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蕉嶺縣經濟社會發展情况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綜合組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山區和粤東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縮小欠發達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貧富差距。爲了配合省委、省政府這一中心工作,省政府參事室組織參事開展了多次調研和參政諮詢活動。2004年參事室綜合組對粤東工業化水平較高的潮安縣進行了調研,寫出了關於潮安縣工業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去年我們綜合組的參事挑選了一個發展中的山區小縣——蕉嶺縣作爲調研對象,專程赴蕉嶺縣進行了實地調研,特匯報如下。

  一、基本概况

  蕉嶺縣地處我省東北部、閩粤贛三省邊陲,毗鄰福建省武平、上杭兩縣,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22.8萬人,下轄8個鎮、97個村委會和10個居委會。祖籍蕉嶺的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約有56萬人,其中臺灣同胞46萬人,是全國、全省重點臺鄉縣。  

  近年來,該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積極實施“經濟寬裕縣、環境友好縣、文化先進縣、社會和諧縣”的發展戰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

  1. 經濟實力不斷增强。2005年,全縣生産總值實現22.63億元,比2002年增長29.43%,年均增長8.98%;工業總産值實現32.68億元,比2002年增長67.89%,年均增長18.9%;税收收入2.4億元,比2002年增長81.9%,年均增長22.0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4億元,比2002年增長63.04%,年均增長17.7%;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26元,比2002年增長8.16%。2006年1—9月份,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5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9%;税收收入22156萬元,比增31%。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新建金城、油坑工業基地,引進新項目180多個,投資總額30多億元,龍騰能源綜合利用電廠、金髮紙業有限公司、新鋪攔河電站等一批工業項目建成投産,壯大了工業總量。農業效益不斷提高,新建優質水果、油茶、蔬菜、烤煙、肉猪、蜂蜜等農業生産基地,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該縣被列爲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和省農村能源(沼氣)建設示範點,農村沼氣覆蓋率和農村籃球場建設走在全省山區縣前列。旅遊資源不斷開發,新建長潭度假村、桫欏珍稀園等旅遊景點,一批歷史文化及生態資源得到保護龢利用,丘逢甲故居被核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磜土樓被評爲“省文物保護單位”、謝晋元故居被定爲“省紅色經典旅遊開發項目”、長潭庫區林場被昇格爲省級自然保護區、鎮山公園被評爲省級森林公園,到蕉嶺的遊客逐年增多。

  2.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完成電池廠、一綫天酒廠、錳化廠等國有企業産權改革,一批國有企業獲得“重生”和發展壯大,一批原改制企業職工安置、老職工生活保障、資産移交等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决;完成農村税費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税,農民負擔大幅减輕;完成撤併鎮工作,全縣建制鎮由原來的12個减到8個,精簡了行政機構,降低了管理成本;開展鎮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一確保兩考核”爲主要内容的鎮級財政收支管理辦法,緩解了鎮級的收支矛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取消和調整了一批審批事項,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和金融、保險等領域的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3. 發展環境得到優化。 2002年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4.8億元,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新成效。2005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278.4公里,比2002年底增加498.6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33公里,位居全省山區縣(市、區)前列。能源建設加快,水火電裝機容量達19萬千瓦,比2002年增加8萬千瓦;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建成一批輸變電站,提高了輸變電能力。通信發展迅速,全縣移動電話用户、城鄉固定電話用户分别達到每百人37部和23部,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村村通移動電話、鎮鎮通互聯網。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石窟河蕉嶺段兩岸68公里防洪堤圍改造及一批縣管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防灾减灾能力進一步提高。以城南新區開發和府前街改造、205國道蕉城紅岌子至叟樂高速公路出口段改造爲重點的縣城建設步伐加快,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2年的6平方公里擴大到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市容市貌整潔有序,城鎮化率達42%。

  4.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調整優化學校布局,新建一批多功能教育設施,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縣、鎮、村科技推廣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該縣被列爲“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新鋪鎮被列爲“省技術創新專業鎮”。民心工程扎實推進,全縣8間敬老院通過改建新建,全部達到省一級標準;全民安居工程“七年任務兩年完成”;全縣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63.1%。基層文化站所建設得到加强,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和文化“三下鄉”活動深入開展,豐富和活躍了群衆文化生活。人口計生工作成效顯著,連續16年被省評爲“計劃生育目標管理先進縣”,從2003年起,連續三年被省評爲“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順利完成煤礦關閉任務。體育、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廣播電視、氣象防灾减灾等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該縣先後被評爲“全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全國森林防火先進縣”、“全國緑化模範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和“省林業生態縣”、“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省文化先進縣”、“省體育先進縣”、“省土地資源管理先進縣”、“省農村税費改革先進縣”、“省殯葬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像許多山區縣一樣,蕉嶺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够合理,經濟總量小,粗放型和資源消耗型經濟仍占主體地位,高新技術型企業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强。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不够協調,受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大。城鄉發展特别是鎮村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面貌仍需進一步改善。山林權糾紛、礦産資源糾紛和水資源糾紛等涉及群衆利益的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維穩工作的壓力較重。

