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高州中學事略(補正本)


  卷一 明清時期(1569—1911)

  上編 明代(1569—1644)

  隆慶3年(1569年)

  南嶽書院

  廣東高州中學的前身,爲明代隆慶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吳國倫創辦的南嶽書院。

  附:吳國倫簡介

  吳國倫,字明卿,興國人,進士出身,“後七子”(明嘉靖、隆慶時期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樑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的並稱)之一。其人“少有雋才,於書無所不窺,爲文落筆千言立就,尤長於詩”。曾授中舍,“尋,擢諫垣”。他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姦邪分宜柄政,慕其才,欲致之,不能也”。後,楊繼盛“疏斥分宜”。楊被分宜迫害至死,“知交親戚悉引避”,而吳國倫與王世貞往哭之,且恤其孤。“分宜恚恨”。吳國倫被“左遷憲幕”。浮沉下僚。分宜敗,吳國倫“稍遷至譙郡守,復徙高涼”。適島夷——倭寇侵擾高州城,吳國倫率領軍民抗島夷,獲勝,把倭寇直驅至裏麻。爲民擁護。(《高州府志》有傳)

  附:關於書院

  書院之制始於唐朝。初爲中書省修書或侍講的機構。唐玄宗開元6年(718年)設麗正書院。13年(725年)改名集賢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修撰官等,掌經籍,搜求遺書,辨明典章,以備顧問應對。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書院。這是官辦書院。私辦書院,以個人讀書治學爲主,如盧觀9年(635年)在遂寧辦的張九宗書院,貞元中李渤隱居讀書的廬山白鹿洞。又如南唐時,在白鹿洞舊址所建的廬山學館。唐末至五代,連年戰亂,學者多擇名山勝地建書院,作爲聚徒教授之所。至北宋,書院盛行,並形成制度。其時,書院是講學肆業之所,以講讀經籍爲主。最有名的是白鹿(宋時廬山國學館又改爲白鹿洞書院)、石鼓(一説嵩陽)、應天(一説睢陽)、嶽麓四大書院。南宋時,書院大興,幾遍全國。原多民辦,後經朝廷敕額、賜田、奬書、委官,遂成半民半官性質的教育中心。元代,由於政府的奬勵和支持,各路、州、府皆設書院。書院遍及全國。明清時,書院益增,但多數成爲習學業、應科舉之場所。明代最有名的書院是無錫的東林書院。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主持該書院。這個書院,講學又議政。“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這個書院的楹聯。被閹黨所殺的周順昌(即高中語文課本《五人墓碑記》中的周順昌),是這個書院(東林黨)的主要成員之一。清代以民辦書院發展爲快。光緒27年(1901年),清政府采納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將書院改爲學堂,書院之名遂廢。

  作爲古代教育中心的書院,一般選址於山林名勝之地。書院主持人稱爲“山長”、“堂長”或“山主”、“堂主”;由辦院人聘請或自任。他們必須是名重一時的學者。書院學士,大多爲有志於學的成年士子(學子)。研習的內容,以儒家經典爲主,間亦議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書院一般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難論辯、集衆講解相結合的方法教學。

  就高州的書院而言,有據可查的有清康熙36年高州知府鄭樑、茂名知縣錢以塏相繼建立的三至書院,康熙38年茂名知縣錢以塏建的安樂書院,康熙51年茂名知縣孫士傑建的敦仁書院、近聖書院和觀瀾書院。到清末,高州除了府辦的高文書院,縣辦的三至、安樂、敦仁、近聖、觀瀾書院外,還有高明、朋來、茂山、四水、東津、拱極、墨池、筆山、參天、潘江等書院。能稱爲書院即有山長、有學生、有課程、有經費足以維持者,其時只有府辦的高文書院,縣辦的近聖書院、敦仁書院和鄉辦的梅坡書院、南宮書院。此外,高州城內還有許多稱之爲“書院”的大小房舍,但這些不是士子習業之所,而是各縣、區、鄉、各姓族爲其子弟來府應試居住或商旅暫住之所,廢科舉辦學堂,特是民國時期,多爲各校學生外宿之所。有些就名副其實稱“學舍”、“試館”。高州士民皆以“館”稱之,如文學館,千乘館。各縣區鄉所建的,如麗澤書院(茂西)、起元書院(茂北);爲某姓族所建的,如幹乘書院(樑姓)、文範書院(陳姓)、協中書院(李姓)、文疆院(黃姓)等。

  萬曆40年(1612年)

  筆山書院

  是年,高州知府曹志遇(字二箕,興國人,進士出身,以尚書郎出守高州。他豐神嶽立,凜不可犯。他到職後豪民蠢吏屏跡,深得百姓擁戴。他被調離高州之時,“老幼攀轅塞道”),重建郡學,擴大其規模;設學田以助貧士膏火(燈油錢,似今之助學金)。竣工後,他爲書院題額,曰:“筆山書院”。

  他主持修高州府志(第一本府志)。

  下編 清代(1644一1911)

  康熙48年(1709年)

  敷文書院

  是年,高州知府吳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書院。

  《高州府志》:一説吳柯所建書院在按察分司舊址,爲義學,不曾命名“敷文書院”。一説高文書院原名敷文書院,在府城東按察分司舊址。康熙48年知府吳柯改建。

  注:按察分司:清承明制,設按察使,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管司法,正三品官。分司,即分道巡察。分道巡察長官稱分巡道.清制,高(州)雷(州)廉(州,現屬廣西自治區)曾爲一道,駐高州。

  敷文書院體制,大概如下:(一)管教人員:山長1人,負責教授及評卷。由高州府聘請科甲出身而學行優異者任之,任期1年,修金每年400兩,由官府送給;另由學子每人題銀10兩。監院1人,負責收卷、髮卷、傳達山長命令及辦理院內事務。由高州府委派候補佐雜人員充任,年薪百餘兩。(二)學生:正課、附課生各約30人,生員(已獲秀才功名者)、童生(凡應考生員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稱童生)各半。光緒12年,決定有科之年,添員生8名,無科之年添童生8名。初由高州府招考,後由巡道招考。入選者入院肄業,免修金。院之齋舍(40個)備各生住宿。膳食自理。正課生每年由官府給膏火錢約20千文,附課生不給予。(三)課程設置:講授經史詞章及八股文,每日考驗1次,評定甲乙,擇其成績優者,貼之院壁,以備觀摩。府、道、縣每月亦輪流出題考試,謂之月課(課,試驗、考核)。生員名列超等、童生名列上取者,均分別發奬,以資鼓勵。(四)經費來源:大約有如下幾個方面:<1>田地租;<2>公項息銀;<3>公捐息銀;<4>捐項息銀;<5>罰款息錢。(五)支出項目:山長聘金、修脯、節敬、席敬、肄業生、童生60名每月膏火錢1000文,共支9個月,文昌宮燈油、監院薪水、道縣禮房及書院門號房工食。如有不敷,由府庫借墊,列入交代作扺。光緒3年後,經費略有增加,爲添招生員、童生膏火之用。此外尚有府道撥給書院賓興銀1000兩(賓興,《周禮·地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鄭玄注:“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後代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謂之賓興。此沿古制。明清時,各縣均有“賓興祠”),發紳經營,每年得息銀300兩,作書院正附課生監賓興之用。

  雍正8年(1730年)

  敷文書院

  是年,知府張兆鳳(字吾坡,浙江分水人,拔貢出身,由教習,歷官至知府。“爲人敦厚、有氣節,治民如治家,坦懷撫諭,懇中人心”。在任六年,“士民久於其化,鹹服從信愛,不忍爲欺”),初到任時,見筆山書院頽廢日久,即相度遺址。見門峙三峰,形如筆架,層巒聳秀,望而知爲地脈錘靈;惜僅存數椽,風雨不蔽;慨然鳩(購,雇也)工補葺。添建講堂、問字亭,左右增建書舍。制憲(清朝對總督的尊稱,也稱制臺。憲和臺都是對高級官長的稱呼)鄂公題額曰:“敷文書院”。撫憲(清朝對巡撫的稱呼。巡撫爲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軍事、吏治、刑獄等,地位略次於總督,仍屬平行,又稱撫臺、撫軍)楊公嘉以“敬業樂群”匾額,並題聯柱,鼓勵學子。竣工,延師訓士,“薪水悉予捐給”。張兆鳳恐事難經久,清出茂名梅録(今吳川市治所。1949年前隸屬茂名縣,茂名縣,即今之高州市。今之茂名市,20世紀50年代前原爲茂名縣的一個鄉。60年代,在那裏開發油母頁岩,建縣級市,名曰茂名市。茂名縣遂改高州縣)鋪租,得溢額銀51兩5錢4分,“詳奉提準”留充書院公用;又規定茂名縣每年解(上繳)學租72兩零9錢1分,這三項一向爲府署別項之用的款項,“詳奉列制憲批準,並入書院”,作爲“延師課士之資”。他本人每月必親身“授餐課藝”,評定甲乙。其文采可觀者,賞給楮墨價(楮,借代紙,奬以購紙筆墨的錢。似今比賽之奬),以示鼓勵。“諸生執經問業,瑣瑣若布衣師弟然”。“自是,士子就業於斯,教學相長,寒署不輟,獲雋者數數。六屬遠鄉僻壤,聞風興起,戶誦家弦”。雍正12年(1734年)歲考應試者,數倍於昔日。六屬士民,交口同稱:“是咸太守之功”。張兆鳳離任日,百姓攀轅號泣,六屬奔送者不下萬人。

  附:《高州府志》關於南嶽書院、敷文書院的記載

  順德編修龍廷槐記略雲:高州郡城舊有南嶽書院,創自太守吳(國倫)公,題爲筆山。雍正年間,太守張兆鳳重加修葺,更名敷文。府志原注雲:據區大倫雲:名筆山書院即舊南嶽書院址。據張兆鳳所記,敷文書院即筆山書院址,係張兆鳳改建。府志以爲昊柯。縣冊,一以爲義學,一以爲高文書院址,參差不合。循繹各條,吳柯所建者,按察分司舊址,縣城東,自名義學,不名敷文書院。張兆鳳所改建者,則筆山舊址,在城西,鄂爾達題曰“敷文書院”。今高文書院,則城東義學故址。

  幹隆19年(1754年)

  幹嘉之年,世社穩定,書院講習之風甚盛。大家講學於書院,流派形成於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先後由錢太昕、姚鼐任山長,均開一時風氣。後者人稱之爲“桐城派”。興書院之風,更盛於清初。其時敷文書院日久殘破,知府楊錫紱曾重修,但終因經費不足,而日更殘廢。

  幹隆19年(1754年),分巡道王概,清查舊項,捐添膏火,重修學舍。其時,高州城內,不少書院已或廢圮,或改公署,修復工費浩大。其租田多寡不等;分則不足,合則有餘。王概便將不能維持的15個書院(高明、朋來、茂山、四水、東津、拱極、墨池、筆山、參天、潘江、三至、安樂、敦仁、觀瀾)的地租清查俱撥敷文書院,永爲寶案。自是,高州文風日盛,丙子科(幹隆21年——1756年)鄉試獲雋8人(一説7人)。

  嘉慶5年至8年(1800—1803年)

  高文書院

  監院蕭翔雲(兼主講席,生平不詳)

  其時,浙江督學阮元,創建“詩經精舍”,成爲大家。他巡撫廣東,建學海堂書院,倡經史之學,培養大批知識淵博的人才,影響很大。

  其時,杜安詩(字蓉鏡,順天寧河人,幹降庚寅—1770年恩科舉人,嘉床4年——1799年知高州)。“杜公潔己便民,和易近人,興賢愛士”。他到高知時,“目擊書院廢墜,慨然曰:‘端士習以厚民風,爲政首務,孰逾於此’,治事之暇,留意文教”。

  時,茂名有私墾官坡者。杜公令“清丈續追,責其入官。除修府城及化州、電白、吳川三縣倉廒外,所餘1400兩,用於高文書院擴學舍、給膏火”。他本人又捐薪俸,“鳩工庀(pǐ,備具)材”修繕書院,增其體制。嘉慶5年(1800年)6月動工,次年7月落成,易名“高文書院”。

  經修建後的高文書院,頗具規模:大門3楹,兩旁有耳房;稍進是儀門,與左右角門共5間;東西列學舍,各21間;中間建講堂,名曰“卷棚”;次爲光齋堂;再後是攀花居。可謂“藩垣庖GFDA9(bì,浴室),靡不畢具”了。不久,又“徇諸生之請”,於東偏避地數畝,搆築瓣香樓(兩層3楹,畫棟雕樑,簷牙高啄。建國前後,二樓爲美術室,首層爲學生會辦公室和學生會幹部宿舍。西有小徑通過聖街,名曰“瓣香樓道”。此樓於文革期間,高州中學被誣爲“封資修”黑堡壘而撤銷後,被折毀)以祀吳(書院始創人吳國倫)、曹(擴建書院者曹志遇)諸公。樓前闢爲射圃(建國前後,爲三合土排球場、坭底籃球場),並於左建一小亭。茂名大尹蕭富錘掌管這項修建工作。他捐獻白金600兩,資助這項工程。參加管理這項工程的,還有茂名歲貢樑應元、廩生招元儲,生員古來泰、何其光、蘇玉堂等5人。此外還有一位爲書院捐田租供修脯膏火者(其姓名待查)。

  全部工程,於嘉慶8年9月竣工。於時規模大體具備:“山光水色,坐收勝概;佳卉名花,環映左右;藏修遊息之地,各得其宜”。便延請茂名學博蕭翔雲爲監院兼主講席。知府杜安詩又撥款245兩爲基金,以每年得息銀73兩5錢,由董紳收集,科學年作書院正附課生監百名賓興(其時府縣都沒有這項基金)。其間,杜知府“政事之暇,時進諸生於堂而課其藝業”。“經其指授,鹹有法度”。“所奬拔士,多速飛”。庚申(嘉慶5年——1800年)、辛酉(嘉慶6年——1801年)兩科榮膺鄉薦(由州、縣地方官薦舉赴京師應禮部試的人)以及拔萃貢成(拔貢,12年一次,每府學2名,州縣學各1名,由各省學政從員生(秀才)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爲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者)各5人。

