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 2022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及其影響分析

  在2022年底舉行的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中,在野的中國國民黨贏得大勝,“完全執政”的民進黨與2018年一樣再度以慘敗收場,台灣民衆黨和無黨籍候選人小有斬獲。同時舉行的所謂“18歲公民權修憲復决公投”因同意票未達到通過門檻,以失敗告終。如何客觀全面地解讀此次選舉結果,造成此次選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慘敗”的原因有哪些,選舉結果反映出台灣政治生態和社情民意出現哪些新動向,對於未來島内政治格局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又將産生怎樣的重要影響,頗值得我們關注。本文擬結合此次“九合一”選舉的過程及結果,嘗試就上述問題展開初步探討,以期把握未來一個時期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脈絡。

  一、“九合一”選舉結果及其特徵分析

  這場涉及全台22個縣市11023位基層公職人員的“九合一”選舉於2022年11月26日進行投票,但因無黨籍嘉義市長候選人黄紹聰選前猝死,台灣當局選務主管部門將嘉義市長選舉單獨延後至12月18日舉行。選舉結果顯示, 在最具指標意義的所謂“直轄市長”和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一舉拿下包括4個所謂“直轄市”在内的14個縣市,徹底扭轉了在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中慘敗的頽勢,贏得了大勝,延續了在縣市執政版圖上的絶對優勢;民進黨僅拿下包括2個所謂“直轄市”在内的5個縣市,還丢掉了原先執政的桃園市和新竹市,與四年前一樣再次遭遇重大挫敗;其餘3個縣市分别被台灣民衆黨(拿下新竹市)和無黨籍候選人(拿下苗栗縣和金門縣)獲得(見表1)。進一步分析此次“九合一”選舉結果,大致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特徵。

  (一)選民態度再度轉冷,選舉投票率創新低

  有别於過去大型選舉激烈緊綳的氛圍,此次“九合一”選舉被外界普遍認爲選情較冷,22個縣市長選舉的平均投票率不足六成;其中,所謂“直轄市長”選舉的投票率爲59.86%,縣市長選舉(不包括嘉義市)的投票率爲64.20%,延後選舉的嘉義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僅爲43.99%,較前兩次“九合一”選舉進一步下降;其他公職人員選舉的投票率也低於往届。 造成台灣選民對此次“九合一”選舉態度冷淡,投票率再創新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舉議題失焦,負面選戰引發選民反感。此次選舉整體來説政策議題設定模糊,選情相對冷清,各陣營並未聚焦民衆最關心的經濟民生議題,反而着重采取負面選戰策略攻擊對手,到選前最終形成了國民黨依靠各路非緑選民“下架民進黨”龢民進黨動員緑營基本盤“抗中保台”相抗衡的局面。但負面競選讓選民覺得多數候選人“一樣爛”,兩大議題對選民吸引力較爲有限,更引發了中間選民反感,自然會降低他們的投票意願。二是尋求連任的衆多縣市長(多爲國民黨候選人),在選戰中大都維持守勢,努力塑造自己力拼施政的形象,對於挑戰者的攻擊也大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不刻意拉高藍緑對立,因此導致整體選情較冷,從而有利於連任者穩中求勝。如新北市在侯友宜領先優勢明顯和天氣不佳影響下,投票率創下56.60%的歷史新低,排名倒數第三,但侯友宜仍然拿下115萬的全台最高票。三是新冠疫情因素的影響,造成部分選民無法投票。根據台灣當局内務部門統計,因新冠疫情暴發三年來無法返台而被除籍,因而喪失投票權的人數約有20萬人;同時受疫情影響(航班减少),導致近80萬在海外的台灣民衆無法返台投票。台灣當局選務主管部門禁止新冠確診隔離者外出投票,選舉當日有6.5萬人因染疫不得行使投票權。此外,受台灣地區相關規定限制,約有8萬台灣軍方人員無法返鄉投票。 四是在以往選舉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年輕選民的投票意願下降。原本更爲支持民進黨的台灣年輕人在此次選舉中不願意出門投票,借此表達對蔡英文當局諸多施政亂象以及在2020年“二合一”選舉時承諾的改革没有落實的不滿。

  (二)從縣市執政版圖看,泛藍陣營佔據絶對優勢

  從攸關縣市執政權的縣市長席次來看,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在野的國民黨一舉贏得14席縣市長。在6個所謂“直轄市”中,國民黨拿下4席,不僅以絶對優勢守住了新北市和台中市,還分别從緑營和白營手中重新奪回了桃園市和台北市;在其餘16個縣市中,國民黨拿下10席,在保住宜蘭縣、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花蓮縣、台東縣和台置連江縣(馬祖)等9個原執政縣市的基礎上,又從緑營手中成功奪回基隆市。從總得票數和得票率看,國民黨籍縣市長候選人共獲得576萬1851票,得票率50.14%,大贏主要對手民進黨近100萬票、近9個百分點;得票數低於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610萬2876票,勝過2014年的499萬677票;得票率則高於2018年的48.79%和2014年的40.70%。可以説,國民黨此次勝選的“含金量”即使與2018年狂攬15席縣市長的歷史最佳戰績相比也不遑多讓。從藍緑政治版圖看,成功當選苗栗縣長的無黨籍候選人鐘東錦和成功當選金門縣長的無黨籍候選人陳福海同樣屬於泛藍陣營,使得藍營與緑營獲得的縣市長席次由四年前的15比6擴大爲16比5,以國民黨爲首的藍營延續了比四年前更大的在縣市執政版圖上的絶對優勢。

