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兩岸民意對抗情緒昇級的幾點觀察

  2016年至2021年,兩岸關係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前半程是從冷和平走向冷對抗,後半程是從風高浪急演進爲兵兇戰危。隨着兩岸形勢的變化,兩岸民意氛圍也逐步生變,從擔憂、焦慮的累積增長,延生出對立、對抗的非理性情緒。在大陸,民間對“台獨”的不耐情緒陡然增加,“以武止獨”聲浪日趨上昇。在台灣,隨着民進黨當局不斷昇高的“反中仇共”的政治動員,以及倚美謀“獨”的步步推進,台海緊張局勢昇級的同時,島内民衆的焦慮與對立情緒也在昇高。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兩岸交流受阻,“台獨”勢力借機炒作,兩岸網民網上駡戰頻頻、民意對抗再次推昇。面對兩岸關係的嚴峻形勢,如何看待日漸昇級兩岸民意對抗?應該采取什麽措施加以應對?筆者有幾下看法及分析。

  一、“以武止獨”聲浪上昇折射大陸民間對“台獨”勢力“倚美反中謀獨”的不耐與憤怒

  經過2016年、2020年的兩次選舉,台灣藍緑政治版圖發生了翻轉,民進黨在台灣一黨獨大得以主控政局,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謀求“法理台獨”,倚美抗陸,製造民粹,阻止兩岸交流,對抗融合發展。美國加强打“台灣牌”,通過涉台法案,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昇高台海對抗,衝擊兩岸關係底綫。以上因素兩相叠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台海局勢對抗昇級,風險加大。隨着兩岸緊張局勢的加劇,大陸民間對和平解决台灣問題的焦慮與擔憂不斷昇高,“以武止獨”聲浪漸起,從“帝吧遠征寸草不生”,到“北平模式”成爲網上熱詞,大陸軍機飛越海峽、遼寧號外海巡弋備受民間各方關注。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有多種背景原因。

  首先,中共十九大以後,國家統一已列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任務目標,全黨全國人民都有實現統一的决心與意志。習近平主席多次强調,國家强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是無法阻擋的,“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統一是既定目標,已成爲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與努力方向,成爲十四項國家發展方略之一,已融入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各個方面的工作布局。廣大人民群衆對於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信心與迫切也隨之增高。

  其二,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始終拒絶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陷入僵局,不僅如此,蔡英文的内外政策采取全面“去中趨獨”的做法,從降“公投門檻”、啓動“修憲”爲“法理台獨”清障,到推出新南向政策以“擺脱中國”、“去中國化”,推進“文化台獨”。2019年選舉中,蔡英文借香港亂局大肆煽動“反中仇共”,賴清德等人更公開宣稱“台獨”,不斷挑戰“一中”紅綫,近幾年來,台灣當局的所作所爲,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就是,台灣當局一心向“獨”,正在快速推進台灣走向“台獨”不歸路。在這種情况下,大陸很多民間人士認爲,有美國支持的島内“台獨”勢力越來越有恃無恐,而台灣内部其他勢力已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阻止“台獨”脚步,只有大陸出手才能“以武止獨”。

  其三,隨着中美戰略博弈的開始及美國打“台灣牌”力度的加大,連續推出涉台法案、加快對台軍售、美軍機艦台海地區活動日趨頻繁,挑戰一個中國原則與台海和平現狀,日本右翼勢力也配合美國叫囂要“協防台灣”,而蔡英文當局甘當棋子,挾洋自重,這一切都反復地刺激大陸民衆内心最爲敏感的神經,唤取近代被列强欺凌的記憶,無异於在民族的歷史傷口撒鹽,激起了大陸民族主義高漲,一步步推高了“以武止獨”聲浪。

  其四,台灣民意二十多年來“統降獨昇”、“中國人”認同持續弱化的趨勢,“統一”聲音弱小,“拒統”成爲多數選項,台當局的“去中國化”正在改變台民衆的國家民族認同,在大陸民間引發“時間越拖下去台灣會走得越遠”的擔憂、以及“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無望”的焦慮。

  其五,以“318反服貿運動”爲轉折點台灣社會對兩岸交流的抗拒與否定氛圍,加劇了大陸民間“不耐”的情緒。對大陸民衆來説,台灣民衆是同胞,惠台就是惠同胞親人,但318反服貿運動“反中、反兩岸”的訴求,以及被“台獨”勢力肆意炒作的“台灣民衆對兩岸和平紅利無感”、“兩岸交流不利於台灣經濟”、“惠台是統戰陰謀”等説法在台灣社會頗有市場,令大陸民衆感覺滿腔熱情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從一開始的錯愕不解,到後來演變成不耐與反感。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民進黨當局以“武漢肺炎”惡語相向,阻擋台灣民間向大陸捐贈口罩,全無同胞情愫。更有甚者,台灣當局配合美國炒作“病毒溯原”,在世衛大會期間借疫謀“獨”,2021年台灣疫情第二輪暴發時又“政治防疫”至上,拒絶大陸捐助疫苗並譏以“假好心”,這些都深深傷害了大陸同胞的情感,使得本已不佳的民間情緒更加惡化,台灣“921”地震、大陸“汶川地震”時兩岸民間携手抗灾的感人場景不再,這完全是民意受政治影響的結果。

