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馬英九在3月22日以高票獲勝之後,我決定結集出版這本關於馬英九的新聞評論集。

  記得在1991年8月12日開始,我與范麗青作為第一次訪台的大陸記者赴台灣採訪了12天。進入台灣之後,不可避免要關注馬英九這個名字,馬英九當時任「陸委會」副主委兼新聞發言人,當然要為我們的到訪發言。馬英九發言與當時的惡劣政治氣氛不同,很積極,很開放,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時,不要說台灣官方,就連台灣的許多媒體,對我們赴台採訪也疑慮重重,擔心什麼醜化台灣,或成為政治籌碼等等。而馬英九的多次公開講話,則定下了同意我與范麗青進入台灣採訪的政策基調。

  1991年8月6日,馬英九代表台灣官方表示將大幅放寬大陸記者來台採訪的規定。8月7日,馬英九表示,大陸記者來台基本上我們是歡迎的,採訪的自由則完全和本地記者一樣,行動自由,將不受任何限制。

  從此,我對馬英九的言行舉動就格外地留意。時間長了之後,我有一種感覺,馬英九很有可能會成為新一代的台灣領導人。

  2001年1月,馬英九訪問香港,我受邀出席香港各界歡迎他的晚餐會。馬英九發表演講後下臺寒暄,見到我時就說,你很久沒有來台灣了。交談中,我問他一個問題:2004年有無考慮參選「總統」。馬英九很嚴肅地回答說,我還不夠資格,我最大的願望是再做一任台北市長。當時的直感,此人絕非池中物,今後改寫台灣命運的人,就是他。

  從此,對於馬英九的言行舉動,我特別注意。

  自2005年6月3日中國評論通訊社正式發電訊稿、中國評論新聞網正式啟動之際,我就開始撰寫社評。到了2008年4月,我所撰寫的社評已超過1000篇。在1000篇社評當中,涉及台灣問題以及兩岸關係問題内容的,至少超過一半。在1000篇社評當中,關於馬英九的評論超過了160篇。

  今天重新翻閲這160篇評論馬英九言行的文章,我認為觀點未必盡善盡美,結論也未必完全正確。畢竟是隔岸觀火、霧中看花,對於具體事件及言論的背景瞭解不深,故此,錯謬是必然的。但是,我認為很有價值,最大的價值在於:

  一,比較全面記錄了馬英九關於兩岸關係以及統獨問題的重要言論,以及當時台灣各界的反應,並有一定的分析。

  二,比較完整地描繪了馬英九的政治思路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努力調整與適應的思維過程,對馬英九的心理變化也有涉及。

  三,比較側重地從大陸角度來觀察馬英九的政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陸各界對馬英九的關心與期待。

  回顧馬英九這幾年走過來的路程,我在本評論集中,有幾個觀點是值得一提的。一,我認為馬英九是一個不會與台獨同流合污的人。二,我認為馬英九是一個具有中華民族情懷的人。三,我認為馬英九是一個清廉公正的人。四,我認為馬英九是一個具有戰勝困難獲取成功決心的人。這些基本判斷,是貫穿所有文章的主線。

  然而,馬英九的拚搏日子是處在一個民進黨執政的時代,這一個時代是傳統價值成為廢墟的時代,馬英九沒有被壓垮,勇敢地走出了廢墟,實為不易。但是,在一片廢墟之上,立即要馬英九建起新的價值大廈,也非易事。所以,馬英九難免具有這個時代的落後痕跡,這是不容諱言的。

  馬英九的成功,經歷了最痛苦的絕望時期,在至為殘酷的政黨政治烈火的焚燒下,馬英九的政治生命死去又活了過來。一個籠罩在失敗中的國民黨人,一個不被主流社會認同的外省人,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不粘鍋」,一個沒有手段的理想家。當他宣佈出來角逐「總統」的時候,他的政治生命就已死了。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馬英九大獲全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是涅磐的過程,是重生的過程。

  所以,我把這一本評論集定名為《馬英九涅磐與重生》。

  中國評論新聞網是最主要的可以溝通兩岸的新聞媒體,堪稱兩岸新聞交流的橋樑,中國評論新聞網擁有兩岸大批的重量級讀者,他們是研究兩岸關係的專家學者。兩岸很多參與決策的人,也在中國評論新聞網上採集信息,啟發思考。今天,根據最保守的統計,每天超過120萬人在上中國評論新聞網。據統計,2008年3月22日繁、簡體版的頁面點擊數(Hits)達95,398,505次。據我所知,我撰寫的關於馬英九的許多評論文章都引起了廣泛的注意。我很高興,能夠為兩岸關係的發展,盡一點個人的綿薄之力。

  涅磐與重生之後的馬英九,要把台灣帶往何處?馬英九的目標,我們已經很清楚,但是,馬英九的理念能否堅持,馬英九的步伐能否堅定,馬英九的意志能否堅強,那是下一本書的事了。



                           郭偉峰

                     2008年5月20日寫於北京西山東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