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節 無核黄皮節



  從1999年開始,鬱南每年7月黄皮成熟季節都舉行無核黄皮節,全國各地客商到來購買無核黄皮。當代畫家盧崇聘寫有《訴衷情》一詞贊美鬱南黄皮節:

  金黄翠緑園林秀,碩果滿枝頭。

  無核皮薄味甘,稀世珍少有。

  黄皮節,辦商貿,互交流,

  八方來客,品嚐觀光,興致悠悠。

  黄皮是鬱南的名産。早在康熙年間的縣誌,在果品的記載上,名列首位的就是黄皮。

  當今的縣城,在清代有黄皮城之稱。清代詩人何其彬有《都城竹枝詞八首》,其中有一首提到黄皮,詩原注説城内多植黄皮果,他處不如其美,該詩在本章第四節《黄皮城》中已作了介紹。

  此地的土地、氣候造成了優良品種,而令人感到特别興奮的是該地有棵無核黄皮,被國家定名爲中國無核黄皮之母,如今繁果遍地,縣裏年年舉行無核黄皮節。

  建城鎮離城區幾裏有個冲坡村,村裏出了個名人曾迺楨。曾氏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0年),青少年時代到廣州就讀藝術學校,學的是美術和音樂。畢業後,到遠離家鄉幾百公里的海豐縣中學任教。他的同學當上廣東省民政廳廳長,1928年他獲委任到粤北樂昌縣擔任縣長職務,1931年離開宦海回廣州,在鐵路當職員。隔了一年,他接受鄉紳謝桂生的邀請,把家眷安頓在廣州,回鄉服務。

  1932年,曾迺楨回鄉,先當鬱南縣第一中學教師,半年後被委任爲校長,後來當縣參議、參議長。在當校長期間,他在城内買了一幅地,1000多平方,着人建設别墅般的干園。

  這干園四周有圍墻,園内建築與當地樓房相异,也許體現出藝術學校畢業生的創造。大門兩側各有一房,一間是雜役居住,一間是馬廊。因爲當時全縣都未有公路,只有大路,出入要步行,要外出,靠水邊的用船艇,有地位或有錢的人走陸路則騎馬,這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走過平房,一條磚頭鋪成的小路展現眼前,直通一座别具風格的兩層小洋樓。小洋樓的窗欞和玻璃窗顯現流露出西方建築的風味。小洋樓四周,種上了奇花异草、黄皮等果樹。小樓鋪有紅楷磚,正中是個廳堂,旁邊有兩間小房。廳堂邊一道木樓梯通樓上。樓上除了卧室、書房外,還有個小陽臺。閒暇坐在陽臺,觀看緑樹成蔭的清幽環境,應該是十分富有詩意。

  有人説這干園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名稱。有人從名字上看不好理解,認爲主人不會起名爲干園的。起名應該有個好意頭,爲什麽要用乾涸的干?荷包、錢糧總不能幹,爲什麽叫它做干園呢?於是,有人説主人當初一定是叫它做千園,千千聲,好進帳好意頭。其實,這干是干工作的干,不是乾涸的干。原先的繁體字,兩個各不相同,但簡化後都統一爲“干”。一字雙音,造成誤解。

  干園起名的緣由,因曾迺楨又名曾干周,該園以其名而名之。

  干園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兩棵黄皮樹。建園時種下的兩棵樹,跨越了世紀的今天,它出乎當時任何人的想象。當時養在深閨無人識,今日如雷貫耳天下聞。

  這兩棵黄皮無核,成爲中國無核黄皮的始祖,建城鎮也成爲了中國無核黄皮的發源地。

  這兩棵樹在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近10年間,因樹在深院,不是一般人能到去觀賞和品嚐,只能聞知有這樣的奇樹。

  這兩棵奇樹作爲曾迺楨的私人財産,産量也不多,只是他獨自享受,或送些與親朋,並未走進市場。曾迺楨1931在干園蓋屋,既是生活的享受,也是爲了方便上班。30年代,兩棵黄皮樹,有老人説是謝桂生送的。曾迺貞把此無核黄皮樹作爲寶貝,果將成熟時,用玉扣紙把果包着。

  1949年秋冬,曾迺楨到了香港。干園内的兩棵黄皮樹,縱然無人施肥除草,仍然焕發勃勃生機。

  1964年,這兩棵黄皮樹受到人們的青睞。廣東省林業部門對全省名稀珍優水果品種進行調查,縣林業局的工程技術人員陪同省的專家到達干園考察。

  當時,省農科院剪了枝條回去進行科研活動,進行繁殖。

  不久,文化革命爆發,十年浩劫使科技人員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掌握,更不用説對果樹的研究。

  1988年,曾迺楨在兒孫的陪同下,回到闊别30多年的鬱南,受到縣人民政府的禮待,政府按照政策落實港澳同胞在大陸的房産,把干園交回曾迺楨。曾迺楨此時已經80餘歲高齡,接回干園後,雇請他的堂姪孫女管理。曾迺楨老病辭世後,這干園就由他的女兒和女婿管理。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使農業走上産業化之路。科技的發展,使嫁接果樹成爲普通農户的常識。1988年,信息逐漸靈通,得悉60年代省農科院從鬱南縣獲取種苗而嫁接成功的果樹很好地生長,縣政府發現無核黄皮有良好的市場價值,於是推廣種植。這給人們帶來美好的開發前景,大大激發全縣人民種植無核黄皮的熱情。建城鎮政府在冲坡村建設一個果苗場繁殖無核黄皮果苗,從干園裏剪下枝條來嫁接,曾家的後代對此大力支持。

  無核黄皮1964年被確認爲廣東省優稀水果;1986年,在廣東省第二次優稀水果鑒評會上獲得總評第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鬱南縣種植無核黄皮而致富的家庭出現。1999年,鬱南縣政府更掀起一個前所未有的種植無核黄皮的高潮。2000年,註册了“鬱江牌”農産品商標;2001年11月,“鬱江牌”無核黄皮被認定爲2001年度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2002年4月,鬱南縣被中國特産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爲“中國無核黄皮之鄉”;2003年7月,“鬱江牌”無核黄皮被中國緑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爲緑色食品;2004年6月,“鬱江牌”無核黄皮被國家質檢總局列入原産地地域保護;2004年6月,建城鎮被定爲廣東省無核黄皮專業鎮,2005年7月,鬱南無核黄皮被國家農業部授與中華名果牌匾。2006年,鬱南縣榮獲“鬱南無核黄皮地理證明商標”、“最多傳統美食的縣”稱號,“鬱江牌”商標被廣東省工商局評爲著名商標。

  現在,鬱南縣成爲全國以至全世界最大的無核黄皮生産基地,全縣到2006年底已種植無核黄皮6萬多畝。

  縣政府在母樹邊立了碑記,上書“中國無核黄皮之母”。許多人到干園參觀,並在“中國無核黄皮之母”的碑記前攝影留念。

  如何出現此無核黄皮母樹,幾十年前並未有基因知識,許多植物學研究者到來考察過,其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