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進黨兩岸經貿政策主張走向觀察

  外界一直非常關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與論述,也多有討論,但對民進黨的兩岸經貿政策却較少有系統地觀察與分析。事實上,在野後的民進黨由於還没有明確的兩岸政策框架,“十年政綱”中的兩岸政策主張也還没有出台,也就不會有完整與系統的兩岸經貿政策。我們只能從民進黨基本的兩岸立場與有關政治精英人物的相關談話與觀點,觀察與分析民進黨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與調整方向。 

  一、以“政治重於經濟”與“政經結合”爲基礎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 

  2008年初,民進黨失去政權後,盡管黨内曾有人主張展開大陸政策論述討論,但黨中央認爲民進黨大陸政策明確,没有必要再討論而擱置。2009年5月,黨主席蔡英文同意高雄市長陳菊訪問大陸,呼吁黨内要求調整大陸政策的呼聲,建議黨中央擬定“民進黨公職赴大陸交流注意要點”。不過,黨内對調整大陸政策意見始終不一,争論不斷。在此情况下,民進黨中常會明確提出“不辯論、不訂注意事項、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勵赴中交流”的“三不一没有”原則,進而對前“立委”許榮淑、前“農委會主委”範振宗等赴大陸參加第五届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所謂違紀人士祭出黨紀,予以除名,以蔡英文爲首的民進黨企圖調整大陸政策的努力宣告失敗。 

  2010年元旦,蔡英文在發表的“元旦文告”中表示,“在2010年,我們將提出民進黨的十年政綱”,將包括“兩岸政治與經貿的定位”,但此後一直没有下文,没有提出明確的兩岸政策與兩岸經貿政策。五都選舉之後,民進黨决定,“十年政綱”中的兩岸政策將留給代表民進黨參選下届台灣領道人選舉的候選人决定,作爲選舉主張的重要内容。在没有新的、明確的兩岸政策主張情况下,民進黨也没有新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提出。不過,通過對民進黨政治精英尤其是主席蔡英文、黨的發言人等對馬英九當局兩岸經貿政策的攻擊、批判與相關立場觀察,可以發現在野後民進黨大陸經貿政策的基本思路與主要主張。 

  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問題上,與大陸主張的“政經分離”政策不同,民進黨采取的是“政治重於經濟”、“政治爲主、經貿爲副”與“政經結合”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即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維護台灣主權與台灣主體性的基礎之上,或者説將“政治主張置於兩岸經濟發展”之上。 

  客觀地講,民進黨並不會完全反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台灣經濟非常有利,但它强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不能犧牲台灣的主體性,不能影響台灣的主權,因此民進黨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是定位在兩岸“一邊一國”基礎之上的,是“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不是“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更不是一個國家内部的特殊經貿關係,並在上述政治定位下强調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主張兩岸經貿往來與發展。在具體操作上,民進黨不直接反對與否定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而是强調在不影響台灣政治獨立或台灣主體性的條件下發展兩岸經貿關係。 

  蔡英文於2008年競選黨主席時表示,“在不妨礙兩岸經貿交流下”,取得“守護台灣主權”與“發展新的中國論述”之間的平衡,顯示蔡英文企圖在維護所謂“台灣主權”與兩岸經貿關係之間取得“政經平衡”,即兩岸經貿發展不得影響台灣主權,或者在維護台灣主權下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也就是政治與經濟利益全要,兩者兼得。蔡英文强調,將在“和平交往”與“主權獨立”原則下,發展務實的對中政策,尋求全民認同;與中國對話,不希望對方預設前提,民進黨希望通過對話加深雙方瞭解,并且掌握兩岸事務的發言權〔1〕。蔡英文主張發展“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正常關係,因此提出“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况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性的對話”,顯示了民進黨在政治立場不變下與大陸交往及進行兩岸經貿政策的主張。 

