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德關係有倒退的可能嗎?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次出訪歐亞四國的行程中,德國之行很引輿論關注,因爲德國換了新總理,原來與中國關係最親密的施羅德離任了,新總理默克爾主政後,德國對華政策會否倒退呢?一度引起國際政治觀察家們的高度重視,結論不盡相同。 

  然而,胡錦濤今次赴德國訪問的事實卻已經表明,中德關係不會有任何不好的變動,更不可能有倒退的可能。 

  認爲默克爾執政對中國不利的主要論據,在於她所在的政黨基督敎民主聯盟屬於右翼,是保守黨,容易與中國在人權、民主問題上産生摩擦。另外她個人的經歷和親美的情結,也有可能道致德國轉向奉行「親美」政策,這些對中國都不利。 

  不過,抱懷疑論者沒有從大的戰略框架來分析今後的中德關係走勢。中德關係的未來,固然與新總理、新政府有很大關係,但是,新總理、新政府同樣離不開已有的施政框架,仍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尤其是在多重框架的組合下,德國不會輕易改變對華政策。 

  第一重大框架是歐盟組織。德國與法國號稱歐盟兩大發動機,肩負著推動歐盟發展的重任,如果默克爾施政得當,避免激烈的社會改革,全力促進經濟發展,德國在擴大的歐盟中將有更大作爲,所以德國的總理不僅僅是德國的,還是歐盟的重要決策人,必須對歐盟負責。如此,要完全改對華政策,不是一個國家就可以做的小事,是整個歐盟需要共同面對的大事。 

  第二重大框架是中德政治關係。今天中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非常鞏固了,不是建立在某一個總理或者政要的個人感情上。事實上,中德關係是在科爾總理時期推進的,是在施羅德總理時期進一步推動的,但是,中德關係更是在符合歐盟戰略利益、符合德國戰略利益、當然也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的寬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第三重大框架是中德經貿關係。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歐洲轉讓技術給中國最多的國家,也是對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贈款最多的歐洲國家。去年中德貿易超過500億美元,占中歐貿易總額的1/3,估計到2010年可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對德國來講,不是可有可無的,是國家利益的保障,是投資貿易的市場。任何一位總理,不可能無視如此重要的經貿關係。 

  德國新總理默克爾在10月10日宣佈出任總理的記者會上表態説,在她領道下的新一屆德國大聯合政府將繼續保持德國政府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德國對華關係非常重要。默克爾在第一時間宣佈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可見她是一個精明的同時更是有遠見的政治家。 

  胡錦濤今次出訪德國,必將能與默克爾産生良性互動,爲中德關係的持續發展,打下新的基礎。  

  

  2005年11月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