  杜知府臨行之日(任期滿),又出捐橐裝銀400餅,留充賓興。府志雲:“至今士心,猶依向之”。

  府志還有一記載:茂名進士樑聯德曾出資修葺書院,並添設膏火。其事言之不詳。

  嘉慶18年(1813)

  員生林召棠(字芾南,吳川人)癸酉科拔貢生命入官署肄業。丙子年(嘉慶21年,西元1816年)中舉人。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癸未殿試狀元。

  道光6年(1826年)

  是年,巡道葉申萬(福建閩縣人,進士出身),撥書院賓興本銀2000兩,發電白、博茂兩地生息。道府征三年,共息銀720兩,撥廉州(今廣西合浦)240兩,高文書院480兩。給高文書院款作兩用:一爲高文書院進學童生奬賞,160元;一爲正附課監生(明清在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肄業的,統稱監生。初由學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許。幹隆以前,並加以嚴格的考課。監生有舉監、貢監、恩監、優監等名目。後則僅存虛名,不被重視。至於一般所稱的監生,指由捐納而取得功名者。如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名而欲仕者,均必先捐監生,作爲出身,但不一定在國子監裏讀書)赴科賓興320兩。

  鹹豐2年(1852年)

  是年,伊霖(字雲岩,滿州正黃旗人,舉人出身)署高州。他撥款重修高文書院。署高州不久,任高廉道護。曾因殘酷鎮壓高州、廣西一帶農民起義——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富戶醵(集資)金祝賀他。他不接受此銀兩而撥給書院作經費。

  鹹豐5年(1855年)

  信宜縣樑巍(字恩煥,順天舉人,庚戌進士)改修書院的內堂、廳房、門戶。

  鹹豐6年(1856年)

  郡人爲祀(祭祀,紀念)伊霖,於高文書院內的光齋堂樓上,掛匾,曰“志伊”(後人稱之爲志伊樓),並規定每年秋祭之專款,以行紀念。

  是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災。民間流傳,水淹過“文明門”,僅露“文”字頭上一點。書院樓舍,多圮於大水。

  鹹豐10年(1860年)

  山長:樑方岩(舉人出身,生平不詳)。

  是年,陳蘭彬(吳川縣人,進士出身,曾任中國留美學生的領隊。他曾以“慕科學新知,注重洋務”見知於德宗光緒皇帝,被任命爲首任駐美欽差大臣和駐古巴、秘魯的首任大使,後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禮部、兵部侍郎——明清。正二品官,與尚書同爲各部的堂官即部的長官。晚年主講高文學院,主修《高州府志》)、楊頤(茂名縣人,清國史館編修、工部侍郎,曾主持高州印金會、賓興祠)2人提倡重建高文書院。

  這次建成大門、二門、大堂、光齋堂(上層爲志伊樓),又建內堂。工費浩繁。爲籌集資金,按縣籤題派分齋房。茂名得西齋20房,其餘五個縣各得東齋4房。又每捐錢百千文者,酬以祿位。於東齋傍餘地並監院公所原址建房屋,每房1間,爲2位或3位捐資寓所。房門額書曰:“某公祿位房”,並祀牌位於院內志伊樓。

  同治6年(1867年)

  是年,巡道陸心源(字子稼,一字剛父(甫),號存齋,晚號潛老人,浙江歸安人,舉人出身)是晚清四大藏書樓(即鐵琴銅劍樓,在江蘇常熟,創始人瞿紹基;八千卷樓,在杭州,創始人丁丙、丁甲兄弟;海源閣,在山東聊城,創始人楊以增)之一皕宋(皕音bì璧,二百也,宋,意爲二百種宋刻,極言收藏之富)樓的創始人。他爲書院捐銀300兩及前籌防局爲書院捐錢200千文。2項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將六屬公捐銀367兩撥給書院,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銀36兩7錢。陸在任期間,還興建道南書院,修復敦仁書院,重興帥堂渡橋,修上宮灣路,政績顯赫,爲民稱道。

  同治12年(1873年)

  高州知府額哲克(生平不詳)爲書院捐銀500兩,並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銀50兩。

  同治13年(1874年)

  高州知府樓震(浙江人,進士出身),審訊結束唐演勛等訴訟案,罰錢500千文。樓震將此罰款撥入書院,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錢50千文。

  光緒3年(1877年)

  高州知府張聯柱(江蘇江都人,副貢出身)審訊結束石城紳士江國鏞一案。江怨案得申,感知府之恩,捐錢1500貫。張聯柱將此款撥入書院收入項。此款息錢作增添生童兩個膏火,餘錢60千彌補舊管欠項。

  知府張聯柱是年核實書院公款每年應收租息銀239兩5錢9分,息錢380千零623文。支延山長聘金、修脯、三節敬、席敬,書院肄業生童60名每月膏火錢1000文,共支9個月。另支文昌宮燈油、監院薪水、道府縣禮房及書院門號房工食外,如尚不敷支,均由府庫墊支,列入交代作扺。

  是年巡道何應祺(湖北善化人,監生出身),給書院捐銀140兩,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銀14兩。

  光緒10年(1884年)

  知府張雲(江西人,拔貢出身)發出王伯霖給書院捐款銀113兩,本銀300兩,俱於是年交紳董生息。

  光緒14年(1888年)

  山長:許汝韶(廣東茂名人,舉人出身)。

  是年於東西齋前各築短垣。

  學政葉大焯發出罰款息銀40兩(本銀400兩)。此款與光緒10年知府張雲發出的王伯霖捐款息銀,經稟巡道崇絢定議,用於添童生(有科之年,添員生8名,無科之年,添童生8名)膏火之開支。

  是年,巡道王之春(湖南清泉人,監生出身)爲書院捐款280兩,撥款300兩;知府楊霽(正紅旗人,探花出身)捐款200兩,茂名知縣潘泰謙捐款200兩:共1000兩交茂名,發紳經營,每3年得息銀300兩。此項息銀,每屆科年,作書院正附課生監賓興,由紳董分發。曾立碑於書院,經其事(其碑湮沒)。

  山長許汝韶稟請,每科年五月初一,由道署禮房請出現銀兩,交紳董帶省,分發其奬賞之費。每學政臨高之日,亦由該房請出現銀兩交紳董分發。

  光緒15年(1889年)

  是年,翁同和爲書院題匾,曰:“敬業樂群”。題楹聯曰:“學有根基培養堅時乃擔得聖賢許多事業,士先器識源流貫後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爲內堂題匾,曰“高堂”。楹聯爲翁方綱所書。

  附:翁同和與翁方綱

  翁同和,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字叔平,江蘇常熟人。鹹豐6年中狀元,入翰林院爲修撰,歷任戶部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他扶植張之洞,反對李鴻章。因向光緒皇帝推薦康有爲,支持變法,被西太后下令革職,永不任用,驅逐回原籍。離京時,兩袖清風。大學士恭祿送他白銀千兩,被他拒絶。他以書法名於一時。他的書法“堂廡寬博,骨格洞達”。晚年淒涼,有人出重金求購其書法。他以曾爲兩帝之師,不便賣字爲生而一概拒絶。他爲書院大門、內堂所書所題之匾不知何年湮毀,實爲可惜。翁方綱官至內閣學士。他是清末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與當時的劉墉(影視連續劇《劉羅鍋》中的主人翁原型)、樑同書、王文治齊名。是時,任廣東學政。

  光緒24年(1898年)

  是年高廉分巡道葉大遒,提倡學術,奬飭士風,撥道庫餘款,於舊有正課、附課生外,添設膏火額20名,改名曰:“內課外課附”。

  是年考選入院生徒,報考者數待業人,榜發多知名之士,由是高州“文風丕(大也)變”。每逢月課,葉巡道親自閲卷改文,士子益加奮勵。至朱提學時,折奏廣東文學,列茂名於優等。時論多歸功於葉巡道。其時書院大門存其署聯,曰:“觀山鍾秀氣,學海助文瀾”。又堂聯雲:“愛之能勿勞,不啻父兄教其子弟;學而優則仕,須知經濟發爲文章”。

  此外,自書院成立至是年,以個人名義爲書院捐款而有案可稽者,計有:進士樑聯德捐石鼓圩地一所,價值千兩,每年租錢120千,協官收解本書院。嘉慶22年職員樑健祥,撥所買5裏4甲朱愈球民米3鬥2昇、曹樂石欄埕塘等垌租20石充支膏火。學使傅棠捐廉100兩。附貢周振宇、周振英,控鄒土璽田價,知縣王熙臣訊追,撥100千文貯府,充膏火。署知府戴錫綸查貯存銀600兩,分發六屬取息添支膏火。道光元年貢生陳燦猷撥土名山兒坡下邊民地一段,官斛鬥租2石5昇、民米2昇,每年租錢1154文充支膏火。知府黃安濤將例貢生譚嘉謨繳屋價400圓發茂、電、化、石4州縣交當鋪生息,每百圓銀,遞年生息12兩6錢充支膏火。

  光緒29年(1903)

  高郡中學堂

19世紀末,20世紀初,鴉片戰爭使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人民內受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外受帝國主義欺淩和掠奪,災難深重。有識之士多方尋求救國之道。有人主張改革教育,學習西學。其時,在世界範圍欣起科學與民主之風。中國出現洋務運動。洋務派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維新派創建了時務學堂等一些有影響的新式學校。其後兩湖總督張之洞等奏請停止科舉考試,興辦學校。清政府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

  是年張之洞奉命擬訂了《奬勵留學畢業生章程》。其中規定:凡是日本各類學堂獲得優等文憑回國者,可分別授予拔貢、舉人、進士、翰林等出身。此《章程》後經請政府修訂批轉全國,成了清政府制定考核回國留學生的藍本和各省奬勵録用回國留學生的依據。

  是年春,高雷廉巡道吳永與邑紳士江慎中、周廷勱、樑宗矩、李維寅、李崧年等籌備建立學堂,議決將高文書院改建爲高郡中學堂。由府庫撥款5000兩充建築費。以附加六邑錢糧每昇2文,並原書院膏火、田、租、海防、屠捐等撥充常年經費。派江慎中、周廷勱(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舉人)和李培森(字植階,茂名即高州市人,前清廩生,他一直在高州中學任文牘員,負責圖書館工作,到1940年)等管理建築事宜,建築禮堂和東西樓。是年6月興工。並報請學政。是年11月接獲“準立案改制令”。

  還有一位參加高州中學籌備工作,後又留於高州中學任教的樑樹熊先生。他是位忠誠的民主革命者。他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搞民主革命,並積極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他參加革命組織,參與攻佔高州道臺衙門的戰鬥,後主管革命政府民政工作,後又任縣長,爲政清廉。他不久棄官從醫。他在廣州的醫務所,成了一些支持孫中山革命人員的聯絡站。1922年6月12日,陳炯明叛變革命,企圖殺害孫中山先生。樑樹熊先生最先得到情報,並與有關人員保護孫中山先生脫險。

  光緒30年(1904年)

  監督:江慎中。

  是年7月修建擴建學舍竣工。繼續籌備各項事宜。高州知府英麟主持招生,委任江慎中爲監督。招新生160名。

  光緒31年(1905年)

  監督:江慎中。一説吳周瑞(舉人,北京大學畢業),一説樑庚桐(舉人)。

  其時教師有:周相臣、朱振基、盧易初等高州府知名人士。

  是年農曆2月初十日(即新歷3月15日)開學。新生160人,分3班授課,先補習高小課程。暑假前舉行甄別試,不及60分者,編爲預備班;及格者編爲甲乙兩班,修習高小課程。

  按照《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學堂開設課目有國文、算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體操、英文、修身(以四書爲主)、經學(講讀“五經”)。

  附:關於學校於《經學》課的歷史和鬥爭

  晚清興學,張之洞是主要設計者。在他主持編制的《學務綱要》中,闡述具立學校宗旨是:“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爲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爲基”。又説:“中國經史,即中國宗教,若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所謂三綱三常,盡行廢絶。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1906年,章太炎(國粹派代表人物)號召,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熱腸。是年清朝學部頒佈“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爲教育宗旨。規定“經學”爲必修課目,要求中小學堂“對其經義,必條分縷析,編爲教科,頒之學堂,以爲圭臬”(圭臬,“圭表”和“鵠的”,比喻準則或法度。圭表,我國古代天文儀器,在石座平面上放一個尺(圭),南端立一個標竿(表),根據日影的長短測定節氣和一年時間和長短;鵠的,箭靶子的中心)。張之洞在他主持編的《學務綱要》中規定:初等小學堂讀《孝經》、四書、《禮記》節本,高等小學堂讀《詩經》、《書經》、《易經》、《儀禮》,中學堂讀《春秋左傳》及《周禮》,每週授課爲12小時。國文課在3種學堂每週授課分別爲4、8、4小時(今之語文科其時正式命爲“國文科”。該科大致包括讀文、作文、寫字、説話——附設官話等4部分——筆者注)。

1909年,清學部對中學讀經作出調整,初等小學堂《孟子》、《中庸》、《大學》緩讀;中學堂借學德國經驗,分爲文實兩科。文科讀《禮記》而實科只讀《春秋左傳》。1911年又作調整,初等小學堂只讀《孝經》、《論語》,高等小學讀《大學》、《中庸》、《孟子》。文科中學讀《禮記》節本。

  辛亥革命後,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國教育總長,正式取消“讀經”科。頒發國民教育宗旨時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明令全國廢止讀經。

  袁世凱恢復帝制,1914年“飭京內外各學校,中小學修身及國文教科書採取經訓,務以孔子言爲指歸。”1915年1月22日又責令教育部拋出《特定教育綱要》,明令中小學均加“讀經”一科。初等小學讀《論語》,中學讀《禮記》節本、《左氏春秋》節本。1915年袁氏在《國民學校令》中,以法律形式確定讀經在學校中的地位。

  袁世凱失敗,教育總長範源廉於1916年10月再次發佈廢止《讀經》令。

1936年,陳濟棠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廣東省教廳指示中學開“經訓”科,恢復讀經。1938年陳濟棠離任。廣東省教廳指示撤銷“經訓”科。

