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主體意識”對島内政治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日益嚴峻

  “台灣主體意識”是在“台灣意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是執政當局“自上而下”因勢利導强化的結果。它是一種更强調台灣價值、台灣利益、台灣優先與台灣主體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具有某種程度的“台灣國家化意識”,在緑營的認知中更具强烈的“台獨意識”。“台灣主體意識”也是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與主流意識,成爲台灣當局處理兩岸關係憑藉的重要民意基礎與手段,對島内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成爲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 

  台灣島内的社會意識衆多,從不同角度或面向分析與觀察,就有不同的社會意識。社會主流意識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有學者將台灣主要社會意識歸納爲八類,即“祖國意識”、“台灣意識”、“和平意識”、“發展意識”、“民主意識”、“皇民意識”、“反共意識”、“台獨意識”等。當然,我們還可以提出更的台灣社會意識,如狹隘的“島嶼意識”、“反中意識”、“憂患意識”、“邊緣化意識”等。但就對台灣社會、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而言,當今台灣最主要社會意識就是“台灣主體意識”(“新台灣意識”)。我們可以這樣歸納:就兩岸關係政策的開放與管制而言,開放意識是主流意識,管制是非主流意識;就和平與敵對、戰争而言,和平是島内的主流意識,敵對、衝突是非主流意識;就島内政治、社會的和解與對抗而言,和解是主流意識,對抗是非主流意識;就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發展而言,“台灣主體意識”(“新台灣意識”)是主流意識,“中國意識”是非主流意識。 

  “台灣主體意識”對台灣的政治認同較“台灣意識”更進一步,更傾向於“獨台”或維持台灣現狀的獨立,實質就是“獨台意識”,但因没有明確的“台灣獨立”概念,而是强調台灣的“主體性”,强調台灣的利益,强調台灣優先,因此在島内已獲得普遍接受。不論是哪個政黨或團體,今天已没有人否定“台灣主體意識”,而是强調與認同“台灣主體意識”,强調“台灣主體性”,强調“台灣價值”,强調“台灣優先”。可以説,“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爲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與價值。2006年台灣發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認同“台灣前途應由台灣2,300萬人民來决定”的“台灣主體意識”的支持率或認同度達81%。此後的調查,基本上維持在80%左右。這種“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不利兩岸關係的發展,更不利國家的和平統一。 

  堅持台灣“主體性”與“台灣主體意識”成爲島内共識或台灣共識。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表示,“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爲這個社會的共識”,可以用包容性的本土觀與主權聯結,在包容性的本土觀下,台灣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的主權是我們自己的”。台灣《旺報》一篇關於“香港之死”的短評指出,“兩岸已進入穩定的和平發展關係(階段),融合過程中如何維持台灣的主體性,非常重要。在大陸‘大而不美’的經濟體籠罩下,只有堅持主體性,台灣才有存在價值”。一位在大陸生活的台灣學者在《旺報》發表文章,呼吁大陸正視台灣的主體意識。可見,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維護“台灣主體性”已成爲島内共識,也是“台灣共識”。但由於台灣社會政治的多元性,各政治勢力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解讀與使用,“台灣主體意識”呈現“一個概念,各自解讀”的現象。盡管解讀不同,但不可否定“台灣主體意識”已取代過去的“台灣意識”,成爲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 

  二、“台灣主體意識”導致藍緑政治主張有趨同之勢 

  由於“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成爲島内的主流民意,也影響到藍緑或國、民兩黨的政治主張或兩岸政策主張。不可否認,盡管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尤其是一個中國政策主張上存在差异,但趨同之勢越來越明顯,已無本質區别,只有名稱、概念與策略之差异,“國民黨台灣化與民進黨化”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國和平統一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 

