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方無需爲英國治港的遺跡傷感



  隨著香港回歸10週年的日子到來,西方媒體關於香港的新聞報導和評論越來越多,觀點不一,見仁見智,很是正常。但是,日前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傷感文章,對英國統治香港的歷史遺跡很是惆悵,這樣的情緒,倒是值得一析的。 

  該報的署名文章題爲「英國統治遺跡將要消失,無人哀悼」,文章説:皇后碼頭是一座簡單的建築,幾條短短的柱子,低低的房頂,是在二戰後爲殖民地長官的到來或離開等官方活動設計和建造的。政府古物古跡辦事處今春把該碼頭歸類爲最高級别的歷史建築物,因爲它是這個城市殖民史上重大活動的場地。但政府規劃辦公室和一個重要的立法委員會在5月23日商定,爲了給海港邊的高速路和購物中心騰出空間,應該拆除這座碼頭。 

  文章又説:隨著香港籌備回歸10週年,皇后碼頭已經成爲英國影響力消失的幾個象徵之一。4月26日,皇后碼頭關閉,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一些香港官員在機場迎接大陸的兩頭大熊貓。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則在華中的一個會展上。在同一天,在幾個街區之外,英國總領事柏聖文(Stephen Bradley)發表演講,表明英國和它的前殖民之間的距離。他表示,「殖民關係已經遠離我們。雖然我們當然對香港有特殊的感情和興趣,我認爲(這些感情)至少有一些回報,但對我們而言,香港如今只是另一種外交關係,正如我們之於香港是另一個國家。」 

  作者Keith Bradsher的確是作文高手,寥寥幾筆,寫透了西方對香港變遷的無奈和傷感,意涵非常復雜,堪稱百味雜陳。但是,站在非西方人的立場來看,豈會有如此一般的惆悵心態?不同之處在於:其一,對皇后碼頭的拆建,並無港人關心是否涉及什麼英國影響力的消失。其二,香港回歸10年,全靠內地經濟發展的推動,港人企盼與內地有更緊密的合作。其三,香港回歸10年,自己當家作主,激發港人向往更好的未來。 

  香港回歸10年,而今邁步從頭越,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殖民情懷,早已告别。要在回歸10年的大慶日子,懷念過去的殖民歲月,那不是真正香港人的心態。 

  要指出的是,必須承認事實,不要一葉障目。皇后碼頭的拆建有它的實際作用,但是,更多更重要的歷史遺跡紋絲未動。 

  早些日子,本評論員與家人到香港公園小游,特意參觀了園內的舊三軍司令官邸,知悉這座建築物建於1846年,曾爲英國駐港三軍總司令的官邸,是目前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式建築物。舊三軍司令官邸現已改爲茶具文物館,收藏了多款精緻而難得一見的茶具。從裏到外,都可見到精心的維護。 

  至於什麼立法會大樓、什麼前香港總督的官邸、什麼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的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等等,都得到同樣的認真保護。英國殖民遺跡,在香港基本上保存完好。絶對沒有受到刻意破壞,不存在英國統治遺跡將要消失的問題。這是不可以視而不見的,不可以隨意就作否定的。 

  Keith Bradsher是怎樣描述西方人的懷念之情呢?他説:香港有很多東西讓人想起英國156年的統治。但變化在整個城市蕩起漣漪。香港曾每年放假慶祝女皇的生日,把最好的工作留給剛從英倫島嶼來的人,以遙遠的君主爲豪,名字古怪的公園裏有君主的雕像。 

  把最好的工作留給剛從英倫島嶼來的人,以遙遠的君主爲豪。這樣的殖民統治史,對香港人來説,是自豪的歷史嗎?是值得留戀的過去嗎?顯然不是,只能是痛苦的歷史記憶。如果把這樣的情緒寄託於今天的香港人,無異於緣木求魚。 

  當然,誰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永遠是對的。西方對香港回歸後前途的判斷,過去曾是極度悲觀的,今天看來,是錯了。 

  最新出版的《時代》週刊,以25頁的篇幅探討回歸10年香港的變化,並以「陽光燦爛中見陰霾(Sunshine with Clouds)」爲點題。對於《財富》雜誌當年驚世的《香港之死》報導,《時代》坦誠認錯,承認姊妹雜誌完全是「錯誤地」及「差劣地」作出推測。 

  《時代》週刊的尊重客觀事實、勇於認錯、坦誠認真態度,值得西方媒體學習! 

  其實,隨著歷史步伐的向前,西方人不必要爲所謂的遺跡傷感,應該高興的方面太多了。香港回歸10年來,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所起到的經濟貿易橋樑作用,不僅沒有減弱,而且更加擴大,更加重要。西方的文化與東方的文化,在香港衝撞、匯合、交融,更加顯示出生命力。是的,舊的建築拆掉了幾間,但是新的中西交融空間矗立的更高。所以,不必爲形而下的東西過多的作不必要的傷感,應該爲形而上的更加敞亮的香港高興!

  

  2007年6月1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