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影響祖國和平統一若干外部因素之探討

  1997年香港、1999年澳門相繼回歸,解决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任務將更加突出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在談到台灣問題時,多次强調解決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中國將要加快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步伐。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同時,準確把握當前國際潮流發展的脈動,抓住機遇,因勢利導,使兩岸關係朝着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那麽,中國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中將面臨一個什麽樣的國際環境?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内的國際形勢中究竟有哪些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因素?又有些什麽不利的因素?本文擬就上述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問題,必須由兩岸中國人自己來解决,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台灣問題的形成及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又是某些西方勢力插手干涉中國内政的結果,因此,台灣問題的最終解决又與外部因素分不開。當前國際形勢發展和變化,爲中國實現和平統一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

  (一)以和平與發展爲主軸的世界潮流有利於中國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冷戰結束以來,盡管世界和平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現實威脅,霸權主義、軍備競賽、領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糾紛、政治動亂等等,不斷導致地區衝突和局部戰争爆發,使得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資源遭到破壞,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國際潮流的主流仍是和平與發展,維持和平,减少争端,預防危機,加强對話。已成爲當今世界上廣大愛好和平人們的共同心願,如何推動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已成爲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課題。在這一大趨勢下,國際總體局勢趨向緩和,這在客觀上爲中國追求以和平方式完成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富强的目標提供了有利的大環境。

  長期以來,台灣海峽作爲亞太地區的一個熱點備受國際關注,9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當局製造分裂而造成的第三次海峽危機,更被視爲亞太地區和平的潜在威脅,一些西方政治家甚至把“台灣海峽的不確定性”列爲“當前影響世界安定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緩和台海局勢、建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對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能够實現和平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成爲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所普遍期待的。

  (二)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爲中國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提供了機遇,也爲最終解决台灣問題創造了條件

  衆所周知,影響解决台灣問題的因素分别是祖國大陸因素、國際因素和島内因素。而三大因素中,祖國大陸因素發揮着主要的作用。可以説,要最終解决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關鍵在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内相對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爲中國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機遇。

  政治上,冷戰結束後,國際反華包圍圈已不存在,由於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形成的東西方尖鋭對立已經過時,中國作爲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力量,在諸多重大國際事務中成爲西方國家尋求支持與合作的對象。自1997年以來,中國相繼與美、日、俄、英、法等主要國家舉行了雙邊高峰會談,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上述各國建立各種層次的合作伙伴關係。經濟上,改革開放使中國全面走向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科技合作與交流日益密切,中國社會和經濟的進步與繁榮已得到國際的普遍認同和贊譽。外交上,中國奉行相互尊重主權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惠互利的和平外交政策,已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認同、接受和普遍尊重,亞太地區各發展中國家在反對西方勢力插手亞洲事務、抗拒西方大國調遣方面也有基本的默契,中國有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總之,中國可以争取較爲有利和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加快對外開放、對内改革的步伐,集中主要力量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世紀之交,中國只要按現有的速度發展下去,政治、經濟基礎將會越來越好,在解决台灣問題、實現和平統一進程中的主動權也將會越來越大。

  (三)一個中國原則已被國際社會廣泛遵行,從外部爲中國實現和平統一提供了有利環境

  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及應有權利以後,一個中國就成爲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原則,得到了世界上絶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和接受。世界各國在與中國建立邦交、發展友好關係時,無不表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并且長期以來,這也是台灣海峽兩岸所共同恪守的共識。改革開放以後,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國際地位的上昇,一個中國越來越多地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然而,90年代以後台灣當局某些人爲了達到分裂目的,多次挑戰一個中國原則,製造分裂事端。尤其是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公然對國際媒體宣稱,“兩岸關係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針對台灣當局的分裂行徑,中國政府和人民於1995年底、1996年初和1999年進行了多次反分裂反“台獨”鬥争,向全世界明確表達了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决心和能力,同時也宣佈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中不可侵犯的底綫。使得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意識到台灣問題事關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民不會有絲毫的妥協與讓步,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是維持和發展對華關係的重要前提與基石,也是維持台海局勢穩定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條件。

