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6年香港經濟概覽



  
  一、基本概況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2月公佈的統計數據,到2006年年底,香港的陸地面積有1103.97平方公裡。其中,香港島面積80.47平方公裡,九龍面積46.93平方公裡,新界及離島面積976.57平方公裡。而在2005年年底,香港陸地面積為1104.04平方公裡,其中新界及離島面積為976.64平方公裡,香港島與九龍的面積則與2006年相同。

  據2006年進行的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人口共有685.71萬人。同年第4季度,全港勞動人口為361.97萬人,創出歷史的新高。

  2006年,香港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從2004年經濟強勁復甦以來的連續第3年的高增長,從而徹底扭轉香港九七回歸以來的經濟兩度下滑的衰退走勢,形成近似w形的降升沉浮的10年發展軌跡。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之後不久,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以當時市價計算,1998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變動率急劇下滑至負增長,名義變動率為-5.3%,實質變動率為-5.5%;與上年GDP名義增長11%、實質增長5.1%相比較,跌幅分別有16.3%和10.6%。此後,1999年、2001-2003年,香港GDP的名義變動率都呈現負增長。2004年開始,香港經濟才真正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

  2006年,按主要開支组成部分劃分的GDP(以當時市價計算,下同),達到14722.91億港元。與上年GDP13826.75億港元相比較,名義增長6.5%;實質增長6.8%,兩項都大幅高於市場及港府在上年年初所預測的4%-5%的升幅。繼2005年GDP首次超過九七回歸當年的13650.24億港元的峰值之後,2006年的香港人均GDP達到21.471萬港元,首次超過九七回歸當年人均GDP 210350港元的水平。這表明,經過九七回歸後10年經濟的跌宕起伏,香港確實走出經濟沉迷的低谷,重新進入連年持續高增長的光輝年景。

  2006年香港GDP的實質增長率雖然僅為6.8%,低於2004年的8.6%和2005年的7.5%,顯示經濟增長有所放缓,但是它仍然遠高於九七回歸後10年的平均趨勢增長率4.2%。而且,2004—2006年連續三年的平均趨勢增長率達到7.6%,這一連續三年的高增長在1997年和2000年這兩個有重大泡沫的年份都沒有延續出現過。如此快速的持續增長,只有上溯到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1987—1989年間才可以比擬。可見2004—2006年的經濟復甦勢頭的強勁與持續,在香港當代經濟史上並不常見。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及先前兩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是在保持低通脹的基礎上取得的。高增長,低通脹,使得香港處於相當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2006年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2%,雖然高於上年的1%,但仍然维持在較為溫和的水平。其原因是,當年的商業投資急劇增加,使生產力和生產規模均獲得顯著改善和擴張,有助於抑制通脹的壓力;當年第4季度國際石油價格大幅回落,本港住屋租金升幅見頂回穩,也有助缓和通脹的上升勢頭;在全球競爭環境下,食品及消費品的進口價格相對穩定。這些因素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抵消了港元兌美元的匯率轉弱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於進12:1價格所造成的通脹影響。

  尤為難得的是,2006年的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內部需求的主導,改變了上年完全由外部需求主導的局面,從而使內部需求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更穩定的因素。本年度勞工市場持續全面改善,就業人數創出歷史新高;資產市場表現理想,造就顯著的財富效應;經濟前景樂觀,刺激消費意欲;從而導致本地的內部需求顯著增長。2006年,本地內部需求支出總額達到13028.69億港元,比2005年實質增長5.7%,而該年只比2004年實質增長2.1%。其中,2006年的私人消費開支總額為8608.52億港元,實質增長5.1%,遠高於2005年3.3%ggN~;本地固定資產形成總額為3207.01億港元,實質增長7.9%,遠高於上年的4.6%,可見內部增長動力並非偏重消費,而是投資與消費並重。在2006年6.8%的實質經濟增長率中,內部需求大約貢獻2/3的增長動力,內部需求上升,反映了本地消費和投資的信心。香港內部需求的增長引擎開始強勁運轉,今後仍有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餘力。內、外需求並進的增長模式,可以幫助香港經濟抵禦外圍波動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也可以間接解釋除當年除了中國內地以外的外圍經濟放緩而香港經濟卻能维持快速發展的原因。

  二、政府政策

  香港自從開埠以來,一直奉行自由港的經濟法則。香港回歸以來,界定政府與市場雙方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角色的通行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促進”。這種具有自由經濟鮮明特色的定位,與祖國內地實行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明顯的區別。