  國、民兩黨“中華民國”空洞化與台灣化認知趨於一致。是否承認或認同“中華民國”,意味着是否承認“憲法一中”,這是國、民兩黨兩岸政策主張差异的關鍵所在。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憲法”的締造者,也是“中華民國”的堅定維護者。民進黨雖然生活在“中華民國”之下,參與“中華民國”的政治生活,參加“中華民國”的公職選舉,公職人員也領“中華民國”的薪水,但民進黨却一直逥避“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就是要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已成爲典型的違憲政黨,却未受到任何處置,還能在“中華民國”下生存與發展。不過,“台獨綱領”還是造成民進黨發展的障礙,在隨後進行多次重要選舉中無法有新的進展,於是才會有1999年的《台灣前途决議文》出台,開始被動的接受“中華民國”,但仍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未來還是要廢除“中華民國”。 

  民進黨的政治領袖不論是否執政,在文告與表述中很少講“中華民國”,均以“台灣”取而代之,從而將“台灣”與“中華民國”等同,即公開强調“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這同樣是違憲的行爲,但民進黨人士從没有受到處置。顯然,國民黨與民進黨對“中華民國”的態度是不同的,表達與認知是有區别的,但本質差异在縮小,有明顯的趨同之勢。國民黨及政治領袖除了正式場所,在日常生活中也將“中華民國”與台灣混同或等同。一方面講,“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獨立”於誰?是值得疑問的),另一方面又强調“台灣前途2,300萬人民决定”,形成新的憲政矛盾與“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趨勢。馬英九當局也没有修改陳水扁“去中國化”教科書的相關内容,仍延續“1949年以來的中華民國不屬於中國史、而屬於台灣史”,是典型的“台獨”史觀。 

  從國民黨與民進黨對“中華民國”、中國、台灣相互關係的認定雖有差异,但這種差异在縮小,在趨同,即“中華民國”逐步“空洞化”、“去中國化”與“台灣化”。國、民兩黨這種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認知趨同之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對和平統一更是嚴峻的挑戰。 

  在“台灣主體意識”高漲的形勢下,島内藍緑兩大政治陣營均强烈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蔣氏父子治理台灣時期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當然是指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因爲“中華民國”曾經代表中國。在今天台灣的“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台灣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也可簡稱爲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强烈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否定“中華民國”的民進黨,當然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主張。但最令人費解的是,國民黨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僅不再强調與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而强烈反對國際社會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稱謂與表述。馬當局對國民黨退休將領表示“共軍、國軍都是中國軍”的説法進行强烈批判,認爲這種行爲是“背叛台灣人民”。日本教科書有關“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提法,馬當局立即表示强烈抗議。世界衛生組織内部相關文件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僅民進黨攻擊,國民黨當局也强烈反對與抗議。可見,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問題上立場與態度已完全趨同。 

  “住民自决論”已成國、民兩黨共識。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的立論之一是依據《舊金山合約》認定台灣主權未定論,從而在黨外時期就提出台灣“住民自决論”,即由台灣人民自己决定台灣的前途與命運。這一思想一直延續到民進黨的誕生之後,成爲民進黨的重要“台獨”思想之一,即逐步形成“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决定”的“台獨”論調。民進黨於1999年公佈的《台灣前途决議文》表述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利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這也被認爲民進黨從“台獨公投”轉爲“統一公投”,其核心就是台灣人决定台灣前途。 

  國民黨過去是反對民進黨這一“台獨”主張的,認爲這一主張違背了《中華民國憲法》。但在民進黨“民粹”政治動員與强化“台灣主體意識”的步步緊逼下,國民黨逐步改變立場,濫用民主原則,近年來開始明確公開强調“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决定”。馬英九當局盡管一方面强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又强調“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决定”,步上了民進黨一貫主張的“台灣住民自决論”的立場。這是國民黨“民進黨化”與“獨台化”的典型表現。台灣前途不是由“中華民國國民”共同决定,而是僅由台灣人民决定,是嚴重的“違憲”行爲,是“台灣主體意識”高漲與普及化的必然結果。 

