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客家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之“客”自台灣來

  兩岸常作客,遊子未歸程,别離台灣恍惚又經年,往昔農曆春假,鄉思如春水,行行循歸途,舟車勞頓,總也是程途匆匆。這個新年因疫情躭擱,隨緣伴幾名台青滯閩,恰蒙長輩王老師之邀,幸赴南靖民宿“青普文化行館”小憇幾日閑,未料邂逅客家遷台的祖地。原意不過照着各種文旅行程放空心靈就罷了,誰想在此,流連客家先祖繁衍生息,濫觴之陌,由然無限遐思。

  處處爲客,處處家的客家人,遷徙流離,始終在路上,望去遠方、鄉關渺邈,因緣際會或是歷史的連結、祖先的牽引,此時此刻的我尋根到了這裏。

  冥冥中的一種宿命,與我這個台灣客家女生,栖息在客家祖輩圖騰似土樓。窗外疏草新秧踏青迎春,風酥雨膩江南時。土樓修舊如舊,最大限度留存客家人傳統與習俗,身臨其境似幻似夢,俯瞰煙村人家,縱目所見,隔溪流春色,水清石出魚可數,林深鳥相啼,一片青瓦才着雨,幾縷柔柳乍掩煙,如斯美景,勾勒出一幅早春水墨圖。

  縱瞰客家先民經曆數次大遷徙,始由中原到南方,再自福建、廣東到台灣,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客家土樓印迹兩岸客家人同祖同源一脈相承的血脈之親。

  我仿佛穿越千年與先輩頂禮膜拜,跨越時空凝視!在南靖的土樓穿堂墻上,讀着江静波博士所著《我的母親》,伫立於前,久久不能自己。不禁憶起童年墟煙,憶起故里疏籬,還有生兮鞠我母親,垂垂劬勞的外婆……

  “外婆”傳統、内修、好客

  外婆是典型客家傳統婦女,憶起我小時在苗栗外婆家寄養,隱約七歲光景吧,與大小十幾口人聚集而居,舊式祖厝,老幼相近、里仁爲美。從小我就喜歡那種熱鬧,短暫客居的幼年生活經歷,也造就了我往後熱情豁達的個性。

  記得中午放學回家,我會在客廳喫飯以及寫完功課,下午幫外婆一起做手工活,在那個“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外婆接了很多活,有外銷的聖誕燈泡、牛仔褲剪綫頭,以及電子零件的組裝。每個物件的加工費用非常低,但外婆很是珍惜。她常説“老闆給我們工作,就是我們的福氣,不只要做完更要做好”。外婆的加工質量評價很高,也因此攬到很多副業,甚至還能轉包給鄰居。

  管理一大家子並不容易,在外婆身上學到了很多爲人處事的智慧,嚴内寬外,爲人着想。遇上我和隔壁小孩有糾紛或打架,她會先斥責我,再向鄰居道歉,回家後無論我怎麽努力辯解,外婆也只是輕輕地回一句“是非是説不清楚的,自己要先做好”。客居的兩年間,她常常刻意在舅舅、舅媽面前提起,我的母親這個月給了多少錢供我吃食用度,事實上母親没有能力支付,這就是外婆怕兒子心中不舒坦也爲母親留下面子的一個委婉做法,至今思來也常懷感恩與暖意。

  外婆十分好客,過年過節去親戚家走訪,總是將家裏的寶貝送上門,若遇親戚上門也必然滿桌的菜加上伴手禮,接下來幾天剩菜都是自家人解决,餿掉的餵自家養的鷄。“最好的給客人,讓客人感到滿足”是她一貫的待客之道。

  “母親”勤儉、重文、孝順

  依稀聞知,母親國小畢業就到醫生親戚家幫傭,傳承了外婆勤儉堅忍不拔的性格,13歲的孩子,弱小的身軀,做了全家大大小小的家務,洗衣、做飯、照顧小孩。母親寄人籬下的客居生活,時時刻刻看着醫生娘的眼色以及喜好,在台北生存下去並靠這份收入分擔外婆養活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擔。直至貴人所識轉介至百貨公司,成了時尚的專櫃小姐。

  洗手做羹,無衣搜篋,父親是一名工人,家境並不富裕甚至是捉襟見肘,母親總也艱辛勞碌,照顧一家。兩人共撑起檏素和善的家,每月的發薪日,我都跟着母親一起做家庭預算,斤斤計算每項花費。克勤克儉的母親,捨不得吃一碗加滷蛋的陽春面,却捨得讓我學習才藝及購置課外讀物。當時父親一個月工資才3萬台幣,在我身上就用了5千元。她對我的學習要求也非常嚴格,大約是小學五年級有次考了第五名,我因此離家出走,不敢回家,由此可見一斑。母親常説,唯有讀書才能改變未來生活,在她的樸純的觀念中,好好唸書、找一份好的工作,一個好的對象,成家立業會更輕鬆幸福。

