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尋找張之洞:文革墓穴被挖屍骨命運多舛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11:07:48  


張之洞(1837~1909),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2007年,張之洞的遺骨被找到。左二即為當年的埋骨人張執信。李丙傑攝
  中評社北京1月4日訊/《北京日報》日前載文《尋找張之洞:晚清名臣墓穴被挖 屍骨命運多舛》,文章通過張之洞的四次葬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對所謂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瘋狂破壞,折射出中國上世紀以來的歷史滄桑及傳統文化幾經沉浮的際遇。全文如下: 
 
  1909年10月4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溘然辭世,身後留下一個風雨飄搖的晚清王朝。

  99年後,2008年10月4日,河北省南皮縣,一片被冬小麥和棉花包圍的農田裡,舉行了一個特別的葬禮。在“文革”中被掘出並一度失蹤的張之洞遺骨被重新安葬在他最初下葬的地方。這是張之洞的第四次葬禮。

  常言道,蓋棺定論。儘管張之洞生前便是毀譽參半,人們還是不會想到,在他身後的百年間,不但對他的評價大起大落,就連他的屍骨也難以逃脫歷史風潮的侵擾。

  是誰在1966年掘了張之洞墓?在消失了41年後,他的屍骨又是如何被找到的?在張之洞的故鄉,有一群人一直在尋找張之洞。

  國運盡,老臣逝

  說起張之洞,許多人記憶中與之對應的地理位置是武漢。然而,歷史上那個身材矮小、胸前飄灑著雪白長髯的湖廣總督(《清史稿.張之洞傳》上形容張“短身巨髯,風儀整峻”),其實是地道的北方人。他的家在河北南皮。有人甚至直呼他為“張南皮”。

  南皮縣在今天的滄州。明永樂年間,朝廷遷移山西人口充實畿輔及川、陝、湖廣等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大移民。直到今天,民間仍流傳著“要問祖先來何處,洪洞城北大槐樹”的尋根謠。在這茫茫人流之中便有張之洞的先祖。張氏家庭遷移至直隸漷縣,後又移居南皮安家,於東門印子頭置產立業。此後的600年裡,“東門張氏”在這裡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張姓在南皮仍然是大姓,族人衆多。

  1909年10月4日,位於北京什刹海畔白米斜街的張府,垂垂老矣的張之洞,在“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的悲涼感嘆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結束了勞累的人生,也揮別了那個他為之殫精竭慮卻始終難以擺脫危局的風雨王朝。僅僅兩年前,這位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剛以七十歲高齡進京邁入朝廷中樞,試圖力挽危局。

  張之洞去世兩天後,清廷即頒布上諭,稱贊他“公忠體國,廉政無私”、“提倡新政,利國便民”……賜謚號“文襄”。張之洞是個清官,且又“愛才好客”,做了數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畝”(《清史稿.張之洞傳》)。清廷賞銀三千兩治喪,張的親朋和門生也熱心籌措。當月,長子張權等即奉靈柩回家鄉南皮,準備墓碑、墓志銘、石相生等下葬所用事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