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閩台族譜與兩岸青年中華傳統文化認同

  青年交流工作事關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趨勢和走向,做好兩岸青年的相互溝通與情感傳遞是當前兩岸事務的一項當務之急。面對當下兩岸交流的困境,可以以兩岸宗親文化的精神基礎——族譜對接與展示工作爲契機,在强化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框架下,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創新性手段,如建構兩岸關系族譜數據庫、族譜實物或虚擬展示館、族譜(數字)博物館等,增進兩岸青年對傳統家庭、家族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樹立探溯“根源”文化的意識,在潜意識中鞏固自身的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和思想,最終達致兩岸青年的精神相通和心靈的契合。

  當前,兩岸關係遭遇極大挑戰,“文化台獨”惡劣行徑出現不斷昇温的趨勢。反映了當下台灣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在思想文化層面根深蒂固的“台獨”意識和躁動的心態。面對兩岸關係所面臨的這些嚴峻形勢、新問題和困局,如何找到較好的應對之策,即如何遏制當前“文化台獨”的潜流暗涌,是關心台灣問題、熱愛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與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人們積極思考的主題。本文認爲,中華傳統文化是維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推進兩岸社會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性黏合劑。新形勢下,維護兩岸關係朝正確方向良性發展,最終還得依賴中華文化這一兩岸最大的公約數與根本性精神力量。作爲兩岸關係穩步傳承最直接的載體,是那些大量流傳於兩岸宗親家族中的族譜,尤其是反映閩台血緣關係的同宗姓的家族譜。做好閩台族譜對接、展示與文化創新工作,是當前推進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與認同、尤其是台灣青年體認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

  一、閩台族譜與兩岸社會歷史文化關係

  閩台族譜是記載閩台地區一個個姓氏家族傳承與變遷的基本文獻。它們體例完備,凡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讚、風水圖等,無不歷歷在目,且富含閩台民間特色。分開來看,是一個個家族、每一個個人的拓荒史、發展史,合起來看,則是浩浩盪盪的華夏文明之傳承。有的族譜亦詳述了歷史上知名的大事件,讓我們看到了這些事件對普通百姓的深刻影響,而不只是歷史書上一段平板的叙述。可以説,從數量龐大的閩台族譜中,反映的是閩台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變遷的時代過程及民俗面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從整體上認識閩台社會的傳承與演變。

  族譜的内涵反映了閩台社會文化關係及閩台文化傳承、發展與演變的時代進程,具體來看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移民與閩台族譜的流傳。閩台地區乃移民社會不斷形成的過程,在移民自中原遷徙至福建、再由福建遷徙至台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族譜的編撰與傳承是維係閩台宗族社會的重要紐帶。明清以來,大陸沿海的福建居民不斷向台灣移民,中華文化也隨着大陸福建移民的進入而迅速在台灣地區得以傳播扎根,大量有關記述這一歷史進程的文獻資料,是中華文化在台灣區域傳播拓展的强有力見证,其中族譜即是這些民間文獻的典型代表性者。研究族譜的内容,較爲基礎的一環即對移民的過程及閩台地區各姓氏、家族、宗族和聚落的生成、開拓、播遷與繁衍的歷史進行考察和闡析,由此來看閩台移民社會特定的文化特徵。可以説,一部族譜形成的歷史,就是一個個姓氏、一個個家族、一個個宗族村社和聚落不斷叠合、形塑和變遷的歷史。這其中反映了閩台社會人的活動及其與歷史、與空間的關係。

  其二,閩台族譜與閩台宗族社會的秩序建構。大量的閩台族譜,將閩台民間社會聯結爲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了閩台地區蔚爲可觀的宗族社會的統治秩序。族譜不僅是家族教育的垂範工具書,也是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的潤滑劑。因爲閩台族譜大都提倡維護宗族内部的和睦及與統治階級的良好關係,是基層社會穩定的重要統治方式之一。閩台社會乃移民社會,族譜也反映了福建和台灣鄉村聚落形成過程中,移民在其中胼手砥足、篳路藍縷的艱辛,反映了台灣如何從移民社會向定居家庭、宗親社會轉型的過程。同時,通過族譜内容也可反映出福建和台灣宗族社會秩序建構的過程及其傳承演變的軌迹,是考察東南地區和中國基層社會家庭演變史和區域發展史的關鍵性窗口。