  光緒32年(1906年)

  是年正月添招學生1班名爲丙班。新生仍補習兩年,始按章程開課。

  光緒33年(1907年)

  監督:黃敏孚。

  江慎中辭職,由黃敏孚接充監督。是年招生1班,編號爲丁。第1屆甲乙班開始按中學課設置授課。學制4年。

  光緒34年(1908年)

  監督:高葆勛、周廷勱。

  黃敏孚辭職,由高葆勛接充。高葆勛是年10月辭職,周廷勱接任。

  宣統元年(1909年)

  是年第一屆高小畢業,乃本校畢業最先之一班。畢業生22人。未獲畢業的15名學生留校補習。

  宣統2年(1910年)

  是年招生戊班。遵新章程,分文實兩科,學制仍爲4年。本校只辦文科班。招收的是各縣高小畢業生,不再補習。

  高小補習班畢業13人。未獲畢業的高小學生2人,是年冬全部合格畢業。高小班停辦。

  宣統3年(1911年)

  高州官立中學

  是年初,甲、乙班畢業。此爲第一屆中學畢業,畢業生63人。

  奉命更爲“高州官立中學”。招生1班,編爲己班。

  是年課程設置爲:

  己班(一年級):修身、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畫、體操。

  戊班(二年級):修身、國文、英文、歷史、本國地理、算學、博物、圖畫、體操。

  丁班(三年級):修身、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算學、化學、圖畫、體操。

  丙班(四年級):修身、經學、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算學、物理、法制理財、圖畫、體操。

  每個學生學科成績統計分爲7欄:1、學期試總分;2、學期試平均分;3、原有臨時考試平均分;4、臨時考試合計分;5、學期總平均分;6、曠課應扣分;7、扣實分數即學期分數。操行分甲、乙、丙、丁四級。

  是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者在武昌起義,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是年干支紀年爲“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

  附:農業科學家丁穎

  是年畢業的乙班學生丁穎,茂名縣今高州市人,畢業後考取國立廣東高等師範等校博物科,畢業後考取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公費留學生。學成歸國,從事水稻良種培育研究,1949年後,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今之院士)、全國人大代表,東德、前蘇聯授予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捷克斯洛伐克授予農業科學院榮譽院士。(有傳。即於《廣東高州中學校史·校友小傳》中有傳記)

  附:林礪儒關心母校

  是年畢業的甲班學生林礪儒(原名林繩直),信宜縣人,考取公費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歸國後先後任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文理學院院長等職。建國後任政務院教育部副部長。1953年,教育部直接撥給高州中學一批理化實驗儀器和藥品。1963年來信指出:高州中學,1903年開始籌辦1905年正式開始上課。校齡應從1905年起計算。

  卷二 民國時期(1912—1949)

1912年(民國元年)

  校長:陳樹森。

  監督改校長。校長由廣東省政府教育司委任。

  陳樹森校長5月到任。學校6月復課。11月丙班畢業,36人。

  奉命廢文實分科。

1913年(民國二年)

  廣東省立高州中學

  校長:程煥球(茂名即高州市人,廣東高等學堂畢業)。一説爲陸榮鈞,前清拔貢,七品小京官(二月到校)。

  陳樹森2月辭職。省教育司任程煥球爲校長。程於2月到校。

6月奉命改校名爲“廣東省立高州中學”。

  是年開設科目爲:修身、歷史、國文、英文、算學、圖畫、地理、物理、化學、博物、手工、樂歌、法制經濟、體操。

  是年在校生共4個班:四年級丁班24人、戊班21人,三年級己班63人,一年級庚班70人,共178人(其時,招生在春季,畢業在冬季,是年無畢業班。此項在校人數統計,爲冬季在校人數。下同)。

  此時學校雖名爲省立,經費仍然由地方籌集,主要是各縣的錢糧帶征(似今之教育附加)。按規定每征米1昇,附加錢2文。此項帶征,由各縣直解本校交割。經費的另一來源是學費。自是年下半年(8月)起,學生一律交學費,每生12元。

  是年實收870千零2297文,支出11199千零零9文,入不敷出。

1914年(民國3年)

  校長:林正煊(廣東高等學校畢業,10月到任)。

  程煥球10月辭職,林正煊接任。

  是年冬,在校學生3個級,共3個班:四年級己班54人,二年級庚班59人,一年級辛班51人,共164人。是年7月,畢業1個班(丁班)24人。12月又畢業1個班(戊班)21人。成績未達標準、降班(留級),庚班1人、辛班2人。

  是年實收銀6393元零8仙,支出9637元8 角8仙4分,仍入不敷出。

1915年(民國4年)

  校長:陳憲弼(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甲午科舉人,揀選班知縣)。

  林正煊6月辭職,陳憲弼7月到校接任。

  是年庚班課程爲: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物理、化學。

  是年在校學生每級1個班,共4個班:己班52人,庚班59人,辛班51人,壬班50人,共212人。

12月,畢業1個班(己班)52人。

  附:關於校友陸志雲的説明

  一位校友來信,提供校史資料,雲:陸志雲,曾就讀於高郡中學堂。他是中國同盟會的老會員,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長期在孫中山先生身邊工作,對革命卓有建樹。他是孫中山先生1922年6月12日在廣州蒙難時,全力救護孫中山先生脫險的主要人員之一。今查高郡中學堂檔案,甲、乙、丙、丁、戊班,均無姓陸的學生,己班有兩位:陸澔、陸士武。筆者推測有兩種可能:1、陸志雲曾讀高郡中學堂,但未畢業即離校,故畢業名冊沒有其名。2、陸志雲可能是陸澔、陸士武的字、或號、或別名。今存疑,録以待考。

1916年(民國5年)

  校長:林拔萃(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廣東省高等師範畢業)。

  學監樑綸邦。

  陳憲弼5月辭職,林拔萃5月接任。

  是年在校學生,每級1個班,共4個班:四年級庚班58人,三年級辛班46人,二年級壬班40人,一年級癸班49人,共193人。

  附:林拔萃助學基金

1996年,林拔萃之子孫林沛增、林茂增等,集資捐獻6萬元,建助學基金,“以紀念先父曾從事高州中學教育事業的支持和對先人的懷念。”

1917年(民國6年)

  樑綸邦2月辭職。

  是年在校學生,每級1個班,共4個班:辛班46人,壬班46人,癸班49人,第11班49人,共194人(11班學生原有59人,退學11人,只有48人)。

  庚班是年6月畢業,58人。自是,畢業、招新生均在秋季(學生數統計爲秋開學後人數)。

  由是年起,班別改爲第X班。是年招收的一年級新生班編爲第11班。

  是年收入10906元3角6分2厘,支出10974元 5角4分7厘。

1918年(民國7年)

  校長:程煥球(廣東高等學堂畢業)。

  林拔萃8月辭職。程煥球再次任校長,8月到任。

  是年在校學生每級1個班,共4個班:壬班42人,癸班43人,第11班48人,第12班59人,共192人。因不合昇級標準,而降紙(留級)者,全校6人,癸班3人,11班2人,12班1人。畢業1個班(辛班)45人,招生1個班(第十二班)59人。

  附:烈士朱朝柱

  朱朝柱(又名朱也赤、朱克哲),辛班學生,是年畢業。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茂名縣支部書記、茂名縣農民協會籌備會主任、中共南路特委委員、南路農民革命委員會主任,1928年12月犧牲。

1919年(民國8年)

  是年確定以“誠愛勤儉”爲校訓。

  自是年起,各班設立學生自治會。各班自治會均制訂規則。在校遵守校規外,在私室遊息時,恪守各班自治會的規則,如有違反,則按章處罰。

  秋,新學年課程設置及時數如下:

  癸班(四年級):修身1時,國文5時,國語(其時國語以學習普通話爲內容)2時,英文8時,歷史2時,地理2時,數學4時,化學4時,法制經濟2時,圖畫2時,手工1時,樂歌1時,體操3時。

  第11班(三年級):修身1時,國文5時,國語1時,英文8時,歷史2時,地理2時,數學5時,博物2時,物理4時,圖畫1時,手工1時,樂歌1時,體操3時。

  第12班(二年級):修身1時,國文7時,國語1時,英文8時,歷史2時,地理2時,數學5時,博物3時,圖畫1時,手工1時,樂歌1時,體操3時。

  第13班(一年級):修身1時,國文7時,國語1時,英文7時,歷史2時,地理2時,算學5時,博物3時,圖畫1時,手工1時,樂歌1時,體操3時。

  是年在校學生4級共4個班:癸班34人,第11班37人,第12班46人,第13班50人,共197人。畢業1班(壬班)41人,留校補習畢業1人。12班降級一人。

  學生家庭職業:業儒70%,業農20%,業商10%。

  是年薪俸總數8703元7角5分。校長薪俸最高,每月80元,書記員(文書、鈔寫的職員)每月14元,教員以教課時數計薪,最高60元,最低6元。

  設備費支1368元1角2分9厘,雜費、僕役工農等共支1159元3角7分2厘,雜支特別費729元6角4分。全年共支11960元8角9分1厘。

  爲保證學生健康,是年學校設養屙室。

  附:關於國語

1913年由讀音統一會制定一套學習北京話的註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佈施行。此套註音字母,國民黨政府改爲註音符號。1958年全國人大批準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此方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註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建國前稱“國語”,建國後稱“普通話”。

  附:林柏生

  是年畢業的壬班學生林柏生(信宜人)。後曾任民國中央立法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追隨汪精衛叛國投敵,任僞國民黨中央常委、宣傳部長、僞安徽省長,是汪精衛心腹死黨,罪惡纍累的漢奸賣國賊。日本將投降前,逃往日本,後被捕回國,於1946年10月8日經當時的民國政府首都高等法院判處死刑。

1920年(民國9年)

  校長:駱鳴鑾(徐聞人,北京大學法學士,考取分省縣知事。9月到校)。

  程煥球8月辭職,駱鳴鑾接任;駱12月辭職,歐鐘瑞接任。

  是年學校編制如下:校長一人,學監2人,教員14人,職員6人,其中校醫1人,書記員2人,此兩人中有1人專職鋼筆書記員。

  是年桂軍入侵,高州府各縣俱有兵事,物價高,糧捐多,學校入不敷出。

  是年在校學生4級共4個班:第11班32人,第12班36人,第13班39人,第14班34人,共141人。畢業1個班(癸班)34人,招新生1個班34人。

  是年對學生的訓育,提出嚴格要求,嚴格訓練的訓育方法。凡學生言動交際稍有不合校訓者必隨時糾正,以養成完全人格。在校內成立校友會,以聯絡感情;成立自治會,以砥礪道德;舉行演講會,以練習辯才;組織閲書社,以增廣見識。

  是年教員中具北京大學學士學位的有:楊偉績(文學士)、唐英(文學士)、吳希伯(文學士)、林應運(文學士)、程煥琮(文學士),獲前清功名的有彭治經(廩生)。此外,職員爲廩生者有李培森、李槐森二人。

  學生家庭職業如下:業儒60%,業農25%,業商15%。

  全年薪俸支銀9131元6毫1仙,校長工薪、職員工薪與去年同。教員工薪最高72元,最低12元,以任課時數計算工薪。設備修繕費1165元7毫6仙,雜費僕役工農費1210元4毫,雜支730元29仙。總支12236元零6仙。

  本年收支入不敷出,赤字1840元6毫6仙。

  附:黃平民

  是年畢業的癸班學生黃平民(廉江人),畢業後考取法國勤工儉學半公費生。1923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産黨,後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學習。1925回國,曾在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工作;曾參加廣州起義,受傷;曾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候補委員。1928年12月犧牲。

  附:丁衍庸家屬和學生捐建丁衍庸藝術館

  是年畢業的丁衍庸,茂名(即今高州市)人。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科習西洋畫。歸國後,與蔡元培創辦中華藝術大學,籌備廣州市立美術館,曾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教授,在香港創立德明書院,任藝術係主任,後任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國畫教授,清華藝術係主任。2004他的家屬和學生捐贈40多萬元和30多幅畫作給高州中學,建立“丁衍庸藝術館”。

1921年(民國10年)

  校長:歐鐘瑞(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學法學士。1月到校)

  學監兼教員:楊偉績(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學文學士)、王柏(東莞人,北京大學修業考取分省縣知事。9日到校,第二年1月辭職)。

  編制爲:校長1人,學監2人,舍監1人,教員15人,職員7人。

  是年課程設置時數變更不大,只一、二、三年級國語分別增加1小時。

  是年在校學生4級4個班:第12班37人,第13班43人,第14班33人,第15班57人,共170人。畢業1個班(第11班)32人,招新生1個班57人。

  是年學校向省教廳報告第二期課程實驗情況。報告用表列形式。實驗報告的科目有:國文、算學、英文、本國地理、體育、軍事訓練、西洋近代史,黨義、法學通論、文字學。各科內容包括;教材、作業、方法、時間、總結、意見等6欄;每欄又分:甲、是期預定範圍,乙、增減或變更教材,丙、增減或變更之原因,丁、備考;甲項中又分6項,預定範圍,預定事項,預定方法,預定時數,預定結果,意見;總結欄分3項:結果、困難、備考。

  是年聘用一批名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如:朱振基(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副貢,兩廣練習所畢業員,考取第4屆候補分省縣知事,高州有名的書法家),1月到職。還聘用了一批青年教師,如彭治經(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廩生),吳希伯(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學文學士),黃嘉桂(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廣東高等師範英文部畢業)。

  是年收入10715元3角1分4厘,支出12426元3角7分9厘。

1922年(民國11年)

  是年在校學生4級4個班:第13班42人,第14班33人,第15班57人,第16班44人,共177人。畢業1個班(第12班)37人,招新生1個班44人。

  第13班四年級的課程爲修身、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化學、算學、法制經濟、手工、樂歌、體操。其餘各年級課程不變。

  是年科目,比實驗課程第三期報告的科目增“普通科英文”1科。

1923年(民國12年)

  是年在校學生4級4個班:第14班29人,第15班47人,第16班44人,第17班57人,共177人。畢業1個班(第13班)43人,招生1個班57人。

1924年(民國13年)