  2005年10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發表2005—2006年施政報告。這是他在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報告強調強政勵治,福為民開,並在管治、經濟、社會及環保等4個方面提出多項改革。其中,有關經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發展經濟是堅決不動搖的施政重點。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背靠內地,面向世界”,致力加強自身優勢,在“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下,鼓勵企業精神和公平競爭,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和國家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交通運輸及信息中心的地位。

  全方位發展經濟,就是在香港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加強努力,鞏固既有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同時注意因應市場變化,就新出現的經濟增長點及時響應企業界的需求,在政策法規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積極配合,開拓新商機。

  2006年2月,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向立法會提交的2006—2007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重申,行政長官的施政重點是強政勵治、創建和諧社會及全面發展經濟。在此原則下,財政司一向以“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為經,‘‘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為緯,來建構本港財經政策的藍圖。

  內地經濟高速增長和發展,成為亞太區內經濟動力的火車頭,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是其它經濟體系所欠缺的。香港發展高增值的商業、金融和專業服務,不僅可帶動會議展覽、電子貿易、交通運輸、旅遊、餐飲、零售等其它行業的增長,更可提高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地位。

  香港對外貿易正逐步從轉口貿易,轉向發展供應鏈管理及高增值物流服務,因此需要繼續促進與發展經本港處理的離岸貿易。

  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香港須擴大人民幣業務;促進市場發展;提升金融市場素質;加強推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質品牌地位。金融市場正成為內地企業的重要集資渠道,在這過程中,内地企業可加強公司管治,打響品牌知名度及走向國際;香港的專業界也可不斷加強服務國內外市場,對國家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需要龐大的市場腹地推動經濟發展。2006年的工作重點,是確保《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繼續有效實施。

  建立最佳的營商環境,積極维持市場秩序,確保所有企業都可以公平地競爭。香港的企業中,98%是中小型企業,要促進這些企業的發展,就要维持公平競爭。香港是一個先進和成熟的經濟體系,保障公平競爭的政策亦須與時俱進,同時還要對中小企業採取有效降低營商成本及提高營商效率的“拆墙鬆綁”措施,包括簡化批地契約條款,改善食物業處所,例如工廠食堂和戶外食肆,以及主題公園及家庭娛樂中心等的發牌制度。

  政府除了要便利投資者,亦須致力保障勞工權益,勞工顧問委員會正研究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

  2006年3月,第10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把香港、澳門納入國家的總體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強和推動內地與港澳在經貿、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繼續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的經貿關係的安排。其中,單獨涉及香港的文字表述是:“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這是國家第一次在5年建設規劃中,確認香港經濟的地位和發展方向。

  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重視國家“十一五”規劃给香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年5月,特區政府宣佈召開…十一五’規劃與香港發展”的經濟高峰會,會議於同年9月11日舉行,會議组成的四個專題小组在會後分別擬定各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的“行動綱領”,合計共有50項策略建議與207項具體建議。這些建議將成為香港政府制定今後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

  三、資產市場

  從2006年2月11日開始,香港正式取消遺產稅。此前,根據香港稅法,不論是香港永久居民,還是因工作在港居留,如果財產擁有者在香港的資產(包括房產物業、股票及奢侈品等)達到了50萬港元或以上,去世後均要缴交遗產稅,最高的稅率可相當於資產價值的15%。2005年3月,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取消遗產稅的建議。同年11月,香港立法會通過《2005年收入(取消遗產稅)條例》,該條例在刊登憲報的3個月後實施。取消遺產稅,有助於吸引本地及海外的更多投資者投資香港,使香港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內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提高區內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據反映,一些銀行的私人客戶因此將海外存款轉入本港戶頭。

  本年的香港資產市場表現強勁。其中,住宅物業市場處於健康的鞏固階段,樓宇價格輕微上升,在2005年上升17.9%的基礎上,本年僅上升0.7%。由於私人住宅需求放緩,物業發展商紛紛調低一手市場樓價相對二手市場的溢價,以吸引新置業人士。年內中型住宅單位價格大致维持穩定,大型住宅的單位價格則持續上升,部分優質地段的豪宅價格甚至上升到接近1997年的高峰水平。不過,物業市場尚未出現明顯的過熱跡象。住宅價格回穩及按揭市場競爭加劇。刺激住宅物業在本年下半年增加成交,物業買賣協議比上半年的成交宗數增加6.8%。到12月,私人住宅樓宇的價格比上年同期高出約3%。隨著就業收入增加,租賃市場趨向活躍,私人住宅租金在年內穩步上升,本年第4季度的租金比上年同期上升約5%。