  “兩國論”提出後,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上再次被確立和强化。對此美國率先做出表態,7月13日,美國務院發言人魯賓舉行新聞發佈會,强調一個中國政策符合美國利益,重申對台“三不”(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在上海公開聲明對台“三不“: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和地區組織)。7月18日,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過電話向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表示,他的目的“是爲了重申美國政府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堅定承諾”。此後美國務卿奥爾布萊特在新加坡東盟外長會議上、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奥克蘭APEC首腦會議上,再次重申了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7月14日,日本外務省發言人稱,日本堅持1972年簽訂的中日聯合聲明中的立場,即:充分理解和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7月19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盧金指出,李登輝分裂中國的言論違背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利於中國統一,也不利干海峽兩岸和遠東的安定。重申俄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即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表示“俄羅斯支持‘-國兩制’”。之後,歐盟、加拿大、東南亞各國政府都發表了堅持一個中國和對台“三不”的立場。幾個月來,世界上先後有130多個國家都做了以上表態。9月15日,在第54届聯合國大會上,身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美、英、法三國代表打破過去歷年來對台灣入會問題的沉默,公開聲明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至此,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都在聯大正式宣佈了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可以説,一個中國原則已經爲大多數的國家所接受,成爲世所公認的發展對華關係和維持地區局勢穩定的基本前提,成爲正在形成過程中的國際新秩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爲從國際上防止分裂與“台獨”、推動兩岸關係朝統一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四)分裂和“台獨”勢力已經没有國際市場,有利於中國推進國家統一

  “兩國論”的提出等於爲李登輝的分裂路綫做了一次真實的“國際民調”,國際社會的反應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告訴台灣當局,也告訴世人,“兩國論没有國際生存空間”,“台獨没有出路”。

  對於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來説,台灣當局破壞兩岸關係的挑畔行爲不符合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得不到美國支持。從根本上説,美國的最終目的是維持台海的現狀和均勢不被打破,使台灣問題始終成爲其亞太戰略布局中的一顆重要棋子。美國既不希望中國加快和平統一進程而改變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更不願意因台灣追求“獨立”而打破台灣海峽的平衡態勢,使美國不得不卷入危機衝突之中。從1996年底以來,美國先是一些學者,後來由政府官員多次正式提出關於兩岸洽商簽訂“中程協議”的建議,這是美國意識到,台灣當局推行的分裂路綫和拒絶政治談判的立場隨時可能激化矛盾,使兩岸爆發衝突,導致台灣海峽陷入危機,希望通過相對穩定的兩岸關係框架,或者通過緩和兩岸衝突的“中程協議”,來排除影響台海穩定的潜在威脅,使台海局勢在相當長的時期内穩定化。然而,李登輝在預先並没與美國有所溝通的情况下,冒然提出“兩國論”,至使兩岸關係驟然惡化,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美國對李登輝的不滿態度十分明顯,在9月奥克蘭中美首腦會晤中,美國總統克林頓明確表示“李登輝的‘兩國論’給中國和美國都製造了許多麻煩。”在美方派特使到台灣瞭解情况之後,美國國務卿奥爾布萊特説,台灣的解釋“並不充分”。美國一些主流派學者和媒體都認爲,“兩國論”破壞了海峽雙方和國際社會共同恪守的一個中國政策,“將對美國造成壓力”,稱“李的這一舉動是一場危險的賭博,將使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更加惡化”。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則批評説,台灣政策的轉變將對美中關係産生深遠的影響,台灣的這顆炸彈可能給復雜的華盛頓、北京、台北三角關係造成重大破壞,台灣放棄一個中國的政策會迫使美國在兩岸之間作出選擇”,不符合美國利益,指責台灣再次成爲中美關係的“麻煩製造者”。美前白宫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包道格指出“如果台灣是挑釁的一方,導致西太平洋的和平與穩定受到破壞,美國是否還會保衛台灣?”美國尼克鬆中心副主任梅伊認爲美國不應當對無謂刺激中國的台灣政客提供軍事保護,連一些有“台灣之友”稱號的美國議員也大摇其頭,聲稱如果台灣一再如此“冒險”,他們將“不得不考慮是否繼續支持台灣”。