  其三,從族譜看閩台地區政治發展史。政治是人的活動,閩台地區各宗族姓氏皆産生過不少重要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在族譜中,對這些家族名人和政治人才都有着非常詳細的記載和介紹。通過這些記述,可以對歷史上閩台地區重要家族的重要人物生平活動事迹、家族人際關係網絡等進行梳理和透視,並對這些政治任務的政治生涯與活動做考察。同時,族譜所反映的宗族社會秩序建構與國家統治互動關係,也是當前社會史和政治史研究中重要内涵,通過族譜等基礎資料的記載,可以探討國家與民間社會的深層關係。

  其四,從族譜看閩台民間社會經濟形態。族譜中藴含記録家族族産、林田水利和財富分配等經濟方面的内容,歷來是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賴以開展的基礎性史料。族産是家族經濟實力的一種重要體現,明清時期閩台地區許多家族通過工商業活動等籌措家族活動經費,增值家族財産。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頁體現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家族鄉族的勢力不僅以地方力量出面,也以行會、幫會等形式冲破政府禁令,支持本族本地商民參與世界市場的角逐。族譜中所反映的這些經濟活動事象,與當時的時空發展息息相關,與當地商品經濟擴張有着密切的關係。另外,族譜翔實的記載,也提供了觀察宗族經濟組織在社會歷史文化發展層面的視角。在東南地區,家族從田土婚姻、商船買賣,以至催征糧餉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族權成爲政權的補充工具。東南地域的宗族勢力爲確保自然經濟的存在和農業社會秩序的延續,對宗族生産作業、商業活動都有比較詳細的規範和實踐標準,可以説,宗族勢力滲透到各經濟領域,支持或制約着各類經濟活動的發展。這是我們考察閩台地區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内涵。

  其五,閩台族譜與閩台家庭教育。族譜是維系家風族範的重要工具,閩台各姓家族族譜都有自己的家訓和族範,以此作爲家族教育和家庭親族倫理的重要宣傳手段。出於國家對基層社會統治的需要,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宣傳孝悌、親親、敦宗睦族等傳統觀念以加强對社會的有效控制,注意到利用封建的“家法”來約束人民的行爲,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統治的目的。而作爲社會最小細胞單位的家庭,也貫穿着封建倫理綱常思想等家庭教育的内容。作爲維係社會穩定的潤滑劑,閩台姓氏宗族也注意與國家層面的配合,在家族宗譜中大量灌輸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倫理思想。閩台族譜可以反映閩台社會基層單位家庭教育實施的情况,以及國家層面儒學教育民間化的程度。

  其六,閩台族譜與閩台社會民俗及民間信仰。日常的民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是維系家族内部結構穩定的重要力量,在閩台地區的各姓家族和宗族,都有崇奉的民間神只和賴以維系家族精神紐帶及宗族團結的禮法儀軌。例如,宗族的祭祀祖先活動,使得家族成員被團結到同一套價值體系之中。爲適應宗族教育的需要,東南民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和迎神賽會,這是閩台社會民俗的最直接的一般表現形態。閩台地區神靈繁多,這與各姓家族的建設也有密切關係。神靈也成爲確立家族社會地位和凝聚族人的重要指標。有時候一個家族樹立有多個神靈,既包括祖先崇拜、也包括對地方有功勛的名臣等。他們或有功於家族,或有益於國家,或稱爲仁義忠信的象徵。這些神靈演化爲家族的精神紐帶,演化爲家族的旗幟,並爲族譜所大力宣揚和提倡,成爲閩台各姓家族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總之,大量有關記述福建移民和拓墾台灣這一歷史事實的民間族譜文獻資料,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就顯得尤其珍貴。民間族譜所保存的大量歷史資料,真實反映了福建與台灣海峽兩岸源遠流長的血緣關係和社會文化淵源。當今的台灣漢族民衆幾乎都可以通過家譜尋找到自己在大陸的根,在閩台兩地,幾乎每個族姓都設立宗祠,修有族譜,用來記録家族的傳衍,並藉以聯結宗親情誼,使這種重視本源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不斷得到傳承延伸。二、閩台族譜橋接與青年一代宗親觀念建構