  隨著地產市道明顯改善,到2006年第4季度,香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減少至大約8400宗,涉及金額140億港元,舆2003年6月底的高峰水平相比,2006年第4季度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減少92%,估計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的無抵押部分沒有變動,仍然為20億港元。因此,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的整體按揭成數维持不變,仍為113%。由於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減少,拖欠3個月以上貸款所佔比率由2006年9月底的1.21%,增加至1.26%。

  金融市場方面,香港股票市場在2006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升勢,下半年更大幅回升。原因是香港經濟表現強勁,加上美國暫停加息周期,以及香港股票市場成為中國大陸企業招股集資的平台,海外投資者可以投資於反映內地經濟迅速增長的股票。內地企業也可通過香港股市在國際市場上募集資金,從而刺激大量資金流入,對股市帶來支持。恆生指數於接近年底時創出20001點的新高紀錄,以全年計,比上年漲升34%,是2003年以來的最大升幅。H股指數更大幅躍升94%,反映市場對在本港上市國企股的需求迅速增加。本年香港股市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再創新高,達到339億元;市價總值在12月底超過13萬億港元。香港股市因而超越加拿大的多倫多,成為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場。累計本年共有367家內地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佔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總數的31%,市價總值的50%,以及全年成交總額的60%。以首次公開招股籌集的資金金額計算,2006年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二、亞洲第一,僅次於倫敦。

  銀行貨幣發行方面,到2006年底,流通銀行共發行紙幣總值1573.85億元,較上年增加5.4%。其中,匯豐銀行發行的紙幣佔65%,渣打銀行發行的紙幣佔12.9%,中銀(香港)發行的紙幣佔22.1%。政府發行的流通纸幣及硬幣總值66.33億元,較上年增加2.3%。政府發行10元纸幣的流通量達到15.15億元,較2005年增加4.7%。

  銀行存款方面,到2006年年底,香港共有持牌銀行131家,有限制牌照的銀行30家,接受存款公司33家,這些金融機構的年底存款合計高達47622億港元,比上年的40679億港元增長17%,而2001-2005年的平均增長率只有3%。直接投資方面,2006年在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3332億港元,比上年的2615億港元,增長27.4%。同年香港對外的直接投資達到3376億港元,比上年的2115億港元,大幅增長59.6%。

  本年香港外匯基金取得1038億港元的總投資收入,回報率達到9.5%,比先前的投資基準回報率高出0.6%。同年年底,外匯基金的總資產為11767億港元。

  四、勞工市場

  得益於連續3年的經濟增長,2006年全港勞工市場繼續全面改善。總就業人數在過去兩年屢創新高的基礎上,再創歷史記錄,達到362萬人。比2003年經濟谷底時增加超過31萬人,比2005年增加近7萬人。2006年就業人口中,男性196.9萬人,女性165.1萬人。其中,25歲以下有39.2萬人,佔就業總數的10.8%;25—44歲有194.6萬人,佔53.8%;45—64歲有123.3萬人,佔34.1%;65歲及以上者有4.8萬人,佔1.3%c,全港就業人口當中,大專教育程度所佔的比重從5年前的24.7%,升至本年的29.3%。

  就業人數持續的增加,使得勞工收入略有上升。本年雇員的平均名義薪金(包括薪酬及其它不定期津貼與花紅)在上年上升3.5%的基礎上,又呈現2.4%的升幅。不過,由於勞工生產力上升,抵消勞工收入上升的對於生產成本增加的影響,使得單位勞工成本大致维持穩定。

  全港公務員人數繼續逐年微減,本年共計有15.41萬人,比上年減少2100人。

  經季節性調整的全港失業率持續回落,本年年底達到4.4%,失業人數有15.4萬人,為6年來的最低。長期失業人數比2003年的高峰人數下跌超過一半。由於對專業和高技術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加,勞工市場中較高職業階層的失業率在接近年底時低於2%,較基層的就業情況也顯著改善,失業率由2003最高期的10.1%,下跌至2006年第四季的5.0%。這表明,低技術勞工和長期失業人士(一般為較年長和學歷較低的人士),也可以從連年經濟增長中受惠。

  本年就業人口绝大部分繼續集中在第三產業。整體服務行業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2001年的83.7%,增加至2006年前三個季度的86.2%,同期的製造業和建造業所佔比重分別由6.6%和9.0%,下跌至5.1%和8.0%,比較全年其餘行業的就業比重。進出口貿易業的比重最大,計佔全港就業總數的16.4%;其次分別是批發及零售業(10.5%)、地產及商用服務業(10.1%)、運輸及倉庫業(9.4%)、個人服務業(9%)等。此外,教育及保健服務業的就業比重為7.6%,飲食及酒店業為7.1%,康樂、其它社區及社會服務業為5.9%,金融服務業為5.3%,公共行政為3.7%,通訊業只有1.1%。

