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言

  《讀你》早就被費翔唱到大陸,我一直很喜歡這首歌,特別是歌名,一個“讀”字,意味深長。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讀懂並不容易。一旦用心,就會發現,讀一個人,也會經歷由厚到薄的一個過程,真的一如讀書。剛開始的時候,這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吸引你去探究,什麼都是新的感悟,什麼都需要再觀察佐證。越讀就發現、了解越多,能講一講的也就越多,不知不覺間這個人物的形象逐漸變得厚重豐滿。不斷的讀下去,則可以歸納為簡單明瞭的幾點,豐滿之人變成了大寫意線條,似乎寥寥幾筆便能勾畫清楚,不必多說。再後來,竟然因為太了解了反而不知從何說起了——你讀的人已經和你的心念基本上攪和在一起了。在這個過程中,你對你所讀的人有了“懂得”與“感情”,乃至“老朋友”做什麼你大多都不奇怪。

  我認真的讀馬英九,是從2005年他首次競選國民黨主席開始。持續下來,迄今竟也讀了8年,當然仍未畢業。這不僅是因為研究條件、研究水平所限,更因為感覺上,馬英九的政治生涯並不以這8年執政期為限,他還會續寫新篇,這讓我有要繼續讀下去的新的好奇點,換句話說,作為我的研究對象,“馬英九”遠未到“蓋棺論定”的時候。

  研究馬英九,可以鮮明的感覺到,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的忠貞捍衛者,因此,其內外政策無一不針對著“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大陸而來。而這種鮮明的針對性既是長期以來兩岸歷史與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這一結果的延續。台灣對大陸,一切著眼點在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諸如經濟的自身發展、不受大陸“軍事威嚇”的“台灣安全”、在國際社會證明自己的“實際存在”,並要在對外交往中彰顯自身的存在價值,得到相應的自尊心理的滿足等等。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又曰“人窮志短”,事情不同但理是一個——生存權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滿足之後才能逐步的形而上。生存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台灣在精神需求上、心理需求上難以關照到民族振興的氣節層次。因此,兩岸儘管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但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戰略規劃、政策目標也就相差甚遠。當然這裡另有一個心態與互信的問題。

  從2008年5月20日起,經過近5年的執政,迄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及對外政策,在其論述不斷完整、時間不斷驗證的過程中,架構更為清晰,內容更加明確。從大的思維架構上來看,其幕僚蘇起的兩句話闡述得極為透徹:“大致說來,有兩個大原則貫穿國民黨執政時期處理兩岸關係的思維,那就是民主與對等。民主表示必須對民意負責,對等表示兩岸必須平起平坐、平等對待”;“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奠基於兩岸的政治妥協,奠基於順應美國的國家利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與對外政策思維彰顯其宗,大陸政策核心一是堅持順應台灣主流民意,二是堅持兩岸治權對等;對外政策核心一是以“治權訴求”求“主權利益”的兩岸與對外關係的“良性循環”與“微妙平衡”,二是迎合美國戰略利益。從具體政策面而言,舉其要者,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對內,要達成兩岸“治權互不否認”的“治權對等”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局面;對外,要讓大陸認可在兩岸“主權互不承認”之下的尊重其實際存在、並在此基礎上給予其存在所必須的國際生存權、發展權。在沒有滿足台灣內外這些需求的時期,就只有奉行擱置政治爭議、彼此尊重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亦即,兩岸政治關係的進一步突破還都談不上。就其任內5年兩岸關係上的作為來看,一是趕進度,二是搭框架,三是維持政治現狀。

  我認為,兩岸關係雖然本質上是一個中國內部兩個政權的更替,但卻是不完全的更替,因此,兩岸關係在兩岸與國際政治情勢的交互作用下衍生迄今的現狀是,一個國家內部有“兩個國號”、“兩部憲法”、“兩個治權”、“兩種制度”。這四大特點,既構成迄今兩岸政治關係的骨架,也是兩岸未来走向統一必須厘清與重構的領域。在兩岸政治關係尚未真正碰觸或商谈这四大問題的當下,馬英九的想法並不過分。過分的是長期以來“台獨”的干擾、拉扯、對抗,過分的是基於台灣選舉政治生態帶來的毫無道德底線的選舉政治操作,讓國民黨本來較為務實的政策被隱藏、淡化、甚至扭曲和自我扭曲,讓大陸的執政黨和人民疑慮重重,憂心萬端;讓兩岸情感難以超脫歷史恩怨的同時再陷殘酷政治角力的漩渦,致使彼此信任沒有根基,認同逐漸疏離。人心成了兩岸共同探討彼此政治安排的最大阻力。

