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化解就業困難的幾點建議



  吴厚德

  一、當前我國的就業狀况

  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是我國就業的兩大特殊困難群體。

  今年是我國高校擴招後的第四個畢業高峰年,根據教育部統計,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比上年增加75萬人,畢業生總數爲2001年的3倍多,達413萬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從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2006年仍然有一半左右找不到工作。2007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有495萬人,比去年净增82萬人,從目前就業狀况看,仍然有一半尚未找到工作。

  在今年“兩會”期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年坦言:“我們的就業壓力仍然是很大的。”他預測:今年城鎮新增加的求職人員將有2400萬人,通過努力,可使城鎮的新增就業崗位、加上城鎮一部分退休人員所騰出來的就業崗位,争取能够實現1200萬人的就業。也就是説,將有一半的人無法獲得就業機會。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剩餘勞動力,加上每年城鎮新增500萬至550萬勞動力和往年失業累積人口,“十一五”期間大約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今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和整體勞動力供給增量將同時達到高峰值,勞動力資源增量達1700多萬人,供大於求的數量將超過1400萬人,這其中約有60%是農村新增勞動力,大部分需要到城鎮尋找就業機會。

  當前,我國正面臨着世界上最大的“就業争奪戰”。因爲中國要以占世界9.6%的自然資源、9.4%的資本資源、1.85%的知識技術資源,爲我國占世界26%的勞動力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劇烈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使就業剛性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總量增加以及産能過剩,對外貿易摩擦等原因的不斷增加,使得已經到來的就業高峰可能超過以往,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問題還在於,形成就業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其中尤其是農村轉移勞動力、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術人員和轉業軍人四股主要洪流匯聚成就業洪峰,他們的就業要求和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使得解决方式也比以前更加復雜和困難。

  可以看出,目前就業形勢的基本特點是“四大”,即:總量規模大、新增就業大、轉移就業大、下崗就業大。

  二、就業困難的成因

  當前我國就業困難是在改革逐步觸及到舊體制核心部分和要求進行綜合改革的環境下産生的,是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高校連續幾年擴招的特殊環境下産生的,因而本質上應該是轉軌時期就業結構性失衡的集中體現。就業困難的源頭在於經濟結構問題,更確切地説,是宏觀經濟結構性矛盾在就業領域的綜合反映,直接癥結就在於轉軌時期的多重結構性矛盾。

  從我國現實情况的客觀分析來看,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現象的主要原因不是高校畢業生太多了,而是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或是從大學生數量及其結構上來看,我國大學生仍然處於偏低的水平。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各類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5%,而1998年工業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爲26%,顯而易見,我國還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培養更多的高學歷、高素質勞動者。出現就業困難與就業高峰期,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兩個失調,即産業結構失調,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調,并且兩者發生相互交叉作用,其碰撞力更大。

  産業結構失調集中表現在産業結構昇級和産業梯級轉移嚴重滯後,産業結構高級化和自主創新型産業發展緩慢,導致對大學生等較高層次勞動力需求不足,産生了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産業轉移速度緩慢,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難以及時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向内陸省區轉移,導致了一方面大量内陸農村勞動力向沿海流動;另一方面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後,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大量出現民工荒問題。産業結構性失衡進一步導致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失衡,以致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龢民工短缺并存的雙重性的特殊局面。

  三、化解就業困難的建議

  1. 應該將充分就業作爲政府的施政目標,形成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西方發達國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四大要素中,把“充分就業”放在第一位。在我國,如何促進就業,在具體做法上可以優先發展吸納勞動能力强的、對就業起帶動作用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是,65%到80%的從業者在中小企業就業。發展自由職業、微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是提高就業率的有效途徑,目前它們已占我國全部企業數的99%,中小企業爲城鎮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全部新增就業的80%以上,功不可没。

