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中小企業成長特點與影響因素的調研報告



  ——基於中博會、廣交會問卷調查及其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對比

  毛藴詩

  實踐證明,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面有着國有企業以及其他大企業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一直保持以高於全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水平發展。近幾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對發展中小企業高度重視,設立了中小企業局,還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從2003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經費、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再就業資金等20多億元,大力扶持和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特别是2003年12月,張德江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要廣東申辦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的倡議,通過中博會這一平臺,建立起中小企業與國内、國際相關企業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同時營造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關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氛圍,大大改善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

  伴隨着我國加入WTO,國内中小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内大企業,還要應對國外衆多知名企業的衝擊與激烈競争。中小企業如何才能生存下來?如何正確識别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培育核心競争力?制約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因素有哪些?這是我國中小企業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

  基於探討上述中小企業成長發展問題的目的,我們對參加2006年9月~10月期間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和廣交會的中小企業進行了一輪較廣泛的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本調研報告。報告考察了中小企業成長特徵以及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諸多因素,並就各項考察内容對廣東省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進行比較分析。

  當然應該看到,能够到中博會和廣交會參展的中小企業,均具備較强的實力、較高的成長性,是較爲優秀的中小企業。

  一、調研背景情况

  第3届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簡稱中博會)和第100届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先後於2006年9月15~18日和2006年10月15~30日在廣州召開。我們對參展的中小企業進行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回收問卷106份,其中有效問卷爲102份。我們從102份問卷中將廣東省與長三角地區(包含上海、江蘇、浙江)和環渤海地區(包含北京、天津、山東、遼寧)的樣本企業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三個地區的樣本企業共有63家。樣本企業的基本特徵如下(本報告中采用數據均來自本次問卷調查):

  1.樣本企業地區分佈

  就地區分佈而言,這63家樣本企業的分布較爲平均,廣東和環渤海地區各有22家;長三角地區有19家(如圖1所示),在統計上具有較合理的代表性。

  

  2.樣本企業行業分佈

  60家樣本企業涉及20個行業領域,如圖2所示,最多的爲機械製造行業,有14家;其次是電子行業,共10家;家用電器和食品行業分别有9家和6家企業。其他行業都只有1~3家樣本企業。這個樣本特徵表明,此報告的考查對象以製造業爲主,兼有少量服務業企業,如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房地産、金融等。

  

  3.樣本企業所有制類型

  觀察63家樣本企業的所有制類型發現(參見圖3),私人獨立經營的企業最多,有24家,占38%,表明家族式民營企業仍然是中小企業的主力;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有17家,占27%;股份合作及股份制企業有13家,占21%;最少的是集體企業,只有2家,占3%;中外合資企業也不多,有7家,占11%。

  

  4.樣本企業規模

  表1從員工總數和總資産兩個指標列舉了樣本企業的規模,員工總數在500人以下的企業居多,有41家,占71.9%;資産在500萬以下和1000萬~1億兩個區間的企業最多,各有12家和20家,分别占樣本總數的27.9%和46.5%。

  

  

  二、廣東中小企業成長特徵

  1.産權結構以股份制爲主,管理模式多元化,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已佔有一定地位

  如表2所示,樣本企業中,産權結構以股份制爲主,三地區股份制中小企業的比例都超過45%;單人業主制居於第二位。綜合而言,長三角地區的中小企業更加傾向於采用單人業主模式;與朋友合伙也是各地區中小企業産權結構的一種安排,但采用的企業較少;家庭式合伙制應用的範圍很窄,廣東和長三角地區的樣本中没有采用這種産權模式的中小企業。

  

  

  根據表3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小企業管理模式較爲多元化;采用家長式管理、出資人共同管理、職業經理從事基層中層及部分高層管理和職業經理人業務骨幹團隊管理這四種模式的企業比例大體持平,均達到20%以上。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已佔有一定地位。相對廣東和長三角地區而言,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最少采用家長式管理模式。

  2.總體上廣東中小企業競争優勢强於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廣東中小企業在市場地位、資金、生産或服務低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表4列舉了樣本企業的競争優勢的各項與總體平均值。總體來看,三個地區的中小企業都具有高出一般水平的競争優勢,廣東企業的整體競争優勢略强於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其樣本平均值分别爲3.41、3.12、3.32。與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明顯不同的是,廣東中小企業各項競争優勢的得分全部都高於3(而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分别有3項、2項低於3)。相對於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而言,廣東中小企業在資金、生産或服務低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3.廣東中小企業對政府政策支持的認同明顯高於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地區

  如表4所示,廣東中小企業對政府政策支持的認同明顯高於環渤海地區,也略高於長三角地區,三地區的樣本平均值分别爲3.59、3.21、2.55。這一結果表明,我省爲中小企業成長構建的政策支持體系已經發揮了一定的成效。

  

  4.三地區中小企業均以自主開發爲主要創新模式,模仿引進退居次位,廣東中小企業合作開發相對較多,模仿引進相對較少

  如表5所示,三個地區都各有70%以上的樣本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來開發新産品,單純模仿和技術引進的方式不再是中小企業新産品開發的重要途徑。

  相對而言,廣東中小企業比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企業更多地采取與外部組織合作來共同研製新技術、開發新産品,而長三角地區采取模仿方式開發新産品的中小企業相對較多。

  