  蔡英文在與馬英九的ECFA辯論中表示,“利用中國的市場來拓展台灣的經貿實力,其實我們是持着正面的態度,甚至在條件、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會有更積極的作爲”。但同時她提出兩岸經貿往來應堅持的原則:第一,“我們要有主權,操之在我,進退自如”;第二,“要循序漸進,不能冒進,讓台灣産業有調整時間,使勞工、農民、中低級的白領有替代性就業機會”;第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協定,不能離開多邊體制保護傘”。第四,要“維持整體外貿平衡,不能過度向中國傾斜”。這一立場對台灣當局簽署ECFA産生了一定影響,在ECFA簽署過程中,兩岸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民進黨的主張。但ECFA簽署之後,民進黨不再强烈反對,而是被動接受,轉爲擴大ECFA對台灣經濟負面影響。 

  2009年“雙英辯”後,蔡英文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其中提出:“現階段的政府應該確保一個事實,就是‘與中國交流’應該要和‘台灣國家形象清晰化’結伴出現,携手並進”。日前,蘇貞昌也批評馬英九大陸經貿政策“過度傾中”,他當選後能够帶領台灣“在政治上贏回主權,經濟上贏回自主”,仍將政治放在第一位。 

  民進黨的這種“政治重於經濟”的大陸經貿政策主張目的之一在於,形成與國民黨或馬英九大陸政策的區隔。民進黨與蔡英文攻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冒進暴冲”、“親中賣台”、“矮化主權”、“圖利財團”與“鎖進中國”,並提出與此相對或不同的大陸政策主張,即“維護主權”、“審慎漸進”、“穩定細緻”、“平衡”、“公平透明”的大陸政策。 

   二、兩岸經貿政策路綫圖是“由世界走向中國” 

  民進黨如何處理台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矛盾?又如何與國民黨的大陸經貿政策有所區别?民進黨提出一套新論述,即“由世界走向中國論”。 

  2010年4月25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與馬英九公開進行ECFA辯論中表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走向世界,是跟着世界走向中國”,而國民黨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即强調民進黨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路徑是“由世界走向中國”,而國民黨是“由中國走向世界”。她認爲國民黨的策略是先與大陸簽署ECFA,再與其他國家簽署FTA,而民進黨則主張通過加强多邊合作模式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兩岸簽署ECFA與台灣同其他國家簽署FTA可同時進行或後進行,而不是率先推動。蔡英文認爲,簽署ECFA會涉及整個東亞地區的戰略平衡問題,走向中國,加速跟中國經貿的整合,將會改變東亞戰略平穩,因此民進黨主張國際經貿的整合與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同時進行。 

  2010年7月,蔡英文參加緑營智庫舉行的“崛起的中國霸權與區域的挑戰”研討會時表示,“台灣必須建立一種跨太平洋的經濟聯盟,不能像馬政府一心只想‘從中國走向世界’。如同任何經濟組織一樣,我們必須讓所有民主國家都參與”〔2〕。蔡英文正式投入黨内領道人初選後,再次明確表示,“兩岸經貿關係不是‘大膽西進’的關係,而是國際多邊經貿體系”。“經濟不可能只有靠中國,思考兩岸整個問題,要以多邊結構來考慮”,也體現了同樣的思想與主張。 

  民進黨提出的“由世界走向中國”將“中國與世界對立”具有重要的政治考慮。其背後的政治思考就是台灣經濟要走“全球化道路”,不走“中國化道路”或避免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國化”,與區别國民黨的大陸經貿政策“中國化道路”或所謂的“傾中路綫”。民進黨逥避大陸或企圖繞過大陸而直接與世界接軌,或者説先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建立經貿關係,再與通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貿合作,再與大陸發展間接的經貿關係,是一種不符合現實的經濟發展道路或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路綫,但却是民進黨尤其是蔡英文不斷論述與强化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路綫圖。 

  三、“管制重於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思維 

  民進黨不論是否執政,在兩岸經貿政策問題上,既不會采取馬英九執政時全面迅速開放的做法與策略,也不會采取完全“封閉”的“鎖島政策”,而是會延續陳水扁執政後期提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主張,即放慢開放步伐,加强嚴格管制,即“管制重於開放”與“管制先於開放”。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與島内主流民意下,民進黨不可能完全忽視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現實,未來執政後也不會完全管制與限制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基本上仍會延續既有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格局,如繼續實施直航、大陸民衆赴台旅遊、兩岸相互投資等,但開放的步伐會放慢,管制與限制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在野時民進黨反對馬英九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主要是權力争奪的考慮,旨在“打馬”,不希望兩岸經貿議題成爲馬當局執政的政績。 

