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郞慶田:煤碳是中國能源安全的最可靠資源



  鄧小平將能源放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第一位。

  二十一世紀煤碳仍將是中國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

  石油的短缺,為中國煤碳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機遇。

  煤碳地下氣化——門捷列夫一百多年前的夢想已成現實。

                   ——郞慶田


  能源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戰略物資,在中國石油資源已經難以支撑中國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不得不逐年大幅增加進口、國家能源安全「受制於外」的風險大幅上昇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國比較豐富的煤碳資源,就成爲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爲此,本刊專訪了位處山東的中國特大型煤碳企業——新汶礦業集團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郎慶田先生。

  煤碳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供應的最可靠資源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煤碳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目前在煤碳業的發展中需要重視的問題有哪些?

  郎慶田:長期以來,能源問題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中國政府對能源安全問題一直予以高度重視,鄧小平一九八二年曾經指出:「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能源、交通是重點,農業也是重點」。鄧小平將能源放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的第一位,體現了他規劃經濟發展格局的遠見卓識,也説明了能源安全對中國國計民生的至關重要性。二○○一年三月十五日九届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環境保護」的能源建設方針。這也是中國政府「十 ·五」期間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方略。

  以煤碳爲基礎能源是中國的一項長期基本能源政策。廿一世紀,煤碳仍將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煤碳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中國以煤爲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由能源資源條件决定的:在中國的能源資源中,煤碳佔絶對的優勢,煤碳資源探明儲量佔中國化石能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保障安全供應的最可靠的能源,同時也是目前最廉價的可利用能源;煤碳本身不是污染,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潔净利用的。從可採資源、保障供應、經濟性和技術等方面看,煤碳仍將是中國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爲社會提供優質煤碳、保障能源供應、提高煤碳利用效率、减少煤碳污染,是廿一世紀煤碳工業的重要責任。國家計委預測,二○○五年中國一次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十五點四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碳需求爲十四點五億噸。爲了保证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碳的需求,國家將充分發揮現有大中型煤礦的生産能力。

  自一九九七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抑制了國内、國際煤碳市場對煤碳的需求。由於産能過剩,需求减少,煤碳市場逐漸演變爲買方市場,價格也一路下滑,煤碳行業總體上呈現出「市場低迷、經營慘淡」的局面。但自二○○○年以來,國家實行關井壓産政策,對煤碳總量進行調控,引導市場平衡。煤碳市場自二○○一年初開始回暖,煤碳價格上揚,煤碳企業逐步擺脱了困境。面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煤碳工業直接參與國際競争的局面,面對中國實施以結構調整爲主綫的「十五」計劃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煤碳工業還有很多深層次問題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企業組織規模小而散,産業集中度過低。經過近幾年的整頓,中國小煤礦由近八萬處减少到二萬多處,但生産規模小、佈點過於分散的問題仍相當突出,與世界主要産煤國家的差距很大。

  二是開採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低,勞動生産率低。美、俄、德等國家採掘機械化程度都達到或接近百分之一百。中國目前的機械化、部分機械化程度僅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安全狀况没有從根本上得到保障。

  三是産業、産品結構和生産經營方式單一。國外大型礦區一般均採取煤碳、電力、化工、建材等綜合開發,效益好、競争力强。中國跨行業發展起步晚、進展慢、步履維艱,大多數煤碳企業仍是單一産業和産品。

  四是經營機制未實現根本性轉變,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尚不完善。

  而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堅持用發展的觀點來解决煤碳企業存在的問題,突出結構調整這條主綫,搞好煤碳供需總量平衡,推進國有資産重組;加快實施科教興煤戰略,積極進行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高産高效生産技術,提高煤碳競争力:發展潔净煤技術,解决環境污染問題,推動煤碳工業向高效、安全、潔净、優質的方向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石油短缺爲煤碳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機遇

  記者:石油早已是各國盡力争奪的戰略資源,在石油資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國應該如何進一步開發煤碳資源?中國目前對煤碳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如何?

