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鬱南:南江文化的心臟



  ——《中新廣東網》2008年2月26日報導

  黄耀輝 周小林(黄耀輝,中新社記者;周小林,中新社通訊員。)

  “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僅南江本身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其相關流域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

  正在此間舉行的“南江文化論壇”上,以著名文化學者黄偉宗教授爲代表的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珠江文化研究會,以及香港、澳門、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學者,在廣東鬱南實地考察和論证後得出的初步結論。

  學者稱,在南江流經的幾個縣中,主河道在鬱南縣最長,南江口鎮地扼南江咽喉,是古代南江文化根深葉茂之地,搆成了一條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的南江文化帶,是南江文化的心臟和腹地,是南江文化的喉舌與龍頭。

  據介紹,從2004年7月起,廣東省政府參事黄偉宗、司徒尚紀、洪三泰、羅康寧、譚元亨、戴勝德、鄧國偉、司芳等一批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和專家學者,根據史料記載和當地學者研究考證,並專程赴粤西羅定、鬱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對相關課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論证,發現當地存在着一個獨特的南江文化帶。

  專家得出:“廣東不僅有東江、西江、北江,而且還有一條南江。該江發源於廣東信宜市鷄籠山,流經信宜、羅定、雲安、鬱南,在鬱南縣南江口鎮注入西江,有人稱之羅定江,而在歷史上稱爲南江。

  學者在赴南江流域地區的古北越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等實地考察後,寫出了多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考察報告和論文,並邀請中國各地文化學者在廣州、鬱南舉辦“南江文化論壇”,發表南江文化的考察報告和論文。

  據專家考證,南江流域文化遺産豐富多彩,尤以鬱南縣保留最完好,最豐富。在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山歌之鄉”的連灘鎮,其“連灘山歌”及民間古舞蹈“禾樓舞”被廣爲流傳,而該鎮大灣古建築群規模之大,藝術價值之高,更堪稱南江文化的典範。

  2007年,最能體現南江文化的“禾樓古舞”、“張公廟會”、“連灘山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爲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推薦項目”中,鬱南縣的“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爲該省五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推薦項目之一,凸現出了該縣是南江文化的心臟和腹地,是南江文化的喉舌與龍頭的特色。

  中共鬱南縣委書記金繁豐表示,南江歷史文化,是鬱南縣建設文化大縣的優質資産,邀請專家學者爲建設南江文化之都把脈,獻策,目的是凝結共識,重新認識南江文化的歷史價值,保護歷史文化遺産,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