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後 記



  2007年6月5日至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辦的“2007中國經濟特區論壇暨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大學召開。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長、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俊生,原深圳市市長、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鄭良玉,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廖軍文等領導出席了會議並作演講。有40多位來自香港、澳門、北京、上海、廈門、廣州、深圳等地知名專家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江潭瑜、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辦公廳副主任李清泉、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忠等領導在開幕式上致詞。本次研討會是在深圳大學校領導直接領導和指導下舉辦的,得到學校有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江潭瑜書記、章必功校長特別指示要辦好這次學術研討會,並在會議期間分別會見了與會領導和代表。深圳大學阮雙琛副校長、邢鋒副校長出席了會議。對於各位領導、專家學者的莅臨和指導,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正是由於有您們的指導和關愛,不獨使本次研討會舉辦得以圓滿成功,更為我們這群以經濟特區研究為己任的同道,帶來極大的鼓勵和深長的意義。

  “經濟特區”的名稱是我國的首創,因為在我國建立經濟特區之前,世界上還沒有這種稱呼。然而,世界上經濟特區間和發展卻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自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經濟特區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得到蓬勃發展,至今風靡不衰。縱觀世界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特區發展超越了自然地域範圍、經濟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和普遍現象。因此,加強對經濟特區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深圳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經濟特區研究的高校之一。1983年,成立深圳大學特區經濟研究所。1996年,更名為深圳大學特區台港澳經濟研究所。2001年正式組建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並成為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這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國高校中唯一以研究經濟特區為宗旨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正確指導和學校全力支持下,我中心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全面發展,學科建設取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授權歷史性突破,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本中心立足深圳,背靠珠三角,面向港澳台,面向世界,長期堅持中外經濟特區的研究,已連續舉辦六屆“中國經濟特區論壇”,時,還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經濟特區研究工作聯席會議”。此外,我中心還協助深圳大學與全國政協、香港大學舉辦第一屆“促進內地與香港共同繁榮”學術研討會(2002,深圳大學,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出席);第二屆“促進內地與香港共同繁榮”學術研討會(2004,香港大學,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宗禹出席)。目前我中心已取得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社會咨詢服務成效顯著。從2001年以來,共出版學術專著4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50篇,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0項,獲市级以上科研成果獎19項,提供高水平政策咨詢研究報告36篇。教育部李衛紅副部長在2006年11月在全國地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工作會議上曾說:“……深圳大學的特區研究等,以其鮮明的獨特性和歷史的深厚感,產生了重要影響”。

  進入新世紀,經濟特區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現象,需要我們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究。我們將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堅持經濟特區研究,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更加注重質量提高,把經濟特區研究從一種形式研究延伸到多種形式研究、從國內經濟特區研究延伸到國外經濟特區研究,提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開創經濟特區研究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我們目標是,努力把基地建設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學術聲譽和較大影響的經濟特區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研究中心、人才培養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咨詢服務中心和資料信息中心,為我國經濟特區建設事業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江潭瑜同志擔任本書主編,並為本書作序。鍾堅、莫世祥、袁易明等負責本書的具體策劃和審稿工作。高興民、蘇衛平、鍾若愚、陳紅泉、伍鳳蘭、張佩素和部分研究生等參與了本書的部分編輯和校對工作。韋民負責本書責任編輯,汪發瑛負責本書的封面設計。本書文章的觀點由作者自負,不代表本中心的意見。由於時間匆促和編者水平有限,難免出現疏漏和錯誤,祈望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鍾  堅

  二00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