  (三)民進黨僅獲得5席縣市長,戰績十分慘淡

  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僅贏得5席縣市長,比1989年首次參選斬獲的6席還少1席,創下該黨自1989年投入縣市長選舉以來的最差戰績。與四年前相比,民進黨丢掉了經營八年的桃園市、基隆市和新竹市,也未能奪回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更是以較大差距落敗,僅僅保住有着緑營“鐵票倉”之稱的高雄市和台南市,以及長期執政的嘉義縣和屏東縣,並利用國民黨的分裂搶回無足輕重的澎湖縣。從得票差距看,除瞭高雄市長陳其邁和嘉義縣長翁章樑分别以近24萬票和7萬多票的較大優勢連任成功之外,屬於緑營鐵票倉的台南市和屏東縣,民進黨候選人黄偉哲(尋求連任)和周春米分别只贏了4萬多票和1萬多票。從總得票數和得票率看,民進黨籍縣市長候選人共獲得477萬6258票,得票率41.57%,大輸主要對手國民黨98萬5593票、8.57個百分點;得票數低於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489萬7730票和2014年的583萬106票,創下有史以來新低;得票率雖略高於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39.16%,但遠低於2014年的47.55%。從縣市執政版圖看,選後民進黨執政縣市被擠壓在台灣島内西南方向4個縣市和外島澎湖,嘉義以北和整個東部都“無緑地”,也是台灣選舉史上的第一次。若以人口來計算,此次民進黨贏得的上述5個縣市累計只有約595萬人,僅占全台總人口2321萬人的四分之一(25.6%)。

  (四)台灣民衆黨有所斬獲,展現一定政黨實力

  作爲島内政壇第三大黨(擁有5席不分區民意代表席次)和“第三勢力”的主要代表台灣民衆黨在此次選舉中雄心勃勃,共提名3人參選縣市長,試圖在基層攻城略地。參選新竹市長的郭台銘幕僚、民衆黨籍不分區民意代表高虹安因年輕、高學歷、科技工程師出身、形象清新而頗受年輕世代和中間選民喜愛,民調一度遥遥領先;但在選戰後期遭遇民進黨“網軍”對其展開的“扒墳”式攻擊疲於奔命,加上深陷論文侵權風波、立法機構人頭助理等争議,支持率有所下滑。不過,緑營負面選戰打過頭反而激起選民反彈,引發藍營選民“棄保效應”(甚至一度傳出國民黨高層默許“藍白合作”),最終高虹安以45.02%的得票率拿到9萬8121票,成功當選,成爲新竹市首位女性以及最年輕的市長,幫助創黨三年多的民衆黨首度拿下縣市執政權。不過,參選桃園市長的賴香伶和參選宜蘭縣長的陳琬惠等兩位民衆黨候選人的戰績則不盡如人意。上述三位民衆黨候選人共獲得16萬9459票,得票率僅1.47%。此外,柯文哲副手、原爲親民黨籍的台北市副市長(2019-2022)黄珊珊以無黨籍身份、代表“白色力量”參選台北市長,最終雖功敗垂成,但在藍緑夾殺之下仍然獲得34萬2141票,得票率25.14%,戰績實屬不易。不過,即使將黄珊珊所獲選票均視爲民衆黨支持者所投,民衆黨也僅獲得51萬1600票,得票率只有4.45%,與2020年台灣地區民意代表選舉中民衆黨得票數158萬8806票(得票率11.22%)相距甚遠。