  是年在校學生4級4個班:第15班44人,第16班46人,第17班50人,第18班57人,共197人。畢業1個班(第14班)29人,招新生1個班57人。

  是年收入18203元4角6分 5厘,支出17925元9角8分9厘,其中建築修葺約5000元。學校收支,10多年第一次有節餘。

  附:樑華盛

  是年高中畢業(一説肄業)生樑華盛,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軍校畢業後,曾任蔣介石警衛大隊長,國民黨第十軍軍長,抗戰時期任第四戰區政治部主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軍團長。抗日勝利後任東北九省保安副司令(司令爲杜聿明),吉林省府主席、國民黨中委、僞“國大代表”。1949年去臺灣。他退出軍政界後,仍任國策顧問、廣東同鄉會會長、高雷同鄉會會長。

1925年(民國14年)

  是年四年制停止招生。秋,改三三制,初、高中均爲肄業3年。

  是年,招收三年制初中一年級新生2個班,82人;編號爲初中第19班、20班。

  是年招收的新生,始有女生。

  在校學生舊制3個班,第16班46人,第17班50人,第18班57人,舊制第15班畢業,44人。

  是年3月15日爲建校20週年。爲此,歐鐘瑞校長向校友及各界發動捐款,舉行慶祝活動。除了開紀念會、印特刊外,在瓣香樓側建紀念亭1座,新式教學樓1棟,同時改建校門。

1924、1925年“校款支絀非常,均由歐鐘瑞校長借墊”。歐校長墊支學校欠款,開高州中學校長掏腰包辦學之先河。歐校長深得師生擁戴和高州府各界的讚揚。

1926年(民國15年)

  廣東省立第九中學。

  校長:歐鐘瑞。

  是年奉令改校名爲“廣東省立第九中學”。

  在校學生舊制第17班49人,第18班45人,新制初中二年級第19班44人,20班45人,一年級第21班64人,共234人。畢業舊制1個班(第16班)47人,新招新制初中1班64人。

  爲解決辦學校經費不足,自是年起,高州府設防務附加1種,由承商按月繳交本校,作爲經費收入。此種附加,由正餉帶收,每昇加三文。

1927年(民國16年)

  校長:彭澤夏(字海籌,茂名即今高州市人)。

  歐8月辭職,彭9月到任。

  是年在校學生6個班:舊制四年級第18班41人,新制初中三年級第19班30人,20班35人,二年級21班62人,一年級22班59人,23班67人,共294人。畢業舊制1個班(第17班)49人。

  是年開設科目:公民、三民主義、國文、歷史、商業、地理、英文、化學、物理、樂歌、博物、修身、法制、手工、簿記、體操。

  是年收入21716元6角2分6厘,支出20870元7角6分9厘。由於加收帶征,經費略有結餘。

  是年上半年開除兩名學生:李雅度、陳文炎。他們在校讀書時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即被學校開除。之後,陳文炎曾參加廣州起義,李雅度是茂名沙田起義領導人之一(1928年3月21日沙田3000多農民起義)。均於1928年犧牲。

1928年(國民17年)

  校長:古懋維(茂名人,北京大學文學士,曾任縣參議長)。

  彭澤夏6月去職,古懋維7月到任。

  教務主任:歐桂年(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國立中山大學本科畢業)。

  總務主任:古紹頤(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係畢業)。

  是年5月,校學生自治會與縣城各中學學生自治會同步組織紀念“5·1”、“5·4”活動。校長彭澤夏不準學生開展紀念活動。學生罷課,組織糾察隊維持學校秩序。縣城各中學學生自治會聞訊,率領學生,沖進高州中學,支援高州中學學生的革命行動,並聲言要痛打彭澤夏。彭聞風逃竄。學年考試沒有舉行即放暑假。事後,學校開除兩批學生,共20人。據記載,被除名的學生有:高中第1班3人,初中22班1人,24班6人,25班6人。李仕奇、崔景灝就是其中的兩個。糾察隊員吳麟瑞,盡管與彭澤夏校長有親戚關係,亦不能倖免,被給予嚴重警告處分。6月,彭去職。

  是年,舊制18班41人畢業。自1905年招收舊制中學(四年制)生,至是年畢業18次,畢業生共686人。新制初中第1屆畢業,19班30人,20班35人,共65人。

  是年秋,奉命辦文科高中。招收三年制高中文科班新生1個班,27人。招收初中2個班(24、25班)84人。在校學生還有初中三年級21班51人,二年級22班51人,23班56人。在校學生共269人。是年全校留級生35人,休學25人。

  秋,奉命倡導童子軍。初中一年級學生全部加入童子軍團。並依廣東省黨(部)童軍團體登記請求表請求登記,成立童子軍團部。童子軍團設正副中隊長各2人,分爲9個小隊,設正副小隊長各9人。童子軍課,列爲必修課。每週軍事訓練1小時,政治訓練1小時。

  附:關於初中童子軍和高中軍事訓練

1907年英國的巴登·鮑維爾根據自己的設想,在布朗島嘗試創辦了英國童子軍運動。1909年,一天,倫敦起了大霧。美國人威廉·D·鮑伊斯迷了路。正當他不知所措時,一位男孩子在身邊説:“我可以幫你什麽嗎?先生。”鮑伊斯如遇救星,將自己要去的地方告訴小男孩。“那我帶你去吧!”男孩主動地説。到目的地,鮑伊斯掏錢答謝他。那男孩説:“不!先生,我是童子軍,我幫助人的目的,不是爲了回報。”“童子軍?什麽意思?”男孩作瞭解釋。鮑伊斯十分感興趣。辦完事情後,便請男孩帶他到不列顛童子軍辦事處。他見到了童子軍的始創人,聽了介紹後,決心回美國辦童子軍。1910年,美國童子軍誕生。

  童子軍,有組織、誓言、口號、守則、座右銘、軍禮。而各樣都有其豐富的內涵,比如童子軍軍禮:右手,拇指扼著小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伸直、並攏,舉至額上帽沿。其意義爲:強大者扶助弱小者,三個伸直並攏的手指,代表智、仁、勇。童子軍有三大目標:人格發展、培養公民、適應社會。童子軍的準則爲:守信、忠誠、助人、友善、謙恭、善良、服從、樂觀、節儉、勇敢、清潔、虔誠。

  童子軍團員,有統一的著裝:頭戴黃色船形帽,也有戴竹篾織的盔形帽,黃色上衣,黃色短褲(冬天,馬褲),脖子上係領巾(三角形,一般爲藍色,也有黑色的),領巾有標誌。各校童子軍團的標誌不同。高州中學童子軍團領巾的標誌是:三角處有1用白布條(約1釐米寬)縫成的桃子的輪廓;三角的兩邊,距邊沿1釐米處,有同樣大的1條白綫。此外還有胸章(上胸口袋上,一邊佩戴校章,一邊戴童子軍團章);有肩章,肩章下端有五色彩布疊成的穗形飾物。還有一條救生繩(俗稱係(jì)繩),從左肩往胳肢窩繞過,再通過左胸口袋蓋裏側,橫跨胸口,把繩末裝入右胸口袋裏。褲帶還扣上童子軍小刀(多用小軍刀)等物品。童子軍每人還有一支齊眉木棒,俗稱“童軍棍”。操練時,手持此棍,如步兵持槍操練狀。

  其時,高級中學軍事訓練爲通習科。高中一二年級軍事訓練每週授學科2小時,術科1小時。學科教材主要是《步兵操典》。高中的軍事訓練,也有特定的著裝。一般爲灰色或黃色的中山裝;大蓋帽,有帽徽;帽徽爲圓形,藍底,有陽文“軍訓”二篆字;有領章,亦爲藍底陽文“軍訓”二篆字;帽徽、領章均爲金屬製品。上軍事訓練課,固然必須穿軍訓裝,就是平時上課,也要穿著這套服裝,而且教官還要常檢查軍風紀。最初軍訓處有槍支子彈,還有實彈射擊科目。抗日勝利之後,軍訓槍支均無槍栓了。軍訓教師稱教官,爲上級武裝部門委派,不屬學校教師編制。

  是年奉命廢學監製,設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建制。高州中學不設訓育主任。訓育事宜,從在校教職員中選出若干人組成訓育委員會,辦理訓育工作。委員會內,設組織、指導、宣傳3科。以委員會主任總其成。訓育的具體實施方法如下:把各班學生自治會分爲若干組,每兩個星期開辯論會、演講會或研究會1次,並指導學生對於黨務政治及社會問題之認識,考查學生的思想、言論;辦理食宿之秩序及衛生等。

  是年高中文科課程設置如下:國文、算學、英文、本國地理、體育、軍事訓練、西洋百年史、黨義、法學通論、文字學。每週授課30節。其中軍訓3小時(學科2小時,術科1小時)。爲辦好文科班,學校聘任了一批在社會上有名望的教師。廖孚五老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文學士。他知識淵博,講學出衆。教材他能倒背如流,深刻的哲理,能作通俗的闡釋,深受學生歡迎。其他學校教師紛紛來校聽課學習,傳媒也爭相報導。

  是年7月,省政府開始直接給高州中學撥款,體現了“省立”的性質。仍收學費:高中每生每年20元,初中每生每年12元,分兩期繳交。

1929年(民國18年)

  校長:古懋維。

  秋,開始實行學分制。撤銷訓育主任建制。

  是年在校學生:高中第1班21人,第2班22人,初中三年級22班52人,23班55人,二年級24班39人,25班41人,一年級26班47人,27班50人,初中畢業1個班(21班)51人。

  是年春,課程設置如下:

  高中(文科)第1班(二年級)必修科:國文、英文、黨義、體育、軍事訓練、科學概論、修詞學、論理學、心理學、英文小説、政治概論。

  第2班(一年級)必修科:黨義、國文、英文、算學、體育、軍事訓練、近百年史、文字學、社會學、物理、地理;選修課:法學通論。

  初中課程:一年級(必修科):國文、英文、算學、黨義、體育、公民、地理、歷史、生理、植物、手工、樂歌、圖畫、童子軍。

  二年級(必修科):國文、英文、算學、黨義、體育、公民、歷史、地理、物理、博物、工業、音樂、圖畫、國語。

  高中軍訓,用《步兵操典》、《野外勤務》。高中英文用《納氏文法講義》。選修課本,高中國文用《高級古文讀本》,初中國文用《初級古文讀本》。

  有關部門決定,爲增加學校經費,各縣錢糧附加從是年起,由每昇錢2文,改爲每昇銀4厘。

1930年(民國19年)

  是年改建前座爲二層洋樓式辦公樓。

  是年在校學生,高中每級1個班:第1班20人,第2班20人,第3班46人。初中每級2個班:初三級第24班58人,25班41人;初二級26班44人,27班49人;初一級28班49人,29班41人;共346人。初中畢業2個班,22、23班,共107人。是年初中飭令退學1人;留級,高中2人,初中5人。

  是年收費:高中每人每年20元,初中每人每年12元,住宿費一律收4元8角。均分兩學期繳交。

1931年(民國20年)

  是年春,全校高中均爲文科班。秋,奉令高中辦普通科。普通高中新生班稱第4班,36人。初中6個班,共346人。是年畢業高中1個班(第1班,文科班),20人;初中2個班(24班、25班),共79人。初中招新生2個班,90人。是年飭令退學,高中1人,初中4人;留級,高中5人,初中11人。

  是年各級開課時數如下,高一普通科33小時,文科班二年級31小時,三年級27小時。初中各年級授課增爲35小時。

  是年收入與常年一樣,分9項:<1>糧捐附加(六邑糧米每昇加4厘);<2>膏火款,前高文書院膏火款;<3>學費宿費;<4>府學租款;<5>坡租;<6>母金利息及館租;<7>防務附加;<8>戲捐;<9>省府撥款。共收入47139元7毫5仙2厘;支出40360元7毫4仙4厘。

  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砲擊沈陽,同時在吉林、黑龍江發動進攻,史稱“九一八事變”。全國人民同讎敵愾,愛國熱情高漲。11月高州中學學生在抗日救亡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義勇軍。(其時縣城各校參加者達400多人)。自備軍械軍裝,聘請車賀龍爲教軍,早晚操練。

1932年(民國21年)

  是年春奉命開始辦三年制師範班(因廣東五師範撤銷)。秋,招師範文科班1個班,稱“師1班”,原高中班稱“普X班”。同時增設附小。附小第一任主任爲曾述頤(本校高中畢業生。一説,是方樹聲)。校址在陳家祠(即今高州市看守所位置)。

  在校學生(附小不計)高中3個年級:三年級第2班21人,二年級第3班34人,一年級第4班40人,共95人;初中3個年級:三年級26班42人,27班45人,二年級28班36人,29班37人,一年級30班50人,31班41人,共342人。是年畢業:高中1個班(第2班)21人,初中2個班(26班、27班)87人。是年學生被飭令退學,初中14人;除名,高初中各1人;留級,高中9人,初中31人。

  學費、住宿費與去年相同。

1933年(民國22年)

  校長:樑麟(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廣東高等師範英文部畢業)。

  教導主任:丁宗城。

  古懋維1月辭職,樑麟1月到任。

  是年,高中文科停辦。奉命廢學分制,同時實行專任教員制。深受學生歡迎的專任教員有國文科的朱振基、張仲奇,英文科的黃綺丹,史地科的丁茂生等。

  師範班課程設置如下:一年級必修科:黨義、國文、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算學、社會問題、體育、音樂、倫理、教育概論、小學行政、應用農業、實用美術、軍事訓練;選修科:英文或國文。

  二年級必修科:黨義、國文、歷史、地理、化學、算學、社會問題、體育、音樂、論理、教育心理、小學教學法、應用農業、實用美術、實習、軍事訓練、衛生、公民;選修科:英文或國文。

