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0章

  【新經文】

  藹愔頗守一,能入無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慈乎?明白四大,能無私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烜德。

  【原經文】

  甲本: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乙本: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王弼: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書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辨 析】

  1996年5月第1版《帛書老子校注》第474頁上“帛書老子乙本勘校復原”經文,漏“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四句,此處據第267頁未校勘的原經文(無殘缺)補上。經文倒數第六句王弼本與其它三種版本不同。

  “藹愔頗守一,能入無乎?”原是“載營魄抱一,能無(毋)離乎。”從所傳各家注釋來看,直至今天,對“載營魄”的注釋,仍無一致意見。例如:明太祖説:“載謂以身爲車,以心爲寨,以神言魂”。順治皇帝説:“載,乘也。營魄即魂魄也。抱一者,相合而爲一也。”1991年11月出版的《道德經初探》(謝宏宗撰)把這句經文譯爲:“使你的精神、軀體與道合一。”2002年1月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古本老子道德經新解》譯爲:“靈魂與身體相合爲一。”2009年11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老子》(責任編輯:裏功)譯爲:“人身具有的精氣專守於形體的一竅。”2020年7月,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老子道經》譯爲:“集營養精神於一體。”……據《帛書老子校注》記載:唐朝玄宗皇帝曾批准將“載”字改爲“哉”字,並移到原經文第9章末尾,成爲“功成身退,天之道哉。”而本句成爲“營魄抱一”。但是也有反對意見,説《楚辭·遠游》篇中有“載營魄而登霞兮。”王弼注爲:“抱我靈魂而上昇也。”從而證明古人已認同“載營魄”不可分割。故高明謂:“(唐)玄宗妄改經文,切不可信從。”並説:“載營魄”者,即安持其神。從這裏可見,“載”、“抱”、“安持”同義,而“營魄”、“靈魂”、“神”同義。然而又有人指出“魄”爲“體魄”,爲實;而魂爲氣,爲虚,説陽魂、陰魄爲人之陽神、陰神。這樣“營魄”就是“陰魄”,“營”同“陰”義,不作“靈”釋,而“載營魄抱一”又被釋爲“以陰魄守陽魂”,把“一”釋爲“魂”。也有人説“載”即如“處”字……真是衆説紛紜(見《帛書老子校注》264頁),無可適從!現在從本章前六個短句綜合分析,這幾句經文與人們熟知的静坐養氣修身,即現代語言“做静功”何其相似?老子在這裏教給後人一套修行方法,因爲老子深知這種方法能“濁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什麽“神”?“古神”也,一也,無也,道也,返璞歸真也,本性也。那麽,做静功首先要求心平氣和,這可用“藹”來表示,與“載”字同韵。其次要求入静,不出聲,這可用“愔”來表示,與“營”同音异調。再其次,要求稍爲有一點專一守持的意念,以一念代萬念,比如節奏緩慢地默念一個“無”字,無,無,無……但也只是似守非守,一時守住了,一時又守不住,思想開小差,雜念來干擾,則回守過來就是了,所以用一個“頗”字放在“守一”之前,“頗”與“魄”同音异調。“抱一”與“守一”義同。這短句五個字,變换了四個,除了“守”與“抱”不同音,其餘三個字看成是以假字録記“聲訓”的結果。接下來“能無離乎”一句,去掉一個“離”字,增加一個“入”字,即“進入”某種狀態,用“入”字有“導引”的意思,做静功的人都能體會到在静坐過程中時不時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無”的狀態,無人無我,不知自身處於何地,連肢體軀殻都處於觸而無覺的狀態,這就是“入無”了,雖然時間間隔不長(初學者,仍處低層次。高修爲者能够較長時間“處無”),但却是實實在在地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高級境界。如果用“無離”,則表示“已經守一”,能做到不離“守一”嗎?而如果“已經守一”,用一個“頗(魄)”字就不恰當了。因此,經文用“入無”爲宜。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甲本、乙本經文把“專”字用作“摶”字。《説文解字》:“摶,圜也”。譯文:用手搓捏成團。王念孫疏证:“摶者,聚之著也。”《古今漢語詞典》:“摶,聚集。”難怪高明把“摶氣致柔”注釋爲“集聚精氣以致柔和”。但是,“集聚精氣”能够“致柔”嗎?我們來看看莊子的一些論述。《莊子·知北游》:“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同篇:“人之生,氣之聚也。”又《莊子·達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從莊子這些論述來看,精、氣聚合不可能“致柔”,這從新星形成的過程可以得到證明。七千年前天鷹星就是由具有能量(精)的氫氣分子集聚而成的。當今在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中,對氫氣施加每平方英寸超過3252公斤的壓力,氫氣就變成固體氫金屬了。一個更常見的例子是,具有能量的水蒸氣,經集聚、遇冷而變成冰雪。新星、固體氫金屬和冰雪的形成證明瞭“摶氣致剛”。再看人的一生,精氣最集聚的時期是赤子時期,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精之至”就是精氣最飽滿、最集聚的狀態,因而能够“握固”、能够“朘作”,這也是“摶氣致剛”啊!還可以舉出更多“摶氣致剛”的例子。這些例子説明,高明所謂之“摶氣致柔”不符合老子之“言有宗,事有根”的教導。回過來看看世傳本《道德經》的經文“專氣致柔”,其中的“專”字,《古今漢語詞典》:“專,專一,集中在一件事上。”簡單説就是專心(用心)守持在一件事上,什麽事?氣(氣息,呼吸)也。而“專氣致柔”是説“用心讓呼吸緩慢、柔和下來”,這就好理解了。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覽”字,甲本、乙本經文作“鑒”字,而“玄鑒”釋爲“明鏡”,不肖。“玄”字作爲“鏡”字的修飾詞,意思可有兩種,即:深(遠)、虚(不實)。因爲“鏡”是用來照出人、物的形影的,俗稱爲“像”,這種“像”是“虚像”,是人們用眼睛可以看見的“虚像”。那麽“玄鑒”應是指“看到的虚像”,再引申爲“幻視”。又“視”者,察、看也,“覽”也。所以,世傳本用“覽”字,正確。“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思是“排除各種虚無的幻覺,能進入空明透徹的境界嗎”,這是對做静功、坐禪的人所提出的質問,因爲静坐入禪時是微閉着眼睛的,但是眼前常常出現各種飄來飄去的圖像,這就是“玄覽”,要“入無”,就不要去“看”這些玄覽,才會進入空明的境界。

