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一個中國的國際道義原則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致性

  關於“一個中國”的國際共識,既有國際承認的國際法文件所公認,又有世界上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建交聯合聲明所承認,反映出“一個中國原則”具有普遍的國際道義原則。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承認中國國民民對國家的效忠的正義性。凡是搞分裂或者背叛國家的行爲,都會遭到中華文化主流的譴責。

  本文從國際法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政治學的角度,分析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道義性和一個中國傳統文化道義性以及二者之間的一致性。

  一、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道義原則

  台灣從歷史上説,歷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只是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中國遭遇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中,當時的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中國的台灣與中國東北地區劃給了日本。由於當時的中國遼東半島涉及到其他列强的利益,俄國、法國與德國對日本施加壓力,日本被迫放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佔領,但要中國再付出白銀3000萬兩作爲補償。這就是所謂的“三國干涉還遼”。台灣被日本統治了5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召開開羅會議,商討對日作戰和最後打敗日本軍國主義問題。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宣佈,日本對外侵略戰争掠奪的領土,包括台彭金馬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佔領的領土必須歸還。日本的領土限於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四個島嶼。在《開羅宣言》之後的1945年7月26日的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石磊、魯毅主編:《現代國際關係史辭典》“波茨坦公告”條,鄭州:河南人出版社1987年版。中第八項,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同年9月2日,美、英、中、法等九國代表於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艦“密蘇裏”號上接受日本投降。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等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中所列的全部條款,無條件地將包括台灣在内的所掠奪的領土全部交出。日本《無條件投降書》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日本接受“中、美、英共同簽署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這樣,《中國對日宣戰布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無條件投降書》,這四個文件組成了環環相扣的國際法律證據鏈條,明確地確認了台灣作爲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保证了台灣回歸中國的國際協議,具有無可否認的法律有效性。

  《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顯示了國際社會反對侵略的道義原則,支持台灣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這一歷史事實。而當時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的恰恰是中華民國的委員長蔣介石。

  在戰後建立的最具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中,今天已經有193個成員國,其中有181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2022年10月20日二十大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從2013年到2022年十年中,中國的建交國從172個國家增加到181個。凡是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在建交公報中都寫明瞭,“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1964年中法建交公報采取雙方心知肚明的建交方式。中法聯合公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政府爲此商定在三個月内任命大使。”在1972年聯合國大會上通過的2758號决議,决定在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取代中華民國的代表,再次表達出世界只有“一個中國”的國際道義原則。這些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所表達的聲音,都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是任何勢力都無法抹殺的國際道義原則。

  二、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國家的認知

  政治文化與國家認同密不可分。按照美國政治學家艾蒙德的看法,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它是由本民族在歷史進程和當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中形成並抽象出來的。國家認同也是一種政治概念。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國民對自己歸屬於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歸屬,它是高於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昇華。在國際社會中,對國家認同分爲兩類:一種是國際層面的認同,即外交承認;另一種是國内層面的認同,就是得到本國國民支持認可,和國際承認同同時存在,國家才得以存在。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中和國家實力發展變化中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這也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自我身份認同包括了國家的領土版圖,主權管轄範圍、民族搆成、政治社會制度、本國的核心利益搆成、安全與發展利、自主决定本國内外政策的能力及行動等,以及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平等發展關係的能力。國内層面的國家認同,是一種由各個民族搆成的國民對本國政治歷史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中央政府的效忠認同。總之,“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爲系統和理性的表述。”百度百科:“政治文化”,百度網。

  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哪個政治實體更代表中國,哪個是中國正統?對這一問題,目前在兩岸存在一定的分歧。台灣方面以馬英九先生爲代表,認爲中華民國是1911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存在歷史時間長,代表正統。但這一看法忽視了中國近代以來政治體制的變化,即中國在抗日戰争之後,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雖然達成協議,但蔣介石政府發動内戰,没有建立聯合政府的基礎。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已經在第三次國内戰争中得到解决。即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的軍隊,并且在1949年10月1日,宣佈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社會已經承認了中國領土上的政治體制的變更。