  閩台兩岸以姓氏爲中心的家族、宗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今台灣2300萬同胞中約80%祖籍地是福建。以“血緣”與“地緣”相結合宗族與宗祠爲紐帶的“聚族而居”成爲閩台地域鄉村社會組織結構重要特徵,台灣鄉村社會具有很强的宗族感、家鄉感,“重親情、重家族、重情義”成爲閩台鄉村社會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元素、重要紐帶與標識。“一本姓氏宗譜、一座祖墓、一棟祖祠”都成爲閩台宗親的共同記憶。

  閩台鄉村社會“聚族而居”、“宗族觀念强”、“祖先崇拜”向來以“家族本位”著稱,“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根”文化宗親社團遍佈城鄉,“血緣”、“根脈”關係成爲對台最核心、不可替代的資源。

  基於“向南移,向下沉”的對台工作方針,基於當前台灣鄉村社會,“宗親在祖宗面前没有藍緑統獨之分”,通過閩台家譜的橋接對譜工作及宗親交流平台建設,加强閩台宗族、族姓宗親層面的交流,要做好台灣中下層民衆工作,有利於宗族文化“降低歧异、消除隔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從增强閩台共同“血脈相連”優勢入手,加强宗親交流,擴大台灣宗親參與内地宗親事務活動,擴大其參與内地宗親的“宗族活動”,鞏固閩台一家親,進而促進認同。

  閩台家譜的橋接、對譜工作,乃以宗親交流平台、以血脈爲紐帶的“宗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交流活動,可以運用民間“宗親”力量做台灣中下層民衆(宗親)工作,是增進台胞親情、鄉情龢民族情最有效的途徑,是做好台灣中下層民衆工作的重要平台與切入點。

  基於台灣鄉村社會各姓氏宗親會“凝聚力强,充滿活力”;基於台灣鄉村常常呈現“不問是非,只問親情(宗親、鄉親)”,在各類型選舉中宗親成爲各黨派競相争取的對象,也成爲左右台灣地方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基於做好台灣“中下層、中南部、中小企業”工作的需求,在開展對台文化交流,除了要重視精英層面,應從增强“血脈相連”草根性文化交流入手,加强宗族(宗親)草根文化交流,化“根脈關係”優勢爲對台交流合作優勢,發揮民間力量做好台灣中下層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認同工作。

  青年一代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體性角色,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將産生深刻的影響。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的兩岸青年,其實都共同面臨如何更好地認識、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問題。過去,兩岸族譜對接工作已經不斷開展,並取得諸多成效。如2009年7月17日,參加“第四届兩岸青年聯歡節·海峽西岸漳州行”的台灣青年參觀了閩台族譜對接館和探訪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家鄉(龍海市馬崎村),台灣青年踏上尋根之旅。在參觀“根在海這邊”閩台族譜對接館時,台灣學生在歷史上遷台漳籍百家姓上找到了自已的姓氏。2009年11月,漳州市率先開通了“漳台族譜對接網”,以“兩岸同根,漳台一家” 爲主題,多層面地展現漳州與台灣不可分離的血脈情緣,爲兩岸同胞聯宗對譜、尋根謁祖提供了較爲便捷的服務平台。2010年5月9日,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福建省閩台交流協會、台灣台南各省市同鄉會聯袂主辦的“閩台宗親交流暨姓氏族譜展”在台南市吴園正式拉開帷幕。參加此次宗親交流的閩台兩地宗親代表約400餘人,其中台灣宗親約200人,來自台北、台南、新竹、彰化、南投、台中、苗栗、鹿港、嘉義等地,其中也不乏年輕人的身影。2011年10月13日,整合各種族譜資源、可方便台胞“尋根”的《漳州與台灣族譜對接指南》在福建漳州舉行首髮式。全書分爲七部分,詳細介紹了漳人遷台曆史、各姓遷台概况、族譜對接提要、宗祠神社對接、台胞回鄉省親、族譜館藏目録、族譜對接網站等内容。這些内容既從歷史及現實角度展示漳台血脈淵源,又把各種族譜資源有效整合到一起,使尋根者在系統瞭解宗族源流、繁衍播遷歷史的同時,可以迅速找到聯宗對譜的渠道,兼具史料性與工具性的雙重特點。2014年7月8日,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兩岸譜牒文獻中心舉辦的“閩台族譜對接諮詢活動暨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活動”在台灣南投縣草屯鎮舉行。來自泉州、漳州的宗親和同宗同名村代表22人,來自台灣10多個宗親會、30多個宗姓的宗親代表60多人等參加活動。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頑固干擾和阻擾兩岸民衆的文化交流,使得宗親交流活動和成效受到一定影響,即便如此,兩岸宗親依舊往來密切,並以族譜爲紐帶開展各項交流活動。例如,2017年10月,福建師範大學舉辦“兩岸族譜對接工作與宗親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近百位學者和鄉親齊聚一堂,研討兩岸族譜橋接和宗親文化交流等議題。2019年6月在福建南安舉辦的“海峽百姓論壇”,以“兩岸同根 閩台一家”爲主題,兩岸數百位各個姓氏的宗親們開展積極的文化交流,其中不乏青年人對祖根的追尋和族譜的體認。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加之民進黨當局重重阻擾,兩岸宗親主要采取綫上交流活動,其中也有族譜雲對接、宗族雲交流活動等等。此類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枚舉。

