力極不相稱(見表四)。

  所以,廣州要依靠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和臨江濱海的地理區位優勢,建立起現代重化工業産業體系,充當珠江三角洲加工製造業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和技術服務基地。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出口加工業會因原材料價格低廉而大大增强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力。另一方面,由於廣州同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發展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的分工格局和産業鏈條,廣州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因此而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

  三、廣州作爲華南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有必要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以成爲該區域重化工業産品的主要供應基地

  廣州作爲中國南部的特大城市,其經濟、社會、文化的輻射區域範圍,實際上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區,與廣州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商品、資金、人才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一個新的經濟區域正在形成,我們暫且稱之爲新華南經濟區。

  在新華南經濟區内,存在着一個不斷增長的重化工業産品的需求市場,廣州有必要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以成爲該區域重化工業産品的主要供應基地。第一,新華南經濟區内的6個省、區,2000年人均GDP除廣東(1331美元)、福建(1345美元)兩省外,其餘4個省、區,包括廣西、海南、江西、湖南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00美元)。區域内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只有38.8%。在廣東和福建兩省的西部和北部,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工業基礎薄弱、城市化水平低的縣、市。因此,從總體上看,有近2.8億人口的新華南經濟區内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還非常漫長。同時,由於新華南地區的内陸區域是直接承接廣東、福建沿海發達地區産業輻射的區域,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内,工業特别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預計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工業化速度的加快,必然會推動城市化的進程。因而,這一區域重化工業産品市場前景廣闊,這無疑爲廣州發展重化工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第二,廣東、福建兩省東南部沿海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輕型加工業密集區,這裏每年消耗着大量的重化工業産品,市場的現實需求和潜在需求都非常巨大。第三,在整個新華南經濟區内,同樣没有一個大型的、綜合性的重化工業基地。如果繼續維持現在的重化工業産業地區分佈格局,華南地區的重化工業産品依然要大部分依靠進口或從我國的北部的基地供應,顯然是極不合理的。而如果在廣州建立一個背靠新華南經濟區的臨海型重化工業産業帶,顯然在節約運輸成本、開展行業内的良性競争,以及在國家戰略産業的布局上,都是科學的和可行的。

  四、廣州作爲全國三大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有必要建立起現代重化工業産業,以提高廣州工業對全國市場的輻射力

  當代中國經濟發展最强有力的支持,是來自於龐大而持續的國内市場需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和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减緩的形勢下,我國經濟一枝獨秀,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不難預測,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内,國内市場需求依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持因素,也是廣州發展現代重化工業最可靠的後盾市場。

  一個國家的需求市場同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而經濟發展階段則與人均收入水平有着規律性的聯繫。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裏認爲,隨着人均收入的變化,一國在工業化階段的經濟增長,將依次通過以消費品工業、重化工業和以高技術高附加值工業爲偏重點來實現。2000年,我國人均GDP 爲800美元左右,我國家庭目前的恩格爾係數平均約爲46%〔6〕。根據H·錢納裏的理論,再結合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實際情况考慮,從總體上看,我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初始時期,也即重化工業階段的初始時期。這一結論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産業演進來看,我國要進入大規模的重化工業發展階段;二是從國内市場的需求來看,對重化工業産品的需求將進入一個高漲時期。

  另外,我們根據收入彈性係數理論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收入彈性係數理論認爲,人們對某一産業的産品需求,會隨着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因産業或産品的不同而不同。聯合國有關研究機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對世界各國的狀况作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收入彈性係數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相對於食品(0.978)、紡織(1.205)等輕紡工業産品而言,橡膠製品(1.982)、化工産品(1.547)、鋼鐵(1.991)、機械(1.984)等重化工業産品的彈性係數就要高得多〔6〕。這即意味着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内市場對重化工業産品的需求會隨之大幅度增加。

  此外,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爲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西部地域遼闊,基礎設施落後,西部的開發建設,西部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將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内,需要巨量的重化工業産品。這是我國重化工業發展的一個巨大市場。

  但是,我國目前的重化工業無論在總量,還是在産品質量、産品品種等方面,都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例如,我國的一些主要石化産品每年都要大量進口。1999年,國産乙烯只能滿足國内市場的46.4%;國産五大類樹脂只能滿足國内市場的49.4%;國産合成橡膠只能滿足國内市場的71.6%。又例如,我國雖然是産鋼大國,但鋼材質量不高。2000年按世界主要産鋼國實物質量水平生産的鋼材的比例僅爲30%;産品結構也不盡合理。板帶材和高質量的特殊鋼材短缺,普通鋼材過剩。2000年進口板帶材共1410萬噸,占當年鋼材進口總量的88%〔7〕。

  面對國内容量巨大的重化工業産品需求市場,國際資本一直虎視眈眈。廣州作爲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全國三大經濟中心城市之一,必須要有所作爲,否則,廣州的綜合競争力就將大打折扣。廣州要以容量巨大的國内市場作爲可靠的後盾,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繼續發揮輕工業的競争優勢和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步伐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重化工業,包括以石油化工、鋼鐵等爲主要内容的原材料工業,和以造船、汽車製造等爲主體的重型加工製造業,提昇廣州工業在全國市場的競争力,强化廣州中心城市在全國的地位。