  (五)其他幾項選舉和所謂“18歲公民權修憲復决公投”結果分析

  在所謂“直轄市”議員和縣市議員選舉中,應選席次爲910席,國民黨得票數430萬6343票,得票率37.75%,獲得367席;民進黨得票數379萬6575票,得票率32.28%,獲得277席;台灣民衆黨得票數45萬6627票,得票率4.00%,獲得14席;無黨團結聯盟得票數10萬8924票,得票率0.95%,獲得7席;“時代力量”得票數17萬7666票,得票率1.56%,獲得6席。其餘席次分佈爲:台聯黨3席,親民黨和“台灣基進”各2席,緑黨、正神名黨、勞動黨、社會民主黨和新黨各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227席。與2018年應選912席相比,國民黨由394席减少27席,民進黨由238席增加39席,略微呈現“藍消緑漲”的現象(見表2)。國民黨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基隆市、宜蘭縣、新竹縣、新竹市、彰化縣、花蓮縣、台東縣和台置連江縣(馬祖)等13個縣市贏得多數席位,且在其中的11個縣市(除高雄市和新竹市外)形成“完全執政”局面(縣市首長皆爲國民黨籍,且國民黨籍議員獲得議會多數席次)。而民進黨則與2018年相同,僅在台南市、嘉義縣成爲議會多數黨,且形成“完全執政”局面。此外,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屏東縣、澎湖縣和金門縣等7個縣市,則以無黨籍議員最多,呈現“無黨獨大”的局面。在12月25日舉行的22個縣市議會正副議長選舉中,議長席次,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獲4席、無黨籍獲3席;副議長席次,國民黨獲12席、民進黨獲2席、無黨籍獲7席、親民黨獲1席。

  在鄉鎮市(縣轄市)區(“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選舉中,國民黨獲76席,民進黨獲35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候選人獲93席。在鄉鎮市(縣轄市)區(“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意代表中,國民黨獲294席,民進黨獲123席,其他政黨獲12席(台灣民衆黨9席,“時代力量”、勞動黨和台灣澎友黨各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候選人獲1709席。在村里長選舉中,國民黨獲953席,民進黨獲226席,其他政黨獲10席(台灣民衆黨3席,中華統一促進黨和人民民主黨各2席,“時代力量”、統一聯盟黨和“全國”人民黨各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候選人獲6551席。要而言之,在上述幾項基層公職人員選舉中,總體上呈現出國民黨龢民進黨候選人所獲席次有所减少,其他政黨和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候選人所獲席次有所增加的局面,折射出“第三勢力”在基層仍然具有不容小覷的民意基礎(見表2)。

  此外,在民進黨主導下,所謂“18歲公民權修憲復决公投”與此次“九合一”選舉同步舉行,這是台灣政治史上首次啓動所謂“修憲案公民復决程序”;一旦通過,形同代表台灣民衆可以行使所謂“公民自决權”,或將開啓“法理台獨”的“潘多拉魔盒”。不過,投票結果顯示,投票率僅爲58.97%,564萬7102人投下同意票,占比52.96%,501萬6427人投下不同意票,占比47.04%,有效同意票對選舉人總數爲29.35%。雖然同意票較不同意票多出63萬675票,但距離“修憲復决”通過門坎(即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1923萬9392人之半數961萬9696票以上)仍然差了397萬多票。因此該案以較大差距未能獲得通過,以失敗告終,暫時拆解了“台獨”分裂勢力通過發起所謂“修憲復决公投”謀求“法理台獨”的風險引信。

  二、“九合一”選舉“藍勝緑敗”的主要原因分析

  與影響歷次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選舉結果的因素類似,導致2022年台灣地區“藍勝緑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民進黨當局政績不佳、藍緑陣營内部整合狀况、候選人因素、競選及動員策略有較大的關聯,也與大陸對台政策的效應和兩岸關係議題存在一定程度的關係。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大陸對台政策逐漸發揮正面效應

  近年來,爲了有效因應蔡英文當局推動“台獨”路綫對兩岸關係的負面影響與衝擊,大陸堅持以“抗美遏‘獨’促融”爲主軸的對台政策,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堅决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决遏制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穩中有進,有力維護台海局勢和平穩定,扎實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潜移默化地對台灣民意走向産生了正面的影響。可以説,大陸對台政策發揮了引導台灣民意轉變的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進黨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操作“抗中保台”的政治效應,逐步改變了部分台灣民衆的政治認同和投票行爲。事實上,經過蔡英文執政六年多來兩岸關係惡化與台海局勢緊綳高危的“震撼教育”,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即使到了2022年8月,因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引發的台海局勢高度緊張,也並不减弱台灣民衆對兩岸交流的期望。台灣當局“陸委會”8月18日發佈民調顯示,33.8%台灣民衆認爲兩岸交流速度太慢,較上次調查(2022年3月進行)的27.4%增加了6.4個百分點;34.3%受訪民衆認爲兩岸交流速度剛剛好,較上次調查的45.3%大幅减少了11個百分點;僅7.9%認爲兩岸交流速度太快,較上次調查的8.1%略降了0.2個百分點;另有23.9%表示不知道或無意見。這表明,支持兩岸交流合作仍是台灣主流民意,島内民衆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不滿逐漸發酵。因此,不少民衆選擇在此次選舉中用選票教訓執政以來無法維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台海和平穩定局面的民進黨當局,這顯然成爲民進黨支持率明顯下滑、在這場選舉中失利的重要原因。

