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融合發展”的中華文化底色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是新時代黨團結帶領兩岸同胞,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一項戰略任務,它不僅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有着廣泛的民意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基礎。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是兩岸同胞根脈中不變的DNA,始終是團結凝聚兩岸同胞携手奮鬥的昂揚力量。探源兩岸融合發展的中華文化底色,增進對文化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能動作用的認識,對於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用好中華文化軟實力,扎實做好增進認同、促進心靈契合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多視野地深刻闡述了融合發展的思想,既談到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談到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融合,强調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强調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融合發展理論作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内容不斷深入人心。2019年1月2日,習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綱領性講話中,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爲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五項戰略任務之一正式提了出來,爲兩岸同胞克難前行指明瞭正確方向。

  融合,有不同事物融爲一體之意,也表達社會各層面多維度的動態結構性變化過程及結果,也指不同個體(或群體)因認知、情感、態度傾向改變進而在心理上融爲一體。兩岸融合發展作爲國家統一前的制度性安排,它是以兩岸同胞爲主體的融合發展,是涉及兩岸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最廣泛深入的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造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融合發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爲“融合發展”戰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厚重的理論思想和廣泛的民意基礎,而且賦予了它堅定的文化自信。“融合發展”的中華文化底色集中表現在它的愛國主義傳統、和合文化特色、通變之道龢民本思想這四個方面。

  底色之一:愛國主義傳統——揭示了“融合發展”的本質特徵和目標要求

  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文化高昂的主旋律和不變的DNA,把握了愛國主義的中華文化底色,就抓住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本質和關鍵。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得益於中華文化的磅礴偉力,得益於中華文化與生俱來和世代傳承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其中,中華文化的“大一統”觀念和“家國情懷”植根於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始終是中華民族冥冥不變的文化心理。

  “大一統”的思想起源於春秋,最早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第4頁。“大一統”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重視、尊重的意思;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天子。因此,“大一統”,更多的是指國家在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秦始皇在版圖上一統了中國,漢武帝則在思想上一統了華夏,中國“大一統”此後歷經兩千餘年不絶。“大一統”思想作爲一種中華文化傳統,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定勢,是反分裂、維護多元一體的國家政治,增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特有的文化價值。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與愛國主義、天下爲公、故土觀念、行孝盡忠等傳統文化緊密聯繫,是古人以修身齊家爲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爲旨歸的高尚人生修爲,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英雄氣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無一不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盪氣逥腸的謳歌。

  底色之二:和合文化特色——奠定了“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

  和合文化,以其東方人獨具的思維邏輯和處世之道,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厚重的中華文化基礎。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單獨出現,到春秋時期“和”、“合”二字連用,表達和諧、和善、相合等意。和合文化以承認事物之間的差异和不同爲前提,主張各個不同事物可以在一個共同的有機體内和諧相處和發展。《老子》從宇宙根源和萬物化生的角度揭示“和合”:“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李耳:《道德經》第42章或損或益,北京:聯合創讀(北京)文化傳播公司2021年版,第145頁。。《論語》站在世事人倫和仁義德治立場闡釋“和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丘:《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頁。。中國古代先哲們在重和諧、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下,以其淳檏、自然、渾厚的和合理念,爲後人留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等一系列文化理念,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邏輯、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爲方式,爲中華民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關於方法論的獨具智慧。和合文化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必將在兩岸融合發展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匯聚起强大的思想力量。

  底色之三:通變之道——賦予了“融合發展”的深邃智慧

  “融合發展”,以融合求發展,融合是策略是辦法是任務,發展是指向是要求是動力。面對全球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和兩岸關係的嚴峻復雜形勢,推進對兩岸關係難題的解决,需要兩岸中國人的智慧、能力和勇氣。中華文化中的通變思想,無疑爲破解兩岸關係難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思想啓迪,注入智慧力量。

  探尋中華文化發展創新的思想之源,人們會自然將目光聚焦到《易經》上來。《易經》分爲經和傳兩部分,是我國第一部研究事物變化規律的經典,被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裏稱之爲聖人通變之書。易是變化,經是道理。相傳孔子對《易經》愛不釋手,留下了“韋編三絶”的動人故事。《易經》堅持變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則,提出了一系列對變易及其規律認識的思想,揭示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彖,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頁。的道理。它强調既要通其變化,又要成其變化,進而求得“知變化之道”。强調社會變革應“損益盈虚,與時偕行。”《易經》:損卦·彖,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頁。就是説要順應時勢的變化而進行。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極其重視研究事物的變化規律,是把變化當成經典研究的民族。