  人心的核心是信任問題,這裡談談它涉及到的對對方目標策略的研判問題。例如,在經貿問題上,馬是否將ECFA只當成走向國際的工具?對這個問題的研判,從台灣本身的經貿發展來看,與從政治策略上來看就不一樣。“台灣文化特色”問題也是一例。馬是想要把台灣文化做成一個品牌,品牌就需要突顯獨特性,必然要從彰顯與大陸的差異性入手,從這個角度來講,馬沒有什麼不對,但從两岸关系的政治角度及涉外领域來看,就易引發負面聯想。是從事務本質上看,還是從政治角度上看,這裡有個選擇問題,正是這個選擇體現着兩岸互信的程度。互信越高,就越能從事務本身著手,事務的本質就越能彰顯出來。要深化互信就都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在交流中增進情感並深化認同。台灣更需自覺將自身利益與大陸、民族利益作正向連接,而非急於區隔,才能消除大陸對台疑慮和將兩岸關係“工具化”的質疑。

  再提一點思考,就是如何對待台灣從兩岸和平發展中獲益的問題。如果純從一家人的感情上講,大陸應樂見台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社會的活動,但是,台的特殊性在於其對大陸根深蒂固的敵視心態。兩岸和平發展進程恰恰是在台灣敵視大陸心態仍重的氛圍下開啟的。台從兩岸關係的和平发展中獲益良多,而這個和平红利,將不單單是大陸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國際社會給的要超過大陸給的,在這種趨勢下,大陸對台灣會有疑慮,怕台灣只把大陸當成“走出去”的工具,用過即丟,或不知飲水思源;擔心美國等國際勢力以及“台獨”勢力的借機操作等等。因此,如何對待台灣在國際社會獲益的問題,也考驗大陸對台政策的核心內涵和精神實質。翻閱歷史可以看到,中共老一輩政治家無不以敢於自我犧牲的宏大胸襟成就民族偉業。國共兩黨合作的歷史,特別是合作抗日的歷史,對今日大陸處理與台的競和關係,處理台灣在敵視大陸的心態下作出的政策與策略選擇,都極具參考意義。

  當然,面對大陸政府和人民對台灣社會、馬英九當局的深切了解、理解,面對大陸為消弭兩岸因誤解、衝突而產生的不滿乃至仇視而對台灣社會、當局釋出的誠懇善意和自我犧牲,台當局若依然固執本位利益乃至冷戰思維,將之視為當然,甚至沾沾自喜於兩岸牌、國際牌“玩的漂亮”,必將損害大陸政府和人民的感情,貶損台灣文化誠懇、厚道的形象,甚而屈從國際反華勢力的壓迫,作出有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情,那麼,人心將以向背作出取捨,歷史也將作出公正的評判。

  萬不可權術有餘而胸襟不足,這是對兩岸當政者提出的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政治要求。

  此外,在建立互信的過程中,還要特別關照兩岸不同政治體制下形成的思維習慣和做事程序。兩岸互動,要在充分理解各自決策、程序差異的基礎上相互關照彼此的習慣、心態,不作冒昧、冒犯之舉,才能達到善意、誠意的真正理解與接受,使兩岸情感得以靠近。大陸慈善家在台遭遇的尷尬、台菲渔业沖突后台灣6成多民眾支持兩岸在南海聯手護漁,都值得反思、借鑒。

  我認為,馬英九任職期間,從主客觀因素綜合來看,他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人無完人而世事難料,只能以他之心度他,萬般皆不可苛求。這樣想並非消極,只是持平心態,如此才能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節奏,調整好步調。造渠之際,引水當緩,何況攻心之千秋大業!

  這些年,林林總總,筆下也陸續有了一些讀馬心得。總的來看,可以分為人物分析及政策分析兩大部分,大部分文章已經在涉台刊物發表。這些文章作為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在此集結出版。為求本書內容更為完整,又補充了少部分未發表過的文章。全書總共選取30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人物篇”,在寫法上,無論工筆也好,寫意也罷,都是為求描畫人物形象更為鮮明、清晰。第二部分“政策篇”,則分別就馬英九大陸政策及其思想根源、對外關係政策、對外援助政策、文化外交政策、僑務政策、海外文宣政策、東海南海政策等內容作出分析研判,以更為完整的展現馬英九的理念及政策內容。第三部分“參考篇”,選取了對馬英九政治生涯影響較大的蔣經國、金溥聰,有關政壇上與馬英九關係密切的連戰、王金平、蔡英文等台灣朝野政治人物,以及有關兩岸關係、島內政局、民進黨內外政策等階段性研究成果,一是希望從更多側面揭示馬英九的政治性格與政治風格,二是為馬英九執政前後所處的內外政治情勢、政治氛圍及其把握政策節奏的可能考慮,提供參照。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有關馬英九的文化政策、軍事安全、經濟政策及其考慮,散見在這些文章中,並沒有單獨成篇,留待以後有機會再作補強。其中文化政策中,由於馬的“教課書”問題和“識正書簡”政策,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少有涉及,故單列短文予以補充。

  此書彙集了我8年來的各階段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的研究軌跡。限於研究條件,更限於我的理論水平、研究能力,文章中的分析、觀點、思考肯定多有欠缺及不當之處,懇請兩岸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徐青
  寫於2013年7月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兩岸關係,包括台當局大陸政策、對外政策、人物研究、島內政局、台灣社會文化、兩岸關係現狀與走向等。在大陸、香港涉台核心刊物發表論文、評論多篇,文章被兩岸三地及海外華文媒體廣泛報導、轉載,被兩岸學者專家講座、著述引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