  三年級必修科:國文、地理、物理、算學、體育、音樂、論理、測驗及統計、小學教材研究、應用農業、應用美術、實習、衛生、公民、經訓;選修科:英文或國文。

  是年畢業:高中第3班36人,初中28班、29班共77人。

  是年改建圖書館,增建課室3座,均爲2層的小洋房,每座2個教室(上下層各1個)。至此,教室、宿舍等乃漸臻完備。

  樑任期間,購置大量圖書儀器,特別購進大量進步書籍。樑校長還讓學生廣泛閲讀進步書刊。此舉深得學生讚揚。

1934年(民國23年)

  秋,上級指示,再次強調中學生作文,要用白話(現代漢語)。在廣州如廣雅和中大附中等,早就要學生用白話作文,而且出版了《中學生文摘》(優秀作文選)。

  “五四”運動時,先進人士提倡白話文,但此前,高初中學生作文仍用文言,如是年之上半年初三級語言教師彭仲勛(拔貢出身)仍要求學生用文言作文並用《左傳》筆法。

  是年畢業,高中1個班(第4班),初中2個班(30班、31班)74人。

1935年(民國24年)

  廣東省省立高州中學

  是年4月奉省教廳第935號訓令,將“廣東省立第九中學”改名爲“廣東省省立高州中學”。

  是年首屆三年制師範班學生畢業。丁茂生先生在《同學録》中題字:“人倫表率”。這在畢業生中影響很深。

  是年畢業:高中1個班(第5班)48人。師範1個班(第1屆第1班)52人。初中1個班(32班)55人。

  是年秋起,學生實行軍事管理,高中新生一律住校。學籍管理也嚴:轉入學生,要呈報省教廳批準。

  學校依部定標準,購置理、化、生物、算學儀器、藥品、標本1批,價值3000多元;購置圖書及軍訓、童軍、音樂、體育用具1批,價值1000多元。

  是年學校編制:校長之下,設教務、訓育、事務、體育四處,各設主任1人;處下分設9個組,設組長9人;組長由處主任或專任教員兼任;初中部設主任1人,專管初中事宜。

  設教務會議,下設文史、英文、算學、理化、博地、體育等科務會議,研究教學事宜。

  教學上,強調實習而且作爲上報欄目之一。是年向省教廳匯報稱:高中、師範科生實習農藝每週2時,由教員領導到本校農事實習場,分組種植。高中普通科生理化學實驗每週2時,因未建有實驗室,故實驗時學生不能全體操作,只在原課室輪流分組,每次3組,每組2人實驗。其餘各生在座觀察。教員則負指導之責。初中理化實驗,則由教員實驗,學生在座觀察而已。

  樑麟校長再次強調,高初中作文,必須改用白話文。

  是年經費來源爲:省庫撥支經費34911元;省教廳撥童訓、軍訓經費2098元;6縣糧米附加費7817元;校産收入費4482元;6縣防務附加及戲捐3957元;學費2923元。合計收入56191元。支出 64130元(連附小)。

1936年(民國25年)

  是年奉命停招師範科。師範科共招生4年,每年1班,共4班。

  是年,陳濟棠任廣東省主席,省教廳指示恢復讀經,開“經訓”一科。

  春,師範班課程設置:一年級:公民、體育、軍訓、衛生、國文、算學、地理、生物、農藝、美術、音樂、教育概論、經訓;選科:國文或英文。

  二年級:公民、體育、國文、算學、歷史、化學、農藝、美術、音樂、教育心理學、教材及教法、鄉村教育(下學期)。

  三年級:公民、體育、國文、算學、物理(上學期)、測驗及統計(下學期)、實習、鄉村教育(上學期)、論理(上學期)、農藝(上學期)、音樂、教材教法、小學行政(上學期)、農村經濟(下學期);選科:黨義或法學。從廣州執信女子中學轉來的高中二年級學生的成績表中,有“家事”一科。

  是年畢業班舉行會考。畢業:高中1個班(第6班)42人,初中2個班(33班、34班)71人,師範1個班(第2屆第2班)49人。初中會考33班1科不及格8人,留級7人。34班1科不及格2人,留級1人。是年其他級留級4人,飭令退學2人。高中畢業昇入中山大學8人,襄勤大學10多人,其他大學及學院各10多人。初中畢業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農校、茂名師範各7人。

  經費收入:省庫撥支經費40963元,本校自收:各縣糧附加15754元,校産收入2987元,戲捐1200元,初中附小學費2820元,初中宿費192元,合計粵幣(廣東省發行的紙幣,俗稱“東紙”)63647元。本年度決算:入粵幣59714.965元,歲出粵幣57835.603元。

  是年,學生受擇師之風影響而出現曠課擇師現象。樑柏鬆(廣東高等師範國文部畢業)來校只上三堂課,學生不滿意,要求撤換,未果。學生曠其課。樑終被解聘。

1937年(國民26年)

  校長:餘兆田(廣東高等師範文史部畢業)。

  樑麟2月辭職,餘兆田9月接任。

  在校人數:師範第4班46人,普通高中二年級第8班48人,一年級第9班46人;初中二年級37班46人,一年級38班39人,39班40人。是年畢業:普通科高中1個班(第7班)48人;師範科第3屆第3班39人(一二科不及格者4人);初中2個班(35、36班)共44人(會考一二科不及格者33人)。去年會考不及格,是年補考及格畢業9人。初一級飭令退學4人,留級10人。

  餘兆田在任期間,大量購進進步書籍,先後達800多種,價值約1500元。圖書館藏書空前充實。

  “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

  七月九日,中共中央發佈《中國共産黨爲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抗日。高州中學進步師生積極響應中共號召,自發組織起來,自覺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學生抗日救亡活動空前高漲。師4班學生廖蓋隆、楊優德和普8班餘榮中等於暑期組織同學留校搞抗日宣傳。下鄉宣傳歷時10天。秋,新生一入學,即又組織進步同學,成立“抗日救國星期六下鄉宣傳隊”。全級分成5隊,每隊20—50人不等,到縣內東南西北中5個區宣傳。同時又組織“抗日救亡劇社”、“新書合作社”等進步團體。在沒有共産黨組織具體領導的情況下,主動根據革命報刊介紹共産黨的抗日主張開展工作。就這樣,他們一直做了1年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

1938年(民國27年)

  校長:曾紹洙(陽江人)。

  訓育主任:黃耀光。

  總務主任:餘致甫。

  餘兆田8月調任,曾紹洙接任。

  全國抗戰。國難影響,教職工薪俸折半。學校經費日漸緊少。

  是年奉命停招初中,只辦高中,每年招收新生3個班。

  是年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如下:一年級:公民、體育、衛生、軍訓(下學期)、國文、英文、算學、生物學、本國歷史、本國地理、圖畫、音樂、經訓。

  二年級:公民、體育、國文、英文、算學、化學、本國歷史(上學期)、外國歷史(下學期)、本國地理(上學期)、外國地理(下學期)、論理(下學期)、圖畫、音樂。

  三年級(普8班爲三年級):公民(上學期)、體育、國文、英文、算學、物理、外國歷史、外國地理、圖畫、音樂。

  是年畢業初中1個班(第37班)25人,高中1個班(第8班)50人,師範1個班(第4班)44人。

  秋,上報是年畢業生的成績報表有如下欄目:各科各學期成績、各學期成績合計、各學期成績平均、每學期成績平均的3/5、畢業考試成績、畢業考試成績的2/5,3/5+2/5爲該生該科的畢業成績。畢業試的科目有:公民、國文、英文、算學、生物學、化學、物理、本國歷史、外國歷史、本地地理、外國地理。不考畢業試的科目,以各學期的平均成績爲畢業成績。最後歸納爲3大項:①各科畢業成績總數、平均數;②操行成績(分甲、乙、丙、丁四個等第,丁爲不合格);③體育成績。

  抗日戰爭處於防禦階段。廣州形勢緊張,學校教師、學生各自疏散。不少在廣州讀書的茂名籍學生,轉到高州來。這學期開始出現有借讀生。三年級學生郭惠球是借讀生,1938年冬來借讀,無第一二三四學期成績,只有第五、六學期成績。在呈報表的備註欄作如是説明:這種學生又可申請作轉學生。又如江友成,畢業成績報表中“備註”説“該生於民國26年9月入校借讀。當時無第一二學期成績繳驗,只列第三四五六學期成績呈報。茲該生又請求改爲轉學生,經已呈報鈞廳察核在案,現在仍未奉令核准”。這段爲木刻印文字,中留年、月、第幾學期爲空格,空格用筆填寫。該班就有這樣的學生9人。

  其時高州中學聘請了許多有名望的教師,他們都是從廣州疏散來的。女教師陳瑞華(算學)、樑秋荷(物理)等一直到抗戰勝利才離校返廣州。著名教師丁景堯也從是年起在校任教,直到解放後,調廣西桂林師院。

  二月,高中部師生於開學後用一周時間學習口頭宣傳及防空、救護等知識,並準備標語、漫畫及街頭演出的節目,然後按學生在東南西北中五個區的籍貫組成五個宣傳隊,自帶錢糧,深入農村宣傳抗日,講解防空、救護知識,爲期一個月。

  學校組織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雷老虎》等話劇、活報劇(由譚國模老師導演),在校內外演出宣傳抗日。

  冬,學生周瑞騰、樑钜漢、郭高厚、吳紹仲等10多人湊錢到廣州買回100多本馬列主義書籍,在高州城“成蹊書室”成立真理讀書會,定期學習討論,宣傳馬列主義真理。在校內組織大型讀書會,各班都有同學參加。他們讀社會科學書籍,如《世界往哪裏去》、《政治經濟學大綱》、《大衆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鄒韜奮主辦的《大衆生活》等書刊。這些進步書刊同時在同學們中秘密傳閲。

  其時訓育主任黃耀光(綽號GFDAB牛佬)逼學生集體加入“三青團”。同學恨之入骨。地下黨利用他上《公民》課駡人之機,把他搞臭。校長餘兆田終於解聘了他。

  是年師4班畢業。至此師範班全部畢業,畢業生共184人。附小隨之而並入茂名師範附小。附小也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如沈季平、劉美藩、魯陽、吳光勇、吳漢標、江淑瓊等均爲附小畢業生。

7月師4班的廖蓋降、楊優德和普通班的楊琳熙(楊毅)、卓樹基、程均昌、楊進琳、劉叔祥(女)、餘榮中和初中37班的李涉珠(女)等9人失蹤。原來他們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去了。

  是年畢業生中有:廖蓋降、熊夏武等。

  附:廖蓋隆

  是年師4班畢業生廖蓋隆於7月奔赴延安後,先後在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聯部工作,曾任朱德政治秘書,毛澤東著作辦公室副主任,中國黨史研究室專職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他對母校十分關心,即使是晚年,北京校友會每年開會必到會,每逢校慶,必有題詞。每出版著作必送一本給母校。母校90週年時,他親筆寫了小傳在專刊上發表。

1939年(民國28年)

  春,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狂轟濫炸,學校被逼遷往城東鎮頭嶺,建茅棚上課。

  是年招高中3班,編號爲15、16、17班;又分甲乙組,甲組重數理,乙組重文史。15、16班爲甲組,分別稱甲一班、甲二班;17班爲乙組,稱乙班。每班四五十人,女生極少。是年畢業:初2個班(38班、39班)62人,高中2個班(9班、10班)109人。

  其時廣州已淪陷。在廣州讀書的高州(茂名)子弟紛紛轉學入高州中學就讀。此後不少大學教授、高級知識分子逃難到高州。他們中許多人先後爲高州中學聘用。如著名的算學教師曾紀倫、張仲照(解放後調華南師院任教授),音樂教師孔昭萱等。這給高州城帶來新思想,出現了“廣州旋風”,形成更高層次的文化氛圍。高州中學的校風向著愛國、民主、勤奮的方向發展,教學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

1938年12月28日,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第一團一行26人到高州。是年三月中共服務團支部在學校吸收樑昌東入黨。9月,中共高州中學支部成立(此爲中共高州中學第一個支部)。支部書記羅錦清(又名羅漢,他解放後在廣州氮肥廠工作)。黨員有陳偉、陳昇華等。

  某日,日寇飛機又空襲高州城,轟炸高州中學,志伊樓被炸毀,一人被炸死。某日,學校膳堂炊事員阿火的妻子在學硯塘邊工作,被炸死。

  時任七區專員者爲張炎。他接受中國共産黨的抗日主張,組織學生軍開展抗日活動。高州中學很多學生參加學生軍。專員公署舉行學生抗戰智能比賽,高州中學演出的《戰時家庭》(區毓栽老師導演),獲戲劇匯演2等奬。自此學校每年舉行一次班際戲劇比賽,挑選演員充實劇社;挑選好劇目,到社會公演。

  抗戰教育深入到各個領域。總務主任餘致甫爲女生設計了1套校服(救護服。其時女生隨時擔任救護傷員工作),粉藍色衣褲、配黑皮帶,雅淡、飄逸、端莊,得到師生好評。

  附:張炎及其學生軍

  張炎,國民黨左派,接受共産黨的抗日主張,堅持抗日,保護共産黨人和進步人士。在高州任七區專員時,發動高州府各縣工農知識分子,組織學生軍,轟轟烈烈開展抗日活動。他下令槍斃了漢奸林繩武(信宜人),深得高州六屬軍民擁護。他與由地下黨領導的“香港青年回國服務團”(團部設在益壽奄)合作。回國服務團組織讀書會,指導學生、青年讀進步書刊,如《大衆哲學》等,並揭露託派的行徑,高州學生民衆抗日情緒高漲。高州中學也有不少學生參加學生軍。全校師生受到很多鍛煉,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救亡劇社,演出《血錢》。學校組織歌詠隊、漫畫組,用歌曲、漫畫控訴揭露日寇肆意濫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唱抗日救亡歌曲,動員百姓抗日。其時即使是初中學生,也積極投入抗日工作,如沈季平,便是抗日積極分子。但不久張炎被迫離職。國民黨左派領袖李濟深得悉,即趕到高州營救,但已被蔣介石密令殺害於廣西。由於高州的抗日勢力強大,後來令日寇望則卻步。1945年春,日軍到了南盛,卻不敢再舉步北移。

1940年(民國29年)