  我的奶奶是閩南人,對客家人原是有族群芥蒂。但母親對其極爲尊重孝順,父親家族過節活動時,總是人口衆多,母親就帶着我和妹妹,輾轉换車、步行2小時路程,特意趕到鄉下奶奶家,幫忙厨房工作和各項雜事。母親侍奉奶奶也是親力親爲,記憶最深刻是奶奶在病重時,多半都是母親陪在身邊,把屎把尿、服侍湯藥飲食、擦拭身體。最後,改變了奶奶對客家女人的陳觀舊念。

  携與父親艱難辛勞打拼,一點一滴積累,終在台南鄉下購置了一處住所。彼時的我正努力準備高中聯考。母親爲了讓我專心唸書,包攬了所有家事,還一面照料爺爺奶奶和家庭手工。如此心無旁騖的我,考上第一志願“台南女中”,農家女孩“登科”不易,當時在村裏造成轟動,母親也因此收穫了不少成就感。

  “我”堅毅、遷徙、喫苦

  流淌客家血脈奮而予求,當銀行員是我自小的夢想,後來也如願考上台北的銀行。上班初期很是辛苦,我一南部來的小姑娘,騎着機車四處服務客户,方向感不佳路况不熟,不知摔過多少次。曾有次在雨天的高架橋上打滑,我把機車扶起後繼續趕往客户處,直至客户驚叫“你的腿流了好多血啊!”我才感覺到傷口傳來的痛楚,而後同事帶我去醫院縫了好幾針,自此“金剛芭比”的稱號就冠在我身上。銀行的新人往往承擔不少捱駡和同事丢過來的工作,加上許多業績壓力和异鄉適應的問題,着實不易,還好我樂觀性格加上小時受的堅忍教育,讓我一關接一關克服。我也一貫地報喜不報憂,没讓母親爲我的工作操心過。所幸銀行10多年工作職涯中,皆得不少貴人相助,讓我一個客居台北的南部女子,也漸漸發亮。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得金融業大佬極力幫扶及信任,轉至大陸得以更上台階。傳承客家人前行與躁動基因性格,我一個羸弱的台灣女生,孤身遠行,尋找先民足迹山川關隘,多少路多少次啓程,從天津、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厦門、廣州、平潭、廣西……在大陸工作近10年中,每個地方也如開疆辟土,皆需重新考察、開拓業務、扎根經營、解决難題、完成目標。而各地的風土人情、語言不通、氣候習慣、飲食問題也都是考驗,我將堅毅喫苦當成絶佳養分,在不斷地遷徙中成長、壯大。

  回憶滿滿源於客家女性世代薪火相傳,在外婆及母親的陶冶浸潤中,我從稚嫩少女不斷成長,在心靈鑄養彰顯客家人精神。對親人故土懷念之時,同時爲了生存又不屈不撓,這種奮鬥與撕裂至今仍然在兩岸客家人的生活中顯露無遺。正如台灣客家詩人範楊鬆所寫:“來去台三綫,油桐樹拔高視野/春花蕊五項春夏交界,翩翩/五瓣花容,鎚煉硬實的種子。”

  海峽兩岸的距離很近,跨越歷史的距離却很遠,外婆的客家先祖從大陸渡海至台灣做客,我從小在外婆家做客、母親在雇主家做客,一直到我自台灣來到大陸。原本覺得自己是客人,在大陸各個城市中流轉客居。近幾年,深耕於福建走訪各地,直到今年兜兜轉轉到了南靖土樓,完整了我三代人循環般尋根。置身於此,我是個承載着兩岸文化繩結的客人,亦是有着斷不了文化血脈的新客家人。

  提筆之餘,眺望近處曝曬着客家梅乾菜的欄堰橋畔旁,嘻鬧一群群稚氣未脱客家村落孩童,春日暖陽中,不禁想到我那於台灣就學的“頑劣活潑”女兒,世世代代,不禁感嘆萬千!讓生活慢下來,在相思的静謐中閑度時光是一件美麗的事。促使我將心倒空,遵循祖宗精神,帶着謙卑及感激,重新審視自己,加滿能量再出發!


  作者係平潭實驗區嵐台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