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鬱南連灘大灣古建築、古民居調查




  近幾年來,鄉村旅遊及古建築的旅遊,在衆多的旅遊項目中,佔據了一定的地位,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受到旅遊者的青睞。建築作爲歷史發展的重要歷史載體,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極其歷史發展歷史狀况,是旅遊活動的核心内容,在鄉村休閒旅遊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後來發展的旅遊地區,异軍突起,成爲旅遊的生力軍。很多鄉村由於發展了古村落聚落的旅遊活動,致使到帶動了旅遊業,提高了當地民衆的生活,但是數年過去了,鬱南的旅遊,由於交通、開發等問題,旅遊仍處於一個比較疲軟的狀態,還没有形成一個旅遊的氣候。2007年10月,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同鬱南市宣傳部、文化局等部門,在當地文化站人員帶引下,對鬱南建城、連灘、大灣等地,進行了初步的調查,調查的内容包括自然形態,古建築、古樹木及歷史背景,現就古村落、古民居的現狀進行了調查。

  一、連灘、大灣古民居建築及其古村落聚落的現狀

  鬱南縣位於廣東省西部,與蒼梧縣接壤,地處西江中游南岸,鬱南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廣西與嶺南商貿的一個重要通道。鬱南古稱西寧,早在漢武帝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設置的蒼梧郡,其中所管轄的端溪縣,鬱南就在端溪轄的部分。到西晋太康年間,端溪縣增設了都羅縣,縣治在今天的鬱南城鎮的南部。

  鬱南縣現在所管轄的鎮、街有15個,西江中游南岸.它依山傍水,是一座風景秀麗的江濱城市,有“南江文化之都、緑色鬱南、名果之鄉、西江明珠”等美譽。鬱南是南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藴藏着悠久的歷史積澱和深厚的文化古迹,搆成了一條底藴豐厚、博大精深的南江文化帶。

  1.建城的騎樓及商鋪建築

  建城位於鬱南西北部,距離縣城16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這裏有西江的黄金水道,廣西境内江河百分之八十以上經過這裏匯入西江東注南海。西江可以航行噸級船舶。唐代開始,梧州等地就有木帆船通往廣東沿海。此後廣東大批商人溯江而上,到梧州進行貿易,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兩地的商人相互進行商貿活動,鬱南成爲兩地貿易的必經之路,鬱南建城等地也建了不少的商貿建築,如臨街的商業鋪面,騎樓建築,大部分修建於民國時期。鬱南的騎樓建築是受到廣州影響而建的,廣州開闢馬路時,將西方古典建築中的券廊等形式與廣州的傳統的形式相結合演變成廣州特有的“騎樓”建築。騎樓建築主要的特點是沿街而建的建築,前跨底層架空相連廊,形成人行的自由空間;底層營商,樓上居住;前鋪後倉,前街後巷。騎樓建築除其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外,因爲無論雨天、晴天,顧客都不受天氣影響,這種建築特别適合嶺南亞熱帶的氣候。所以在鬱南這個山城出現騎樓建築,正好説明貿易帶來的興旺和發展,建城是商業經濟中心。從現存的騎樓看,是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騎樓的文化特性,建築是文化的載體。鬱南現存的騎樓建築數量不多,立面的建築風格多爲女兒墻較爲平直,統稱爲貫通整個屋面的矮欄杆、矮墻、立面較爲檏素,裝飾較少,實用爲主,立面裝飾簡單趨無,綫條平直。

  2.連灘古建築群

  連灘的西壩、思和等村保存了有若干處古民居、祠堂等古建築。連灘位於鬱南東南部,北接南江口,是鬱南地區商貿、文化中心。舊時經濟繁華和興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方便,歷來是連接廣西及其周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從現存的歷史建築看來,從保留下來的古建築狀况看,證實了連灘當時的經濟發展狀况,反映出過去經濟繁榮。保留完整的建築有光二大屋,規模不大但具有不解之謎的天池庵,爲紀念明代萬曆年間廣東總兵張元勛的張公廟。光二大屋,位於連灘鎮壩西管理區,屋主叫邱潤芳,字澤徽,號員清,因爲其人排行第二,又頭頂光秃,其大屋被稱爲“光二大屋”。大屋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平面呈方形,深五進,當中是祠堂,分别以天井相隔,兩側分别以青雲巷相隔,有偏間和房舍,内建有136間房舍,四周築有圍墻,設正門和側門,後進高二層,設置觀察敵情的房舍。並設置梯級,内有水井、倉儲、磨房等設施,人在裏面可以生活三個月之久。最後的祖堂是放置祭祀祖宗牌位的地方;大屋用青磚砌築,屋頂鋪砌用青灰瓦,屋脊上方的灰塑紋飾精細,該屋具有防火、防盗、防洪三重功能。每進的屋頂采用鍋耳形封火山墻,墻沿和正脊的灰塑紋飾,造型千姿百態,頗有南海番禺等地傳統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又具有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和特點。占地面積10畝,在遠處看像一座巨大的古城堡,又被稱爲“清朝古堡”。