  二、搞沼氣建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工作經驗

  1. 政策引導多方扶持 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

  “發展沼氣,我們很滿意!”、“以前要上山打柴燒,現在用沼氣很方便!”、“使用沼氣我們既省錢又方便,感謝政府!”……在該縣調研期間,調研組所到之處,都可聽到人民群衆發自内心感謝黨和政府的肺腑之言。近年來,蕉嶺縣委、縣政府立足山區實際,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沼氣建設爲切入點,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多方扶持,精心組織,扎實推進,沼氣建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至去年10月底爲止,全縣新建沼氣池1746個,聯户使用1602户,據統計,目前全縣沼氣用户達到了8687户,農户覆蓋率已達20%。同時積極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厠、改竈),推廣“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魚” 等生態農業模式。沼氣建設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沼氣建設使全縣4萬多群衆直接受益,越來越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逐步成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算清沼氣發展的經濟帳。一是節約勞動力。每户每年節省上山砍柴勞動力90—120個工日,使勞動力可轉移到其它崗位,增加收入。二是節約燃料費。據測算,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每户每年可節約燃料費1100元左右,按全縣現有8687户沼氣用户,每年可節約燃料費956萬元。三是增加收入。一般一個以沼氣技術爲核心的“猪—沼—果(菜、魚)”等能源生態模式户,綜合利用,發展種養業,年增收節支達2000元左右。四是生態效益顯著。一個沼氣用户基本可以滿足一家4-5人的日常生活用能,每户每年可節約用柴2500公斤,相當於封山育林5畝,保護了共3.3萬畝山林。

  蕉嶺縣財政專門增加了對農村沼氣建設的投入資金,把沼氣建設補助資金列入年度預算,給予全縣建池户每户補助400元;縣林業局從生態公益林基金中撥出專項資金,給予每户補助100元;各鎮在鎮財政困難的情况下給予本鎮每户補助100—200元;縣民政局專門出臺對低保户建池的扶持政策,給予每户補助300元;縣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貸款32.8萬元支持沼氣建設;各掛鈎單位、民營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也紛紛對所在地的新建池户給予不同程度的奬勵。通過多方的大力支持,使蕉嶺縣農民建沼氣池有了强有力的資金保障,每個新建沼氣池至少可無償得到600—1500元的資金扶持,極大地激發了群衆的建池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沼氣建設。

  在沼氣建設過程中,蕉嶺縣注重以幹部先行示範發揮帶頭作用,以典型創新模式發揮樣板示範作用,逐步推廣,穩步推進沼氣建設。一是各鎮均規劃選擇了2—3個村作爲沼氣建設示範村,組織農民到示範村、示範户參觀,讓農民真正看得見、摸得到、學得會。二是鎮村幹部、農民技術員帶頭建池搞示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正達到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干。如:文福鎮制定奬勵政策,充分調動鎮村幹部、農技員、計育專干的積極性,使2006年下半年的建池進度迅速加快,據統計,文福鎮有30多位幹部帶頭建池,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的沼氣發展。三是引導扶持大户建設大型沼氣池集中供氣給附近農户使用,擴大沼氣使用覆蓋面。如:廣福樂干村建成了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集中供氣給122户農户使用,使附近90%多的農户用上了沼氣。四是産業帶動沼氣建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如:財政局掛鈎藍坊鎮高場村,規定建1個沼氣池奬勵3頭乳猪,以養猪業帶動沼氣的發展。這些示範村、樣板户的建立,爲全縣農村沼氣的快速普及起到了較好的典型示範帶動作用。 

  發展農村沼氣,不但緩解了農村能源緊缺的問題、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保護了生態資源,還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節支增收,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同時沼氣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密切了黨群干群關係,增强了人民群衆對黨和政府的向心力。

  2. 突破農村信息不靈瓶頸,積極開展山區信息化建設

  從2005年以來,蕉嶺縣探索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的新路子,幫助農民群衆突破信息不靈通這一致富瓶頸,逐步形成了以縣級平臺爲龍頭,貫通鎮、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網絡體系,初步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農村信息員隊伍,農業生産、農産品流通、農村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該縣積極搭建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方便群衆從網上獲取科技信息,掌握市場行情。一是去年投入20萬元,完成了網絡設備的昇級改造,完善網站主頁的設置、内容安排,開通了“中國·蕉嶺”網站。二是投入資金44.7萬元,建成縣信息培訓中心,並配備了配套設施。三是組建了以各基層黨委爲主的30多人的信息員隊伍,及時提供全縣各方面的基本信息。四是重點抓好蕉城、三圳兩個鎮信息示範點和8個基層(村級)信息服務點的建設。爲尋求農村信息化與農業經濟的有效結合,該縣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爲陣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時收集、整理相關信息,爲農民群衆提供農科知識和市場信息服務。同時在網站及時發佈農副産品供求信息,積極爲當地農副産品走向市場牽綫搭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該縣誌龍菜業有限公司與部分菜農組建的招福蔬菜合作社,通過在網上發佈供求信息,發展種植無公害蔬菜,並輻射帶動三圳、文福、新鋪以及平遠東石等鎮的鬆散型農户1200多户,連結和輻射帶動蔬菜種植面積2380畝,生産的茄子、冬瓜、淮山等特色品牌蔬菜産銷兩旺,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一是拓寬了群衆信息來源渠道,廣大農户可通過網絡或信息發佈欄方便快捷地得到信息。二是農民得到了實惠,通過信息直通車向外界推介農産品,農産品的銷售面廣了,銷售額提高了,群衆的收入也提高了;通過網絡或是信息發佈欄,農民學到了更多的科技知識,提高了種養技能。三是提高了效能,充分發揮了華農大駐招福村的優勢,組織了本村農技員、部分種養户20多名通過網絡視頻與華農大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專家們不必走出學校就能够爲農户們開展技術諮詢,既節約了科技傳授成本,又爲農民及時解决了在生産中遇到的許多問題,爲該村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時,該縣通過網上推介政策環境、資源環境、人文環境,實行網上招商,有力推動了招商引資工作。如梅州皇馬水泥有限公司通過網上查看蕉嶺的投資環境,到蕉嶺實地考察後,在該縣新鋪鎮投資7億元興建水泥生産基地;通過電子郵件溝通方式,促成投資總額爲1000多萬元的廣福建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落户。實踐證明,山區信息化是山區擺脱區位劣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關於加快山區縣發展的幾點建議