  校長:陳智幹(化州人,3月到任,兼任七區專員張炎的高級參議)。

  校長:樑同寅(茂名人,廣東省高等師範英文部畢業,曾先後任廣東省督學、茂名縣教育科長、茂名中學校長。8月到任)。

  曾紹洙2月去職,由陳智幹接任。陳智幹8月去職。樑同寅8月接任。

  訓育主任:杜之森。

  是年畢業初中1個班(40班)50人,高中2個班(11班、12班)101人。

  爲避免日寇空襲,2月,高州中學奉命遷址黃塘鄉雙花村、大坡垌村(今高州水庫庫區),借用土地廟、黎家祠等4處爲學生宿舍,新建部分瓦房和葵蓬柵作辦公室、課室和單身教師宿舍。條件十分艱苦。

  秋,奉命重辦初中。

  是年,增聘在高州很有名望的程登瀛(中山大學數天係畢業的高材生,任數學課)、湯魯煥(曾出版詩集,任語文課)、張聶峰(中山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畢業,曾任廣州文化學院外文係主任兼教授,任英文課)、羅榮钜(著名歌唱家,解放後在華南歌舞團工作,任音樂課)等爲教師。

  這兩年來,高州受外地影響,又出現一股擇師風。其時高州中學有若干成績異常好的學生,有四人尤爲突出,同學稱爲“四大天王”。他們知識面廣、思想活躍。程登瀛初涉中學教壇,情緒一急,講話困難。加上同學對他的教學風格未習慣,便派盧仲衡等爲代表,向樑同寅校長提出另請數學老師。樑校長説:程先生是中山大學數天係優秀畢業生。如果你們能找到一個比他更好的先生,我可以考慮你們的意見。過了一段時間,學生熟悉了程老師的教法,不但不再要求替換,還讚揚他教得好。

  此前,有一班學生對英文教師張聶峰的教學有意見,要求調換教師,未果,便曠課,學校被迫辭退張老師。但事後相當多成績優秀的學生後悔了。這回部分學生對程登瀛老師教學有意見,則由學生代表如盧仲衡等向校長提出意見,商量研究,不採取暴烈行動,深得全校師生贊許。1946年,張聶峰老師又被聘請回來任高三級英文教師。

  是年上半年,中共高州縣委派黨員李康壽入高州中學。中共高州中學支部工作,由黨員教師李康壽負責。單綫聯繫的黨員教師有李錦波、學生鄧靜寧。是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的有楊牒青(楊增)、蘇如軾、葉秀森、吳美玉等。黨員還有樑紹魏、楊韜熙(由茂中轉來)和吳卓璧、李會芳(由信宜轉來)。學校支部遵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成立讀書會,開展閲讀進步書刊活動,爭取進步同學。地下黨組織進步刊物進學校,在同學間秘密傳閲,如《救亡日報》、《新華日報》、《群衆生活》、《大衆》、《青年導報》等。這項活動搞得很活躍,效果很好。其時同學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快樂事,半夜關門讀禁書”。

  是年,中統特務關維德到高州中學任職員。他以教工面目出現,掩蓋其特務罪惡行徑。他收買拉攏教務員鄧銻華、門號員(門衛)鄧其分、職員樑三友爲其效勞,與訓育主任杜之森、軍訓教官陳昌互相勾結,發展反動黨團組織,監視迫害進步師生。地下黨組織與他們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組織學生消極扺制,不參加這類集會、不領表;還在同學中揭露三青團、國民黨的醜行劣跡,使其無法發展組織;同時把訓育主任和軍訓教官搞臭,然後要求學校辭退他們。陳昌於1943年終於被樑同寅校長解聘。關懷德後任七區中統特務頭子,在高州城南華路開設“中廬”,收羅爪牙走卒,監視、迫害、鎮壓革命師生、進步人士,以後又任南路中統特務頭子。湛江解放後,企圖外逃,在水東被捕獲,於1951年5月在廣州被人民政府鎮壓。

  是年學校演出《雷雨》(湯魯煥導演,鄧靜寧飾繁綺),向社會售票公演,收入作劇社劇務經費。

  附:樑钜漢烈士

  學生樑钜漢是年高中畢業,他曾於1937年參加張炎的學生隊,任副小隊長,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4年任化州一中教師,曾發動抗日起義,在廉江組織200多條村的抗日聯防區,在反日僞掃盪戰鬥中犧牲。

1941年(民國30年)

  是年,學校聘請了在高州基督教會工作的美國人裴XX(其時,全校師生尊稱其爲裴姑娘)擔任英文課。開高州府聘請外籍教師之先河。

  是年畢業高中2個班(13班、14班)102人。

  春,高州中學向省教廳報告表中所列的各級學生前學期成績簡表,有如下項目:科別(普通科、師範科)、班次、全班人數、優等生(學習成績在80分以上、操行及體育成績列乙等以上者)之人數、中等生(學業成績在60分以上、操行及體育成績列丙等以上者)之人數、一二科不及格准予隨班附讀者之人數、三科以上或主要科二科不及格者之人數、試驗未畢或未與試驗之人數,共9檔。

  春,國民黨茂名縣黨部派人來校搞軍訓。某日,教官要搜查男生宿舍。學校領導聞訊即派工友通知學生,並由工友關上用作男生宿舍的祠堂的大門。學生則把進步書刊如《新華月報》等,藏於橫樑的牌匾後、神庵的神主牌座下。教官檢查,沒有發現什麽,只好把一位姓樑的學生發表於壁報上的文章撕走。當天,這個學生悄然離校。

  是年5月,高州中學向省教廳報告情況如下:

  普通教室9間,每間可容50人;圖書館1所,閲覽室可坐50人;運動場4所;教職員寢室30間;學生寢室新建3座,每座可容60人;借用祠堂廟宇4大座;集會室2所,各可容30人;儀器藥品標本室1所;辦公室:總辦公室1所,高一辦公事處1所;體育機械室(小室)1所;膳堂5所;溶室8所;儲藏室1所;軍訓團、學生自治會1所。以上爲新遷校舍而言,原校不列。圖書:中文23154冊,外文306冊;物理儀器200餘種,366件;化學儀器數十種,315件;博物儀器數十種,137件;特種儀器2種2件;動物標本210件;植物標本309件;礦物標本數十種160件;模型6種20件;化學藥品百餘種354件;醫學藥品5種;各種掛圖10種250件;學生實習主要用具27種;童軍用品5種180件;體育用品7種60件;後方服務及訓練器材50件。

  學習環境如此惡劣,教學困難重重,但在愛國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教師工作仍一絲不苟,學生學習尤其自覺勤奮。生活雖然艱苦,但課外活動卻十分活躍。寒假,學校演出《雷雨》(張聶峰、湯魯煥、林植樞三位老師導演)。林植樞、湯魯煥老師還當演員,與學生沈叔平等同臺演出。開高州師生同臺演話劇之先河。但只演出一場,便被國民黨茂名縣黨部下令禁演。全校師生憤憤不平,深嘗社會黑闇之痛苦。還舉行了作文比賽,題目爲《荒村夜雨》。獲第一名者是二甲班的蘇鳳元,第二名是三甲班的容宗浚,第三名是二甲的陳偉。還舉行了歌詠比賽,第一名是樑瑞芳。

  是年秋,黨支部書記羅錦清畢業,陳華任代理支部書記。

  地下黨支部領導進步學生與反動勢力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

  上級黨組織指示高州中學支部,加強對山區人民的教育宣傳,因爲那是打遊擊的好地方,百姓群衆苦大仇深,易發動組織。於是黨支部利用學生自治會,開辦平民夜校。在校本部和高一住地的小雅村辦農民夜校,在離校本部三華裏的老鴉辦一間分校。初由葉秀琛、吳美玉等女同學發起,由馮宗基同學負責。唐智芳、葉世貞、蘇鳳元、周汝琚、李勤芳、謝恕才、沈幼平等積極分子積極響應,參與籌辦,並輪流到校上課(一説由樑紹魏、吳卓璧、李會英、陳明及葉秀琛、吳美玉任教員。他們大都是地下黨員)。他們利用夜校,教入學者識字、唱抗日救亡歌曲,宣傳抗戰,進行愛國教育。

  是年收費有改變:高中每人每年學費8元,圖書費2元,體育費1元,住宿費2元;初中每人每年學費5元,其他與高中相同。

  附:林天蔚贈房産

  是年畢業的高中14班學生林天蔚,曾應邀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訪問研究員、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會研究所教授。退休後,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他的侄子林衍龍委託他管理其父親林挺生在高州城北街的遺財,房子1幢。1999年林天蔚征得林衍龍同意甘願放棄其所有權,捐贈給高州中學。

  附:沈叔平奬學金

  是年高中畢業的沈叔平,北京大學畢業後,考入北大法學研究所爲研究生。1948年奔解放區。後,於革命大學任教。1960年至1979年受錯誤處分,長期勞動。1979年糾正後於北京大學法律係任教。他逝世後,他的學生設沈叔平奬學金。凡廣東高州中學高中畢業生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者,奬人民幣五千元;每年奬兩人。當年無人考上者,奬金滾下下一年。

  附:許國樞助學金

  是年高中畢業學生許國樞,旅美華僑、博士,於1995年,母校90週年大慶時,捐款人民幣10000元設置助學基金。他在來信中説:“最好用來生利,每年將利助一、二個優秀學生”。

  附:樑藝明和李永華

  是年畢業的13班學生樑藝明,中山大學畢業後,應邀赴臺灣。從事開發地下水工作。曾任機械修配廠廠長,後任臺灣糖業公司臺北總公司副經理。14班的李永華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1948年到臺灣任臺北建國中學美術、歷史、國文教師,退休後任南亞工業專科學校副教授。兼臺北高雷同鄉會常務理事、奬學金委員會副主任。他們兩人於1995年母校90大壽時,專程回校參加慶典。

1942年(民國31年)

  是年畢業高中三個班(15班、16班、17班)共113人。

  其時課程設置如下:初中一年級必修課:公民、體育、童子軍、國文、算學、博物、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選修科:英文。

  二年級必修科:公民、體育、童子軍、國文、算學、衛生、化學、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選修科:英文。

  三年級必修科:公民、體育、童子軍、國文、算學、生理、衛生、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選修科:英文。

  高中一年級:公民、體育、軍訓、國文、英文、算學、生物學、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

  二年級:公民、體育、看護或軍訓、國文、英文、算學、化學、歷史、地理、圖畫、音樂。

  三年級:公民、體育、軍訓或看護、國文、英文、算學、礦物、歷史、地理。

  其時學籍管理和昇留級制度也很嚴格:初中一年級學生,第一學期結束,3科不合格者甄別(取消學籍),初一初二級學生,3科不合格者留級,兩科不及格者,隨班附讀,第二年參加補考,直到合格爲止。高中學生兩個主要科不合格或3科不及格者留級,兩科不及格者,準隨原班附讀,第二年參加補考,直至取得合格。新生入學,學校驗過的證件,還要送給督學驗證、簽字、加蓋“驗訖”章,方可退還學生。考試紀律也很嚴。學生期考時,算學科考試夾帶,取消考試資格,給予留級處分。轉學來的學生要經過考試。是年8月,香港培英中學的學生李錫鈺、知用中學學生李譽芳、德明中學學生江茂康,要求借讀,也要經過考試,才准予入學。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囂張氣焰受到挫折,對我後方的狂轟濫炸逐日減少。機關學校陸續遷回城內原址。高州中學在山區,交通不便,購買困難,師生水土不服,生病的人數日多。經省政府批準,是年8月又遷址回茂名縣城東郊鎮頭嶺。在那裏搭蓋瓦房和蓬房共16棚(間),每棚可坐50人,作教室、辦公廳、圖書館。白天在棚裏上課、辦公。同時修葺原校校舍,爲員生住宿及自修之用。一説,準確地説是遷回城郊潘州公園東南文筆嶺之間的荒地,搭紮竹棚作教室,學生則自己找房子居住(學校已無宿舍)。此項費用,均由師生員工和各界捐題而來,省政府也撥來了部分經費。國難當頭,師生視校如家。是年演出話劇,用以籌款。先後籌得1000餘元,用於購置桌椅、架床、教具等。

  其時,廣州培正中學、廣雅中學、香港文化中學、新會縣的國民中學、協和中學等學校的學生數十人轉學來高州中學就讀。

  地下黨支部爲了掌握學生自治會的領導權,以便利用合法地位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便通過串連,推選中間偏左的古茂建當選學生自治會主席,挫敗了訓育主任杜之森讓反動黨團骨幹掌握學生自治會的陰謀。

9月,高一級成立黨支部,書記是李載賡(李明),黨員有陳成等4人。高三甲、乙兩班都有黨小組,組長分別是周茂森、樑紹魏。地下黨堅持與國民黨作鬥爭。一次,樑華盛集中全城的學生在聖殿坡開會,他攻擊中共的抗日主張。彭仲聲同學舉起校旗率隊退場。其他學校隊伍也相繼離場而去。反動政府雖追查此事,但全校上下團結一致與之説理,加之樑同寅校長暗地支持,樑華盛也無可奈何。

  是年,師生又同臺演出《日出》(林植樞導演)和《傀儡現形記》(據俄國果戈理的《欽差大臣》改編,覃恩漢導演)。

  這一屆高中畢業生中有盧仲衡、車見道。

1943年(民國32年)

  是年畢業初中1個班(41班)41人,高中三個班(18班、19班、20班)133人。

  是年高初中三年級畢業成績表中的科目是:高中:公民、體育、軍訓、國文、英文、算學、礦物、物理、歷史、地理。

  初中:公民、體育、童子軍、國文、算學、生理衛生、物理、地理、勞作、圖畫、音樂,選修科:英文。

  是年元旦,高州中學學生到西岸紅花坡參加軍訓和童軍檢閲,並參與隊列隊形操練比賽。學校事先作了充分準備。當比賽結束,宣佈德明中學爲第一名時,高州中學隊伍立即舉旗帶隊離場,抗議評定不公。此事爲七區專員、師管區及茂名縣政府當局所不容,要學校懲辦爲首者。領隊的謝教官,離校出走。之後梁校長在學生大會上説“這是高州中學的奇恥大辱”。出佈告將高中各級3名帶頭學生開除。劉少波(現名劉志,在廣州市商檢局工作)就是其中一個。

