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發揚客家人重教興學的光榮傳統、辦好教育



  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民係,客家來自黄河邊,中原儒家文化根深蒂固,雖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從北到南輾轉南粤,但始終不忘教育,承襲祖輩良風,歷經千百年,重教興學傳統,代代相傳。

  翻開“客家史”,客家民係重教興學的範例多多,辦私塾、興學堂,再窮再苦也要繳子弟讀書,過去在山多田少的客家地區,勞力過剩,爲了謀生,客家父母都要鼓勵兒子向外發展,以找個好飯碗,特别是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之時,要有出息,就必須有文墨、有學識,子孫要有前途就必須讀書,長輩鼓勵後代發奮讀書,求功名,以做官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讀書才有出息”成爲客家人的觀念和時尚,“有子不教等於養牛”,勒緊褲帶也要繳子弟出身,無文化被鄉人、族人瞧不起,叮囑子弟擰緊眉毛做贏人。當時流行一曲兒歌:“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意思是説讀書好不但可以騎白馬,過蓮塘,光宗耀祖、顯耀門庭,而且能娶到像月光一樣美麗的姑娘……這美妙的熏陶一直伴唱孩子們長大,讀書成才意識從小刻在孩子腦海里,大大激勵了青少年勤奮讀書、識字的熱情,出現了村村有私塾、鄉鄉辦學堂。爲了光宗耀祖,宗族中普遍推行用祖償田所收的租谷辦教育的傳統,宗族規定同性、同宗子弟不論貧富均可免費上學。據清《嘉應州志》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止,近年應童子試者萬餘人……”當時著名詩人冼玉清盛贊客家人辦學風氣:“學舍最多文教盛,滿城兒女挾書囊”,因而在客家地區出現了不少教育之鄉、文化之鄉和書香門弟,也涌現了許許多多經十年寒窗考取舉人、進士的金榜捷報。史載:“嘉應州考中舉人56人,其中進士6人,清代有舉人417人,其中進士67人,明清兩代合計秀才有3679人”,可見梅州地區歷代早就盛行重教興學,並成爲光榮傳統和風氣,由此産生了許多文人墨客、儒將,如古代文天祥、丘神童,近代孫中山、黄遵憲、洪秀全、朱德、郭沫若、葉劍英等等。這種學風流行至今,據統計,單梅州市每年考取大學的學生就有3000~5000多名。

  客家人重教興學傳統代代相傳,據悉,近代客家人在各地高等院校擔任教授者數以萬計,就廣東而論,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學院、暨南大學等著名學府,校係領導和學科帶頭人中,客家人占很大比例,華南理工大學近期前後兩任校長劉焕彬院士、李元元教授都是梅州客家人。有位朋友告訴我,1994年廣東省高教廳召開廣東高校負責人(校長、書記)會議,中午聚餐自由組合,其中一圍臺就有10人是大埔人,他們是時任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楊卓新、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肖捷明、華南建設學院副院長楊聯京、深圳大學副校長楊金標……,客家人辦學成爲一種流行風尚,據不完全統計,梅州市大埔人在廣州辦起民辦中小學就有100多所。我出身教育世家,父親是原華南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我在華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又繼承父親教書育人的傳統,從事教育事業。1993年辦起以短期培訓爲主的文化技術學校,經歷了十年風雨歷程,從小至大,不斷發展,由初期的單一培訓辦學,發展成爲集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學前教育等爲一體、多層次、多元化的綜合性教育集團。現有1萬多人的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和嶺南中英文學校、嶺南中英文幼兒園、嶺南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嶺南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嶺南教育科技發展公司等多個教育實體,成爲廣州市乃至全國規模較大,門類較齊的民辦教育集團之一,被評爲廣東省首届十佳民辦高等院校之一。

  

  (作者:賀惠山,廣州嶺南教育集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