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認知

  一、命題意識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因此,在促進兩岸心靈契合過程中,弘揚中華文化是重要路徑之一。弘揚中華文化,有助於增强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增强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則可鑄牢兩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兩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將可達成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强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龢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扺禦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兩岸同胞當然同屬於中華民族,但是近年來面對“倚美謀獨”、“以台制華”的步步進逼,尤其民進黨堅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國的“九二共識”,國民黨對原屬自己最大利基的“九二共識”亦有所質疑,使得台灣同胞出現對兩岸認同愈來愈疏離的危機,所以“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爲當務之急。

  基本上,“增强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從屬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若想要完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先增强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增强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更完整,全面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更接近。因此,本文將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出發,論述其主客觀條件及必須性與必然性,進而探討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認知。

  二、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在2013年2月25日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會面時指出,大陸和台灣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真誠希望台灣同大陸一道發展,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携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5年3月28日,以“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中,雖然習近平與蕭萬長只有短暫交談,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强調,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命運共同體”,願與台灣同胞一道,加强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見時表示,面對新形勢,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携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由於兩岸同胞血緣相近、文緣相親、命運與共等基礎,加上經濟聯繫日益密切、關係割舍不斷的當代潮流,主客觀條件造就兩岸成爲具有“共同命運”認知的命運共同體。

  到了2016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繼續强調,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强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共同命運(CommonFate)是什麽?就是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决於整個群體情况。共同命運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努力建設美好家園;但共同命運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脅。

  依據此觀點,尤其是兩岸關係現今正處於重要節點,想要呈現具有共同命運的情境,建構出“兩岸命運共同體”,就必須要進行很大的觀念努力。這種努力需要取决於倡導者和認知社群(EpistemicCommunity),率先推動“共同命運”的認知。

  倡導者是指對於某議題或活動發起或提議的人,認知社群是以知識爲基礎的專家網絡,他們能清楚表達出復雜問題的因果關係,幫助國家定義出利益,架構集體争論的議題,提出具體的政策,以及確認出溝通的重點。因此,如果倡導者和認知社群可以更有效推動兩岸共同命運的認知,則兩岸命運共同體將更有機會實現。

  綜上所述,“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主客觀的條件,以及必須性與必然性,因此兩岸學術認知社群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導之下,倡導這個具有“時代性”學術價值、應用價值、社會意義的命題,讓兩岸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三、文化認知的推進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也就是增强文化自信,圍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

  同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促進群衆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强國。增强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事實上,上述推進文化自信自强的指導綱領,對於兩岸而言都是文化共識;因爲不論是大陸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或是台灣曾經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都在於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包括“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恭、寬、信、敏、惠”、“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等,都是兩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揭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進而言之,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親人之間,没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爲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因此,透過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胞心靈根脈和歸屬的中華文化力量,可以更好地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尤其當“倚美謀獨”的政客只想遂行政治利益、“以台制華”的國家只想利用台灣圖利自己,兩岸學術認知社群更應該讓台灣同胞理解到誰是愛我們的親人、誰是推我們進火坑的敵人,争取台灣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更多認知。

  當“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愈來愈强,兩岸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認知愈來愈强,則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愈來愈强,讓兩岸能不斷地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人民根本利益,携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係國民黨原主席特别顧問兼大陸部主任、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