  (二)民進黨操作“抗中保台”效果不彰

  “抗中保台”牌歷來是民進黨打贏選戰的“利器”,在2020年“二合一”選舉等多場重要選舉中無往不利。但在此次“九合一”選戰中,民進黨雖仍極力操作“抗中保台”議題,妄圖再次復製“勝選方程式”,但總體而言效果不彰,反而成爲其敗選的關鍵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層選舉主要聚焦的是經濟民生議題,而非兩岸關係等高階政治議題。民進黨當局想繼續通過“抗中保台”操作騙選票,反而給外界以“本末倒置”之感,讓中間選民“看破手脚”,進而産生反效果。二是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已經看破民進黨政客的“兩面人”行徑,部分民進黨政客一邊在島内標榜“抗中”謀取政治利益,一邊却在大陸經商牟取經濟利益,令選民反感。三是部分台灣民衆已經意識到“抗中保台”不但不會給台灣帶來安全,反而會帶來巨大的戰争風險。俄烏衝突重創烏克蘭,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微妙地塑造了島内民衆心理認知,讓台灣民衆特别是年輕人看清戰争的本質就是流血與殘酷,逐漸明白“抗中”非但不能“保台”,反而可能讓年輕人上戰場當砲灰,進而反對給他們生活帶來直接影響的服兵役和教召訓練時間延長。加之美國總統拜登迅速表達了不派兵介入烏克蘭局勢的態度,這大大降低了台灣部分民衆對於美國派兵介入台海的預期。8月大陸圍台軍演時,美國航母中途逃跑也讓島内社會“疑美懼戰謀和”聲音上昇,越來越多島内民衆不希望台灣被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變成“亞洲版烏克蘭”,讓自己富裕幸福的生活一夕傾覆,因此更期待兩岸能够恢復溝通聯繫來緩和緊張關係。國民黨借機喊出“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票投國民黨,兩岸無戰場”引起不少選民共鳴。親緑的“美麗島電子報”在10月底的民調中直接詢問台灣民衆,蔡英文、賴清德輔選中提出的“抗中保台”訴求,是因爲世界很關心台灣的選舉結果,還是民進黨當局爲了拉抬選情的選舉操作?結果有48.8%民衆認爲這是民進黨當局爲了拉抬選情的選舉操作,只有32.4%認爲是因爲世界關心台灣選舉結果。這一民調結果同樣印证了“抗中保台”在此次選舉已難以發揮拉抬民進黨選情的作用。

  (三)蔡英文當局施政荒腔走板漸失民心

  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大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蔡英文當局施政荒腔走板,治理能力欠佳,民進黨高層貪腐嚴重,脱離群衆,引發民怨沸騰,多數選民决定用選票“教訓民進黨”。具體而言,一是治理體系失靈,難以應對突發危機。盡管近年來台灣經濟呈現復蘇態勢,但台灣缺工、缺人才、缺水、缺電及缺地的“五缺”問題日益嚴重,將使台灣經濟發展面臨極大瓶頸與限制,更凸顯蔡英文當局執政能力不足的短板。近年來的台鐵脱軌、遊覽車事故等重大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不力,造成過萬民衆死亡,民進黨大肆吹嘘的所謂“防疫神話”破滅,更暴露出蔡英文當局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力欠缺的積弊。二是强推“台獨”路綫,大搞“緑色恐怖”。民進黨當局借“轉型正義”之名,追討國民黨黨産,大搞“去蔣化”“去中國化”“去孫中山化”,不擇手段對國民黨進行政治清算;挾執政優勢大肆炒作“認同政治”,極力奉行“親美反中”路綫,“緑色民粹”陰影籠罩台灣。種種行徑遭批評“踐踏民主”“威權復辟”,引發在野黨和島内有識之士强烈不滿。三是貪污腐化嚴重,盡顯言行不一。民進黨一直標榜其是個“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本土政黨,但“完全執政”以來却因權力缺乏監督制衡使得其貪腐現象愈發嚴重,尤其是高端疫苗采購案黑幕重重,“全台最緑”的台南深陷黑金政治疑雲,引發島内各界批評。四是政客私德敗壞,與民衆站在對立面。除了不惜犧牲民衆健康,開放“萊猪”“核食”以討好美國、日本之外,從新竹市長林智堅碩士論文鈔襲案、新竹市立棒球場建設弊案,到柬埔寨詐騙案、“數位中介法”侵犯言論自由權,再到台南殺警案、“88槍槍擊案”和島内求職詐騙團伙施虐殺人案等嚴重治安案件頻發,民進黨當局在應對上述事件中暴露出來的種種言行,不僅未能展現解决民衆關切的社會問題的魄力和决心,而且嚴重挑戰社會公序良俗和人民底綫。簡言之,民進黨執政狀况頻出,日益引發台灣主流民意不滿,導致“民心思變”,蔡英文施政滿意度有所下滑,年輕選民也開始在選舉中抛棄民進黨。親緑的“台灣民意基金會”10月發佈的民調顯示,與7月相比,20至24歲台灣選民贊同蔡英文處理政務方式的人,大幅下滑26.1個百分點,不贊同的激增20.2個百分點;表明年輕人對民進黨的支持度暴跌,反映到此次選舉結果上自然是民進黨候選人紛紛敗選。

