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融和”:海外客家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


 

  我們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的重點是研究海外客家文化,因此和海外的客籍人士有較多的接觸。最近幾年,我曾經三到澳洲,和澳洲的客家鄉親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使我對海外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有了較深切的瞭解。

  澳洲的客家,有的來自大陸,有的來自臺灣,有的本是東南亞,東帝汶的華僑、華裔,再輾轉移民到澳洲的。他們中有投資經商的企業家,有到澳洲謀發展的留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原住在東南亞的“難民”。他們到澳洲後,常常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我都是接受中華文化哺育出來的人,我們又將何去何從?我們又能擔當什麽社會角色?能給中華文化什麽反哺?”(雲幻:《那曲綫苗條的鄉情》P167)他們在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撞擊中生存,因此就免不了有這樣的尷尬:

  “在長不出梅花的土地上

  生不生根

  都是艱辛的事”

  (同上書,P219)

  這些海外的客家,在徬徨、矛盾中進行了艱難的探索,逐漸〖JP3〗形成了共識。這就是書寫在維多利亞省客屬崇正會館裏的一副對聯:

  “崇禮睦鄰,融和主客;

  正心處事,利益身家。”

  這副對聯,出自原客屬崇正會長,著名詩人,書法家廖藴山先生之手。這是他根據海外客家人切身經驗中概括出來的箴言。我反復咀嚼、再三品味,深受啓發。這是海外客家人的處世哲學,這是海外客家人的生存之道。它對“客家精神”作了極爲精當的闡釋,或者説,它是“客家精神”的“現代版”、“海外版”!

  “崇禮睦鄰,融和主客”,這八個字有着非常豐富的内涵,“崇禮”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要遵紀守法。廖先生説:“入境問俗,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都是禮的表現”,“禮”也包含着現代社會的各種規範,是“人類一種緣情依性行爲之啓端。”(《維省客屬崇正會十週年紀念特刊·獻詞》)

  “融和主客”更是道出了作爲“移民”爲最重要特徵的客家人的本質。海外客家人是外來的移民,而非原住民,要在新地方落地生根,就必須主動融入這塊土地,和原住民和睦相處,團結協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融洽的關係,逐步達到融成一體,才能成爲不分彼此的“自家人”。有了這種“融和”意識,“融和”的精神,你才會被這海外社會所接納、認識。“融和”是由“客”到“非客”的過程,是由“客”變“主”的過程。“融和”是海外客家移民的必經之路。

  維省崇正會提倡“融和”精神,實質上是對客家人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客家人以“和善”著稱。在客家地區到處都奉行“家和萬事興”的信條。我們家鄉,許多人在春節的時候都貼上這樣的對聯:“睦鄰處處添春色,家和時時傳笑聲。”在客家人發展的歷史上更是有許許多多正面的經驗和反面的教訓。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天國運動興於和諧協作,團結奮鬥,敗於“内訌”不斷,四分五裂;在辛亥革命中,有“融和”精神的何天炯(興寧人,老同盟會員),爲革命隊伍的團結,1913年在日本東京的40天内,24次拜訪孫中山,4次往訪芡興,調和孫芡意見,1924年又調和廖仲凱和胡漢民的矛盾,使國民黨政組順利進行。他是客家人“融和”的典範,戴季陶由衷讚頌這位老同盟會員的“高潔的人格”(見1925年8月29日上海《民國日報》刻刊《黨悟》,轉引自《興寧文史》第五輯。)客家史上多次發生的“土客之争”,則是流血的慘痛教訓。在海外客家中,也有過反面的教訓,在十九世紀中葉,客家人到馬來半島的吡嚦(又作霹靂)州開採錫礦,就曾組織“海山會”與廣府語系的“義興會”進行了長達11年的械鬥(1862-1873),雙方共五六萬人參加,死傷人數多達二三千人,這就是華僑史上的“拿律事件”。事實證明:流血的械鬥不能解决矛盾,只有“和睦相處”、“和諧協作”才能生存,才能發展。後來,吡嚦州的客家人在胡子春、樑燊南、姚德勝等僑領的影響下,對内加强團結,和諧協作,對外與人和睦共處,共同發展,從而使事業蒸蒸日上。海外客家人依靠“融和”的精神,在异國他鄉終於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如果我們認真考察海外客家那些杰出人士的成長道路,不難發現,這些人都富有“融和”的精神:主動融入主流社會,和睦相處,和諧協作,不斷發展。“融和”乃致勝之道,它已經成爲當今海外客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海外客家,是客家人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海外客家的“融和”精神,是當代“客家精神”中極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客家人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我們客家人,我們客家人的企業要興旺發達,就必須把“融和”精神發揚光大!

  

  (作者:羅可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