  以上這些族譜對接和宗親文化交流,雖然年輕人總體上還顯得不是很積極熱絡,但確實也有不少青年群體對自身姓氏源流、宗親文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台灣年輕人從小深受傳統倫理文化教育,對家庭和宗族觀念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的文化傳承意識。應該説,以族譜爲載體的姓氏宗親文化認同和血緣紐帶關係,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能够發揮聯結兩岸青年一代心靈溝通的巨大的潜在力量,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兩岸青年群體的宗親文化認同觀念。

  三、族譜創新開發與兩岸青年文化認同

  雖然族譜在聯結兩岸親緣關係中發揮着重要的紐帶作用,但由於族譜内容繁雜泥古,且多有重復,不容易被年輕人所重視和喜歡。在新的時代形勢下,有必要用現代科技和文創理念,來對閩台族譜重新包裝,開展創新性工作,目的就是爲了更好地貼近青年一代的需求和喜好,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得到傳承和發揚。如何利用好族譜這一根緣紐帶來做好兩岸青年心靈契合與精神統一的工作,就應注重通過大衆化、通俗化傳播方式,如建立家譜數據庫、族譜博物館,開發族譜文創産品、數字化産品及人工智能形態等方面的成果,做好宣傳展示工作,達到兩岸文化親緣在手足同胞間的普及性傳播之成效。

  一是建設閩台家譜數據庫。爲閩台民間各姓氏的族譜、家譜重修、閩台姓氏統修宗譜,及姓氏源流研究與文獻整理,及譜牒溯源提供展示平台,數據庫對每種家譜進行規範標引,著録信息包括姓氏、地名、家譜名稱、册數、編者、編印年代、版别、散居地、始祖以及備考等項目。數據庫除了具備全文檢索、瀏覽、下載等功能外,還應設置姓氏源流族群分佈可視化、世系可視化、輸名尋祖、家族名人故事多媒體體驗、族群社交等方面的功能。還可以以青年人喜歡的PC、手機APP、VR軟件等形態來呈現,讓青年人可以非常靈活地查閲個人或家族的文化信息。從而促進台灣民衆對“兩岸本源”之共識,進而修正某些具有分離傾向族人的“國家認同”,浸潤台灣青年人的思想。

  二是舉辦兩岸民間共修族譜活動,擴大民間對台交流合作的廣泛社會基礎和平台。資助宗親文化交流、祖地拜謁活動。“草根性”的宗族文化,是做好台灣中下層民衆工作重要抓手,是兩岸交流“不可或缺”的介質,也是獨特的資源。内地應充分利用這種血緣關係的優勢,力求化“根脈關係”優勢爲對台交流合作優勢,發揮兩岸民間“血脈相連”的紐帶作用。