  民進黨“管制重於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策略在於,認爲馬英九全面開放的大陸經貿政策,不僅“親中”,而且過於“冒進”,過快,圖利財團,忽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造成貧富分化加劇,因此主張在兩岸經貿往來中不能過快開放,要加强管制,要照顧“三中”群體,照顧中南部、中下階層與中小企業,追求符合台灣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兩岸經貿發展政策與策略。這一主張已對國民黨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産生影響。近期以來,馬當局不斷强調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應以穩健爲主,避免過快過速。 

  四、趨於務實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逐步成爲黨内主流 

  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民進黨不能不面對這一現實。但黨内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意見並不一致,盡管改革派與務實派强調要正視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但黨内主流仍持負面看法,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政治化與污名化。民進黨强烈攻擊馬英九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傾中賣台”,是一種政治鬥争策略,不論馬英九怎麽做,民進黨都會攻擊與批判,這是政治鬥争與奪取政權的需要。但就民進黨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立場與態度觀察,盡管前後説法不一,處處矛盾,但趨於務實逐漸成爲主流。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去年赴台參加兩會負責人會談活動的態度從初期的激烈反對與抗議變爲較爲理性的表達立場,不再有公開的、有組織性的大型對抗示威活動。二是黨内務實派的聲音逐步得到肯定。洪其昌、邱太三、林濁水與李文忠等黨内務實派對兩岸經貿關係的主張得到黨内的逐步認同與支持,不再受到强烈批判。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表示,既然要和全世界經貿往來,就應大步自由化、國際化,需正面看持中國對台灣經貿的重要性。三是對ECFA的立場從初期主張公投、堅决扺抗與反對逐步轉化爲妥協與被動接受,在“立法院”審議ECFA方案時民進黨“立委”未進行强烈對抗,而是以平和的退席方式表達立場,並讓ECFA方案順利通過。四是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中,出於選舉策略考慮逥避兩岸議題,没有大力炒作ECFA與兩岸經貿議題的負面效果。五是蔡英文對兩岸經貿關係政策主張的表述與以前有較大修正,從“公投廢止ECFA”到“尋求共識論與穩定論”,再到“延續前朝政策論”,均顯示出蔡英文與民進黨對兩岸經貿發展趨於務實一面。六是民進黨的地方執政首長趨於理性與務實。民進黨執政縣市長蘇治芬、蘇焕智等先後到大陸參訪,推銷台灣農産品,是一種務實的具體體現。蘇焕智在網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政策是民進黨未來能否領道台灣,維護台灣安全、生存、發展的關鍵課題!一個長期漠視中國市場的觀點只會讓台灣弱化,更進而邊緣化。七是民進黨在兩岸經貿互動中更重視從大陸争利,而不是否定。2011年1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認爲,面板産業爲政府重點扶持的産業,爲了維係台灣面板産業及相關産業根留台灣,持續提供就業機會及産業競争力,要求政府傚法韓國做法,向大陸争取面板適用優惠税率。最後台灣“立法院”决議通過民進黨團提案,要求政府盡快争取面板對大陸出口取得零關税待遇,以避免面板及相關産業出走〔3〕。尤其是日前投入黨内初選的前黨主席許信良提出更加大膽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民進黨内政治精英没有給予過度的批判與攻擊,形成黨内對兩岸經貿政策大討論與多元化的氣氛。 

  五、如執政是否會延續現行的兩岸經貿政策 

  在野的民進黨反對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尤其是大陸經貿政策,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2010年9月在接受台灣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會延續前朝兩岸政策”。“兩岸政策延續論”成爲外界觀察民進黨大陸經貿政策的重點之一。 