  (四)藍緑内部整合狀况影響了選舉結果

  國民黨方面,朱立倫掌控的國民黨中央較好地解决了内部整合的問題,在多數縣市(除了苗栗縣和澎湖縣)基本上平衡了與地方派系的關係,爲選舉獲勝鋪平了道路。而争取連任的國民黨籍澎湖縣長賴峰偉以微弱劣勢敗給民進黨候選人陳光復,主要原因正是藍營内部分裂所致。此外,國民黨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這次“九合一”選舉中復出助選,將“超級母鷄”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對國民黨最終獲勝起到了重要作用。觀察此次選戰,韓國瑜不但爲蔣萬安、張善政和謝國樑站台輔選,穩住藍營基本盤,對國民黨拿下競争激烈的台北市、桃園市和基隆市發揮了“臨門一脚”的作用;而且還全台奔走助選,幫忙輔選的32名縣市議員候選人中有30人順利當選,創下高達93.75%的輔選勝率。民進黨方面,蔡英文獨斷專行,一改以往依靠民調來决定縣市長候選人的黨内初選提名程序,獨攬縣市長提名大權。原本號稱“派系共治”的民進黨此次不辦初選,引發黨内各派系不滿,許多候選人出綫的説服力不足,也讓一些派系“山頭”未盡心輔選。尤其是在台北和桃園的提名人選上,蔡英文强行安插“英係”人馬出綫,刻意排除其他派系人選,造成“新潮流”(尤其是親賴人馬)、“正國會”(一心想選台北市長的“正國會”龍頭林佳龍却被迫去選新北市長)等派系在輔選中“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可以説,民進黨内各派系在選戰過程中貌合神離、内鬥激烈,是最終拖累選情,造成桃園和台北“雙輸”的關鍵因素。

  (五)候選人因素成爲選民投票的重要依據

  此次“九合一”選舉與台灣歷次基層選舉一樣,候選人的個人因素顯得至關重要,除了少數各政黨的核心支持者(基本盤)之外,“選人不選黨”往往成爲多數選民(尤其是中間選民)投票所考慮的决定性因素。如高票連任的國民黨籍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一方面自身形象良好,另一方面施政滿意度長期位居所謂“六都”前列,成爲選民的首選對象。而台北市長當選人蔣萬安、桃園市長當選人張善政和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也因清新的個人形象和有針對性的施政計劃讓選民更加偏愛,最終勝選。與之相反,那些個人形象糟糕、只重意識形態而不求真務實的民進黨籍參選人則紛紛落選。最典型的當屬争議不斷的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原先擔任台灣當局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並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兼任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達兩年多的陳時中,接連因防疫不力造成島内染疫和死亡人數持續攀昇、疫苗采購資料封存30年、阻撓慈濟采購疫苗等事件屢遭外界質疑,而他不但未對此負責,反而因受蔡英文器重而辭職“逃跑”,投入台北市長選戰,更是廣受詬病。選戰過程中,陳時中又先後因現身“同志酒吧”被男同性戀者摟抱、公厠政見宣傳片驚現“偷窺”畫面、“周玉蔻之亂”和“十指緊扣摟人妻”等一系列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争議事件而被“駡翻”,導致其在三位最具競争力的台北市長候選人中“讎恨值”最高;加之其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技術官僚形象,和受周玉蒄影響在“知識緑”階層及部分緑營年輕人中的支持度進一步流失,最終在選舉中失利,無緣台北市長寶座。

  (六)各政黨的選舉策略影響選舉結果

  在這場選戰中,一向擅長選舉的民進黨運用的競選策略均未能奏效。除了前述“抗中保台”牌被多數選民識破,邊際效益遞减之外,民進黨濫用“網軍”攻擊對手的慣用伎倆也遭致島内各界强烈反彈,一方面讓越來越多選民厭惡網絡惡鬥,另一方面也讓該黨政客的一些不良形象和争議政見被放大檢視。例如,陳時中就因爲具有争議的自媒體營銷而引起較爲理性的台北市選民的厭惡和反感,如9月初陳時中競選團隊推出“公厠裝免治馬桶”廣告引發偷窺,性騷擾的批評,試圖營銷的形象觀感奇差,與已68 歲的陳時中“老緑男”嚴重不搭,被台北選民,包括原先支持緑營的年輕人瘋狂吐槽,成爲其人氣暴跌的重要誘因;加上緑營名嘴周玉蔻强力護航陳時中,充當民進黨打手,更是激起選民對緑營“網軍”側翼的强烈憤慨,反而嚴重拖累陳時中自身選情。而緑營“網軍”對高虹安展開鋪天蓋地的“抹黑戰”最終也未能奏效。反觀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的選舉策略的確有若干可圈可點之處。國民黨中央運作“棄新竹保台北”策略、桃園市“佛係”戰法取得一定成效。在選戰激烈的新北、台北、基隆、桃園,國民黨以侯友宜、蔣萬安爲龍頭,聯合作戰,相互拉抬,最終唤起藍營支持者投票熱情。蔣萬安競選團隊的選舉策略不搞標新立异,而是“回歸基本盤對决”,在兩岸關係、“九二共識”和夏立言訪問大陸等議題上表態相對温和,邀請韓國瑜同台助選,重打“經國牌”,不斷强化自己的“正藍”形象,力争催出所有藍營基本盤選票,最終成功吸引藍軍回流和“棄黄保蔣”,幫助國民黨重奪台北市執政權。