  政治學中關於國家政體變化不改變國家主體是一個公認的原則。蔣介石先生在大陸失去民心,兵敗到台灣,依然采用中華民國國名,是他認爲兩岸是分别治理。這種分割並不表示中國分成兩個國家。他還念念不忘反攻大陸,説明兩岸關係問題還是一個中國的内政問題。鑒於大陸的發展與國際威望增長,他後來逐步放棄反攻大陸的口號,也贊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探索,通過曹聚仁先生溝通傳話,商討兩岸統一的計劃。很可惜,由於大陸發生的“文革運動”,打斷了這一溝通渠道,錯失了一次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難得的歷史機遇。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忠孝節義”,並把忠放在第一位。孔子提倡忠與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對統治者的勸誡是以仁政治國,以仁義之心待民,勤政、節用,有信、不煩政擾民。“苛政猛如虎”,要求國王和官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周海燕編著:《論語通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忠,就是以忠實誠信態度待人。在封建社會就是倡導忠君。封建社會的皇帝就是國家象徵。所謂忠君,就是忠於國家。岳母在岳飛身上刺字“盡忠報國”就是這一道德理念。岳飛元帥在黄河以北收復金人所占土地,軍事上取得節節勝利,岳家軍要直搗黄龍府的大好形勢下,面對南宋皇帝受讒言所惑,下達十二道金牌,岳飛也不得不返回京城臨安復命,受到潘仁美搆陷。可見,忠君思想在岳飛心中是多麽根深蒂固!

  孝,就是孝睇,尊敬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和睦。孔子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周海燕編著:《論語通譯》學而篇第一,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孝的涵義,由孝順父母,敬重兄長,擴大到效忠國家,這就是孝順的本意。

  節是氣節,最大的氣節,也要求忠於國家,不背叛國家。宋代的文天祥和清代的林則徐都是氣節守身的典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成爲千古絶唱。遵守國家的民族大義就是節。在國家遭受外敵入侵時,奮起反抗,不趨炎附勢,不媚於外部勢力,不認賊作父,就是守住大節。所以,在抗日戰争中,賣國求榮的汪精衛以所謂的曲綫救國爲由,建立起南京僞政權,配合日本侵略者,就受到國人的譴責。在抗日戰争之後,國共兩黨都要追究一切漢奸的刑事責任義,就是講道義,講誠信。人無道義與誠信,不能立於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守住誠信,就是守住做人的根本。這就是中國傳統道德規範。

  在兩岸的關係中,面對民進黨當局分裂國家,謀求獨立,倚美謀獨,完全是一種破壞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形成的只有一個中國正統理念的行爲,是賣國求榮,謀求私利的行爲。凡是中國人,不論現在居於何處,都應該譴責這種謀求台灣分離,兩岸保持分裂長期化的觀念與行爲。

  三、國家政體變更不改變國家主體

  在政治學的關於國家的學理中,國體决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一個國家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反映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反映國民多數的意願,采用的是符合本國統治階層的制度,對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及政黨統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統治階級歷來都十分重視政權組織形式問題,不斷完善自己國家的政體。

  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由於歷史條件、階級力量對比、傳統習慣、國際環境的不同,相同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也會采用不同的政權組織形式。英國、美國均爲資産階級專政國家,但組織形式有所不同。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的政體是國家社會和政治變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體和政體一般應該是統一的,因爲國家主體是社會和政治發展的規律必然要求。國體和政體的統一,也是國家主體性的要求,是國家形成和發展及其與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歷史性、自主性、目的性和創造性的體現。而國家的政體變更,不改變國家的主體性。

  國家的政治體制分爲君主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聯邦委員會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由各國國内政治變動或革命之後確立治理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政體的變化,不改變國家主體的基本屬性,即國家主權適用範圍。英國在資産階級革命後於1649年建立以克倫威爾爲護國主的英吉利共和國。在1688年11月又由於荷蘭執政威廉一世帶兵驅逐英國復辟的國王詹姆斯二世,繼承英國王位,成爲威廉三世,英國議會在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使得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之後建立的是共和國。是在拿破侖暫時稱帝,法國變爲拿破侖帝國。在拿破侖百日政變後,拿破侖再次被打敗,放逐於聖赫勒拿島,法國最終建立的還是共和國。日本在二戰時期實行天皇内閣制。在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戰敗之後,雖然在美國佔領管轄下,制定了和平憲法,保留了天皇,但實際權屬於内閣,也屬於君主立憲制。這幾個資本主義國家國内政治體制的變化,都没有改變一個國家的主體性和主權管轄範圍。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兩岸統一後,政體會有變化,無論是實行“一國兩制”,還是一國一制,都不會改變中國是一個國家主體單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現實。大陸已經多次充分表達,對台灣的總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一個國家主權下,台灣與大陸可以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台灣未來實行什麽制度,關鍵要看島内的民意,特别是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等各種政治力量如何選擇台灣的未來,要看台灣大多數選民如何投自己手中的選票。在當下,特别是看現在執政的民進黨能否改弦更張。