  五、邁向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長遠目標,客觀上要求廣州必須發展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重化工業産業

  伴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和華南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深入發展,廣州極有可能成長爲世界一流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大都具有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和競争力的産業。這類産業主要有國際製造業、國際金融業、國際航運業(海港、空港)等。一般説來,國際金融業、國際航運業的發展,是要建立在强大的國際製造業、國際商貿業等産業的基礎之上的。事實上,不僅當今世界知名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史都證明瞭這一點,而且我國以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爲發展目標的上海市,近年來的重大戰略性舉措也正印证着這一結論。上海即使已經是我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也始終緊緊抓住工業製造業這個基礎不放,尤其作爲工業基礎的重化工業,更是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發展。目前,上海正在建設“東西南北中”五大産業基地。東部是浦東的信息産業基地;南部是已吸引BP/SPC投資的90萬噸乙烯項目,以及BASF和BAYER集團的一攬子投資項目的世界級石化工業基地;北部是以寶鋼爲主體的鋼鐵産業基地;西部是上海國際汽車城;市中心是都市型産業。投資超30億的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上海外高橋造船基地也正在建設之中,這些基礎工業將進一步强化上海工業的發展後勁和綜合競争力,也將進一步推動現代第三産業的發展〔8〕。

  因此,根據國際國内經濟中心城市産業發展的歷史的和邏輯的順序,廣州爲實現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長遠目標,應選擇以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工業製造業,尤其是起基礎作用的重化工業作爲基礎和起點,而後再相應發展其他産業。目前,這種發展的機遇已經悄然來臨。我國加入WTO後,國内外各界人士比較普遍地認爲,由於中國具有當今世界最廣大的市場和低廉的製造成本,國際製造業資本有可能大規模進入,中國有可能成爲“全球製造業中心”。尤其是鋼鐵、石化、造船等在發達國家已正在逐步喪失成本優勢的重化工業,可能會大規模進入中國。顯然,這就爲廣州發展重化工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遇。廣州可以利用自身的臨江濱海、背靠珠江三角洲、毗鄰港澳國際市場、土地與人力資源豐富等優越條件,抓住這一國際機遇,大力引進國際重化工業資本與技術,形成有國際競争力的重化工業産業,生産出質優價廉的重化工業産品,參與國際市場競争。

  廣州不僅有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的必要性,而且具備了可能性,也即在多方面具有發展現代重化工業産業的優勢條件:廣州作爲全國三大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擁有包括綜合經濟實力、綜合城市環境、綜合服務配套能力、綜合管理水平等多個方面在内的中心城市綜合優勢;廣州作爲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製造業中心,在工業配套、人才資源等方面具有較爲雄厚的基礎;廣州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具備了在解放思想、觀念創新、體制改革、經濟國際化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優勢;廣州作爲華南地區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服務機構陣營强大,具備了發展現代重化工業所必需的金融支持優勢;番禺、花都兩市撤市設區,南沙地區的開發,爲廣州成爲深水海港型城市,從而爲發展臨海型重化工業産業,提供了地理區位上的優勢;與國際市場相比較,廣州具有包括資本、土地、人力和運輸等在内的發展重化工業的比較成本優勢;廣州依託珠江三角洲這一世界著名的製造業中心和華南地區,背靠廣闊的國内市場,具有明顯的本土市場優勢;最後,廣州作爲發達國家産業擴散和轉移的承接型城市,在現階段發展重化工業,也具備了國際上普遍認爲存在的後發趕超優勢。

  廣州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上述優勢條件,加快現代重化工業産業帶的建設步伐。要按照廣州“山城田海”的新城市建設格局,進行科學的産業布局。要加大南沙地區的開發力度,並以此爲核心,建立起廣州現代重化工業産業帶,包括以石化、鋼鐵等爲主要内容的工業原材料産業和以造船、汽車製造等爲主要内容的重型加工製造業;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制訂有關政策法規,營造發展重化工業産業的優良環境;要通過大開城門、廣開渠道,廣泛利用國際國内市場的資源,積極探索和選擇適合廣州市情的大型工業産業項目投融資模式;要采用合適的先進技術,實行科學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低成本競争優勢;要注重環境保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重化工業體系;要走國際化道路,以國際市場爲參照係,使廣州的重化工業與國際市場融爲一體。總之,我們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廣州的現代重化工業産業帶,建立起在國内國際市場上有競争力的重化工業産業,在基礎上提昇廣州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争力,從而進一步强化廣州中心城市在國内和國際上的地位與功能。

  注 釋:

  〔1〕《數據中華》網。

  〔2〕 轉引自謝文蕙等著《城市經濟學》。

  〔3〕《廣州統計年鑒》(2001)。

  〔4〕資料來自廣州市計劃委員會。

  〔5〕《廣東統計年鑒》(2001)。

  〔6〕轉引自楊治著《産業經濟學導論》。

  〔7〕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有關“十五”規劃材料。

  〔8〕 《人民日報》(人民網2001年10月22日)。

  (作者:江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