  對亞太地區來説,自90年代以來,隨着亞太各國經濟發展和政局演變,維持區域内部的和平穩定,盡可能地防止和减少地區衝突和糾紛,成爲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因此,近年來亞太區域安全對話及合作機制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加强。尤其是經歷了長達兩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亞洲許多國家剛剛開始經濟復蘇,都希望能盡快地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挣脱出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無論是從整個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大局,還是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要的意義。可以説,目前任何一個亞太國家,都不希望看到因台灣單方面的挑釁行爲導致兩岸緊張局勢的昇高,使台灣海峽再次成爲地區衝突的熱點,不願意被卷入兩岸紛争,當然更不希望台海衝突影響地區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兩國論”提出後,日本、泰國、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很快表態重申一個中國的立場。在7月底新加坡召開的東盟區域論壇會議上,東盟十個成員國及其他與會國家發表聯合公報,聲明堅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亞太各國輿論也紛紛進行批評和質疑,對於李登輝所發表的“兩國論”“感到困惑不解”,認爲“‘兩國論’從根本上否定了一個中國這一大陸同台灣之間的共同原則,會破壞兩岸關係迄今爲止逐步積累的成果,並導致緊張局勢,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同意,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將對亞洲的安全造成威脅。”顯而易見,亞太各國反對“兩國論”的立場是十分明確的。

  (五)香港的順利回歸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接受

  自1979年中國共産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以來,國際反華勢力和台灣當局一直没有中斷過對這一方針的攻擊和污衊。然而,近幾年來,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國際間日益得到確立與加强的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大力倡導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也開始有所理解,在一些西方的輿論和媒體上開始了出現研究和討論“一國兩制”的聲音,一些西方學者和專家在討論台灣問題時也常圍遶“一國兩制”模式提出各種相關的建議。1997年7月1日,香港的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使“一國兩制”從理論成爲現實,并且回歸後的香港“兩制”并存,高度自治,運行良好,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礎不變,回歸後的香港“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國際社會對此有目共睹,美英等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港後也對香港的成功過渡表示肯定,1999年10月22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與訪英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談中表示,香港回歸後的事實説明“那些認爲‘一國兩制’没有發揮作用的意見是錯誤的”。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實行“一國兩制”的决心和誠意也有所體認,對將於1999年12月20日的澳門回歸,國際媒體和輿論普遍看好。在江澤民主席訪葡時,葡萄牙總統宣稱“這次政權的交接儀式代表着澳門回歸中國過渡進程的成功”。

  國際上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並進一步瞭解到中國對台灣的“一國兩制”政策將會比香港更寬鬆,空間更大,這爲祖國大陸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創造了較爲有利的國際條件。正因爲如此,“兩國論”完全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隨着香港、澳門的順利過渡和持續繁榮,“一國兩制”會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接受。

  二

  以和平方式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是順應世界潮流、順應民心的事業,必然會得到國際正義的支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的國際環境中,確實存在着一些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台灣問題的復雜性,使中國的和平統一進程變得艱難而曲折。