  “愛民治國,能無爲乎?”這是書局本的經文,王弼本經文作“愛國治民,能無知乎﹖”甲本、乙本經文作“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知”與“智”都是指“知識”。這與世傳本第65章“不以智治國”是一樣的,難道這是“愛民治國”嗎?既然“愛民治國”不用知識,那麽第64章末尾的經文“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能)輔萬物之自然”有何用意?如果認爲老子在第42章説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是真心實意的,如果認爲自然法則是萬物恃之以生的法則,如果認爲必須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認爲原經文世傳本第48章“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是正確的,那麽就應該想方設法滿足人民求知的欲望,讓人民有知識,讓人民都懂得按自然法則辦事。能這樣做了,才稱得上“愛民治國”,才稱得上“道法自然(無爲)”。所以,這裏把那個“知(智)”字,校勘作“爲”字。

  “天門開闔,能爲慈乎?”經文中的“開闔”,甲本、乙本經文作“啓闔”,意思相同。“慈”字,原是“雌”字,這裏取其義而不重其形。老子特别尊崇母性,把“道”稱爲偉大的母性(烜牝),寬懷大度,處下守静,處柔守弱,生育撫養……都是母性的崇高品德,老子强調三要,首要即爲慈。“夫慈,故能雍”,“夫慈,以展則晟,以收則孤,天將救之,以慈爲之”。

  “明白四大,能無私乎?”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作“明白四達,能無(毋以)知乎”,王弼本經文作“明白四達,能無爲乎”。“四達”指什麽?高明説:“知白守黑”之義也。不肖。也有人釋爲“通達無礙”。這裏改“四達”爲“四大”,又指什麽?這就是第25章新經文中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异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明白“四大”是一回事,能否遵循“四大”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爲從“明白(知)”變爲“實踐(行)”,還要通過自己去做,而“行於大道,唯私是畏”。所以,老子問“能無私乎”?這裏和别的章節一樣,變“知”爲“私”。王弼本經文作“能無爲乎”?能無爲,就是道法自然了。能不能做到道法自然,關鍵是有没有私心,所以把“爲”字改作“私”字。

  “長而不宰,是謂烜德。”其中的“烜”字原作“玄”字,第6章已經辨析並校勘爲“烜”字。

  本章勘字:藹(載)愔(營)頗(魄)守(抱)慈(雌)大(達)私(知)烜(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