  三、“台灣主體意識”成爲馬英九當局新的政治思維與施政原則 

  在“台灣主體意識”高漲下,國民黨政治主張向本土化位移,向台灣化方向轉化,不再有兩岸政治上的統一思維與主張。 

  2012年初,馬英九在大選中獲勝之後發表的當選感言,充分揭示了國民黨當局在“台灣主體意識”影響下政治主張的“台灣化”、“本土化”與“去統一化”傾向。馬英九在當選感言一開始就表示,這場選舉不是馬英九個人的勝利,而是“台灣人民的勝利”,“是我們一條追求清廉、繁榮與和平的台灣路綫的勝利”。馬英九第一次明確提出“台灣路綫”概念,已受到島内主流媒體的關注與認同,預計“台灣路綫”很可能成爲未來馬當局的重要施政理念,並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論述。“台灣路綫”的提出,可能進一步强化“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灣的政治(國家)認同,逐步演化爲“新獨台意識”,而不利“兩岸共同意識”或“兩岸共同體意識”或“中華民族意識”的培養與發展。 

  在當選感言中,馬英九認爲台灣人民給了他明確的使命,他要盡力完成創造“台灣新歷史的任務”。這個任務是什麽?馬英九没有明確回答,但從他的整個論述與選後在媒體刊登的“謝票廣告”中可以看出端倪:“未來會用生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台灣的安全跟台灣人民的尊嚴,生生世世爲台灣奮鬥到底,這是對台灣最莊嚴的承諾”。可見,馬英九在某種程度上有明顯的“民進黨化”趨勢,賦予“台灣”崇高的政治價值,將“台灣神化”,他要爲“台灣奮鬥到底”,這已不僅僅是“台灣政治偏安”的問題,完全失去了對“中華民國”終極目標兩岸統一的堅持,逥避了對中華民族與中華復興的任何期待,甚至連“中華民族”的一字半語都没有,完全消失在他的感言之中。台灣緑營學者與文學家陳芳明給予馬英九的“台灣路綫”高度肯定,認爲“馬‘總統’所表達的台灣關懷,已經與民進黨無分軒輊”,“他再三强調‘台灣新歷史’與‘台灣主體’,鮮明指出海島(台灣)未來的發展主軸”。 

  馬英九這次勝選的原因很多,其中民衆對馬英九執政最肯定的是他務實、開放的兩岸政策與路綫以及兩岸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在馬英九的當選感言中,有關兩岸關係論述的内容十分有限,僅有兩句話,而且缺乏實質性内容,僅强調“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會更和諧會更有互信,衝突的機會會更小”,没有提出任何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理念與目標。特别是馬英九没有提到讓他當選的關鍵性因素“九二共識”的概念。 

  在談到經濟、文化交流時,不是强調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而是“希望加强跟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跟經貿往來,讓台灣在世界經濟及文化的版圖上能够昂然竪立,成爲推動文化交流及經濟發展重要的力量”。這一論述顯示了馬英九急於拓展國際空間以及在國際社會彰顯台灣的政治企圖與願望,但却没有明確提出如何促進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主張。顯然,這是馬英九“從大陸走向世界”路綫受到蔡英文、民進黨“從世界走向中國”路綫的擠壓,逼迫做出的兩岸路綫與國際路綫調和與修正,是一種退步。顯然,馬英九在經濟議題上也在强調維護台灣經濟的主體性與多元性,避免兩岸經濟的融合與一體化發展,是“台灣主體意識”在馬英九兩岸經貿發展思想上的重要體現與發展。可以預期,“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爲未來馬當局施政與兩岸關係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最近,馬英九放棄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的主張,而將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協定視爲廣義和平協定,是馬英九在兩岸關係尤其是政治關係上倒退的重要反映,未來動向值得重視。 

  四、“台灣主體意識”高漲不利兩岸社會融合與對“兩岸一中”的認同 

  “台灣主體意識”被完全政治化與工具化之後,台灣政治人物尤其是泛緑陣營將台灣“神化”與“國家化”,“台灣”兩字已神聖不可侵犯,不容挑戰,一切思維“以台灣爲優先”,一切行動“以台灣爲主”。“愛台灣”,“守護台灣”,“天佑台灣”之類的政治口號,是台灣被神化的典型描述。“台灣被神化”是“台灣意識”與“台灣主體意識”質變的標誌與典型。這種意識與思維不利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與和平統一。