  三、“九合一”選舉對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的影響分析

  2022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既是對執政黨政策和施政的一次“期中考”,又是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的“前哨戰”。選舉結果不僅涉及台灣各主要政黨的執政版圖變化,而且直接反映出選民對藍緑白陣營的支持率消漲,將對未來島内政黨政治格局和兩岸關係走向産生重要影響。

  (一)國民黨延續在縣市層面的政治優勢,未來發展喜憂參半

  首先,國民黨鞏固了在縣市層面的執政優勢,爲其“東山再起”奠定堅實基礎。國民黨一舉拿下包括所謂“四都”在内的全台灣2/3以上縣市的執政權,執政縣市人口超過全台3/4,穩固了藍營在北台灣和中台灣的基本盤,進一步擴展縣市政治版圖,鞏固了其在縣市層面對民進黨的政治優勢,延續了2018年以來“‘地方’包圍‘中央’”的政治格局;徹底擺脱了2020年“二合一”選舉失利的陰影,極大提振了藍營的士氣,爲競逐2024年“二合一”選舉注入强大信心。

  其次,朱立倫將繼續擔任黨主席,但黨内新一輪内鬥不可避免。朱立倫因操盤輔選有功而成爲最大贏家,政治聲望和支持度有望攀昇,不但鞏固了黨主席地位,也爲代表國民黨參選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累積了籌碼和資本,理論上已在黨内代表藍營征戰2024的卡位戰中占得先機。但素有“政治精算師”之稱的朱立倫在政治上投機性格明顯,兩岸政策一度摇擺不定,加上2016年主導“换柱”後倉促參選却遭遇慘敗的經歷,近年來民望持續低迷,被緑營視爲“最好打”的對手,恐將成爲其再戰“大位”的絆脚石,能否重新贏得藍營選民充分信任難度較大。此次“九合一”選舉大勝之後,國民黨内有意參選2024者勢必圍遶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黨内初選提名展開激烈争奪。除朱立倫外,外界點名的人選還可能包括已表態有意參選的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强和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連任成功的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甚至之前表態“完全没有計劃”(參選)的韓國瑜等。目前來看,拿下115萬多票、以大贏對手近46萬票的絶對優勢高票連任的侯友宜成爲“藍營共主”與角逐2024的第一人選,最有希望代表藍營出戰2024。若黨外的郭台銘一旦加入戰局,並與民衆黨的柯文哲搭檔,勢必加劇國民黨内部鬥争的復雜性。

  再次,國民黨能否重返執政仍面臨嚴峻考驗。應當看到,此次國民黨大勝主因還是蔡英文當局“執政太爛”、民衆“討厭民進黨”發酵導致的,是否意味着選民重新認同國民黨尚待觀察。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二合一”選舉,國民黨存在的劣勢並無明顯好轉。“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爲了勝選勢必不擇手段,加大對國民黨的打壓力度。因此,國民黨這次大勝,不見得能轉化爲2024年勝選的優勢。多家輿論擔憂,國民黨如果仍陷入2018年大勝後出現黨内群雄並起、内鬥不止,厮殺成一片的混亂局面,恐怕2024年國民黨仍將大敗。續任黨主席的朱立倫若想要帶領國民黨在2024年選舉中打敗“完全執政”的民進黨,重奪執政權,將面臨黨内團結、在野合作、黨内改革、兩岸路綫等四個方面的挑戰。尤其是,國民黨能否提出務實的兩岸政策,而非固守“親美、友日、和陸”的既有路綫,有效壓制民進黨“抗中保台”策略的成效,最大限度争取“求和平謀合作促交流”的島内主流民意支持。這在選民更加關注兩岸政策等大方向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尤其重要。若國民黨能妥善作出上述調整,在2024年“二合一”選舉中或將大有可爲,有希望重奪執政權。

