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姓與鈞瓷文化



  甄豐瑞(甄豐瑞,嵩山甄氏文化研究會。)

  鈞瓷,始祖舜的淵源杰作,甄氏以爲榮耀的珍寶。

  鈞瓷,産於河南省禹州市,故禹州又稱“鈞都”。禹州的鈞瓷由於造型端莊,胎質細膩,色彩繽紛,開片神奇,艷美絶倫,常常被當做國禮饋贈於外國元首總統,故它有“祖國光彩”、“火世之冠”、“藝術之光”之美譽。

  鈞瓷創燒於唐,盛燒於宋,綿延千年經久不衰,在全國範圍内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窑係,歷來爲民衆所青睞。特别是北宋徽宗年間,鈞瓷以其釉色瑩潤、叩聲如罄、美侖美奂之奇妙備受皇室之寵愛,進而竟將鈞瓷壟斷爲官窑,專爲宫廷燒制御用品,鈞瓷一舉成名。再加上當時文人雅士的各種溢美詞賦,鈞瓷身價如日中天。在宋代,鈞瓷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名瓷蜚聲宇内,遠播海外,特别是鈞瓷其釉色青如藍天、白如美玉、紅似海棠、紫如玫瑰、潔如瑪瑙的色彩,凝重深沉,韵味無窮更是讓世人嘆慕不已。

  鈞瓷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胎釉配方、裝飾技法、窑變萬千和東方美學於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更具很多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有的還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王朝的更替。所以有人説鈞瓷也可鏡鑒歷史。

  如今的鈞瓷秉學人之精華,集各家之所長,萃時下之工藝,揚華夏之美名,讓國人感喟不已。“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黄金有價鈞無價”、“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諸多箴言給鈞瓷增添了諸多光彩,從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鈞瓷的稀珍。然而很少人關注鈞瓷的歷史,更鮮有人考證它的過去,這不能不説是個悲哀,做爲甄姓後裔,有理由站出來知會世人以鈞瓷和甄姓的關係。

  衆所周知,中國的陶瓷有近萬年的歷史,按其發展史是先出現陶,然後又在陶的基礎上衍生昇華出瓷。據瞭解,制陶時通常是通過用手拉坯捏塑成型。注重圓、扁、方、長、曲、直、縮、張等等,這一點與瓷初制基本相仿。瓷在其基礎上又多了剛柔相間、虚實得當幾道工序,特别注重古檏典雅、美觀大方、渾厚莊重、裝飾簡練;  綫條明朗,稜角突出,起伏恰當的藝術效果,陶器的坯體燒結程度差,結構不致密,斷面粗糙無光彩,機械强度較低,吸濕率大,敲擊時聲音沉濁。隨着技術不斷完善,工藝不斷創新,逐漸出現了燒結程度高,坯體堅硬緻密,斷面細膩而有光澤呈石英狀或貝殻狀,基本不吸濕,機械强度較高,敲擊時聲音清脆的新一代産品——瓷,也就從那個時候起瓷開始步入藝術品的行列。

  可以這麽説: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稱,鈞瓷是陶瓷大家族的一個分支,是瓷器的一種。陶是瓷的前世,瓷是陶的今生。應該提及的是甄姓的先祖最早從事制陶業。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做什器於壽丘”。《陳留風俗傳》記載:“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望出中山河南”。舜帝即位後,派了一個兒子去管理制陶業,於是他管理制陶的兒子就姓甄了,甄的本意就是陶器和做瓦輪軸。《漢書·董仲舒傳》載:“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爲”。東漢許慎《説文》“甄,陶也,從瓦,垔聲,居延切。”在《綱鑒·五帝紀》中也提到“舜耕於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於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於河濱,河濱之器不苦窳”。尤其令人稱道的是,禹州神垕有座窑神廟亦稱伯靈翁廟,至今猶存。廟内供奉着三尊主神,中間是土山大王,左邊是伯靈仙翁,右邊是金火聖母。據古書記載:“土山大王爲司土之神,實爲大舜。”還有文獻記載:“伯靈翁遊覽至此,酷愛風土變態之异,乃與時人傳燒窑甄陶之術,於是匠士得其法,愈精於前矣”。這説明,窑神廟的建立與神垕鈞瓷的燒造曆史有關,甄姓與鈞瓷有緣。——衆多的史實證明,是甄姓的列祖列宗創制陶器,使人們從蠻荒走向文明,對當時的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中華文明的發展,甄姓功不可没。

  時下我們在欣賞那些巧奪天工、飄逸虚幻、淳檏文雅、韵味無窮的鈞瓷時,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瓷的前身——陶,更不能忘記那些爲開創中國制陶業,爲華夏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甄姓宗族及其始祖虞舜聖君。

  做爲甄氏後人,伏案撰此文的目的是讓人們瞭解鈞瓷,增加人們對鈞瓷的認知,體味鈞瓷文化的内涵,提高人們鑒賞鈞瓷的品味,尤爲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瞭解甄姓,記住甄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