  島内將“台灣主體意識”高度政治化,並賦予極高的政治價值,結果讓台灣陷於嚴重的政治衝突之中,讓台灣島内對國際化與全球化有一種扺抗與排斥心理,對中國大陸有一種敵視態度,陷在狹隘的島嶼思維,形成鎖島心態,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盡管馬英九上台後,具有開放性思維,積極發展與大陸的關係,但仍極力强調台灣的主體性,一切“以台灣爲主,對人民有利”作爲處理兩岸關係互動與合作的最高原則。這一思想也是“台灣主體意識”的集中表現與“台灣主體意識”在政策上的體現。 

  可以説,“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爲島内主要政黨政治主張與政策思維的重要基礎,影響其兩岸關係發展政策走向。也就是説,今天島内的兩岸政策思維與政策走向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島内“台灣主體意識”的影響與制約。 

  “台灣主體意識”與“九二共識”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是兩岸兩會恢復會談的基礎。“九二共識”的核心是體現“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與立場。國民黨與馬英九當局承認“九二共識”,但更强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大陸只講“九二共識”,逥避“各自表述”有很大不同。顯示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與“維護台灣主體意識”上搞平衡,盡管並不否定存在巨大模糊空間的“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價值,這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重大區别。不過,嚴格追究起來,國民黨今天講的“九二共識”與當初兩岸認定的“九二共識”是有區别的,因爲國民黨已將“中華民國”與台灣等同,認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實際上與民進黨主張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名字叫“中華民國”没有本質區别。即國民黨講的“中華民國”已不是“中華民國憲法”意義上的“中華民國”,也不是真正意義包括台灣與大陸在内的一個中國,而只是台灣,這就是“中華民國”的空洞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國民黨承認的“九二共識”只有名義上的價值與意義,已偏離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思想。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現象。 

  民進黨則不承認“九二共識”,否定“九二共識”,認爲這只是國共兩黨的共識(是一種曲解,兩岸執政當局達成的共識,就是兩岸共識)。否定的關鍵原因在於“九二共識”包含了“一個中國”的概念與思想,與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不符,因此堅决反對。於是民進黨積極努力尋找新的共識,希望成爲兩岸的新共識,如吕秀蓮提出“九六共識”、謝長廷提出“憲法共識”、蘇貞昌提出“台灣共識”等。蔡英文在“十年政綱”中正式提出“台灣共識”(强調民主機制,以維護台灣現狀爲核心),作爲與大陸協商新的共識,在島内引起極大争議。可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核心是堅持“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灣主體性”。 

  “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以及台灣當局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爲處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原則,導致島内普遍出現將“台灣”與“中國”等同與並列的“台灣國家化”認知趨勢,嚴重影響台灣民衆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兩岸關係和平統一的認知。 

  台灣與大陸之關係的不同稱謂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立場與主張,是一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還是兩岸“一邊一國”或兩個國家的重大問題。大陸一直反對“台灣與中國”並列,核心就是要維護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能造成兩岸“一中一台”、“兩個中國”或“一邊一國”的誤解。早期,國民黨以大陸、共匪稱呼對岸,不會有“台灣與中國”的並列説法,甚至在法律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本身也是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定位兩岸關係,以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憲法”精神。民進黨執政後,大力推動“去中國化”與“台獨”政策,視台灣爲一個國家,將兩岸關係明確定位爲“一邊一國”關係,不再講“台灣與大陸”的關係,而是講“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政治人物言必中國,不再稱大陸,以示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民進黨這一“台獨”政策的推動非常成功,造成今天台灣社會普遍將兩岸關係視爲“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甚至堅持捍衛“中華民國憲法”的國民黨人也逐漸發生變化,接受了民進黨的政治立場,也言必稱“台灣與中國”,而很少再講“台灣與大陸”。 