  (二)民進黨遭遇重挫但基本盤穩固,謀求長期執政難度增大

  首先,民進黨在基層選舉中遭遇慘敗,“討厭民進黨”的氛圍可能再度發酵。繼2018年之後,多數選民再次用選票“教訓民進黨”,讓“完全執政”的民進黨遭遇創黨36年以來的最慘痛失利,這對於不擇手段打壓政治對手,謀求“一黨獨大”和長期執政地位的民進黨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這無疑將重挫民進黨執政根基、實力、形象與氣勢,以及在2024年争取連任的信心,元氣大傷的民進黨能否實現長期執政的目標出現了新變數。

  其次,蔡英文辭去黨主席將提前“跛脚”,民進黨内各派系圍遶2024年“二合一”選舉内鬥加劇。身兼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進黨主席並强勢主導此次選舉黨内初選的蔡英文迅速辭去黨主席一職爲敗選負責,其在黨内的威信受到重挫,黨内地位遭遇空前挑戰,不滿意度也創下連任以來的新高,民進黨將提前進入“後蔡英文時代”,面臨新一輪權力“洗牌”。黨内各派系圍遶民進黨主席改選和2024年“二合一”選舉提名權之争進行的角力和内鬥將更加劇烈。“英係”很可能因蔡英文辭去黨職而前途堪憂,部分人馬或將另尋新主。黨内最大派系“新潮流係”在黨内“獨大”的政治地位在短期内仍然難以撼動,“新係”與非“新係”暗鬥加劇。由於輔選桃園市長選舉失利,加上因論文涉嫌鈔襲被台灣大學撤銷碩士學位,出身“新係”且近年來得到蔡英文青睞的鄭文燦與民進黨主席和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等職位失之交臂,“2024接班之路”恐舉步維艱。得到深緑基本教義派和“新潮流係”力挺的“台獨金孫”賴清德則基本未受此次敗選的影響,已在2024卡位戰中占得先機,在親自出馬競逐黨主席並得到“新係”(包括鄭文燦)“正國會”等黨内主要派系支持,最終以唯一參選人、99.65%的高得票率勝選之後,似已成爲“緑營新共主”,代表民進黨出戰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趨勢更加明朗。

  再次,民進黨的支持基礎仍比較穩固,2024年仍有機會保住執政權。從得票數和得票率看,民進黨在南部的基本盤仍然比較穩固,所獲縣市議員席次比四年前反而增加了39席,表明其支持基礎並未潰散。由於縣市長選舉結果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相背離的情况在2018年和2020 年已出現了一次,前瞻而言,此次“九合一”選舉結果與2024年“二合一”選舉結果並不具有必然的相關性,國民黨大勝並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在2024年勝選。民進黨仍掌握執政權和“立法權”,政黨支持度仍穩定領先國民黨龢民衆黨,2024 年潜在人選賴清德的民意支持度也與侯友宜等主要競争對手不相伯仲。盡管在此次選舉中緑營操作“抗中保台”效應不彰,但島内“抗中保台”“拒統趨獨”的民意基礎仍然不容小覷。面對此次選舉的慘敗,蔡英文勢必會與2018年敗選後一樣,大幅調整行政團隊、加速黨内利益協調,在僅剩的不到兩年任期内全力冲政績;劍指“2024大位”的賴清德也會迅速擺平黨内派系紛争,盡可能爲延續民進黨執政權創造條件。一旦國民黨重演2019年黨内鬥争,藍白惡鬥造成領導人選舉出現“三脚督”混戰的亂局,2024年民進黨仍有很大概率通過操作“抗中保台”煽動統“獨”矛盾和兩岸對立、鞏固基本盤,進而以相對多數取勝。

  (三)台灣民衆黨延續良好發展勢頭,柯文哲參選2024幾成定局

  一方面,台灣民衆黨的政治實力有一定成長。在藍緑夾殺的選戰中,高虹安在新竹市長選舉中獲勝,黄珊珊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獲得了二成五選票,使得台北市和新竹市成爲民衆黨的重要根據地。同時民衆黨還獲得14席縣市議員、9席鄉鎮市區民代表和和3席村里長。經此一役,創黨僅三年多的民衆黨獲得了從“中央”到“地方”較爲穩定的選民支持,已成長爲真正意義上“超越藍緑”的“第三大黨”,成爲台灣政壇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也爲柯文哲參選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衆黨布局民意代表選舉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從短期來看,台灣民衆黨的發展仍處於上昇態勢,但從中長期來看,該黨的基層經營成效尚待提昇,仍面臨被民進黨和國民黨聯合絞殺的嚴峻挑戰,2024年“二合一”選舉將是其發展的關鍵節點。