  (一)西方國家推行的新干涉主義,以及某些地區民族分裂的逆流,可能對島内外“台獨”勢力起到刺激和鼓勵的作用

  冷戰結束以後,在國際格局的重組過程中,美國亟欲以超極霸權的姿態扮演世界新秩序主導者的角色。美國的新戰略有兩大重心:一是在全世界推進美國的價值觀以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二是積極干預並插手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内部事務,竭力促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於美國利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戰略意圖之下,近幾年來逐漸發展成爲一股新干涉主義浪潮,對其它國家和地區事務的干涉程度不斷加强,手法也越來越直接。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在没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况下,以“維護人權、解决科索沃危機”爲名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七十八天的轟炸,從而爲地區組織繞過安理會對主權國家内政進行軍事於預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在1999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一些西方國家再次提出“主權過時論”,“人權高於主權”的論調,並將之理論化,爲新干涉主義尋找藉口。與之相應的是,在一些本來就存在民族問題、宗教矛盾的國家和地區,分裂勢力趁機抬頭,由此而引發的各種程度不同的武裝衝突和地區争端,成爲西方勢力插手其他國家内部事務、進行武裝干涉的藉口。這些都有可能對圖謀分裂國家的“台獨”分裂勢力起到刺激鼓勵的作用,甚至令其産生幻想,以爲搞分裂和“獨立”會得到某些西方大國的公然支持,這種極其危險的現象勢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及中國的和平統一造成危害。

  (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采取對華“接觸+遏制”政策,必然會利用台灣問題作爲戰略棋子牽制中國

  美國爲了長久維持其主控主導世界格局的霸權地位,勢必要“阻止和遏制對美國、美國的盟國和美國利益的一系列威脅”。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明確將中俄視爲潜在的戰略對手,但同時在國際事務的諸多領域又有與中俄合作的需要。美國對華政策基本上采取接觸與防範並舉、合作與制約同行的“雙重政策”,一方面希望對中國接觸並維持“合作伙伴關係”,加强對話合作,確保美國的政經和安全利益,並促使中國發生變化,最終將中國納入由美國和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另一方面,美國又意識到中國的社會制度及現行政策中許多方面並不符合美國長遠利益,對接觸戰略的結果並没有把握,因而企圖通過加强美日同盟、開發部署導彈防禦體系(TMD)、保持在亞太前沿的駐軍、限制對華技術轉讓等手段對中國進行遏制。同時,繼續利用台灣問題作文章,加重對台軍售的力度,對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立場施加壓力,爲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製造各種障礙,企圖使台灣問題長期懸而不决,確保美國在台灣海峽的戰略利益。

  (三)國際反華勢力成爲“台獨”分裂勢力抗拒統一的後盾

  長期以來,出於對中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仇梘,西方國家中始終存在一股頑固的反華勢力,利用中國内部各種分裂勢力和“民運”組織在國際上對我進行攻擊。在兩岸問題上,一貫采取支持台灣與中國大陸對抗的做法。近年來美國會内部親台反華勢力提出或通過多項議案,批評美國行政當局的對台政策不力,要求美國政府提昇美台關係,擴大對台軍售。1995年美國會曾促使美國政府批準李登輝訪美,製造了破壞中美關係、引發台海危機的重大惡性事件。今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導致兩岸緊張局勢昇高,在美國政府一再重申一個中國立場的同時,美國國會一些人正在積極推動“强化台灣安全法”,主張美國在《與台灣關係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强化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安全防禦”爲名擴大售台先進武器。而日本政界的一些右翼勢力也在明裏暗裏加强與台灣分裂勢力的往來,極力推動台日關係提昇,並多次公開聲稱“美日防衛新指針”中所提的“周邊事態”包涵台灣海峽。這些都有可能被島内的分裂勢力和“台獨”分子視爲後盾,挾洋自重,有恃無恐,頑固地抗拒和平統一。

  盡管國際上存在着阻礙和平統一的各種因素,但小股的逆流畢竟無法阻擋世界發展的主流。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是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神聖職責,也是一個民族真正走向富强和振興的基本前提。很難想象,有哪一個處於分裂、動盪和軍事衝突之中的國家會取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有哪一個有國際尊嚴的國家會容忍本國的主權被分裂、領土被分割?維護國家統一,努力發展經濟,實現民族富强,使中華民族真正躋身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强烈心願。在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之後,加快推動台灣問題的和平解决,最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不僅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是有利於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順應國際潮流的偉大事業,必然會得到國際正義的支持。

  (發表於《台灣研究》1999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