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改革開放之率先和成功有其深厚的精神文明根基

  從中央决定廣東、福建兩省改革開放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以來,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在改革開放的路上,已走過二十五年征程;從中央决定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作爲對外開放城市之一的廣州,也經歷了二十個春秋。在這期間,廣州以自己的實踐和巨大變化表明,她率先改革開放結出纍累碩果,成爲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

  成功的改革開放前沿地

  廣州成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爲人們所認同者,是廣州得中央改革開放特殊政策之先,是地處祖國南大門,毗鄰港澳,易於外聯,這無疑是對的,但還有更全面而深入分析的必要。

  我們認爲,廣州之作爲改革開放前沿地,不僅表現在她有政治背景和地緣因素,更重要的表現在她改革開放的廣度、深度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程度在全國各大城市中處於領先或前列。

  廣州在改革開放的率先是全方位、多領域的。廣州在貫徹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時,首先撥亂反正,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破除傳統計劃經濟的思想禁錮。進行以市場爲取向的改革,在逐步放開價格,開放水産品和農副産品市場領先。廣州在發展農村商品生産,扶持農村重視糧食生産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推動和完善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爲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出口農業,訂單農業等走在前列,並首創農村股份合作制。廣州作爲全國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陸續開放生産要素市場,首先興辦勞務市場;率先對國有企業進行産權改革、易地發展,大刀闊斧地對困難企業實行“關、停、並、轉”,通過對國企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企整體走出困局;率先扶持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混合型經濟。廣州在發展交通、通信、城市建設和管理事業方面,也有多方面的首創和領先:引進外資和貸款建路建橋,收費養路養橋;“以水養水”、“以氣(煤氣)養氣”;引進外資發展電信事業,率先興辦無綫通話業務;首先引入“大哥大”移動電話;首先在出租車實行“揚手即停”服務;廣州還首批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創辦留學生創業園;首辦香港同胞經營銷售的“香港城”。廣州率先改革教育、科研、文化管理體制,大力推進教育改革,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動教育與科研結合發展高新科技,大力發展全日制和成人高等教育,率先創建大學城;率先改革影劇場(院)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文藝表演團體的管理體制,率先辦起購書中心,滿足廣州市民“日日有購書節”的文化需求。廣州率先改革科研院所吃“皇糧”過日子,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促其研究工作更好與生産結合,面向市場。廣州的新聞改革也走在全國前列,廣州日報爲全國首個成立的報業集團……上述列舉的一些事實(是很不全面的事實)説明廣州改革開放多方面在全國領先或在全國前列,許多有效的舉措和經驗爲國内各地所關注或仿傚。廣州還以其“打開城門”的“不設防”的開放政策,吸引了全國和海外賓客前來投資、經營、創業和交流,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於市,使廣州成爲影響和輻射内外的改革開放前沿地。

  廣州的改革開放不僅率先全國,而且改革開放的成果也處於全國領先或前列位置。近二十五年來,廣州的綜合實力大幅躍昇,社會長期安定團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爲改善和提高。從以下一些數字可以説明:廣州的國内生産總值,1978年爲43.09億元〔1〕,2003年增至3466.63億元〔2〕,增長80倍;廣州第三産業在國内生産總值中占的比重,由1978年占29.7%,提高至2003年占53.6%;近二十五年來,廣州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設,“九五”期間,廣州城建投資627億元,是前八個五年計劃投資總和的3倍〔3〕。廣州城市面貌大變,變得開闊了,長高了,整潔了,漂亮了,被授予“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廣州對外開放成效顯著,2003年進出口總值達349.4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64億美元,世界五百强企業已有115家落户廣州,投資總額達58.2億美元。廣州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是歷史上最快的一個時期。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3元,比1978年增長32.9倍,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6130元,比1978年增長23.5倍;廣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3.82平方米,上昇到2003年的17.3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6.84平方米,提昇到2003年的36.01平方米,分别增長4.5倍和5.2倍;廣州地區城市居民存款大增,全市居民存款餘額由1978年的5.67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3727.33億元,增長657.47倍。上述事實和數字表明,經過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廣州的經濟實力、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大臺階,綜合實力由1978年位居全國十大城市後位,近年已躍昇到僅次於上海、北京而居第三位,並爲全國省會城市的第一位。

  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

  馬克思主義認爲,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作爲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和政治。