  另一方面,柯文哲的政治行情看漲,基本確定參選2024。盡管柯文哲出身“墨緑”,但他自詡“白色力量”,提出“超越藍緑”的政治理念以及“兩岸一家親”等務實理性的兩岸政策,並成功舉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搭建兩岸城市交流平台,凝聚了島内厭惡藍緑惡鬥的選民的支持,其政治行情看漲。卸任台北市長後,柯文哲於2023年伊始創立“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擔任創會理事長,旨在建構2024“第三勢力”的“影子内閣”,打造選舉機器,表明其已着手布局投入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從目前島内主要政治人物的聲望龢民調來看,或許唯有柯文哲與侯友宜、郭台銘等藍營“强棒”搭檔參選,共推一組候選人,而非藍白陣營分道揚鑣,才有可能對尋求延續民進黨執政權的賴清德搆成真正的威脅,也才有可能實現在野勢力“下架民進黨”的政治目標。

  (四)兩岸交流合作將出現若干積極變化

  此次“九合一”選舉“藍勝緑敗”的結果表明,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台獨”分裂勢力操弄“抗中保台”不得人心,“倚外謀獨”注定失敗,可以説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多數台灣民衆要求改善兩岸關係的呼聲。從這個意義上説,此次選舉結果將對兩岸關係總體形勢産生一定的正面影響,對進一步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勝選之後,藍白陣營對兩岸交流合作的態度可能將轉趨積極。國民黨可能看到民進黨“抗中保台”政策不得人心,對兩岸交流合作采取更爲積極開放的態度,以回應要求改善兩岸關係、支持兩岸交流合作的民意訴求,通過城市交流、基層交流、政黨交流、學術交流、經貿合作等方式與大陸進行交流互動,與民進黨一面倒向美國的“抗中保台”和“倚美謀獨”論述相抗衡。柯文哲領衔的台灣民衆黨也將延續務實的兩岸政策,與大陸進行交流合作。大陸未來對台精準施策更有空間,與國民黨、台灣民衆黨等“非緑陣營”執政的17個縣市的交流合作前景可期。上海台北雙城論壇等將繼續舉行,兩岸城市交流將更上一層樓,不僅有利於共同提昇兩岸城市治理質量,而且有助於緩和兩岸敵對僵持,爲愈發緊張的台海局勢打開“機會之窗”。

  另一方面,隨着新冠疫情在兩岸逐步緩解,在大陸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優化的新形勢下,“後疫情時代”將正式拉開序幕;早日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常態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望。2023年春節前夕,迫於台灣民意巨大壓力,民進黨當局允許以所謂“專案方式”同意因新冠疫情中斷近三年的“小三通”部分復航。後續迫於島内民衆和在野勢力的壓力,同時也爲了在選舉中騙取中間選民支持,民進黨當局在政策上很可能會順水推舟,逐步放寬大陸民衆赴台限制,恢復“小三通”航綫,增開兩岸直航航點等。這在客觀上將推動兩岸人員往來逐步恢復正常,有助於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展望2023年,兩岸民間交流互動有望逐步恢復,海峽論壇等兩岸品牌交流活動的規模將有所擴大,參與綫下交流的兩岸民衆尤其是台灣民衆人數將大幅增加,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或將迎來新機遇。

  (五)兩岸關係仍將面臨嚴峻風險挑戰

  此次“九合一”選舉的指標意義在於體現了選民對執政黨施政的態度,選舉主要聚焦於經濟民生議題,而非統“獨”立場、兩岸關係等高階政治議題,更不涉及台灣地區執政權的更迭,台海局勢緊綳高危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兩岸關係面臨的嚴峻風險挑戰仍然存在。

  一方面,美國打“台灣牌”昇級,加劇台海緊張局勢,逐步虚化、掏空其“一個中國政策”,頻頻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嚴重破壞中美兩國政治互信的基礎,肆無忌憚介入台海事務,成爲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外部因素。拜登政府在2022 年中期選舉失去衆院多數黨席位後,仍不排除以“台灣牌”挑起台海衝突,轉移内政焦點。可以預料,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博弈和交鋒將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美國頻繁對台軍售、加强美台軍事勾連、炮製損害中國主權的“台灣政策法”等涉台法案文件,加上美國新任衆議長麥卡錫等高官可能擇機竄訪台灣、蔡英文積極操作竄美等勢必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局勢,導致兩岸“兵兇戰危”,甚至不排除兩岸在軍事上“擦槍走火”的可能,極大惡化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氛圍。

  另一方面,爲了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保住執政權,民進黨很可能不擇手段,加碼“倚美抗中”,加劇兩岸對立對抗。台灣民意的兩面性尤其是“親美恐中、拒統趨獨”的頑固性仍然較强,爲民進黨繼續打“抗中保台”牌提供了一定空間。在2024年“二合一”選舉過程中,兩岸議題可能重新成爲朝野政黨攻防的“主戰場”,民進黨仍將頑固堅持“台獨”路綫,勢必加大對美勾連力度,變换招式、配合美國,强化“抗中保台”選舉操作,圖謀扭轉慘敗頽勢、争取長期執政。上述美“獨”勾連激化台海局勢、謀求選舉利益、戰略利益的風險仍在,對於兩岸關係的負面衝擊不容小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