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沙漠化地區應該怎樣種樹

http://www.CRNTT.com   2012-12-27 10:55:49  


甘肅民勤薛百、大灘等風沙口,當地群衆在栽植梭梭等抗旱植物防風固沙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訊/“沙漠化或荒漠化的抑制與防治,關鍵是人類活動的適度與合理,應科學利用,並維持、恢復土地生產力與植被資源,而不是只圖眼前效益的蠻幹”。2012年第12期《中國改革》月刊登載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羅菊春的評論文章“沙漠化地區應該怎樣種樹”,詳細內容如下:
 
  中國是全球沙漠化嚴重的國家,又是沙漠化防治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國家。歷盡艱辛建設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為修補不堪重負的地球做出了巨大貢獻。筆者近20年來在“三北”地區做了較廣泛的考察,了解到很多治沙成就驚人的樣板,也看到一些不足之處,需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觀察、思考。
 
  ■ 沙漠化或荒漠化的抑制與防治,關鍵是人類活動的適度與合理
 
  荒漠與沙漠,荒漠化與沙漠化是不同的概念。無論“沙漠”或“荒漠”在成因上都是自然因素所形成,是原生的。而“沙漠化”和“荒漠化”則是在生態與環境脆弱的自然條件基礎上,人為活動因素為主的外營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退化過程。因此,沙漠化或荒漠化的抑制與防治,關鍵是人類活動的適度與合理,應科學利用與維持、恢復土地生產力與植被資源,而不是只圖眼前效益的蠻幹。
 
  中國風力作用下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153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5.9%(《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發展計劃》,1994)。沙化土地區域與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較多、人為經濟活動頻繁的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甚至於半濕潤的森林草原區域也有分布。由於草原、荒漠草原或森林草原在歷史上植被不斷受到破壞,諸如開墾農田、樵采、過度放牧、攔水漫灌等各種人為活動造成地表沒有植被覆蓋,風起沙揚,土地生產力不斷降低,約1500萬公頃農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甚至有些農地被埋,十年九不收。近1億公頃草場由於風沙造成嚴重退化,留下的草場因更加超載放牧而不斷退化,造成沙區農牧民生活貧困,甚至在大風大雪之年,牛羊餓死,房屋被沙埋,群眾苦不堪言。中國富民之路的“短板”就在這里,沙漠化地區要脫貧的出路就在防治沙漠化。

  ■ 中國沙漠化防治成績巨大,問題尚存
 
  中國“三北”風沙區,即213個縣遭受乾旱風沙鹽碱危害地區,防風治沙治碱造林到1978年就取得了很大成績。造林保存面積達2854萬畝,其中,大型防護林帶造了1835公裡。。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於1978年在西北、華北與東北地區啟動,計劃到2050年結束,建設期長達73年,分8期進行,工程範圍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42.4%,規劃造林3508萬公頃。力爭到2050年,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林木蓄積量增加到42.7億立方米。
 
  “三北”工程建設34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500多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4.4億立方米,在北方構築了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風沙危害與水土流失明顯減輕。
 
  2000年,筆者參加了國家林業局舉辦的第二次(1995年-1999年)中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結果的論證會,得知與1994年監測結果相比,這5年淨增荒漠化土地5.2萬平方公裡,年均增加1.04萬平方公裡。中國沙化土地面積與1994年普查同等範圍相比,1995年-1999年,五年間沙化土地淨增17180平方公裡,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裡。因此得出結論,中國荒漠化與沙化土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局部好轉,整體在惡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