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與提高人民精神素質相結合



  南江有美好的山河。萬山重迭,溪澗奔流,雖然給交通帶來困難,但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空氣清新,離開污染。處處净土,得天獨厚。經濟的發展雖然比不上發達地區,但後進也可避免以犧牲環境作爲取得成功的代價。美好的自然環境,使人們更加熱愛家鄉,也使喧囂城市的居民把南江視爲桃花源一樣的境界。

  南江有美好的風物。無核黄皮、沙糖桔、皇帝柑、廣東魴、野竹笋,都是這裏著名的果品或水産品,到這裏在樹下來品嚐果品,到江邊來品嚐河鮮,更能體會到其無窮無盡的滋味。

  面對美好的山河、豐富的特産,能培養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精神。

  從宋代的李熙載起,本土的詩人就不少,他們留下的詩歌都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撑篙莫訝狂瀾險,世道原是不盡平。”

  南江歷代人民艱苦奮鬥,勤勞勇敢。這裏,黄土丘陵地帶,常常乾旱。近百年來,外出謀生的人很多,跑遍全國各地,有的遠渡重洋,因而人民具有一種開拓的精神,容易適應和接受外地的文化,使本地的文化兼收並蓄。旅居香港的人就不少。在香港開大排擋賣白粥的人,南江人占了很大的比重。

  南江人勤奮向上,具有創造精神。就以建築來説,光二大屋、朱屋的主人,就是在舊社會敢於冲破小農經濟思想的人。他所興建的大屋,在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創新。其人其物所反映的精神,都足以給人許多啓發。

  社會在前進,對前人科學知識認識不深造成的迷信會被時代清除,需要我們提倡精神文明。

  在舊社會,神權往往借取民間藝術而强化,形成了迷信和藝術的結合,這很容易使人把它們看出一體。其實,民間藝術完全可以摒棄迷信的色彩而獨立存在。考察歷史風俗,不乏其例。

  “同一風俗現象由於所處的社會形態及具體的歷史階段不同,它的功能也會起一定的變化。……即使失去了原來意義的風俗,它往往也要以某種變性的作用服務於一定社會的人們的生活。例如放風筝的風俗,最早是一種具有巫術性質的活動,但是以後逐漸變化,到今天已基本上屬於文化娱樂性質的活動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鐘敬文《民俗學》)

  “端午節是斷發文身的越族人民,爲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龍舟競渡便是這種祭儀中的娱樂節目。(見《聞一多詩文選集》)現在,賽龍舟已成爲健康的體育活動方式了。

  “《小桃紅》這曲子,據記載原來是古人的喪樂,節奏很慢。後來有人把它改編,用於粤劇中梳妝時的襯曲,改名《大梳妝》,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又改編成爲小提琴和二胡的獨奏曲,隨後被吸收進粤曲唱腔填詞演唱。”(陸風《粤劇唱腔中的小麯》,見廣東省群衆藝術館編印《粤曲名家唱腔選》第1集)現在演唱者多不知其前身是喪樂。

  這些例子都足以説明,不能因往昔神權藉助民間藝術形式去表現,就把民間藝術視作封建迷信。

  我們毫不含糊地反對封建迷信,大力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普及科學知識,絶不應使這些菩薩出遊之類的活動死灰復燃。民間藝術如飄色造型活動,它實是流動舞臺的表演,它以八音鑼鼓相襯,把美術、戲劇、音樂熔爲一體,富有濃郁鄉土特色,顯示出南江文化的一個方面的内容,讓人欣賞藝術的美。在民間節日舉行這樣的活動,可以增添歡慶的氣氛,這是我們應該保護的正當的文化娱樂活動。

  我們要保護的是文物龢民間藝術。我們可以把張公廟作爲遊覽的一個景點,觀賞古代建築結構,追思、評論歷史人物,進行熱愛鄉土教育。而一些善男信女對廟宇頂禮虔拜,反映出千百年來存在人們頭腦的神權並未能消失殆盡。因此,同一事物,形成了積極面和消極面并存。我們要引道群衆講求科學,提高文化素質,消除落後愚昧現象,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項不可缺少的内容。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