  郎慶田: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中國的能源需求與供給必然産生缺口。專家預測中國國内能源的缺口量爲:在廿一世紀初期將超過一億噸標準煤,二○三○年約爲二點五億噸標準煤,到二○五○年約爲四點六億噸標準煤。這種估計的準確性到底有多大我們可以暫不考慮,但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缺口在逐年增大,進口依存度將逐步擴大,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也是未來中國能源安全的最主要問題。

  在中國能源供需結構中,石油供應短缺問題最爲突出。「八五」期間,全國石油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爲百分之六點九四,而石油生産量的年均增長率僅爲百分一點六。基於石油生産量的增加遠低於石油消費量的增長,中國不得不减少石油出口,增加石油進口,一九九三年起從石油净出口國變成了石油净進口國。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减少環境污染的迫切要求,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將繼續出現較快增長,石油需求年增加量將超過五百萬噸。而預計同期石油産量的年增加量祗能達到一百至二百萬噸,石油供需缺口量將從二○○○年的五千萬噸增加到二○三○年的一億六千萬噸。

  解决石油問題的出路,簡單地説有兩條:一是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潜力,採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近年來,由於中東局勢的持續動盪,使國際石油市場波動起伏,這對中國增加石油進口和儲備提出了挑戰。因此,從戰略角度考慮,應當採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這是解决中國石油供應短缺的最佳途徑。它有利於國内主要産業和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有利於石油供應的安全可靠。

  石油的短缺,爲中國煤碳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機遇。根據最新國家産業政策,中國未來五至十年,能源業要以發展新型、高效、清潔能源技術和石油替代技術爲主要發展方向,改造傳統能源利用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全國煤碳科技大會提出,煤碳企業必須通過技術進步和發展清潔煤技術,努力提高煤碳産品的科技含量,搞好煤碳的綜合利用,拉長産業鏈,才能增强市場競争能力。爲此,中國煤碳工業應當大力發展綜合機械開採技術、大型露天煤礦開採技術以及煤礦安全技術,推進高産高效礦井建設,走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路子。同時,重點要在煤碳生産、加工和煤碳資源的綜合利用上做文章,加快潔净煤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發展煤碳深加工,優化煤碳産品結構,積極勘探、開發與利用煤層氣資源;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增加煤碳用於發電、製氣等二次能源生産的數量;推進煤碳的高技術利用,發展煤碳氧化、液化技術,煤層氣開發利用技術,水煤漿替代燃料油技術。

  百年夢想今成真

  記者:據悉在您的主持下,新汶礦業集團進行了煤碳地下氣化方面的研發,您對這種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有甚麽前景預測?其對天然氣等能源是否真有長遠的替代價值?

  郎慶田:不需要職工下井,不需要採煤設備,讓煤直接在地下燃燒而生成可燃氣體,然後通過管路輸送到千家萬户,輸送到工礦企業,這對於採煤人來説,是個大膽而神奇的夢想。而第一個做這個夢的人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他在一八八八年説: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煤在地下燃燒而變成可燃氣體。

  二○○○年,門捷列夫的百年夢想在新礦集團變爲現實,並取得了重大突破,首開中國煤碳地下氣化大規模應用先河。專家的鑒定結果是:該成果在工業化試驗研究的深度、系統性和規範性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是一次從造氣到應用的成功的産業化示範工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