  日寇爲占華南,又瘋狂轟炸高州城。爲避免損失,是年2月高州中學又奉命遷址往帥堂,借樑氏家廟(一説樑氏宗祠)和與之隔河的大坡村吳氏宗祠爲校舍。

  是年春,日寇占廣州灣(湛江)。高州中學地下黨支部奉命建立和發展遊擊小組。是年,黨組織有較大的發展。黨員遍及高中三個年級,共13人,支部書記仍是李載賡。

  是年“雙十節”正是蔣介石出任國府主席時,國民黨通知全國慶祝。當天杜之森集會,大講蔣介石如何偉大。這時同學們發現他背後貼著一幅用抹屁股的草紙畫的漫畫,畫著兩個乞丐捧著兩個碗在地下乞求,以示“國慶民窮”,讓他醜態畢露。是年,在帥堂借小學學舍,辦農民夜校,宣傳抗日救亡。冬,學生會組織紀念“一二·九”學生運動,出專刊宣傳抗日。

  是年學校接到通知,在高中畢業生中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保送到全國著名的浙江大學就讀。學校在應屆的高中畢業生中選了畢業成績綜合分第一名的周宗霖,第二名的林廣明,第三名的阮春生等3人送浙江大學就讀。開我校免試保送學生入著名大學的先河。時因抗戰,浙江大學已遷往貴州,3人未能成行。一説保送入浙大的三名同學是丘國棟、楊鬆華、阮春生,三人都到貴州大學就讀,阮春生可能因病未讀畢業。又一説是周宗霖是保送讀浙大的優秀生,因浙大遷往貴州不願前往,他的名額由楊鬆華頂替。丘國棟的成績也是數一數二的,或許是林廣明不願去,由丘國棟頂補。按:據上述材料綜合推論:①最初被學校保送者爲周宗霖、林廣明、阮春生。②周宗霖、林廣明不願往貴州,名額由別人頂補。③到貴州讀浙大者爲丘國棟、楊鬆華、阮春生三人。

  是年高中畢業生中有沈季平(聞山)、李灝、田凡(吳文俅)、丘國棟、陳華、林克、江可伯等。

  附:江可伯捐贈房産

  是年高中畢業生江可伯於1992年7月,把位於湛江市赤坎區民主路門牌144號的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占地面積144m2,建築面積288m2)捐贈給廣東高州中學。高州中學以150000元人民幣賣給中國人民銀行赤坎支行。此款項用於建築新校舍(前樓)。

  附:李灝捐贈音響設備

  是年高中畢業生李灝於1995年2月捐贈高級音響設備一套,價值人民幣10000多元。他在來信中説:“我同其他許多同學一樣,都爲自己是高州中學的一名學生而感到自豪”,“茲值母校90週年大慶之際,……送上音響設備1套,以略表慶賀和崇敬之忱!”。

1944年(民國33年)

  訓育(教導)主任:莫嗣祥(茂名人,省立襄勤大學教育學院畢業。8月到任)。

  學校在鄉村,教學生活諸多不便。是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學校又遷回高州城原址。

  是時,學校的建制如下:校長之下設教務、訓育、事務、體育四處。各處設處主任1人。處之下分爲9組,各組設組長1人。組長可由處主任或專任教員兼任,設初中部主任1人,有童子軍區部,由童軍教練員負管訓之責。有1個軍訓團,應有教官2人,助教3人,其時教官只有1人。軍訓教官、助教之薪津,由師管區發給。還有黨團區分部各1個,均無專任人員。

  教務會議之下,設文、史、英文、數學、理化、博地、體育科務會議,每學期最少舉行兩次會議,討論改進教學和補充教材等事宜。

  設置公費審查委員會,還遵章由校長、各處主任、級任、教員組成審查委員會,審查學生,審定操行成績,決定公費生。

  因班額增加,教職員增加,校內運動場、教室、教師宿舍等不敷應用。樑同寅校長擘畫,拆去原膳堂,填平學硯塘北岸,擴大運動場;在操場後緊接近聖街邊增建教室宿舍1座。又在城東高州中學所管轄的城壕地段內建平房3所,爲教師宿舍(在城東門外學校所管轄的城壕地段爲:北起今高州中學環城東路教師宿舍(地下爲印刷廠)北墻,南至今高州市建築總公司新辦公樓南墻。該地段於1961年辦農場時,經丘繼英校長手把此段地産與高州縣看守所——勞改場管轄的第一河舊河床對換。把舊河床改爲魚塘。在今高州市第4中學校教師村(教師宿舍)內。今高州市4中校址包括文筆嶺南麓至今引鑒河邊,當年規劃爲高州中學新校園區。1960年已開始建築新校舍,兩幢宿舍及學生膳堂已經落成。後因3年經濟困難,遷校計劃下馬,劃撥的農田,辦成校農場。1969年高州中學被撤銷,該址辦環城中學。此校,後改高州高第4中學)。這兩項工程共用20餘萬元。均由校産撥發。

  是年,向省教廳報告,①學校界至如下:學校環境仍爲高文書院舊址,前臨街(中山路)後接常平街(近聖街),左爲本校之學硯塘,右枕公共體育場(高州城人俗稱“聖殿坡”,即今市委大院前草坪及市人民大會堂處)。②學校有中西文、新舊圖書25000餘冊,物理、化學儀器200多種,化學藥品150餘種。

  是年高中每級3個班,435人,其中女生42人,初中4個班(初二級2個班)187人,其中女生16人,共622人。畢業初中1個班(42班)38人,高中3個班(21班、22班、23班)109人。教職員26人。教員所任功課,均爲其所學之專業。

  每日上課時間:上午7時昇旗、早讀或早操,7時40分上正課,一連三節,均編授主要課程;下午1時至5時。下午有課外活動,其內容如:小組討論、各科研究、爬山、越野、生産、訓練、歌詠、戲劇、演講、練習等。各科教員選擇適合的參考書目,公佈給學生,讓學生循序閲讀,並考察其閲讀心得。每週有周記,作業給予評分,以別其勤惰。每月有國文研究,及讀書劄記,由班主任批閲。各科考試分段進行,國、英、數3科加倍。考試規則極爲嚴格,以養成自讀書、讀真書之風氣。各科於學期分別舉行比賽,引起學生競爭心理和學習興趣。

  是年,地下黨支部工作很活躍。春,學生自治會改選,李載賡當選主席。學生自治會掌握在地下黨手中。3月,利用“三八”節,由黨員容劍鋒主持出版《“三八”節專刊》,宣傳婦女解放。5月,利用“5·4”青年節,由學生自治會主席、地下黨支部書記李載賡主持召開“民主憲政”辯論會,宣傳要民主,反對獨裁。不久,日寇進犯,茂名告急,學校停課,地下黨支部發動同學各自回鄉宣傳抗日。是年4月,地下黨支部貫徹南路特委傳達南方局關於建立獨立自主的武裝力量的指示,在校秘密建立遊擊小組。10月,地下黨奉命組建別動隊,隊員10多個人,楊超任隊長。原計劃在城內鎮壓一批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反動分子,如中統特務關懷德、僞縣長陳子和等,然後轉入農村,分散到各地組織武裝鬥爭。年底,形勢急劇變化,遊擊小組奉命上山,楊超等輟學上山下農村,參加武裝鬥爭。冬,學校一批學生參加了南路起義。還有一些學生,根據上級指示離校回鄉組織武裝鬥爭。高二級的吳漢興還是茂東區的負責人之一,他於1949年5月在分界反掃盪鬥爭中犧牲。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日寇佔領了沿海一帶和桂、柳、寧沿綫。地下黨通過學生自治會向學校當局要求放假1個月下鄉宣傳抗戰。在宣傳中,師生巧妙地宣傳了毛澤東的遊擊戰爭思想和戰略技術。是年,地下黨支部又發動打擊全校師生憎恨的有特務行徑的訓育主任杜之森和軍訓教官陳昌。此兩人終被解聘。樑校長聘了思想好暗裏支持革命的莫嗣祥爲訓育主任。

  是年在帥堂,仍借小學校舍辦農民夜校,宣傳抗日救亡。

  是年,演出《復活》(曾邦邁導演)。

1945年(民國34年)

  是年在校學生:高中9個班,每級3個班,共414人,其中女生41人,初中4個班,三年級2個班,其餘各一班,共174人,其中女生11人。全校588人,其中女生52人。畢業:初中一個班(43班),高中3個班(24班、25班、26班)127人。

  教員24人,職員14人。教職員學歷都很高。其中外國大學本科畢業2人,國內師範大學教育係畢業4人,高等師範畢業12人,國內本科大學畢業13人,專門學科(大專)畢業2人,其他5人。教職員中工資最高280元,最低51元(生活補助、津貼未計)。

  男女同班分班問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爭論十分激烈。魯迅曾辛辣地諷刺過男女不能同學同泳的謬論和錯誤做法。其時茂名雖然有女子中學,茂名縣有些中學初中不招女生,而高州中學仍堅持男女同班。

  上年度第二學期(即本年的上半年)學生畢業成績呈報表,把學生的成績歸爲三大類:體育、操行和和各學科平均成績。操行爲甲乙丙丁4個等第。

  上報的畢業成績冊中的科目如下:高中:公民、軍訓、國文、英文、算學、礦物、物理、歷史、地理、體育。

  初中:公民、國文、算學、衛生、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英文、體育。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經過8年艱苦奮鬥,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舉國歡騰。青年學生思想空前活躍,追求光明、追求民主自由成了不可遏止的潮流。

  樑柏年老師在高三級利用英文課講授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英文本),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可是才講授完《中國人民的要求》和《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便被迫停止講授。該書1958年由中共廣東省委作革命史料徵集,現存在廣東省革命博物館。樑柏年老師也因保存這本書而受中共廣東省委的讚揚。省委辦公廳發給樑老師紀念狀。文曰:“樑柏年老師:承蒙惠贈革命史料壹件,謹致謝意”。

  是年春,遊擊小組同志大部分撤退上山打遊擊,上級黨組織指定尚未暴露的黨員黃充熙和遊擊小組成員範鬆基、盧畸等繼續留校堅持活動。盧開隆老師(廣東體專畢業,省運會撐竿跳高第一名,體育教師)有正義感,他是盧畸的父親。他的房間便成了盧畸等與組織接頭的,與進步同學接觸傳遞信息和傳播進步書刊的場所。同時地下黨組織利用學校壁報、黑板報專欄報導全國各地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情況,鼓舞同學參加和堅持鬥爭。昆明“一二·一”運動之後,各地校友紛紛寄來許多進步書刊。如《觀察》、《學生報》等,還有胡繩、千家駒的著作和解區文藝作品,如《李家莊的變遷》、《小二黑結婚》、《荷花澱》、《晉察冀行》、《聞一多的道路》等。這些書籍的傳播大大提高同學們的認識,培養了一大批進步同學。

  是年演出《雷雨》(曾邦邁導演)。

  是年,建校40週年。校長更迭19次,畢業33次(小學除外),舊制中學畢業生695人,高中畢業生1280人,初中畢業生1022人,共2947人。

  附:熊宜武

  熊宜武是年高中畢業。他1946年考取由中共香港分局領導的香港達德學院,1947年返高州參加地下遊擊小組,1947年11月參加茂名武工隊,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分管財務。其時地下黨經費困難。他回家變賣家産,共得黃金7兩,全數交給黨組織,支持革命。1948年6月在信宜戰鬥中犧牲。是年在起義中犧牲的還有化州籍的葉慶邦、黃啓登兩人。

1946年(民國35年)

  是年畢業:初中2個班(44班、45班)87人,高中3個班(27班、28班、29班)128人。

  是年上級對學籍管理辦法,略作改變:新生入學呈專員行署審批的證件發還,轉送茂名縣府;再由縣政府退給學校,發還學生。

  秋前,畢業班課程設置如下:高中三年級:公民、軍訓、國文、英文、算學、礦物、物理、歷史、地理。

  初中三年級:公民、國文、算學、衛生、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英文。

  成績統計仍爲三大項:體育、操行、各科平均分。操行評定仍爲甲乙丙丁4個等第。

  尚未暴露身份的黃充熙留校堅持鬥爭。春,範鬆基、盧慶福入黨,恢復黨支部組織,範充熙任支部書記。

  南路起義失敗後,革命處於低潮,留校的進步同學在黨組織領導下,堅持開展革命宣傳活動。38班的盧國盛、樑芝釗、樑钜華與該班的班代表黃泮光密切配合,在班主任陳耀發老師的支持下,在班中組織讀書會、歌詠隊、文藝創作小組、話劇組等,堅持鬥爭。

  是年“雙十節”,高州中學38班在全城慶祝晚會上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春暖花開草發芽》、《民主是一杆槍》等革命歌曲,指揮是盧國盛。中秋節,該班又開中秋文藝晚會,盧國盛主持。會上許多同學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歌頌民主自由。樑同寅校長出席了晚會。爲了配合全國的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該班先後在高城中山紀念堂演出《還鄉淚》、《過年》、《飛花曲》等三部話劇。連續演出多場,場場滿座。該班49人,參加地下革命組織的成員就有19人,占38.8%。

  是年畢業生中有吳光勇。

  附:吳光勇爲母校捐津貼

  吳光勇廣西大學畢業後,在齊齊哈爾鐵路局沈陽機輛廠工作,後任鐵道部(北京)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職務,多項發明獲國家級奬和專利。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每月100元,母校90週年大慶時,他給母校捐贈2年的特殊津貼2400元。

1947年(民國36年)

  訓育主任:樑钜傑。

  是年在校學生:高中3個級,每級3個班;初中3個級,每級一個班。畢業:初中1個班(46班)40人,高中3個班(30班、31班、32班)125人。

  是年,學生思想十分活躍,全國“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如火如荼。

  是年中共高州城區黨組織指示高州中學地下遊擊小組成員盧國盛、程永燊參加學生自治會競選,兩人雙雙獲選,分別任宣傳部、學生部長。高州中學地下黨通過學生自治會,配合全國學生運動,開展各種革命活動。

