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日本禪學何以能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3-04-06 11:39:45  


禪是什麼?他當即回答:平常心。
  中評社北京4月6日訊/此間學者劉檸日前撰文“日本禪學何以能走向世界”認為,禪宗之有今天走向世界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進入日本後的發展。日本宗教學者鈴木範久認為禪佛教思想,特別是其‘一如’的思想,對日本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2012年的初冬,頭一次訪問日本北陸地方歷史文化名城金澤,目的之一,是參觀鈴木大拙紀念館。午後兩點,到了本多町。又按圖索驥,找到了三丁目。但見一座丘陵的山腳下,有片低矮的建築群,清一色銀灰色鋼混結構,風格很現代,背倚滿目蒼翠的山坡,十分打眼,這就是鈴木大拙紀念館。建築的周圍,是一泓池水,即著名的漂浮在“水鏡之庭”上的“思索空間”了。視線越過“水鏡之庭”,是古樹參天的山麓。時值11月底,銀杏葉尚未落盡,楓葉如丹,濃綠的背景中點綴著金黃和楓紅,整個是一幅印象主義水彩畫。可遺憾的是,因連日冬雨,導致山路苔蘚茂生,恐遊客發生意外,從前一天起,閉館三日。惜乎筆者此行在金澤只能逗留一日,只好在紀念館周圍試著“覺悟”一下“禪境”,便與大拙匆匆別過了。

  此地正是鈴木大拙的生誕之地。1870年11月11日,鈴木大拙(D. T. Suzuki)出生於石川縣金澤市本多町的一個醫生家庭,原名鈴木貞太郎,大拙為其居士號。這位被思想家梅原猛稱為“現代日本最大的佛教者”的哲學家,學貫東西,一生致力於禪學研究及日本禪文化的海外推介,同時用日文和英文寫作,著述等身,約百種著作中的二十三種為英文著作。其中之犖犖大者,便是這本《鈴木大拙說禪》,在西方學界有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今天通行於西方的“Zen”,正是源自大拙對日文“禪”的迻譯。1940年,該書的日文版由岩波書店出版。至2004年,已再版七十一次,說家喻戶曉並不為過。

  大拙說禪,並不是談禪宗史,而是談禪的性格——禪是什麼、不是什麼,禪的方法、路徑——禪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禪的目的和意義。常言道“知易行難”,可就禪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為說到底,禪是一種洞徹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當程度上接近了禪的本質。而禪的本質,在於抵達和把握世界的存在,即所謂“真實在”:“禪給予我們看透世界的眼睛。禪的範圍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而且要超越它。”為此,大拙從學術上廓清了幾個世紀以來氤氳於“禪”的概念之上的重重雲霾,極大縮短了我們與之“鏈接”的距離,譬如談禪宗與東西方宗教的異同、與審美的關係,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