  發展煤碳地下氣化是世界煤碳開發利用的方向之一,也是國家「十五」重點實施的十二大高新技術建設工程之一,現已列入國家八六三計劃,新礦集團成爲這一攻關項目的實驗基地。

  這項高新技術,就是將處於地下的煤碳進行有控制的燃燒,通過對煤的熱作用和化學作用而産生可燃氣體。它變傳統的物理採煤爲化學採煤,變地面氣化爲地下氣化,變低值燃料爲「高科技燃料」,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從而對振興煤碳企業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門捷列夫提出這個夢想之後的一個多世紀裏,煤碳地下氣化研究取得長足發展。英國於一九○八年進行煤碳地下氣化試驗,前蘇聯則於一九三二年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地下氣化站。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波蘭、日本等一些國家逐步掌握了這項技術。對此,一九七九年的聯合國「世界煤碳遠景會議」上指出:發展煤碳地下氣化是世界煤碳開發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從根本上解决傳統開採方法存在的一系列技術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中國曾在五六十年代進行過這項高新技術的研究和試驗,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因種種原因,這項研究試驗未能堅持下來。

  作爲一個企業,能不能掌握高新技術,是有没有核心競争力的重要體現。當我瞭解到世界和中國有關煤碳地下氣化技術的發展背景和目前現狀之後,强烈地意識到煤碳地下氣化將引發中國煤碳開採技術和煤碳資源利用上的一場革命。特别是我在北京結識了中國礦業大學致力於煤碳地下氣化技術研究與試驗的余力教授之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决定以新汶礦業集團爲基地,聯合進行煤碳地下氣化的研究與試驗。

  新汶礦業集團採用的是「有井式、長通道、大斷面、兩階段」式地下氣化新工藝。成功克服了國外「無井式」地下氣化工藝投資大、風險大、規模小、效益低的缺點。孫村煤礦氣化站是新礦集團建設的第一個氣化站,實驗首先放在一塊廢棄的煤柱。經過半年多科技攻關,井下氣化爐於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點火成功。七月十一日,生産的水煤氣正式進入礦區工業鍋爐和一萬多户職工家庭;十一月一日,煤層氣發電試驗又獲成功。目前新礦集團已建成三處煤碳地下氣化點,日産煤氣二十萬方。正在實施的煤層氣二期工程生産規模將達到日産五十萬立方。

  新礦集團的煤碳地下氣化新工藝,比傳統煤碳開採工藝節省投資百分之七十八,節約成本百分之六十二,提高工效三倍以上,噸煤價值可提高十倍以上;而且煤碳氣化後灰碴留在地下,可避免採用傳統的採煤和地面煤碳氣化工藝造成的廢氣、廢水、廢碴等污染,並可大大减少因煤層採空造成的地面下沉;與傳統地面煤碳氣化工藝相比,它省掉了煤碳氣化發生爐等大量設備設施,煤氣産量大幅提高,造氣成本大幅降低,目前每立方米爲零點一九元,而常規地面的造氣成本則高達一點零五元;此項技術可大大提高煤碳資源回收利用率,使傳統開採工藝難以開採的邊角煤、廢棄煤柱得以回收,使由於高温、高壓威脅和因會造成地面下沉而不得不放棄開採的深部煤、「三下」(河下、橋下、建築物下)壓煤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由於地下氣化生成的煤氣能够更加集中方便地進行脱除焦油、硫分和粉塵等有害物質的净化處理,因此,此項技術特别爲按國家環保規定不準開採的高硫高灰劣質煤尋找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爲此,二○○一年該項目被評爲全國煤碳工業十大科技成果。

  對於新礦集團來説,成功掌握煤碳地下氣化技術不是目的,關鍵是要形成産業化,打造産業鏈,以獲取更爲可觀的産品附加值。因爲煤碳和石油是中國兩大能源支柱,但兩者的儲量和開發極不平衡。煤碳儲量豐,且生産過剩,産品積壓;石油儲量相對較少,供應短缺。而煤碳氣化生成的水煤氣中百分之六十的氫則是最理想的環保燃料(同等重量的氫和汽油相比,它提供的能量是汽油的近三倍),從而可解决中國石油相對短缺的問題,同時也可充分發揮中國煤碳資源的優勢。而地下氣化生産的煤氣經過深加工所生産的甲醇、甲酸、二甲醚等産品,可廣泛應用於化工、冶金、電子、醫藥、交通、軍事等各項領域。目前,新礦集團已將目光投向煤氣一步法催化合成甲醚生産技術,此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通過了專家鑒定。

  未來發展的四大措施

  記者:新汶礦業集團擁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也是中國較早達到年産千萬噸煤碳的企業,您是否可以談談中遠期的發展計劃,包括開發新礦區、發展新技術?