  是年高中38班吸收了一批遊擊小組成員,他們是黃泮光、樑钜華、樑芝釗、李泮、汪路娜等,還有從農校考進來的程永燊。遊擊小組以黃泮光的住處(大文苑二樓)爲秘密聯絡點,開展活動,學習黨中央文件,學習哲學,爲遊擊區募捐衣物款項,開展宣傳活動。還有一批家在化北的高州中學學生,在化北工委領導下在學校發展地下遊擊小組,如40班的林炎和(後改名林元和)、李立中,38班的劉輝武、陳梅盛等。他們後來成了化北地區地下鬥爭的骨幹。

  附:林元和爲校史室捐贈展品

  是年高中肄業生林元和曾任廣東省律師協會理事、廣東省律師協會首屆刑事辯護業務委員會副主任。是年按黨組織指示回鄉參加化北地下武裝鬥爭,但他的高州中學的學生證和學生證章終不肯丟,帶上山又怕遺失被敵人發現綫索,便密藏於山洞中,勝利後尋找回來,一直保存下來。母校90週年大慶時,他把這兩件珍貴物品送母校校史展覽室。

1948年(民國37年)

  是年在校學生:高中3個級,每級3個班,初中3個級,每級1個班。畢業:初中1個班(47班)36人,高中3個班(33班、34班、35班)127人。

  是年,解放戰爭節節勝利,鼓舞人心的消息不斷傳來。尤其冬季,淮海戰役的勝利消息半公開地在校園裏廣爲傳播。師生精神振奮,進步學生活動十分活躍。是年11月根據上級指示,地下黨員黃泮光吸收蘇朝興、江潘茂(江超)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是高州中學第一批新青團員。

  學生黃泮光入黨。10月黃泮光任黨支部書記。

  下半年,學生自治會改選。黃泮光等組織成立“鞠躬競選團”,推選蘇朝興、李泮、車知道等六人參加競選,選舉結果,加上程德坤,學生自治會七位理事中有六人與地下黨組織有聯繫。學生自治會成了學校革命組織地下工作站。

  其時,訓育主任樑钜傑以其身份保護進步的學生,他常向地下黨提供國民黨監視和控制學生的情況。黃泮光就受到他的多方掩護和支持。是年上半年黃泮光因工作繁忙,期考有三科成績被扣分而不合格,面臨留級困境。樑主任從中作了技術處理,使得只補考兩科而且合格,而不致留級。是年年底,黃泮光奉命離校,樑主任不知情,1949年,眼看收費註冊時間將過,便請人代他辦交費註冊手續,以保留黃的學籍。

  共産黨員盧國盛暴露,按上級指示,他撤離學校,回鄉參加地下鬥爭。1949年,他不幸被捕,英勇就義。

  是年高中畢業生中有柯日恒、黎運漢、丘榮熙、吳粵燊、彭冠一、樑勁、樑峰。

1949年(民國38年)

  廣東省立高州中學

  校長:樑同寅;副校長(高州解放後):樑钜傑、陸士風。

  教導主任:樑柏年;總務主任:丘澤燊;初中部主任:覃恩漢。

  是年秋後在校學生:高中每級3個班,共9個班,初中每級一個班,共3個班。畢業:初中1個班(48班)36人,高中3個班(36班、37班、38班)111人。

  從1925年起辦三年制初中,到是年畢業48個班,學生1175人。從1928年起辦三年制高中,到是年畢業38個班,學生1581人。

  春,全校師生爲紀念樑同寅校長掌校10週年,捐資建築“同寅堂”。該堂在校內學硯塘西畔,坐東向西。堂爲磚木結構,中間一大間爲舞臺,後臺左右各1小房,放置道具、音響設備和演出時作化妝室。南墻有石碑紀其事及捐資者姓名、捐資數額(高州城解放,樑同寅校長就下令把“同寅堂”改爲“解放臺”,1958年學校又將其改爲“文娛臺”。文革期間,高州中學被撤銷,改爲縣委第二招待所,該堂被拆毀。建校90週年前,在舊址重建一堂,增其體制。因爲在校友中對樑同寅校長的評價有分歧,名爲“校友堂”。但大多數校友仍認爲應該恢復“同寅堂”,因爲這是歷史)。丁穎題寫堂名。

  是年4月,學生蘇朝興入黨。中國共産黨高州城支部成立,蘇朝興爲臨時負責人。7月,學生李煒、曾敏(曾會容)入黨。8月蘇朝興暴露,撤退到茂北遊擊區。支部由李煒負責。9月,李煒、曾敏撤退,往農村遊擊區工作。

  是年初,新青團又吸收揭培那、盧世興、陳世陶(陳飛軍)爲團員。4月,在蘇朝興的主持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高州中學高三級支部成立,揭培那任書記。之後高二(甲乙)班,又建立新青團支部,李煒任書記。7月,李煒入黨,陳志傑任書記。樑钜成是支委,負責初中部團員發展工作。至10月,高州中學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達20多人。他們爲迎接高州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是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天塹,解放南京,紅旗插上了原國民黨總統府上。解放軍旌麾直指華南、西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勢如破竹。反動派爲苟延殘喘和毒害青少年學生,9月開學不久,便命令全高州城所有中學(包括師範、農校)欺騙學生於農曆8月15日(公曆10月6日)中秋之夜,返校集體賞月。師生集合後,強迫教師學生歃血宣誓反共。唯有廣東高州中學沒有在學校舉行這個反動儀式,樑同寅校長扺制了這一罪惡活動。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來,人心振奮,消息不脛而走。師生偷偷做迎接解放的準備。樑柏年、莫嗣祥、樑劭悌等老師等一向習慣穿西裝,爲迎接解放軍,他們做了中山裝,在迎解放軍入城之日穿上,以示愉快心情和擁護共産黨、跟舊社會決裂的意志、行動。此可見師生心情之一斑。

11月2日,高州城獲解放。陳賡將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一説是陳賡部隊的朱尤林同志率部入城。中共茂名縣委書記龍思雲和茂名縣縣長樑昌東、副縣長周夢吉、熊夏武(三人均爲高州中學校友)率領隊伍迎接,陪同部隊首長進入具政府大門。群衆夾道歡迎。鑼鼓喧天、鞭砲動地。高州中學師生列隊到南橋頭外、深窿一帶歡迎解放軍進城。第三天,宣佈茂名縣人民政府成立。三位正副縣長均爲高州中學校友,全校師生無限欣喜與自豪。高州歷史從此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廣東高州中學也隨之進入了全新的時期。

  其時,進出茂名縣人民政府,要憑出入證。高州中學教師領到出入證者爲:樑钜傑、樑劭悌、樑柏年、曾邦邁、曾邦政、莫嗣祥、陳耀發、寧鬆榮、林植樞等進步教師。其時陸士風在廣東省高州女子師範工作,亦領到出入證。此於其時,是一種革命殊榮。這説明他們在解放前就是共産黨外圍組織成員,爲革命做過工作。

  高州中學師生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他們或投筆從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奔赴前綫;或走向地方革命工作崗位,參加黨政機關組織的各種工作隊,到農村去,到山區去,建設政權,清剿土匪,征糧,支前。

12月上級傳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教育部工作會議的決定:“堅決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教育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爲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的經驗,藉助蘇聯的經驗,建立新民主主義教育。

  做好新解放區教育工作的關鍵是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茂名縣政府特別是樑昌東縣長認爲,樑同寅校長雖爲民主人士,但辦學有方,在高州府德高望重,讓他繼續任高州中學校長。這在當時,在茂名縣、高州府甚至於粵西地區是絶無僅有的。樑柏年老師參加地下黨外圍組織,工作多年,知識水準高,教學經驗豐富,黨員樑钜傑(任副校長)推薦他爲教務主任。高州中學也全面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對舊人員包下來的政策,經樑钜傑與樑柏年老師共同研究,除陳任鑫、樑文才兩人,確鑿爲敵特人員不留任外,對願意繼續留校工作的教職員,均安排了工作。其中教學骨幹寧鬆榮、楊東虎(語文)、程登瀛、張仲照(數學)、吳寶資(英文)、覃恩漢(物理)、李宗耀(化學)、李樹清(生物)、樑鎮宇(歷史)、樑鎮文(地理)、林植樞(美術)、曾邦邁(校醫兼生物)、盧開隆(體育)、陳壽煦(音樂),興高采烈地參加了革命工作。有一位姓吳的教師,嫌工資低,辭職回家。教師中的青年團員向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來,但他執意要離開,只好讓他走了。不久,這位教師回來,要求參加工作。學校貫徹黨的政策,讓他回到革命隊伍中來,繼續在校任教。

  教職工工資實行老區的供給制,新區以實物爲工資。教職員工資均爲每人每月2市石(一説2.4市石)稻穀。

  其時的校園界至爲:南臨中山路,北爲常平街、近聖街(東北角的起元學舍已經劃給本校),東爲本校學硯塘之東畔,西至常平街。學生宿舍只東西樓上下各20間(包括若干教職工宿舍),不足供300人住宿(解放前很多學生外宿)。教室13個,儀器室三間,實驗室一間(三楹)。圖書10000多冊,儀器也僅1000多件,課桌課凳也僅供400多人應用。只有一個排球場,三個籃球場,體育器械也相當少。

  後 記

  這個補正本,其實整部校史,是在衆多的校友、朋友關心幫助下寫成的。1989年秋,其時任校長的陳永年同志便提出編寫校史的計劃。他親自組織了個小組,到高州市檔案局查閲鈔録有關校史的資料。於是高州中學建校85週年時,在《硯香》發表了徵求意見稿。那是一份把從檔案局抄來的很少的零星的材料拼湊成的綱要式的東西,或者誠實地説,是簡單的未經條理化的筆記材料。其時發表,其一,應校慶之需要,大造輿論,籌款擴建學校,迎接省一級學校的評估;其二,拋磚引玉,引起校友的注意、關心,從而主動提供校史資料。果然,得到廣大校友的理解和支持,不久,便收到校友黃泮光先生、李煒先生的來信,指出許多錯誤,提供許多寶貴的史料。特別黃泮光先生,對如何進一步編好校史,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可行的建議。爲了動員廣大校友關心此事,我把他們的來信全文照登於《硯香》廣東高州中學建校90週年的專刊上。那期專刊,我是主編的。我不怕把批評我的信件公之於衆,目的是動員更多的校友向我提供史料。也許是我的誠意感動了校友,於是我就收到紛紛而來的信件、電話,接待了許多來訪的校友。最使我難忘的,有周宗霖先生、吳麟瑞先生、伍聖瑞先生、李漢英女士(包括委託李漢英轉達意見的黎經環先生)、樑柏年先生。尤其是樑伯年先生,先後多次電話、口頭、特約見面向我提供史料。市黨史辦的程永新先生、市史志辦的黎慶文先生,不但對我有求皆應,幫助我尋找、複印史料,還主要向我提供和搜集史料的綫索,給我送書、送刊物。還有高州中學檔案室的潘明洲老師,真可以説是有問必答,全力幫助我了。於是一份較爲充實的校史稿便於高州中學建校95週年時,刊於《硯塘學刊》。這一稿,是我退休後,任茂名市富山學校(民辦)校長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偷空和“開夜車”把筆記本等有關文字材料一段段剪下來,拼貼而成的。其中張冠李戴者,比比皆是。當時我意識到其粗制濫造之程度,便在《附記》中説:這是“匆匆忙忙地早産”的東西。有等母校百年華誕時,再作修改補充,誠懇地請校友提出批評意見。不久,我就收到校友沈季平先生給校長們的信。那信指出了其中錯誤之處,提供了確鑿的史料。這一稿,應該是第三稿了。我根據校友們的指點,又一次查閲了資料,修正了十幾處李戴的張冠,補充了許多重要史實。但畢竟時間短,僅兩個多月,加上知識之淺薄、寫作能力之低下、掌握史料之有限,錯誤和缺點,仍然會不少。在此,既向那熱情幫助我的同志、校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又誠懇地請校友對這一稿再作認真的審查,提出批評,提供史料,以便將來,可以作進一步的修改——如果有可能的話。

  治史難。難就難在要“執中”,要“據事實録”,秉筆直書,像孔子作《春秋》那樣。

  治近現代史更難。其更難就在很多人物還未成歷史,或其人雖已成歷史,而其子孫、親友甚衆,他們或要一律的歌德頌功,或一律的要光宗耀祖。所以史遷終於沒有勇氣把《今上本紀》編進《史記》。

  治校史更是難中之又難。它是特供品,違背了市場規律,就要遭到規律的懲罰。

  眼看母校百年華誕就到了,95週年刊登的那一稿的謬誤如何刊正?如果讓謬種流傳,筆者貽笑於後人,姑且勿論;最怕的是要成爲歷史罪人。我正在焦慮時,接到廣州校友會會長劉琦教授的來信,説他們要爲紀念母校百年華誕,出一文集,把《廣東高州中學事略》收入,作爲“歷史長卷的主要部分”。於是我如獲救星,立即翻出原始材料、原始記録,一一校對,一一補充。如今終於按時完成了任務。誠然,廣州校友會的學長們是爲了表達對母校懷念的深厚感情和母校優良傳統得以繼承與發揚的願望,但客觀上卻使我得以修正錯誤,得以解脫。爲此,我誠摯地向廣州校友會的領導、文集的編輯,特別是劉琦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

  不管怎麽樣,筆者是得益者。人類的實踐,不論是物質財富的生産實踐,還是精神財富的生産實踐,既改造客觀世界又改造主觀世界。這個論斷是科學的。我在搜集廣東高州中學校史資料和編寫校史的實踐過程,對於社會、對於自然的認識,老實説得益匪淺。

  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類普遍享受了大自然的恩賜。但也會撒播龍種,收穫跳蚤。爲什麽在同一個花圃(也包括苗地)裏,同一批園丁,撒播同樣的種子,而收穫卻有天淵之別呢?道理並不復雜: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天道正是如此:遺傳是相對的,變異是絶對。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廣東高州中學,既出丁穎、林礪儒、廖益隆等革命家、科學家,也出林伯生這樣的漢奸。

  (作者係高州中學教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