  民進黨一方面强烈攻擊馬英九的大陸經貿政策“傾中賣台”,另一方面又要“延續前朝兩岸政策”,這是非常矛盾的兩岸政策論述。前者已經徹底否定了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並進行反對與扺制,後者則是肯定與認同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否則不會延續。如果是延續馬英九執政時的大陸政策,是否包括承認“九二共識”、支持直航、支持ECFA等等,這又與民進黨的反對立場相矛盾。同時,“延續論”是否也屬於“傾中賣台”?這是民進黨必須回答的問題。這種“延續論”是民進黨的政治策略,是力圖避免外界對民進黨執政後改變兩岸政策的擔憂,以重新奪回政權爲優先考慮,重點不是是否“延續前朝政策”,而是要給外界一種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務實調整,不會冒然改變現行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現狀。這一説法本身就是一種模糊的政治述語,而不是非常清晰的大陸政策表述。 

  蔡英文在抛出“延續論”的次日,又對此表述進行了新的詮釋,她表示,對於現在執政者的政策,如果要改變,會尋求共識,並依照民主方式來做,“不會横柴入竈!”〔4〕。顯然,蔡英文以“民主”、“共識”爲幌子,爲未來大陸經貿政策的調整與改變尋找藉口,“延續論”就發生了新的變化,也就是表示未來是否會延續或調整馬英九的大陸經貿政策,要通過民主方式討論,尋求共識,即有共識、有民意就調整,就改變,否則没有條件就維持現狀。 

  就基本的政治與理性判斷看,民進黨執政後,盡管不會公然直接徹底推翻現行的兩岸經貿政策,政治與經濟代價太大,但民進黨則會通過技術性手段,放慢或减緩兩岸經貿往來,加强更多的管制〔5〕。 

  六、强調對涉及公權力的兩岸經貿政策的監督 

  對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尤其是ECFA,民進黨一直强調程序的正義與合法性,堅持所謂的“民主程序”,主張“公投”决定兩岸重大政策,强調立法機構對相關兩岸經濟議題的監督,堅持兩岸政策的“透明化、公開化”。 

  2011年1月6日,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表示,“經合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組織定位、運作方式等,必須在“國會”監督下進行,不是採空白授權方式成立;“經合會不應凌駕兩岸兩會之上,成爲不受‘國會’監督的組織,經合可能涉及違憲”,“民進黨主張經合會應透明化、陽光化,接受‘國會’直接監督”〔6〕。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潘孟安表示,“經合會”掌管ECFA的後續協商與通報執行,擁有監察、立法、行政等莫大權力,却不受立法院監督,成爲凌駕憲法之上的大怪獸,實在無法讓人接受〔7〕。 

  七、民進黨對ECFA的政策與策略 

  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制度化合作的里程碑。民進黨對ECFA的態度、立場是觀察民進黨大陸經貿政策的核心問題之一。總體上看,民進黨對ECFA的態度與立場從初期的堅决反對、主張公投到逐步有條件與被動接受,更多的是强調ECFA的負面效果與負面影響,而不再是直接反對ECFA本身。而且民進黨在ECFA簽署前與簽署後的態度也不一致,執政後的做法仍存在變數。其主要立場如下: 

  一是認爲簽署ECFA不具優先性或緊迫性。在簽署ECFA時機與進程問題上,蔡英文認爲國民黨推動簽署ECFA是一種冒進政策,台灣還有很多選項,可通過WTO、APEC、雙邊與區域貿易等方式,與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强化經貿關係。她認爲台灣與大陸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談,包括第五航權、貨運包機、投資保障、知識産權、食品安全等,“急於談ECFA是將自己鎖進中國,是非常不知的”。ECFA這一步太快也太大,台灣整個經濟能否承受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她認爲CECA(ECFA前身)牽涉主權行使空間及獨立性問題,政府必須戒慎恐懼,做一個完整的評估,對兩岸的政治、經貿進程進行一個總檢討。 

  二是主張在WTO框架下推動兩岸經貿合作與簽署ECFA。蔡英文强調兩岸貿易正常化應是指WTO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民進黨不反對與中國在WTO結構下有正常的經貿關係”。她表示,民進黨主張以WTO雙邊協定取代ECFA,以與WTO同步的經貿關係作爲ECFA的替代選項。台灣只有在WTO架構下簽署兩岸經貿協議,才會對未來的台灣經濟發展定位最有利。 

  三是强調簽署ECFA的程序、公正、監督與配套。2009年4月,蔡英文表示,兩岸簽署ECFA,要進行“産業參與、社會辯論、國會監督、人民公投”四項程序。蔡英文特别强調ECFA的人民參與權,反對國民黨的“黑葙作業”,强調ECFA的監督與公投。主張在商簽ECFA前,應先做好防衛機制、産業調整機制等配套措施。