  5.中小企業籌資渠道較爲單一,主要來自企業内部,資本市場融資受限,未能吸引風險投資

  如表6所示,樣本企業主要依賴内部積累和内部籌措來籌集經營所需資金。這種方式從財務角度看安全性高,但企業擴展的速度較慢。同時,三個地區樣本企業均未能利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融資,也幾乎未能吸引風險投資。

  

  

  6.廣東地區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較少,較多地利用海外資本

  對三個地區樣本企業籌資來源的比較發現(參見表6),長三角地區企業更多地采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而較少通過與他人合作或聯營獲得所需資金。廣東地區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較少,而較多地利用海外資本,這與廣東臨海且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華僑衆多的鄉緣優勢是分不開的。總的來看,應該努力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使之能與資金市場對接。

  7.中小企業多目標平衡發展,最重視樹立品牌與長期生存目標,廣東中小企業比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更爲重視樹立品牌和社會責任目標

  利潤不是企業的唯一目標,企業目標具有多重性,且應當合理平衡這些目標的重要性。在表7給出的樣本企業目標中,我們發現,各種經營目標在中小企業中都具有較高的重要性。廣東中小企業最爲重視的是樹立品牌與長期生存目標,而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在品牌意識方面相對弱一些。另外,廣東中小企業也比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更爲重視社會責任目標。

  

  8.廣東中小企業多以爲國企和大企業供貨爲主要合作方式,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與國企和大企業開展合作的中小企業較少

  調查結果顯示(參見表8),在樣本企業中,廣東中小企業多以爲國企和大企業供貨爲主要合作方式,比例將近50%;其次是爲其提供業務分包等合作關係,占27.3%;作爲國企和大企業經銷商或代理商的中小企業相對較少,只有18.2%;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占27.3%)與國有企業和大企業之間没有合作關係。基於三個地區的比較分析可知,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中小企業中與國企和大企業開展合作的較少,無合作關係的企業都超過50%。這也與廣東國有企業和大企業較多有關。

  

  

  9.注重對員工的系統性培訓,廣東處於略高的水平

  就中小企業内部培訓來看(參見表9),較普遍的做法是對每個員工每年進行系統培訓,這類企業在三個地區的比例都超過50%。對骨幹、管理人員重點培訓也是中小企業實施較多的培訓方式,在三個地區的比例都達到30%以上。只對新手進行培訓的中小企業較少,其中在長三角地區這種做法相對較多,比例在20%以上;而廣東没有樣本企業只對家族成員培訓,長三角地區有少量中小企業采用。從這一分析結果看,廣東中小企業對員工的内部培訓程度和範圍相對處於略高的水平。

  

  三、廣東中小企業成長的制約因素

  1.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受信息量和人員素質的較大限制,在創新産品技術對現代化發展的適應性方面比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具有相對小的阻礙

  如表10所示,從整體上看,環渤海地區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的障礙較小,表明環渤海地區的中小企業自身對技術創新的資源投入以及當地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較大。對於廣東中小企業來説,技術創新面臨的最不利因素是信息量、信息處理技術跟不上和企業人員素質達不到創新的要求。

  

  

  對各項阻礙因素在三地區中小企業之間進行比較發現,在創新産品和技術能否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方面,廣東中小企業遇到的阻力明顯比長三角地區更小;在企業人員素質能否達到創新要求方面,廣東中小企業遇到的阻力明顯比環渤海地區更大。這些比較分析的結果表明,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比其他地區更突出的障礙體現在人員素質方面。因此,應當鼓勵企業界與科研院所、高校的聯合,通過資源互補緩解中小企業的人才劣勢。大力發展高校、職業學校的專業人才教育,引導鼓勵人才向中小企業的流動,支撑中小企業的持續性發展。同時强調中介服務體系的培訓職能,通過中小企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爲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所需的人員技能和業務培訓。

  2.廣東中小企業認爲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仍低,審批程序復雜,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在對政府扶持和指導的看法上(參見表11),將近60%的廣東樣本企業認爲政府部門辦事態度有所改善但效率仍低,54.5%的企業認爲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1%的企業認爲政府部門辦事程序復雜,審批時間長,關卡過多;進入門檻已經不再成爲中小企業同政府部門打交道的主要障礙,還有少部分企業認爲基本没有政策限制或障礙。對三個地區進行比較而言,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認爲政府部門審批程序復雜的較多,環渤海地區企業則對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較不滿意。

  3.廣東中小企業對營造公平競争環境和信息供給方面對政府寄託較大期望

  樣本企業表達了對政府扶持和指導的期望(如表12所示)。就廣東省來看,超過60%的樣本企業認爲,政府應當在實際措施方面創造民企與國企同等待遇的公平競争環境;57%的企業期望政府部門經常以招商、展覽和諮詢等形式爲民企傳遞各種信息,體現了中小企業對市場、技術等寶貴信息的迫切需求;還有將近50%的企業認爲,政府在某些項目上應當對中小企業予以税收、資質要求等方面的减免;約1/3的企業希望某些壟斷行業能够向民營資本開放。相對來説,對降低進入門檻的呼聲不高。

  

  

  根據問卷調查反映的上述制約因素體現出中小企業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對於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突破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具有重大意義。本次調研盡管進行了較爲系統的準備,但是樣本規模還是相對較小,致使調研結論有一定局限性,希望在以後的調研中加以改進。

  

  (2007年7月1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