  “通變”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觀念。“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14頁。《易經》的《繫辭傳》系統闡述了通變思想。其一,强調認識事物變化規律,以求成就事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傚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490頁。認識宇宙變化不容易,關鍵是要從“日新”和“生生”這兩方面把握變化。“日新”是説因變而生新,“生生”則表示永續和發展。面對變化的世界要有“通變”的思維:通曉事物的變化,並把握變化規律。掌握了通變的思想,就可以成就事業,所以説“通變之謂事”。其二,强調實現“通變”要有手段方法。它講的是易卦體系,我們現代應理解爲掌握科學方法。其三,强調“以動者尚其變”《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02頁。,要認識事物變化的全過程,隨機應變。其四,强調“變而通之以盡利”《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三章,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08頁。。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趨利避害。其五,强調“變通者,趣時者也。”《易經》:繫辭下傳第一章,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11頁。即把握機遇,符合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可見,這種求新求變和不斷探求變化規律的通變之道,正是啓迪融合發展的智慧所在。

  底色之四:民本思想——提供了“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直接動力來自兩岸人民。以人民爲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也是兩岸融合發展思想最純正的底色。融合發展以兩岸同胞爲主體,以兩岸同胞福祉訴求爲根本,體現了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新時代發展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在新時代兩岸關係中的突出表現。

  中華文明中的民本觀念,最早出現在六經典籍中。《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第五章五子之歌,閆林林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66頁。意思是説,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後來成了一句成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諸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荀况:《荀子》第二十七大略,北京:中國數字出版社,第671頁。儒家還主張一切政治權力必須以人民利益與福祉爲目標。“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爲天子。”孟軻:《孟子》盡心篇下,傅佩譯解,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頁。

  西漢政治思想家賈誼在總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基礎上,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民本思想。他主張爲政必須以民爲本,以民爲命,以民爲功,以民爲力。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提出的“王者以民人爲天,而民人以食爲天”司馬遷:《史記》(全十二册)第七十九卷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石磊主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837頁。思想在中華文明史上産生過重要影響。縱觀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盡管它客觀上存在着不容忽視階級局限和時代差异,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愛民恤民、憂民利民、富民强國的民本思想,在中國這個古老傳統的農業型社會中仍舊有着深厚的文化影響力。堅持以民爲本的思想,融合發展就成了兩岸同胞自己的事,它能够給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融合發展就成了兩岸民衆願意參加和自覺推進的事業。

  (二)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慼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20年9月8日。探源兩岸融合發展的中華文化底色,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文化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就要從新時代兩岸關係實際出發,聚焦兩岸同胞共同福祉和精神需求,以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主旋律,講好新時代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故事;以中華文化的和合之美,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以中華文化的發展之道,助力兩岸同胞破解難題的深化融合;以中華文化的民本思想强化祖國大陸以人民爲中心政策主張的影響力,增强兩岸同胞促進融合發展的内生力。

  一、深化對中華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能動作用的認識和把握

  一是主流文化與大衆文化的有機結合。主流文化(又稱官方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着主要影響的文化。百度百科:“主流文化”,百度網。大衆文化是以大衆傳播媒介爲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民衆獲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態搜狗百科:“大衆文化”,搜狗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除了制度性政策性安排推進,發揮中華文化團結人、教育人、影響人的能動作用十分重要。主流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作用,體現在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現代化戰略要求,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和團結台灣同胞共同致力於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策任務要求上,體現在高揚愛國主義的中華文化主旋律,搞好主導性、導向性、示範性宣傳教育工作上,體現在聽得懂、接地氣、暖人心的文化宣傳和交流活動的實效上,要在突出兩岸同胞的“共同”性上下功夫,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講好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故事。大衆文化與主流文化相輔相成,是兩岸融合發展中最具廣泛性、多元性、民間性的文化,因此也是最活躍、最具旺盛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生活是文化的不竭源泉。把握好大衆文化的民間性特點,不斷擴大兩岸民衆對融合發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有效發揮大衆文化的多元性優勢,要在正確引導和增强文化吸引力上下功夫;從大衆文化的廣泛性特點出發,還要深入研究文化交流傳播的特點,用好網絡新媒體,發揮好大衆文化在兩岸民衆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影響力,爲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正能量,匯聚新動力。