  四堅持公投决定ECFA。民進黨打着民主與“還權於民”的旗號,主張以公投决定是否需要簽署ECFA。2009年4月,蔡英文表示,“ECFA一定要公投,人民若要廢掉它,就廢掉它”。她進一步表示,“民進黨將結合社會力量,完成百萬人連署公投ECFA案,這是人民意志的表現。讓我們一起來進行這個艱巨的工程,來落實‘反傾中,護台灣’的理念”。在蔡英文的主道下,民進黨率先提案要求進行公投,其提案内容是“是否要ECFA公投”。公投提案被否决後,蔡英文與民進黨又全力支持、配合台聯黨的“公投”提案。民進黨還於2010年5月20日發動“ECFA公投行動聯盟”静坐活動,蔡英文下達“催坐令”,要求黨公職人員積極參與,隨後又在高雄市舉行儀式“人民要做主,ECFA要公投”的集會活動。蔡英文還明確提出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公投廢除ECFA”。但隨着五都選舉的進行與島内政治形勢的變化,蔡英文對這一立場又進行了新的表述。民進黨執政後,是否會對ECFA存廢進行公投,蔡英文又表示“不至於會到那種程度”,五都選舉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强調穩定的兩岸關係。同時,蔡英文後來又提出“延續前朝政策論”,顯然是對原來冒進的“公投廢除ECFA論”的一種修正。但這並不表示,民進黨執政後,就不會發動公投决定是否廢除ECFA,未來仍存在一定變數〔8〕。盡管投入黨内初選後,蘇貞昌表示當選後會延續ECFA,但仍强調“好的保留,不好的改正”,仍留下調整與改變的懸念。同樣投入黨内初選的蔡英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再次表示,“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不會ECFA政策‘横柴入竈’,一定會按照民主程序及民主規則進行,公投當然是選項之一”,再次透露出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後ECFA的存廢與落實存在重大變數。 

  五是强調ECFA損害台灣主權與自主性。蔡英文與民進黨認爲ECFA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反對兩岸簽署ECFA。她强調,“簽署ECFA將使台灣經貿過度依賴中國,喪失台灣主權,葬送台灣民主”。她表示,“ECFA限縮了台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調整的時間與空間,使台灣陷入了無止境的惡性怪圈,在兩岸關係中喪失自主性,將成爲中國的附庸”〔9〕。她認爲,“馬政府以ECFA降低中國關税來争取台灣産業競争力,主控權落入政經不穩、對台有并吞意圖的中國手上,對台灣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ECFA的意涵是兩岸自由貿易,國共兩黨最後的目標是加强兩岸經濟統合。經濟之後,就輪到政治,一步步地演進,就像“胡六點”的劇本。簽署ECFA會變成一中經濟市場,這是走向終極統一的第一步,所以台灣人的未來,絶不能讓馬政府和中國做决定。 

  六是片面强調ECFA對台灣經濟的負面衝擊與影響。民進黨認爲一旦兩岸簽署ECFA,依WTO自由貿易協定,要在十年内全面開放,一旦大陸商品進口,勞工與農民將面臨失業。蔡英文表示,ECFA對台灣(經濟)的衝擊遠大於WTO的衝擊,ECFA將引發台灣經濟結構的再一次調整、最大的財富重新分配,最不利於弱勢團體、弱勢産業、弱勢勞工、農民和受薪階級。蔡英文在馬英九的辯論中提出,“一旦簽了ECFA,這就是WTO體系下的自由貿易協定,就要被鎖進十年内要開放的期程裏。大量中國商品進來,勞工與農民將面臨失業”。民進黨認爲,簽署ECFA最大受益者,就是財團與權貴,社會底層完成被忽略。蔡英文對此表示,“ECFA是執政者錯誤的經濟發展偏好,將擴大台灣的貧富差距,對社會的公平正義感受是很大的衝擊”。 

