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源頭第一關——“滇南勝境”



  敖秀鵑(敖秀鵑,雲南省富源縣文物管理所。)

  【中文摘要】勝境關位於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是珠江源頭第一關。它擁有燦爛輝煌的人文景觀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是珠江流域各民族的驕傲和自豪。

  Abstract:Shengjing Pass is located in Fuyuan County of Qujing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first pass at the source of Zhujiang River. Shengjing Pass has a glorious and brilliant cultural landscape as well as a rich and colourful natural landscape. It is the pride of all the nationalities along Zhujing River.

  

  人類文化來源於水,我國有着讓世界各國都爲之矚目的大江大河,如長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龍江等。圍遶着這些河流産生的文化搆成了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其中,哺育着幾億人民的珠江流域産生的文化——珠江文化,就象一朵絢麗的奇葩獨樹一幟。

  珠江,全長2214公里,是中國南部的最大河流,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廣西、廣東,匯入南海。珠江主流西江的源頭位於雲南省曲靖市的馬雄山,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專家學者都把曲靖比作鑲嵌在珠江源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裏有着濕潤的氣候、豐富的資源、秀麗的山川和勤勞善良的人民,更有着悠久而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

  曲靖是我國著名的爨文化的發祥地,爨龍顔碑和爨寶子碑以其極高的書藝價值及史料價值被世人所推崇,被譽爲“南碑瑰寶”、“神品第一”。在這塊熱情奔放的紅土地上,15個民族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息繁衍,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淵源,除了爨文化以外,以富源勝境關爲主形成的勝境文化也有如馬雄山上一朵紅山茶一樣鮮艷奪目,尤爲突出。

  勝境關位於珠江源頭東面128公里,距富源縣城南約8公里,是雲南與貴州的交界處。這裏有着“滇南勝境”、“滇黔鎖鑰”、“入滇第一關”的美稱。

  早在公元前286年,楚國名將莊足喬入滇建立滇王國,就是從這裏經過,史籍中有零星記載,繼而是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入滇七擒孟獲,再至明洪武年間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入滇平定雲南……從元朝開始,大批中原漢人遷徙入滇紛至踏來,這裏商旅馬幫絡繹不絶。得助於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歷史以來,這裏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來,它也以“軍事要衝”、“絲綢之路”、“入滇第一關”和“山界滇域,嶺劃黔疆,風雨判雲貴”而馳名中外。

  自元代開始,就有各級官員因種種原因在這裏修造各式各樣的建築物,留下了許許多多或高大雄偉或小巧别致,或綫條流暢或做工精緻的建築。不少文人雅士到此登臨揮毫,如曠世奇才楊昇庵、地理學家徐霞客、民族英雄林則徐以及新中國的開國元勛賀龍、肖克等等,都曾在此揮毫撥墨,留下千古詩文,爲勝境關的人文景觀更增添了一份豐富的文化底藴。有學者稱:“走進勝境關,就等於走進了明清統治雲南500多年的歷史。”這種説法,筆者絶對贊同,而且認爲,作爲一個文物工作者,只要讀懂勝境關就等於讀懂大半部分雲南歷史。從這點上,筆者常常因爲自己是富源人而倍感自豪。

  勝境關,除了有這麽多深厚的歷史人文景觀,更有着“以天爲界、以地爲界”的獨特的自然景觀,所以,使得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開發價值,成爲不可多得的觀光遊覽勝地。

  每逢週末,或茶餘飯後,走進勝境關,慢步在充滿古風遺韵的千年古驛道上,一種悠久歷史的陳香就會撲面而來。此時,雖不見當年的刀光劍影、繁華商埠,也聽不到絡驛不絶的馬幫吆喝聲,更聽不到街邊小販的叫買聲和紅軍長征路過時那鏗鏘的脚步聲。但是,你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天爲界的高大雄偉的關隘城樓、滇南勝境牌坊、以地爲界的山澗奇景,還有引人入勝的關帝廟、勝境公館、石龍古寺、石虬亭、勝境驛、勝境哨、古砲臺、昇旗臺、古雕樓、點將臺、清風亭、遺愛坊、鬻琴碑等等。

  面對固若金湯的關隘古城墻,以及清咸豐年間修建的别致的勝境關樓、險峻深遂的峽谷和狼烟繚繞的碉樓砲臺,刹那間,一幅幅銷煙滚滚的古戰場的圖畫就會跳入你的腦海,滄桑歷史如同電影一樣在你的腦海里一幕一幕掠過,掠過歷史烟雲,我仿佛看見明朝三十萬大軍進兵雲南的龐大隊伍;清康熙年間,清官孫士寅在此興修水利、奬勵耕讀、愛民如子,百廢俱興的感人場景;還有抗日戰争時期賀龍、肖克率領的紅二方面軍長征路過此地時所留下的足迹;和爲解放全中國,解放大軍馳援雲南和平起義的雄偉部隊……