  二是融合發展過程與文化影響過程的有機結合。融合是個過程。兩岸融合是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的融合,它是兩岸同胞建立在共同認知基礎上的整合過程。兩岸同胞的一家人認同,實質是在共同社會生活中的利益情感體驗過程和結果。兩岸融合涉及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要素是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强調中華文化對兩岸融合發展的能動作用,它涉及文化因素與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因素的關係問題,文化是通過觀念形態實現影響和作用的。人們在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因素作用下産生的文化觀念,又反過來滲透和熔鑄於經濟活動、政治制度,納入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文化因素與兩岸融合的其他因素之間在深化兩岸融合問題上,既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特點。兩者之間聯繫最緊密的莫過於是它們的民間性和漸近性特點。社會融合不僅受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最主要的是民衆情感認同的過程,一切外因的結果都將落實在民衆個體的認知與行動上。就過程而言,它不會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近的過程。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順:“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光明日報2012年10月19日。。文化的民間性和觀念性,也决定了它的潜移默化和影響深遠持久的特點。認識文化影響過程和融合發展過程的各自特點,並將其更好地結合起來,從他們各自的規律特點出發,發揮好中華文化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不僅在制度性安排上充分發揮好文化理念的能動作用,而且在實現利益福祉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文化精神層面的建設,特别是發揮好中華文化的“教化”作用,扶正“一家人”的理念,根除“台獨”影響,還要堅持以優秀文化爲引領,增强兩岸融合發展的正能量。

  三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結合。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最深層的思想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代形成的“有别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成爲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化的結合,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守正創新的客觀要求,也是兩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需要。中華文化在寶島台灣開枝散葉,根深蒂固,但同時兩岸文化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1949年後,以意識形對立爲主要特徵,海峽兩岸在中華文化傳承上呈現出明顯的差异性。發揮中華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能動作用,需要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和對待這種文化上的差异性。首先本着“一國兩制”精神,承認差异,求同存异,這是祖國大陸文化自信的表現。其次,我們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第三,兩岸文化的同一性是絶對的,差异性是相對的,兩岸中華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以閩南文化爲主要特徵的台灣島内文化,它作爲地域性文化,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第四,辯證地看待兩岸文化的同一性與差异性,以和合的理念推進文化交流。

  二、堅持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講好中國故事

  (1)講好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化在台灣薪火相傳,印在骨子裏,融在生活中,成爲不變的文化基因。兩岸同胞共同守護好、傳承好中華優秀文化,以其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民族智慧,匯聚起凝心聚力的新時代磅礴力量。

  (2)講好愛國主義傳統故事。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主脈。千百年來,以鄉土情結爲紐帶、以維護國家共同利益爲根本、以自强不息、貴和執中、群體至上爲重要精神支柱的愛國主義,在中華沃土中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光大,涌現出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留下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偉岸豐碑。這些榜樣的力量必將激勵兩岸同胞,愛國愛鄉,砥礪前行。

  (3)講好中國共産黨的故事。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從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産黨爲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麽行的歷史邏輯,增進對中國共産黨是中華民族主心骨的認識,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課。特别是要增進對歷史上黨在台灣紅色基因的瞭解,增强對黨與台灣同胞血肉聯繫的認識,鑄牢黨是廣大台灣同胞主心骨的理念。

  (4)講好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故事。祖國大陸歷經四十餘年改革開放,特别是新時代十年巨變,從“富起來”走向“强起來”,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啓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的中央,中華民族日益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成就,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中國人民干出來的。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在兩岸交流中,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瞭解,增進對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的認識,不僅能够增强兩岸同胞對融合發展的信心,而且能够引領兩岸同胞抓住機遇、携手共赴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5)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一家人,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曾共同飽受因國家弱亂造成的分離和苦難,也必將隨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迎來屬於自己的福祉與榮光。探尋兩岸一家人的歷史足迹,書寫兩岸同胞的心路歷程,故事常講常新。我們不但要留住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同胞的情感記憶,銘記兩岸同胞反抗外來壓迫、共赴民族解放鬥争的峥嶸歲月,記住兩岸交流三十餘年的風風雨雨,還要續寫好新時代新征程上兩岸同胞共同圓夢的新收穫和一家親的新體驗。兩岸由一家人到一家親,就是融合發展的過程,就是心靈契合的結果。

  (6)講好當代兩岸青年成長的故事。少年强,則國强。黨中央把青年培養作爲國家戰略全面推進,特别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爲台胞青年融入祖國大陸提供了更加便利條件。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將祖國大陸作爲自己成就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新起點。講好新時代新征程上兩岸青年勵志奮鬥的故事,以真實的體驗教育人,以中國夢的共同理想感召人,切實發揮好中華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陳立謙作者係全國台聯研究室原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