  七是認爲ECFA將改變東亞戰略平衡。蔡英文認爲與大陸簽署ECFA,加速台灣與大陸經貿整合,將會改變東亞戰略平衡。她表示,兩岸簽署ECFA後,中國大陸也會加速與日韓簽署FTA,進一步改變東亞實力均衡,成爲區域的實質領道者,美國在亞太的實力弱化與邊緣化。 

  八、代表民進黨的參選人會有怎樣的兩岸經貿政策 

  蔡英文已明確講過,民進黨“十年政綱”中有關兩岸經貿政策將由未來代表民進黨的參選人提出與决定,看來民進黨大陸經貿政策主張的出台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目前民進黨已經進入黨内初選階段,共有蘇貞昌、蔡英文與許信良三人角逐,但基本上是蘇蔡對决争雄的局面。蔡英文盡管提出“和而不同”與“和而求同”的兩岸政策新論述,但還没有系統、完整與具體的兩岸經貿政策論述。在發表的黨内參選演説全文中,蔡英文是在建構“新政治文化”論述的基礎上,描繪未來台灣的藍圖與自己的政治理念,完全逥避了重要的兩岸議題與兩岸經貿政策主張,仍只是一些零散的兩岸經貿政策的主張與觀點,是非常令人遺憾的。蘇貞昌提出了“台灣共識”,但也没有提出明確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只是在媒體追問下簡單地表示一些兩岸經貿政策主張。可以説未來代表民進黨參選台灣領道人的蔡英文或蘇貞昌至今仍在逥避兩岸議題,模糊兩岸論述,更逃避兩岸經貿政策主張,顯示了民進黨在兩岸議題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問題上的困境。 

  志在宣揚政治與兩岸理念的許信良在投入黨内初選後,不僅大膽公開提出“台灣没有主權流失的危機,台灣没有被統一的威脅”的重要政治理念,而且提出“要讓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最有效對策,就是對陸資、陸客、陸生大膽開放”,即延續他一直主張的“大膽西進”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盡管許信良是黨内的非主流,不會爲民進黨主流派所接受,也不會爲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蘇貞昌或蔡英文所認同,但對蘇、蔡是巨大的挑戰與壓力,可能迫使他們在未來大陸經貿政策的主張論述中雖不會更積極大膽也不能過於保守,將在積極與保守之間尋找一條中道的路綫,以既滿足緑營選民的政治需要,又能争取到中間選民的認同。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不論誰代表民進黨參選台灣領道人,都會審慎提出兩岸經貿政策主張,其基調仍將是在强調維護台灣主體性與主權的原則下采取更加穩健的、有更多條件限制的、一定開放性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 

  注釋: 

  〔1〕李光儀,“尤清砲火猛,小英軟回擊”,台灣《聯合報》,2009年5月16日。 

  〔2〕朱真楷,“蔡:台美應建跨太平洋經濟聯盟”,台灣《中國時報》,2010年7月20日。轉引自《參考消息》,2010年7月27日,第9版。 

  〔3〕崔慈梯,“立院决議:面板輸陸,争取零關税”,台灣《工商時報》,2011年1月13日,A4版。 

  〔4〕李梓銅,“蔡英文:若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台灣《旺報》,2010年9月21日,A14版。 

  〔5〕《中國評論》組織的“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有多大”論壇中,民進黨人士强調,原則上,民進黨會延續現行經貿政策,即“接受兩岸關係發展新現實”,但强調“有必要重新去審查、檢視兩岸簽訂的協定與ECFA的内容”,即在議題與具體政策上,民進黨要保留重新檢討的空間。《中國評論》,2011年第1期,第69-77頁。 

  〔6〕林政忠,“民進黨:經合會恐涉及違憲”,台灣《聯合報》,2011年1月7日,A4版。 

  〔7〕慶正,“緑委砲轟經合會是大怪獸”,台灣《旺報》,2011年1月7日,A5版。 

  〔8〕國民黨“立法委員”邱毅於2010年12月初在福建海峽經濟區論壇上表示,依過去陳水扁執政停建“核四”的經驗,不能排除民進黨執政後公投决定是否廢除ECFA。 

  〔9〕“兩岸經濟協定”電視辯論會,《兩岸經貿月刊》(台北),2010年5月號,第221期,第6-9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5月號,總第16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