  三是加强閩台族譜對接工作,强化兩岸青年宗親認同觀念。在西方自由主義和後現代文化思潮影響下,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意識逐漸弱化,甚至對自身姓氏宗親的源流演變毫無所知。近年來在閩台兩岸組織的族譜對接、文化研習營等活動,讓兩岸青少年更直觀地參與體驗互動,能够更爲有效地觸動他們的心弦,强化青年一代的“祖根意識”與傳統文化體認。

  四是發展族譜文化創意産業。讓原來讓人感覺比較嚴肅和古板的族譜文本、内容及家族宗祠活動,用現代文創方式加以包裝和開發,面向市場化,創造出諸多以族譜和家族文化爲符號元素的文創産品。如百家姓掛飾、餐具,族譜掛件、工藝品、手機殻或數碼産品等,成爲年輕人喜愛、易於接受的事物,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加强對這種傳統文化的認同觀念。

  五是建立族譜博物館、展示館或體驗館等現代化的綜合體文化空間。閩台族譜文獻汗牛充棟、不可勝數,近年來已有文化機構致力於閩台族譜的搜集和數字化工作,並重新仿真製作家族譜,規模可以建立一座現代化的展示館或體驗館。如果能在此基礎上,由相關單位或部門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部門及社會團體或個人的力量,建立一座高科技的系統展示兩岸族譜文化的博物館是很有可能的,這也是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社會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於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闡揚也很具現實意義。通過博物館或展覽中心等參觀體驗的載體和空間,可將閩台地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要素相結合,打造一座集參觀、遊覽、體驗、文獻資料館、圖書閲覽室、古籍修復室、文創産品商店、學術報告廳、會議室、休閒吧、兒童研學基地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場所。滿足當代兩岸青年人的休閒喜好和精神追求,不斷增進兩岸青年對傳統家庭、家族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樹立探溯“根源”文化的意識,在潜意識中鞏固自身的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和思想,最終達致兩岸青年的精神相通和心靈契合。

  總之,血緣根親文化是營造兩岸青年情感和心靈默契與交融重要途徑。閩南地區是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兩岸族譜等民間文獻資源的富集區。閩南地區的反映福建與台灣血脈聯結的閩台族譜文獻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兩岸文化交流要深深植根於對台的“血緣”關係,以做好台灣青年工作爲着眼點,增强祖地文化對台灣年輕一代的輻射力及影響力,促進台灣青年對“兩岸本源”共識,發揮“溝通與争取台灣民心”重要紐帶和前沿平台的作用。

  四、結語

  當下,台海局勢依然復雜嚴峻。在台灣島内,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開始站在政治舞台的前頭,逐步影響台灣政治局勢和兩岸關係的變化。青年人蓬勃有朝氣本是一件好事,但部分台灣青年有時候不明就裏(抑或是存心爲之),被别有用心的政黨和政客蠱惑或操弄,走上了“反中拒統”的“台獨”不歸路,這不能不令人痛心。台灣青年政治傾向及其大陸觀感的形成自然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敬恐怕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維度。像“太陽花學運”、“反課綱微調事件”、“台大中國新歌聲事件”等,無不顯示出那些帶頭鬧事的青年人,哪裏還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影子?他們早已把傳統文化的訓誡、家庭或學校的品德教育抛諸腦後,帶頭挑唆“熱血青年”們“争取權力”、綁架了民意,也將兩岸關係和台灣未來發展引向了危險的境地。

  就兩岸關係而言,在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局面下,兩岸政治關係降至冰點,雖然兩岸經濟發展龢民間交流依然頻繁熱絡,但却被一層層濃厚的“台獨”陰影所籠罩,令人感到沉悶、壓抑,前景尚不明朗。特别是兩岸青年人之間的交流也不像以前那樣能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在這樣的變局中,兩岸交流將何去何從?許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筆者堅信:只有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思想精神,在傳承與創新的交互作用力下,讓兩岸青年重新檢討對傳統文化的體認與實踐,在持守共同文化價值信念的思想前提下,探索兩岸社會深度交流與合作的各項途徑和對策。族譜作爲聯結兩岸宗親姓氏的最根本性的血緣紐帶之一,在强化和鞏固兩岸青年對傳統文化的體認和傳承,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重視族譜編修、對接、數字化和文創化等工作,也是兩岸關係長期和平穩定的一種“潤滑劑”與“耦合劑”,值得持續關注和推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