  郎慶田:自二十世紀初,孫村、華豐、禹村等地有煤碳開採的歷史記載以來,新汶礦區至今已有百年發展史。新中國成立後,新汶礦區的煤碳開採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同時也爲祖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正式成立新汶礦務局,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壯大,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新汶礦務局全年原煤産量突破千萬噸大關,提前二年實現了千萬噸局的奮鬥目標,被原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正式批准爲「特大型企業」。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由原國家煤碳部批準,新汶礦務局改制爲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九九八年三月十八日始正式按公司制運行。

  近幾年,集團公司從戰略高度把握企業未來,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改革創新的思路研究解决前進中的問題,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先進經營理念再造企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了煤碳主業、非煤産業、高效農業「三位一體」産業格局,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目前,新礦集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紮實推進制度、管理、技術「三大創新」,穩步實施煤碳主業集中化、非煤産業集優化、産權結構多樣化「三化戰略」,積極抓好穩定煤碳、發展非煤、結構調整「三件大事」,認真做好增强核心、關聯擴張、結構優化「三篇文章」,打造新礦集團競争新優勢。到「十五」期末,煤碳生産實現老區保千萬噸、新區達千萬噸,煤碳總産量兩千萬噸,全礦區水泥産量二百七十萬噸,石膏二百萬噸,鐵礦石六十萬噸,水煤漿五十萬噸,日産煤層氣二百六十萬方,發電裝機容量四百MW,企業經濟總量突破一百億元,建成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建設「持續發展、富美安康」的新礦區!

  爲此,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煤碳主業集中化。充分發揮資源、管理和人才優勢,對煤碳主業進行分類指導,積極推進戰略資源開發,加快新井建設和老區技改步伐;提高煤碳生産率,促進煤碳産業、産品昇級;按照市場取向和規模經濟的原則,以具有技術、管理優勢的企業爲主,建立資源儲備,放大競争優勢,實施以集中統一管理、擴張經濟總量、提高核心競争力爲主要内容的大集團戰略。

  一是新區開發。按照「走出老區開發新區,走出省内開發省外」的思路,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再造一個千萬噸礦區,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其中最爲關鍵的是把鉅野龍固礦井建成中國最大的工礦井。鉅野煤田是山東省也是華東地區最後一塊未開發的煤田,也是最好的一塊煤田。龍固礦井地處荷澤鉅野縣境内,交通便利,電源、通訊、水源可靠,外部建設條件優越。礦井主採煤層以肥煤爲主,屬國内緊缺煤類,煤層厚、煤質好,儲量豐富,開採條件較好,適於機械化開採和建設特大型礦井。新礦集團在新井建設上堅持「近期與遠期目標相結合、統籌安排、綜合開發」的原則,將把新礦區建設成爲高科技、高效益、高質量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煤、電、化、建材綜合開發的新型礦區和出口煤基地。龍固礦井在建設和發展上將以「高境界、快速度、高質量、快回報」爲目標,充分借鑒國内外大型礦井建設經驗,採取全面規劃、連續施工、一次投産、快速達産的建設方式,力争在開工建設後四十四個月内完成年産三百萬噸的一期工程並移交試生産,二○○七年九月前完成年産六百萬噸礦井及洗煤廠建設工程。