  二、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焦慮與對抗情緒增加

  一是多數台灣民衆對兩岸關係惡化表示擔憂,認爲兩岸現狀持續下去台灣會更加艱困。2017、2018、2019連續幾年的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台灣民衆對兩岸關係的惡化表示擔心,對蔡英文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不信任,超過60%認爲兩岸關係是蔡英文施政最不滿意的部分(聯合報),55%認爲民進黨當局未能做到維持現狀的承諾(美麗島電子報),50%多對蔡未來處理好兩岸關係没信心。53.6%的民衆認爲,兩岸制度性協商交流中斷和大陸遊客赴台减少已經對台灣經濟造成負面影響,51.8%的民衆同意“改善兩岸關係才能改善台灣經濟”(旺旺中時)

  圖表來源: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二是“統降獨昇”的趨勢再度加劇。2018年以後,支持“台獨”的民調攀上新高,而統一支持度創新低。同期出現的還有中國人認同的新低及台灣人認同的新高。

  三是反彈與對立情緒昇高。2016年以後,隨着兩岸關係緊張程度的加深,兩岸民間氣氛也有所變化,突發事件性諸如高雄電子競技比賽觀衆退席、“中國新歌聲”台大鬧場事件等,反映出島内對大陸的對抗與反彈在上昇。2019年台灣選舉期間民進黨當局惡意煽動反中仇共,借香港亂局攻擊“一國兩制”。2020年後借疫反中,台灣民粹情緒上昇,拒絶統一、反對“一國兩制”的聲浪達到歷史高峰。與此相對應的,對大陸的好感度下降、對美日好感度上昇,都反應了台灣民意中對立情緒的上昇。

  四是台灣民衆赴大陸工作學習意願開始下降。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前提下,特别是台灣當局一系列“修法”(“國安五法”、“反滲透法”)阻擋兩岸交流後,從2019年開始,台灣民衆赴大就業發展的意願開始下降。

  圖表來源:台灣《聯合報》2019兩岸關係年度調查報告

  三、兩岸民意對兩岸重大問題的認知存在較大落差

  除了焦慮和對立情緒之外,兩岸民意在涉及到兩岸關係的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較大的認知落差。

  (一)關於兩岸統一目標的認知落差。對於達成統一目標,以及統一對於國家民族的强盛與復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大陸各方的看法具高度一致性。追求統一不僅是政府意志,更是强大的人民意志。而台灣對此並不盡瞭解,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爲大陸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無暇顧及解决台灣問題,統一不會成爲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

  (二)對統一方式與手段的認知落差。大陸民間普遍認爲,雖然面臨多重挑戰,但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大陸已具備完成國家統一的能力,如果領土主權完整受到威脅就應該采取必要手段加以遏止“台獨”,大陸民調支持“以武止獨”民調高達85%,網民熱議,從政治、經濟、法律、民心、外交、輿論等各方面羅列對台動武的有利條件與可行性。而台灣社會大衆普遍認爲,有美日作爲安全保護,大陸對台使用軍事手段、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較低(見下圖)。

  圖表來源:台灣《聯合報》2020年度兩岸關係調查報告

  四、台灣民意面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糾結心態

  一是雖然拒統民意穩定過半(超過50%),但總體民意仍主張兩岸和平發展(超過70%);“中國人”認同度下降,但“中華民族”認同穩定超過70%。

  二是“不統一”民意穩定過半,但又認識最終將“被統一”。(台“中央研究院”2016年的民調顯示,展望未來,台灣有50%的民衆認爲,台灣終將被大陸統一,認爲可長久維持現狀的比例只占14%)。

  三是民衆普遍認爲大陸武力是台灣安全的最大威脅,但多數民衆又認爲兩岸開戰可能性不大。(台《聯合報》連續五年民意調查,顯示民衆認爲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度低於32%。)

  兩岸關係發展的真正動力來自於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客觀規律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任何政黨的意志爲轉移的。在大陸反“獨”持續壓力與促進融合發展的雙向力道之下,島内民意對現狀的不滿和焦慮本身就説明這種新動力正的醖釀累積當中,因此,深化融合發展是正確的方向,關鍵在於持續、細化、有針對性、時機恰當,效果會逐漸顯現,對此大陸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疫情之下兩岸交流幾乎中斷,其中有雙重原因,一個是疫情的阻斷,還有一個就是政治力量的阻斷。疫情結束以後,兩岸交流的重啓勢在必行,可以預見,重啓後的兩岸交流會有很多問題和困難,脆弱而不穩定,大陸應提前規劃推動兩岸交流的盡快恢復,繼續出台各種政策措施幫助在大陸民衆和企業克服困難重回正常生産與生活,一如既往地落實兩岸同胞同等待遇,深化融合發展,落實“兩岸一家親”。

  (發表於《全國台聯台灣民情研究四十週年紀念文集》2021年8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