  政府促進就業,並不是包攬就業,政府的責任包括:一是盡力降低社會的失業率,以期達到充分就業;二是通過監督的手段,建立公平競争的就業環境;三是扶助特殊就業群體就業,對失業者給予救濟;四是建立公共就業介紹體制,爲社會成員免費提供有效的就業服務。

  2. 實現城鄉勞動者就業平等,是城鄉協調的關鍵。據統計,目前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大約1.2億人,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約8000萬人,隨着城鎮化發展,還將有1.5億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要向城鎮和非農業轉移就業。在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的今天,如果能從就業平等上尋求制度上的突破,對於逐步消除横亘在城鄉之間的各種差异,是人民群衆的最大期待和願望。然而,要實現城鄉勞動者的平等就業,絶不是一件易事,城鄉二元化體制的現實告訴我們,要解决我國目前城鄉二元化結構困局,構建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就必須改革現行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不僅是公共管理問題,而且是個社會發展問題。城鄉的户籍制度弊病叢生,它妨礙了人力資源在社會的優化配置,導致了公民待遇的不公平,影響了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進程,阻礙了農村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户籍制度背後的社會保障不平等顯然就是就業不平等的最主要原因。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將户口與其福利性質脱鈎,通過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改革,促進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政策逐步形成。因此,必須從户籍制度背後的系統社會管理制度着手改革,才有希望逐步解决這個問題。

  3. 改革和調整現行高教體制和管理制度。從社會各界開始關注並期待解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與北大、清華等名校争奪生源所引發的衝擊波,已不僅僅在高校起波瀾,也漸漸蔓延到社會。不少高考生選擇香港高校,而且呈增速之勢,從而引發出就業的深層次問題,主要體現在香港高校與内地高校之間,在教育理念、辦學模式、教學制度、學科設置、學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人們希望高校能够真正以學生爲本,從招生工作到課程設計再到教師考核管理,整個的高教制度能够不斷地適應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内地高校無論是辦學模式、管理理念還是課程設計等都受傳統思維的影響還很深,與社會發展日益全球化相比,高校體制離社會需求顯然有較大的差距。比如,香港高校畢業後的大學生有比較好的就業前途和收入預期是很多學生認真考慮並作爲選擇的至關重要的原因。據報導,2005年香港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9%,一般平均月薪爲1萬多港元,最高達7萬多港元。而這也恰恰是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在目前階段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從中借鑒香港高校的做法和經驗,從實際出發,推動内地高校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進而推動與之配套的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盡量化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4. 大力鼓勵創新,優化教育培訓結構。促進産業昇級和産業轉移,爲解决較高層次人才就業需求開闢通道。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引導就業結構的合理化,緩解就業機會不足和就業人員不足并存的困境。

  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相關的公共政策,加强對人才需求的預測,承擔一定的培訓成本,在教育培訓資源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整合方面下功夫,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調整和優化教育培訓結構。

  5. 進一步完善就業制度的配套工作。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相關制度協調配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相繼進行的一些政治體制改革,但社會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社會體制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救濟互助制度和爲鼓勵優先促進就業的税收優惠制度的改革。這些制度如何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協調和與就業制度之間相配套,還有待今後努力。

  6. 轉變就業觀念。從總體來説,去年我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失業主要是結構性失業,這並不是就業機會不够造成的,而是他們的素質水平、專業結構、操作技能不適應市場要求,並在擇業上存在着落後的就業觀念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大學生不願意到與自己期望差距較大的部門、單位、地方工作,尤其不願意到農村、邊遠地區或西部地區工作;在選擇就業部門時,大都是城市、政府機關、國有大企業或大型外資企業,對於工作條件的期望值較高。一方面社會應改變就業環境,創造公平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要改變觀念,坦然面對業已存在的就業危機,理性地應對就業形勢。如果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來講,每年的應届畢業生是遠遠滿足不了的,因此對大學畢業生來説,轉變就業觀念是關鍵。

  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就業是穩定社會的根基,解决好就業問題對於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7年8月2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