  1. 山區發展要注重引入“生態循環經濟”新理念

  生態循環經濟的根本就是可持續發展。它通過城鎮各子系統及其内部的物質循環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形成一套城鎮經濟發展的生態戰略系統,以此來調整城鎮空間結構布局,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一句話,就是在生態建設中把經濟建設這個最重要環節納入生態的軌道,使生態城鎮成爲一個完整的實體而不是一個空洞抽象的概念。 發展生態循環經濟通過倡導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起到城鎮發展的基礎調節作用。生態循環經濟要求城市要有合理的産業結構,各産業之間按照生態規律,形成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産業鏈,并且其物質和能量能够建立起良性的循環體系。生態循環經濟爲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戰略性理論範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了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鋭衝突。

  應該及時跟進並引入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以前着眼點總是放在經濟增長上,但忽略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等各方面聯繫,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源動力,要想經濟能够持續穩定地增長,就必須具備循環再生的能力,因此只有及時引入生態循環經濟才能爲全縣的未來發展提供可持續增長的穩定基礎。

  以科技爲發展工具,使生態型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把生態循環經濟新理念置於三大産業發展之中,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由過去盲目抓、自發抓變爲理性抓,由增量抓、一陣風抓變爲科學抓,産業單打一抓、片面抓變爲統籌抓。通過合理配置各類資源,整合産業優勢,使各大生態産業之間形成互爲資源、互爲促進、互爲支撑的良性循環態勢,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走生態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推進生態循環經濟,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合理布置生産區域、合理統籌産業發展,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高度統一 。

  大力推行生態循環經濟發展中,還注重合理布局區域經濟,根據各鎮經濟條件、自然資源、産業基礎諸要素將蕉嶺縣劃分爲兩大經濟區,在東西部山區鎮重點生態發展,重點發展環保生態産業。通過加强生態建設,建設緑色産業。205國道沿綫鎮重點要引進循環經濟的理念調整産業結構和布局,選擇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術産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依託現代服務業,通過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包括資金服務、物流服務、商業連鎖、資訊服務、科技服務等,爲全縣的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基礎。

  2. 山區發展要注重采用網絡信息的新手段

  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群衆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近年來,我省在農村信息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組織實施了山區信息化建設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農民家庭電話、彩電、計算機普及率和廣播、有綫電視、互聯網農村人口覆蓋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縣級平臺爲龍頭,貫通鎮、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網絡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縣、鎮、村三級農村信息員隊伍正在建立;農業生産、農産品流通、農村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得到較好應用。從蕉嶺信息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看,今後我省應繼續加大力度,把信息化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新任務,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推進。

  (1)以“四項建設”搭建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網站建設、培訓中心建設、隊伍建設、信息示範點建設等四項建設,重點抓好鎮信息示範點和基層(村級)信息服務點的建設。通過抓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便群衆從網上獲取科技信息,掌握市場行情,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提供支撑和服務。

  (2)搞“三個結合”强化農村信息化服務。通過農村信息化與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産業化及與提高農村幹部和農民群衆整體素質相結合的“三個結合”策略,抓好信息網絡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絡資源共用、信息共享的優勢,加强與各地網絡信息的鏈接,爲農村幹部和群衆提供政策法規、致富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使農村廣大黨員幹部和群衆從中增長知識,獲取信息,開闊視野,提高素質,增强帶領群衆奔康致富的能力。

  (3)網絡互動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通過發布信息,推動大宗農産品進入市場;通過投資環境的宣傳推介,實現網上招商。通過網上推介政策環境、資源環境、人文環境,實行網上招商,有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

  

  調研組成員:

  成 員:彭 赟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巡視員

  郭 岳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

  甘子鈞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館研究員

  葉 梧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

  劉鳳英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處長

  黄瑩瑩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科員

  執筆人:葉 梧

  

  (2007年4月1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