  天池庵,一座建於清代的庵堂,規模不大,却充滿着神奇的色彩。據説,這裏有幾怪,山門不在當心開,落葉從來不在院子裏被踩 ,也没有把葉子吹到庵内。現在還保存了多方重建、重修的碑記。

  張公廟,始建於明萬曆元年(1578年)。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清代又經多次修葺、擴建。該廟原是内外結構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户秤亭、配殿、回廊、東西轅門;前後院有戲臺、砲臺、六角亭、花園等附屬建築。現存前殿、正殿、配殿和四角亭、屋廊、月門、厢房、東西轅門等建築,正殿設有六根格木圓柱,柱礎爲石質鼓形。柱縱横成行,形成三進深,二開間。整座建築物墻壁上刻畫各種人物鳥彩畫及詩詞,石柱上刻鑿有多首對聯。整座建築體的馱峰、斗拱、檐板等構件形制是具有濃厚粤西地方特色和風格,對研究民族文化(特别對研究瑶族史)和當地民間習俗有重要科學價值。每年逢正月二十日爲廟誕,羅定、雲浮、德慶、廣西等地群衆不怕路遠,紛紛前來參加廟誕活動,熱鬧异常。 

  3.大灣鎮古民居、古建築群

  大灣東南面毗鄰羅定市,西北面緊靠本縣的千官鎮和河口鎮。在大灣鎮的五星村等一帶的 2平方公里範圍内,建於清末元年至民國初年的民居建築有59座之多,而其中14座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巨昌棧大屋:建於民國十年,深三進,闊五路,正中爲主體建築,兩側以青雲巷相隔的稱之於“燈帶”,即兩側的次要建築的偏房、書廳和房間,每進之間以天井相隔,當中最後一進爲祖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建築裝飾上采用了木雕、磚雕、綵繪等手法,屋頂鋪砌青色瓦,硬山頂,分别飾有硬山式的封火山墻和鍋耳式山墻。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俊公李公祠,坐落在大灣鎮五星村大灣寨内,祠内雕樑畫棟,木雕、石雕刻、檐板飾、屏風木雕刻、窗磚雕、墻上壁畫、書畫、陶瓷脊飾、灰雕脊飾、脊飾卷草尾裝飾等件件琳琅滿目,工藝精湛,具有嶺南風格特色,是清代粤西地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建築群各具特色,有的祠中有亭、亭中有臺,有的着重外形美觀、重用石料,建築牢固,有的着重突出壯麗輝煌,有的木雕、灰雕、書畫工藝,風格細膩精美,色彩經久不變。故此李氏宗祠群最具有代表粤西地方藝術特色龢民族風格的建築群。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祠堂、民居等建築,如崇化廖公祠、介村李公祠、錦村李公祠、拔亭李公祠等建築,都可以一一加以整治,列入鬱南旅遊的範疇。

  4.建築風格

  目前鬱南縣連灘、大灣鎮的古民居建築、古村落的旅遊問題,從其建築格局及建築規模、建築風格來看,紋飾、石雕、灰塑、山墻等地方既有廣府地區的建築風格和特點,又有粤東客家地區的建築風格和特點,從而形成了連灘、大灣等自己古建築特有地方特色。

  二、鬱南鄉村旅遊中面臨的問題

  鬱南古建築古民居有符合旅遊大衆的需求,從長遠發展的勢頭看,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資源。但也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

  1.目前古村落裏有些古民居比較破損,民衆没有足够的修繕資金,會影響旅遊事業的發展。

  2.對目前古村落的前景缺乏前瞻性,應該利用現存的村落狀况,進行發展戰略性規劃,控制好目前古村落的建築狀况,不要讓新的建築再無休止地繼續再建下去。

  三、幾點建議 

  旅遊事業的發展從經濟效益着眼,因爲實現經濟效益是最終目的。而旅遊業發展得如何,旅遊效應和效率直接關係到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1.政府及相關部門把現存的古民居建築的情况,進行調查統計,借鑒一些成功例子,組織民衆自己管理,政府可啓動部分資金扶持民衆,把傳統村落進行整治,把一些已經破損的構件盡快修繕好,搆成一定旅遊硬件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2.對現存的古建築、古村落聚落等建築,要做前期的規劃,控制好現有傳統建築的現狀和環境,不要讓新建築破壞傳統的村落環境,新建的民居要與傳統的建築相協調。

  3.調動房屋屋主的積極性,有條件的可以讓政府、集體和個人三位一體出資,共同修繕破損的房屋,也可以招商引資進行旅遊開發。但是前提是要按照文物修繕的原則,“整舊如舊”,按照原貌修繕房屋,這樣才能將古民居這種旅遊資源持續地發展下去,並讓其在旅遊事業中發揮作用。讓民衆在參與旅遊開發事業中得到互利,得到利益,旅遊事業在開發旅遊中得到發展。

  (黄佩賢,廣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