  廣州改革開放的率先和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是黨的正確理論、路綫、方針、政策指引,黨中央和省、市委的堅强領導,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而千百年積澱下來,並在近現代歷史中發揚光大的廣州文化——作爲嶺南文化中心地的廣州文化,對廣州改革開放的成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了非常深厚的思想文化條件,在下述幾方面尤爲突出。

  廣州文化具有欣於改革開放的特性。在中國古代史上,廣州是後於中原開發的地區,曾被稱爲“化外”之地。自秦漢以後,隨着歷代内地軍民移遷入粤,帶來較爲先進的生産技術、經濟政治制度和科學文化,作爲廣東首府的廣州,在吸納中原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中獲得迅猛發展;兼之廣州地處祖國南大門,最早與海外有較多的交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并且是我國對外開放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大港口城市,成爲中外經濟、文化的一大交匯點;加上近現代廣州人大批去港、澳,下南洋(東南亞一帶地方),赴西洋(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廣州地區的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共約120多萬);新中國成立後,每年兩届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均在廣州舉辦,每天活動和進出於廣州的外國來賓和海外僑胞、港澳臺胞數以萬計,匯聚了中外大量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信息,養成了廣州人睁眼向洋看世界,領略人類文明成果感悟快,見多識廣不因循守舊的開放意識;也養成了向往新事物、勇於改革創新的特性。這種欣於開放,勇於改革的精神文化特性,支撑着廣州人在改革開放之路勇而前行。

  廣州文化具有善於融匯貫通的特長。沿襲二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以至當歐洲中世紀興起資本主義思想解放運動之時,仍能扺禦其影響於國門之外多時。近代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西方思想文化緊隨西方列强入侵而較多地傳入,但還受到諸多限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生活的國人中,一批爲救國救民於水火的先知先覺者,用一分爲二的宇宙觀,分析比較中外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之優劣,去中外思想文化之糟粕,取中外文化之精華,融中外文化之所長,“法夷長技”吸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求重振中華之雄風。在這批先知先覺的國人中,首先來自廣州者衆。他們在中外思想文化融匯貫通中創造了特色的嶺南文化(廣州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匠心的嶺南文學、嶺南戲劇、嶺南曲藝、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工藝、嶺南美食……等等,均以其不同於内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風格,體現出中外文化融匯貫通,取長補短,創造新奇,自成一格的特長。作爲嶺南文化重要組成部份的廣州文化這善於融匯貫通的特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成爲廣州人善於引進和吸收外來文明成果,積極開拓進取的思想動力。改革開放二十五年來,廣州不斷汲取外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理念、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文化藝術以及有用人才,率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成效顯著的對外開放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廣州文化有敢爲天下先的品格。僅以中國近現代史而言,廣州人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運動中就以敢作敢爲、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聞名於世,涌現出許多開創性的事件和人物。在鴉片戰争中,是廣州三元里人首先舉起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義旗,重創英軍於白雲山下牛欄崗,打響了中國人民近代群起抗禦外敵的第一槍。在十九世紀末,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爲、樑啓超,首以廣州萬木草堂爲基地,培育維新骨幹,奔走呼號維新於北京,策動了著名的百日維新運動。二十世紀初,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更以廣州爲革命大本營,幾經武裝起義和浴血奮戰,領導辛亥革命,終於推翻清王朝。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們聚會廣州,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建立黄埔軍校,舉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推動工農革命運動,進行北伐誓師,把革命烈火燃向全國。1927年,廣州人民不懼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的白色恐怖,積極支持和參與以革命的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的廣州起義,爲革命不惜抛頭臚、灑熱血。當日寇鐵蹄踏上廣東大地時,廣州人奮起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龢民族解放戰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先後組織起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東江縱隊、珠江縱隊等。活躍在廣東大地的這些民族精英隊伍的領導骨幹中,大都是廣州的熱血青年。抗日勝利後,當國民黨反動派舉起屠刀,發動反革命内戰時,廣州青年率先投入反獨裁、反飢餓、反内戰的鬥争中,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氣焰。上述事實説明,廣州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同時,在廣州文化浸潤成長起來的廣州人,最具敢想敢闖,敢爲天下先的思想品格。在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的歷史中,也不乏廣州人敢爲天下先的事例。早在二十世紀50-60年代,廣州人率先通過全民義務勞動,建設花園城市,興建起越秀、流花、荔灣、東湖、麓湖、天河等一批美麗公園,緑化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白雲山;是廣州首建祖國内地第一個立交——大北立交,首建華南第一座高樓——27層的廣州賓館。二十世紀80年代,廣州是祖國内地首建四層立交橋——區莊立交,首建城内高架橋——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橋。二十世紀90年代,廣州開始興建地鐵,開了國内省會城市首建地鐵之先河,北環高速是國内首條引進先進通訊監控和電子收費系統的高速公路;1999年市政府公衆信息網正式開通,爲全國内地各大城市中率先啓動的政府上網工程……不勝枚舉的事實表明,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時期,廣州文化孕育出來的廣州人都有敢爲天下先的品格,這爲廣州改革開放之成功提供了重要思想條件。

