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衣帶水——台灣原住民溯源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教授、學者老師們好!在第八届中華文化論壇上再次與大家見面非常開心,能有機會在這裏跟兩岸專家學者、藝術家同仁們歡聚一堂,進行交流本人感到非常的榮幸之至。在此向大家問個安,道個好!

  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解决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决定。”這些話大家聽來是不是很熟悉?没錯!這就是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上重申的中國共産黨和我們國家在對台灣問題上一貫的堅定不移的態度。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有着同根同源的血脈,有着一衣帶水、源遠流長的歷史延續。説起我們同根同源,説起我們一衣帶水,這是一個大的話題,幾天幾夜也説不完,因爲我們兩岸的淵源實在是太久遠了。往遠了説,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殻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提起台灣的原住民,人們自然會想到高山族。其實高山族這個概念,只是一個不太確切的概念。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的名稱,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文獻,以“番”、“夷”冠之:清初出現了“平埔番”、“高山番”的名稱,同時也有“土著”這樣的名稱,並以其與大陸社會接觸的多寡、是否接受當時政府的管轄,來區分爲“熟番”、“生番”、“野番”。倭寇及後來的日本侵略者則稱之爲“高砂族”。今天“高山族”這個名稱是抗戰勝利後使用的。其實高山族同胞自己並不這樣稱呼,近年來,他們提倡用“原住民”來替代其他稱呼。而且他們有不同的居住地區、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特徵,是由數個不同的族群組成的。現在根據不同的民族特點把高山族分爲九個習俗與語言不相同的族群: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魯凱人、曹人、賽夏人、雅美人。“或處平原,或依山麓,或近濱海,亦有山居者。其俗尚、語音互有异同。相傳番種各别。”對高山族人的外貌特徵的描述在許多史書上都有記載,如康熙《請羅縣誌風俗志》中説高山族“醜怪髹黑”。朱景英州(海東札記)卷四説:“番狀貌無其怪异惟兩目拗深,向人瞪視。高顴闊口,紺膚赤足,一望而識别也。”就像古代對台灣人的稱呼一樣,這些描述也體現了種族歧視。“實際上台灣高山族與大陸有關民族相似。皮膚爲淡褐色,其組織密厚、堅韌,手足常涂鹿脂,使之堅厚,不怕藤刺,裸體跣脚,其脚入茅茨竹中皆不傷,脚踏破礫亦不痛。頭髮爲黑色直發、稍密,且柔軟,須粗少髯。顴骨高,鄂部稍尖。鼻很低窪,鼻梁高。耳大,穿孔戴耳飾。口中等,爲亞細亞厚唇。肢手細長,第二指、第四指稍短,趾部非常發達。身材中等,體格健壯,筋骨硬健,胴部短。”劉如仲、苗學孟:《清代台灣高山族社會生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高山族有自己民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與古代越人語言一樣,高山族語言也是多音節的粘着語,不同漢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語。但高山族各地區的語言在語音、詞彚、語法形態上有較大差别,大體上可分爲“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但高山族却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台灣原住民是一個很有研究意義的課題,她是由大遷徙到移民定居開始,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進化和改變不斷至今。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臨海水土志》是三國東吴太守沈瑩編纂的,記録了當時台灣的生活形態,可以説是世界上最早對台灣的記述,隨着接下來的唐宋元明清的進展,大陸與台灣人民的往來陸續不絶。至於大陸和台灣相互交往的事迹和傳证,兩岸的學者以及世界各國很多研究機構的學者多有研究論述,因爲時間關係我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今天我們就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我們台灣的原住民裏摘取一只小花,來印证一下我們祖國是一脈相承一衣帶水是不可分割的。因爲時間關係,很多話題都不能展開來闡述了,更是在各位專家學者面前班門弄斧了。

  談古論今終爲民族承萬代,學者初心學海無涯爲蒼生。希望我們海峽兩岸的同仁朋友們,今後在不同的渠道繼續弘揚我們一衣帶水的同根同源,繼續弘揚我們共有的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傳承,爲完成我們偉大的祖國統一大業,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謝謝大家!


  作者係南島語族文化溯源研究院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