  走過關隘城樓,順着蜿蜓的古驛道徐徐而上,不到5分鐘就可看到一片寬敞而平坦的麥田,大約三百餘畝,這便是古練兵場。據説,當年在此守關的將士很多,且個個身手不凡,想必他們的杰出本領必定是在眼前這塊麥田裏練就的了。當時由於勝境關地處窮鄉僻壤,守關將士很辛苦,難以忍受寂莫,時有逃兵事件發生,當逃兵一旦被抓回,只有死路一條,先是把他關押起來,到了秋天,才把其推到練兵場斬首示衆。由此當地百姓留傳下來一句話:“砍秋頭的”,這句話從古到今都是用來駡人的,且只駡男性,因爲古時女人不當兵。

  面對這片平坦的麥田,一根根整齊的麥穗肥壯而挺拔,微風吹來,卷起一層又一層麥浪,就仿佛守關將士們一遍又一遍地苦練殺敵本領,夾雜在麥浪中的星星點點的油菜花猶如將士們手中的刀槍長矛一樣隨着戰士的身體來回擺動,動作整齊一致。

  沿着古道往上走,映入眼簾的是,典雅的勝境公館、别致的勝境驛站、莊嚴的昇旗臺和精巧秀麗的遺愛坊,遺愛坊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33年)是爲在雲南成功推行“改土歸流”運動的雲貴總督鄂爾泰所建。“改土歸流”運動起源於明朝,據《滇志》,清初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是明代“改土設流”政策的繼續和發展,對加强中央王朝集權制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到了雍正時,鄂爾泰爲雲貴總督,提出“改流之法,計擒爲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爲上,勒獻次之”。這個奏議送達清朝廷時,文武官員中的一些人都“爲之失色”。而雍正則大爲支持,認爲這是“多一次變動,加一次平定”。同時把東川、烏蒙、鎮雄三處劃歸雲南省,提昇鄂爾泰爲三省(廣西、雲南、貴州)總督,使其便於行事。於是自雍正四至九年(1726—1731)在西南數省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改土歸流”運動。“改土歸流”的成功推行對促進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强集權統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滇黔兩省士民在勝境關立遺愛坊,是爲鄂總督歌功頌德,且在牌坊匾額上書“忠孚化成、德崇業竣”八個大字,意爲“道德高尚、事業成功、誠實守信之人”。

  步入石虬亭,石龍古寺的青鬆、古柏悠悠飄來淡淡的清香,旅途的疲倦勞乏一下消除大半,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安静與祥和。石龍古寺始建於明萬曆二年,明清時香火很旺,來往香客絡繹不絶。正門聯爲:“魏關争雄,終成英雄空幻影;人情冷暖,何須省界太分明”。寺廟前立一亭,名曰萬裏亭,明末清初因戰争被毁,康熙三十四年重建,且依照亭前石灰岩形狀改名爲“石虬亭”,亭前有一露出地表的石灰岩,狀如兩條虬龍曲屈盤卧,栩栩如生。估計是在重建時有意留寶傳奇,增添勝境關的魅力。據説,很久以前,秀美如畫的勝境關風景獨好,名揚天下,不知幾時驚動仙界,一條貴州雌龍變成美貌女郎,一條雲南雄龍變成瀟灑公子,兩人不約而同來勝境關遊覽風景,不想倆人一見鍾情,難舍難分,於是背着父母私定終身,但誰也不願離開自己家鄉,都想讓對方到自己家鄉去一起生活,爲此倆人争執不休,不知不覺中,天亮了,倆人再也無法返回仙界,只好擁抱在一起變動兩條石龍,但都把頭轉向自己的家鄉,一邊是雲南一邊是貴州,以寄託思鄉之情。雌雄二龍雖説變成了石龍,還始終保持着龍的靈性,他們身上有一眼龍泉,泉水四季不溢不干,甚是神奇。如今,每逢初一、十五都會有正在熱戀的善男信女給石龍燒香跪拜,以祈求愛情的持久永恒;已婚夫婦則期望白頭偕老,兒孫滿堂;過路官員飲此龍泉水,祈望步步高昇。

  與石龍古寺遥相對應的關聖宫,也稱武廟,關聖宫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專門供奉三國名將關聖人(關公即關羽)的寺廟,在明朝時期,習武之人和官兵戰士十分崇敬關聖人,民間百姓則把關聖人視爲護法神,也有奉爲財神的,全國各地大小寺廟裏没有不供奉關公的,多少善男信女爲求平安,向關爺頂禮膜拜,勝境關武廟的香火尤其旺盛。有意思的是,建廟時廟裏按八卦的方位栽了8棵杉樹,人稱八卦樹,如今已成參天大樹,一棵樹需兩三人才能合圍,十分壯觀,可惜現在僅存一棵,其餘的均在文革期間被毁。