  本年的就業人口中,平均每人每月的主要職業收入為1萬港元,僅比10年前的1996年同類收入9500港元,微增5%。同10年期間,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計算,物價下跌2%。

  五、對外貿易

  香港作為開放型的經濟體,其對外貿易包括對外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兩者的總額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400%,對推動香港整體經濟增長向來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2006年,香港對外商品貿易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當年貿易總額達到50608億港元,比上年的45796億港元增長10.5%。其中,進口商品總值(到岸價)25998億港元,比上年的億港元增長11.6%;出口商品總值(離岸價)24610億港元,比上年的22502億港元增長9.4%。在進口總值中,進口中國內地的商品有11930億港元,佔45.89%;在出口總值中,出口中國內地的商品有11562億港元,佔46.98%。這表明,即使在中國已經全面對外開放的情況下,香港仍然繼續發揮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貿易與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

  同年,香港的服務輸出總額也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當年的服務輸出總額達到5623億港元,比上年的。4958億港元增長13.4%。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金融服務,增長40.6%;其次為保險服務,增長13.1%;再次為商貿服務及其他與貿易相關的服務,增長11.9%。當年的服務輸入總額2839億港元,服務輸出净額則為2.784億港元,比上年的2316億港元增長20.2%。

  六、旅遊業

  2006年5月1日,中央政府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長沙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海南省海口市、貴州省貴陽市和雲南省昆明市等6個省會城市。至此,赴港澳“個人遊”的內地城市增加到44個,居民人數達到2億多人。這就進一步拓寬了香港旅遊業的客源。

  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06年訪港旅客人數持續增長,合計達到2525萬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長8.1%。大部份的長途及短途市場,如美洲、歐洲、澳洲及東南亞市場等,都有顯著的增長。與2005年相比較,歐洲、南亞及東南亞的增長率都達到雙位數字。來自韓國、英國、菲律賓的旅客都上升一成一,新興市場包括中東的旅客更上升兩成四,來自澳洲、新西蘭等地的旅客更創新高,超過66萬人。

  祖國內地繼續成為香港的最大客源市場,2006年內地訪港旅客人次打破紀錄,共有1360多萬人次,較上年上升8.4%,佔當年訪港旅客總人次的53.8%。超過660萬人次的內地居民以“個人遊”形式訪港,佔內地訪港總人次的49.15%,並較上年增加20.2%。

  2006年,香港的酒店人住率平均達87%,較2005年的86%輕微增加一個百分點;酒店入住的晚數亦有所增加。2005年過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時間為3.7晚。到2007年1月,全港有酒店、賓館共616間,提供房間52920個,比2006年1月增加10.9%。

  2006年,訪港旅客與入境旅遊相關的總開支創下1194.3億港元的記錄,不僅比2005年增長12.7%,而且比原來的預測增加47億港元。②其中,所有地區市場的旅客總消費額及人均消費都有增長。增長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及商務旅客這兩個高效益客群的增長都有不俗的表現。到香港出席會議及展覽的旅客,2006年比2004年增加大約三成:家庭旅客同期增加13%;至於16歲或以下的兒童旅客,更比2004年增加三成。此外,留宿一晚及以上的過夜旅客,人均消費4.799港元,比上年增加2.9%;入境不過夜的旅客的人均消費,則從2005年的810港元,增加到1015港元,增加25.3%。後一類旅客主要是來自祖國內地的“消費旅遊”客群,他們的消費高於同類的一般旅客。

  七、國際評價

  2006年,香港自由經濟體制及其經濟增長繼續得到國際經濟組織和外國政府的好評。

  1月4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公佈“2006年經濟自由指數報告”,香港連續12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排列隨後的是新加坡和愛爾蘭。

  2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評估報告,對香港的經濟表現给予正面評價,讚揚香港政府的財政及匯率政策,肯定香港在內地金融活動中的中介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4月27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香港回歸後第9份有關香港的報告書,對香港在2006年3月之前的12個月內的發展给予正面評價,指出香港仍然维持國際城市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香港實施自主和法治,尊重自由和權利。