  四、美國欲掏空中美建交基礎是徒勞的

  1972年2月,美國尼克鬆總統訪問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了《上海聯合公報》,除了雙方各自闡述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外,最核心的内容是關於台海關係,即“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中國談判代表完全接受了基辛格的發明,即“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爲,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美國對此不表示异議”石磊、魯毅主編:《現代國際關係史辭典》“上海聯合公報”條,鄭州:河南人出版社1987年版。。這就是説,尼克鬆代表的美國官方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事實,成爲具有國際法效力的原則。在1979年1月1日公佈的《中美建交公報》中再次重申,美利堅合衆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雖然美國卡特總統當政時期,美國國會又搞出一個“與台灣關係法”,但美國也不能否决《中美建交公報》和《上海聯合公報》中雙方所公開達成的共識。在後來由於美國對台灣出售軍火,經過談判,美國裏根政府與中國簽署了《八一七公報》承諾逐步减少對台灣的軍售。中國與美國之所以能够打破冷戰以來的僵持狀態,是雙方經過談判,美國答應了中國的“廢約、撤軍”的要求,承認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原則完全適用於台灣地區。現在之所以在中美關係中存在障礙,是美國的官方立場發生倒退,試圖利用台灣,遏制中國的發展,阻撓實現中國的國家統一大業。在最近的美國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報告中,美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定位爲最大的競争對手,將台灣定位爲民主政體,試圖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這完全是徒勞的。正如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涉台部分所表述的,任何勢力都不能阻擋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

  2022年8月2日,美國衆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中國立即做出軍事反應,在台灣周邊劃出六個防務區,打破了所謂台海中間綫,贏得主動權。美國的所謂第一島鏈已經失去它的封鎖中國大陸的作用。隨着中國國防實力的增强,任何敵對力量妄想阻撓中國實現最終統一,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脚,在中國統一的歷史趨勢和國防實力銅墻鐵壁面前碰的頭破血流。

  由於美國對中美外交關係中的“一個中國原則”的不斷挑釁,近來台灣輿論對兩岸關係會發生交戰的預測大增。對此,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張麟征呼吁,台灣民衆要保持清醒頭腦。她在參加“公民監督平台”座談會時就呼吁,島内民衆要認清美國的真面目。台灣民衆需要意識到,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根本没安好心。從近日鬧得沸沸揚颺的台積電搬遷一事來説,美國爲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台積電整體搬遷到美國,甚至揚言搬不走的話,就準備炸毁。這説明美國完全不關心台灣民衆真正的利益。美國實際上只把台灣地區當做拖垮大陸的工具。因此,一旦兩岸發生衝突,美國一定不會在乎台灣民衆的後果。她還特别指出,烏克蘭和叙利亞就是前車之鑒。美國在一個地區挑起戰亂後,只會在乎自己的利益,而不會在乎該地區民衆的死活。甚至美國希望這些地區衝突持續得越久越好,畢竟這樣纔可能達到拖垮競争對手的效果。筆者也認爲,如果蔡英文當局在台獨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一旦兩岸之間爆發衝突,美國也絶對不會希望衝突在短時間内結束。在美國挑唆下,隨着台海局勢越來越緊張,島内民衆希望的“避戰”將很難做到。台灣民衆而避免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島内民衆覺醒自救。張教授預測要看2024年美國大選和島内選舉結果。

  中國共産黨二十大政治報告指出:“實現國家最終統一是中國共産黨堅定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大陸官方反復强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兩岸學術界應該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通過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中華文化論壇這一平台,“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同上。要堅决反對任何外部敵對勢力對中國國家内政進行干預。“解决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决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絶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我完全相信,中國實現國家統一大業、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能够實現!


  作者係外交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