  有一段歷史,不知是讀過多少遍了,但每次來到這裏,心中都會涌起一股熱流,一塊石碑莊嚴地屹立在一個精巧的小亭裏,三個蒼勁大字“鬻琴碑”映襯在蒼鬆古柏的墨緑中,沉穩凝重地凝視着身前緩緩而過的黝黑光亮的古驛道。 鬻 (yù賣的意思)琴碑,講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平彝(今富源)縣令孫士寅清廉爲官的故事。孫士寅,杭州錢塘人,康熙四十五年出任平彝縣令,在任時,大規模興修水利,奬勵耕讀,愛民如子,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愛戴,康熙五十一年御任時,兩袖清風,竟無返程路費,只有把自己隨身携帶之心愛古琴變賣。

  臨走時,百姓牽衣流涕,難舍難分,送行隊伍長達十數裏,他走後,爲褒其得,頌其功績,村民捐銀立遺愛碑於驛道旁,光緒三十四年,撥貢李恩光改立鬻琴碑,以示後人。碑文十分感人:“來携此琴來,去鬻此琴去……三年課績循良奏,百姓見肥使君瘦。長途再將贏馬驅,空囊只有焦桐售。焦桐縱售值幾何?此去長安道路多……”。

  順着古驛道走往村頭,一座高大而雄偉的木牌坊聳立在眼前,“滇南勝境、固若金湯”八個斗大的金字,在高坊長額間熠熠耀眼。滇南勝境坊始建於明景泰年間(1457年),高13.32米,寬11.2米,12,楹柱托起飛檐翹角,九踩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做工精細,古驛道自東而西(貴州—雲南)從坊間穿過,一直伸向遠方,使它成爲了名符其實的“入滇第一關”。牌坊楹柱上刻有三副對聯,均爲歷史風雲人物而撰,其中牌坊正面刻一副爲“總督印畀以三邊,改土歸流一勞永逸;太傅坊標於萬裏,畏威懷德百代常新”。上聯歌頌的是鄂總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成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使邊疆安定,收到一勞永逸之功效。下聯則描述的是明代沐英及其兒孫們在雲南任總兵官,歷十七任,與明朝共始終,鎮懾一方,權威最重,爲一代重寄。兩邊有兩副楹聯,正面上聯是“列縣源遺制錦粗才真愧我”;下聯爲“名臣清重綏疆宏略最推公”。内側還有一副,上聯爲“八千裏啓戟遥臨化蒙苗部落襲漢族衣冠都人士懷文治武功咸感慨悲歌欽崇先正”;下聯爲“二百年魯林靈巋在留赫罐聲威鎮岩疆鎖鑰良有司仰流風善政再經營締造延起後賢”。

  勝境關不僅是文化積澱厚重的歷史見证,也是自然氣候的分界綫。牌坊上有意思的是兩塊小匾上的文字和兩對石獅。古時雲貴兩省以坊爲界,坊東是貴州,坊西是雲南,東向貴州面的匾刻有:“黔江陰雨,滇黔鎖鑰”;而西向雲南面則是“滇界風霜,萬裏晴空”,由此可以看出雲南和貴州的氣候特點,一邊是陰雨潮濕,一邊多風乾燥。再看石獅,頭朝貴州的一對,渾身長滿青苔,仿佛一對緑毛雄獅,而面向雲南的則身披紅塵灰土。這是勝境關的第一大奇觀,一界之隔,兩種天氣。充分展示出了“雨師好黔,風伯好滇”、“風雨判雲貴”的氣候特點。

  勝境關的第二大奇觀更爲奇特,村子南面山坡下有一條小溪快樂地由南向北流淌,雲南貴州便以溪爲界,兩岸土色却大不相同,溪東岸的黔土是一片黑赭色,而溪西岸的滇域却是一派赤褐色。兩種土色詮釋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力量。爲此,明代狀元楊昇庵曾這樣寫道:“日月之陰,經寸而移,雨場之地,隔壟而分”;“西望則山平天豁,還觀則箐霧瘴雲,此天限二方也”。老百姓也常説:“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共雷”。民國時期平彝(富源)縣長蔣紹封還作了這樣一副對聯:“咫尺辨明晴,足見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齒,何須省界太分明”。

  勝境關不僅人文歷史底藴讓人深思,自然景觀的奇特更讓人嘆爲觀止,是一份十分厚重的文化。在珠江源頭——曲靖這塊熱土上,孕育了許許多多象勝境關這樣燦爛輝煌的人文景觀,也造就了許許多多讓人目不暇接的奇特的自然景觀,它們是每一個喝着珠江水成長起來的各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珠江源頭勤勞檏實的人民將會象捍衛自己生命一樣,捍衛先人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産,將這一頁頁燦爛歷史世代傳承,永不停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