  5月11日,國際管理发展研究所再度選出香港為2006年全球第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在全球細小經濟體系中更排名第一。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向國會呈交有關香港的第19份的6個月報告,涵蓋時間由2006年1月至6月。報告肯定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方針大致上行之有效,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賦予香港的權利和自由繼續得以维護,中英雙邊貿易繼續穩健擴展。

  9月6日,世界銀行發表《2007年營商報告》。報告認為,在有利營商方面,香港在全球175個經濟體系中排名第五,在亞洲則排名第二。

  9月7日,加拿大費沙爾學會、美國卡托研究所和全球超過70個公共政策研究组織聯合公佈《世界經濟自由度:2006周年報告》,香港再次獲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同日,歐洲委員會發表有關香港特區的第8份報告。報告肯定根據《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方針,香港繼續享有高度自治,香港經濟呈現強勁增長,自1997年以來首度恢復收支平衡。

  9月26日,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06至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系排名,由上年第14位上升至本年第11位。

  9月27日,穆迪將香港的外幣評级由“A1”調高至“Aa3'’,前景為“正面”。繼穆迪調高評級後,所有主要國際評級機構给予香港的評級均達到“AA”级別。最新的評级亦是香港歷來獲得的最高評級。

  10月17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香港仍然是亞洲區內第二大接收外來直接投資的地方,2005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359億美元,在全球的排行榜上排名第6。

  12月13—15日,世界貿易組織舉行四年一度的檢討中國香港貿易政策會議。會議再次讚揚香港奉行開放自由的貿易政策,與會成員更一致讚揚香港對多邊貿易制度的支持,以及為推動開放全球貿易所付出的努力,特別是香港在2005年12月成功舉辦“世貿第六次部長级會議”。

  同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總结與中國進行有關香港問題的磋商時表示,靈巧的宏觀經濟管理、靈活的市場以及成熟的金融體系,是香港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

  八、存在問題

  本年香港經濟增長的薄弱點,在於建造業長期疲弱不振,成為全港唯一一個沒有實現復甦的行業。近年在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的年變動率中,建造業一直保持負增長。在2005年降至-9.2%之後,2006年又繼續跌至-9.5%。其原因有二:一是雖然私營機構的樓宇及建造活動在第2季短暫反彈,但到下半年又再度回落,並有輕微跌幅;二是由於公共房屋的工程量下跌,加上沒有較多的大型基建工程處於施工狀態,致使公營部門的樓宇及建造活動依然獃滯。

  建造業與政府消費開支一起,成為兩個在經濟高增長下仍然收縮的環節。對此,香港政府認為,本港迎接未來挑戰的一個可行策略,是增加香港的公共投資。在經濟持續取得高增長、政府財政大幅改善的情況下,政府是有能力適當增加公共投資的。事實上,與本港的貿易、物流、旅遊及文化產業等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大型基建項目,也存在巨大的投資需求,只要政府及時加以推動,相信可以達到推動經濟增長,帶動建造業就業以及鞏固本港長期優勢的多重目的。

  此外,更為嚴峻的是,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在本年進行的中期人口統計,本年全港家庭住戶平均每戶3人,每戶每月的平均收入(中位數)為17250港元,與10年前的每戶平均3.3人的每月平均收入相比較,微跌1%。這一統計數據表明,香港經濟在經歷10年的沉浮之後,一般家庭仍未能受惠於最近3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妥善運用逐年恢復增長的財政資源,改善民生,舒緩民困,振興經濟,還富於民,就成為香港政府今後需要妥善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

  参考文獻:

  〔1〕2005—2006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2006—2007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

  〔2〕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2007—2008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香港政府統計處:《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2006年本地生產總值》年刊,2007年2月出版。

  〔3〕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經濟分析部:{2006年經濟概況及2007年展望》,2007年2月印行。

  〔4〕香港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戴道華:《從高增長到高增長——香港經濟2006年回顧及2007年展望》,香港貿易發展局“經濟論壇”2006年11月1日發佈。

  〔5〕香港金融管理局:《2006年年報》。

  〔6〕香港政府統計處網“香港統計資料”(http://sc.info.gov.hk/gb/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index_tc.jsp)。

  注释:

  ①據香港政府统計處:《2006年本地生產總值》年刊,2007年2月出版。本表的本地生產總值按主要開支組成部分劃分,以當時市價計算。

  ②2006年訪港旅客的消費總額,採用世界旅遊組織建議的方法來計算,範圍包括旅客在港消費時用於商品及服務的各項開支,如住宿、購物、飲食、娛樂及交通消費等,還包括香港客運公司為出入境旅客提供航空、陸路及海上跨境交通而獲得的收益。

  (作者莫世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