  馬英九執政後,盡管對兩岸關係定位與表述有明確的指示,强調兩岸關係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甚至在2011年初公開要求政府部門在公文中稱對岸爲大陸,而不要再稱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撥亂反正的政策。在這一點上,國民黨與民進黨是有區别的,是不同的。但由於現實問題,由於民進黨“台灣與中國”定位的成功推動與普遍化,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不論藍緑,不論官民,在台灣的各個媒體中,均普遍稱“台灣與中國”,已很少有人稱“台灣與大陸”。可以説國民黨與民進黨在這一問題上也有趨同之勢,已不是馬英九個人對兩岸稱謂的法律定位與糾正所能改變的。盡管這種稱謂是語言表述的變化,但却是兩岸政治定位的重大變化,是性質的變化,已表明在台灣内部已徹底將“台灣國家化”,對未來兩岸和平統一是非常不利的。 

  五、阻礙兩岸和平統一 

  “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與普及,讓台灣的“事實台獨”成爲新的發展趨勢,不利兩岸和平統一。衆所周知,民進黨是一個“台獨”政黨,長遠目標是建立台灣共和國,只是民進黨内部有“激進台獨”與“温和台獨”之分,“冒險台獨”與“務實台獨”之分。那麽國民黨在台灣前途問題上有何主張?是主張統一還是主張“不統不獨”?則有不同的答案。依國民黨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堅持,國民黨理應在法理上不排除兩岸的終極統一,似乎可稱之爲統一政黨,這也是“台獨”勢力將國民黨視爲統派或“親中賣台”的重要原因。馬英九則提出任内“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主張,已成爲國民黨最重要的兩岸政策主張。這“三不”政策反映了國民黨高層與馬英九當局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政治立場,就此立場判斷國民黨是一個“不統不獨”政黨,國民黨也可稱之爲“維持現狀黨”。 

  不過,從國民黨兩岸關係發展與對台灣前途主張的總體政策觀察,國民黨實際上已放棄了對兩岸統一的追求與主張,已非統派,他們不再講兩岸統一,還反對黨内人士講統一,因此已没有人會認爲今天的國民黨還是一個主張統一的政黨。國民黨已開始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决定,而不是由“中華民國國民”决定,不僅“違憲”,而且是一種放棄兩岸統一的“台獨”主張,在這一點上,是鈔襲了民進黨的台灣前途“住民自决論”。國民黨公開反對在兩岸往來或相關協議中寫入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表述與主張,與民進黨已没有本質區别。 

  在“台灣主體意識”的主導下,藍緑均主張“台灣優先”與“台灣中心主義”。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中,不論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在維護台灣利益與所謂台灣主體性問題上的立場則是高度一致。馬英九上台後,提出處理兩岸交流與合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即“以台灣爲主,對人民有利”,就是台灣利益至上,台灣優先等“台灣主體意識”的集中表現。民進黨也是如此。蔡英文在“十年政綱”中也提出同樣的主張。蔡英文在“十年政綱”中主張,“面對中國經濟崛起,民進黨對兩岸經貿政策則堅持‘台灣優先’,同時堅持‘台灣整體長期性的利益’”。這是蔡英文兩岸經貿政策主張唯一與馬英九當局較爲一致的一點。就是説在當今兩岸經貿互動與往來中,在台灣内部,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是典型的“台灣中心主義”與“台灣利益至上主義”,是“台灣主體意識”在藍緑兩岸政策思維上的集中體現。 

  “台灣主體意識”已普及化,大衆化,要化解“台灣主體意識”中的“台灣主體性”與“台灣獨立”思想,增進“中國意識”或增進祖國意識,追求未來兩岸和平統一,最重要的還是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努力建構兩岸經濟共同體,實現兩岸經濟的一體化,增進雙方的共同利益。這樣才能打破“以台灣爲中心”與“台灣至上主義”的“台灣主體意識”思維,解構“台灣命運共同體”,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另外,兩岸應加强與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馬英九當局應徹底改變民進黨過去推動的“去中國化”政策,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復興兩岸共有的中華文明,才能爲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4月號,總第17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