  廣州文化有求真務實的作風。在廣州文化熏陶下的廣州人講務實而不尚空談,求實效而不圖虚名,認準改革開放好,就義無反顧地埋頭實幹,百折不撓地去争取成功。回顧近二十五年來廣州改革開放的歷程,也曾出現過諸多波折,廣州人始終本着“大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走水路,横下一條心走出改革開放成功之路”的務實作風,渡過了艱難險阻。爲了獲得中央批準納入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行列,廣州市領導人上京據理陳詞,終圓所願。爲率先改革開放,廣州承受過巨大的思想壓力,也聽到了不少外界非議和誤會。可以説,從1979年到鄧小平1992年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發表前的十多年間,廣州是在“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聲中走過來的,是在某些非議“名爲社會主義,實爲資本主義”的誤解中走過來的。出差内地的一些廣州人,既感到有人羡慕,也感受到冷眼,甚至某地廣場公然貼出巨幅標語:“警惕來自廣東的資本主義侵蝕”。曾爲補内地對廣州供糧之不足,廣州要動用大批外匯進口糧食以應燃眉之急。認識上和實際工作上的困難,難不倒廣州人,他們深信改革開放是黨指引的正確方向,是强國富民的必由之路。本着“困難多多,辦法總比困難多多”,對各種非議和誤解無需争論,最好是讓事實説話,用埋頭實幹,干出實績來説明問題、澄清是非。廣州的改革開放過程,曾經是一個只做不説,少説多做,做對的堅持干下去,做錯了的及時改正;認準目標大膽干、踏實幹的過程。正是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使廣州人經受起改革開放的考驗,不在無休止的疑慮和争論中浪費大好時光,從而贏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2003年廣州人在抗非典的鬥争中,無論在預防、醫治、科研等方面都獨樹一幟,取得優於國内外一些地區的實績成果,可以説這是廣州文化的求真務實風格又一生動體現和昇華。

  廣州改革開放之路任重道遠

  回顧過去,廣州改革開放成果輝煌;展望未來,廣州改革開放之路任重道遠。

  當前,我市同全國情况一樣,改革開放正處關鍵階段。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多變;國内的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觸及深層矛盾和問題,體制創新進入攻堅階段,我們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更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最近提出的“我們正處在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潜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有嚴峻挑戰的時期。”

  廣州要繼續率先發展,加快發展,協調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成“適宜創業發展,適宜生活居住”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遶加强宏觀調控,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而深化改革。圍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要加强對不和諧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矛盾和問題的對策措施,使廣州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前列;圍遶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在争取更多世界500强跨國企業進入廣州的同時,争取更多中小型企業與廣州發展經貿合作,使廣州在利用國内和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種人才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使廣州在對外開放的規模、水平和效益上有新的發展和突破;圍遶關心和切實解决人民群衆的生産和生活問題,做好職工就業和享受相應待遇工作,做好防治危害群衆健康的傳染病工作,解决好群衆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加强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城鄉居民安居樂業,共享文明成果。做好上述各項工作,關鍵在加强黨的自身建設,尤其是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使各級黨委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不斷增强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更好地帶領廣州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取得新進展,也使廣州文化在新條件下獲得新的發展。

  總之,我們廣州人民要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事業中,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旗幟,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現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良好條件,策馬揚鞭自奮蹄,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不辜負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期望。

  注 釋:

  〔1〕引自顧明主編的《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十四年(廣州篇)》中附録的廣州統計局綜合處供稿:《廣州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以下凡引用的1978年數字,均來自廣州市統計局有關資料。

  〔2〕《廣州年鑒》2004:廣州統計局《2003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凡引用的2003年實績數字均出於此《公報》。

  〔3〕引自廣州市創建文明城市聯席會議辦公室編:《三年一中變》,2002。

  (作者:崔瑞駒,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