  二是老區生産。老區煤碳生産的原則是「限産高效」,穩定在千萬噸略偏上的水平。在實施關閉破産、退出劣勢的同時,加大挖潜改造的力度,優化佈局,合理集中生産,以精耕細作提高資源回收率。同時抓好重點工程施工,加强管理,嚴格考核,强化監督,保證骨幹礦井的配套建設和生産接續。

  (二)非煤産業「集優化」。一是搞好産品關聯多元化。建設以煤碳加工爲標誌的縱向産業鏈,形成煤碳→煤氣化→燃氣民用→發電→煤化工産業鏈;煤碳→水煤漿→煤液氣→煤化工産業鏈;同時大力實施煤礦資源的綜合利用,構建煤碳→電力→建材→攪拌站建築産業鏈,帶動礦區建築建材業的興起。

  二是技術關聯多元化。依託我們採礦的技術管理優勢,大力發展非煤礦業,實現非煤業進一步的相關鏈接。在建成萊新鐵礦和臨汶石膏礦擴建的基礎上,在有效益、有前景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非煤礦業。同時做好現有産業的内部整合,形成規模優勢。下一步,要通過開發石膏板這樣一個項目,通過雙向對接,構建石膏→石膏板→紙→紙漿→林業産業鏈。三是業務關聯多元化。圍繞與煤碳的生産業務相關的産業有針對性地發展多元化,尋找和抓住全局性的重點和「亮點」,在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做精、做强、做大。其一,建設以煤、路、港、航一體化經營爲標誌的縱向相關産業鏈,打通煤碳流通渠道,進行跨行業的資源配置,爲企業的長遠發展拓展市場空間。其二,通過相互參股等方式與電力、冶金、化工等下游企業聯合重組,實現煤電、煤鋼、煤化工互利互保,使内部相關産業外部化。其三,建設與焦化、冶金等大用户以採取債轉股的形式建立的相關多元化,使我們的債權轉化爲他們企業的股份,盤活在流通環節沉澱的資金。其四,尋求機會進入其它領域,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領域。

  (三)搞好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方面,以構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主導技術爲主,培育核心競争力,建立技術創新體系,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研究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煤碳生産技術,形成核心技術能力。集團公司在現有省級技術開發中心的基礎上,將加快建設具有較强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家級技術中心。將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技術改造相結合,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運行機制。集團公司作爲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加强産學研聯合攻關,調動内部、外部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建成開放式的技術中心,提高集團公司整體技術檔次,創立及擁有屬於自己企業的知識産權,實現技術經濟一體化;並不斷提高研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的比例,到二○○五年争取達到百分之一,爲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體系建設以及重大項目的研究開發提供資金保證。

  (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也稱資源循環經濟,它使生産所需的資源通過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獲得使用價值,實現循環利用,並减少廢棄物的排放,有利於環境建設,這將是煤碳企業可持續發展與重新振興的必然選擇。我們新礦集團在掌握高新技術實現煤層氣化産業化應用、建成五座煤矸石(煤泥)熱電廠、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開發礦井水成爲新型伴生資源的基礎上,又編制了「新汶礦區資源開發與生態恢復示範工程」,已由省計委正式批覆立項,通過了省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論證。爲使項目儘快得以實施,集團公司又編制了「礦産資源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重建示範工程實施方案」及「礦區土地復墾施工方案」。新規劃和新方案的實施,必將達到「既要麵包(經濟效益),又要鮮花(環境效益)」的理想效果,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使廣大職工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郎慶田小檔案:

  山東新泰市人,生於一九四九年七月,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在新汶礦務局歷任工區黨支部書記、礦長、副局長、局長等職。一九九八年三月任新汶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二零零一年任董事長、黨委書記。榮獲中國煤碳工業優秀礦長、山東省勞動模範、中國煤碳工業優秀企業家、山東省優秀企業家、山東煤碳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榮獲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當選為山東省第九屆、全國第十屆人大代表。著有《超越的軌跡》、《現代煤碳企業經營管理》、《跨越》,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原載《中國評論》2003年3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