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鄧聿文:剖析劉志軍式腐敗的標本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3-06-17 10:50:34  


6月9日,劉志軍被帶入法庭。當日,北京市二中院開庭審理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受賄、濫用職權案。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訊/成都商報今天登載知名評論人鄧聿文的文章《剖析劉志軍式腐敗的標本意義》指出,手握大權的劉志軍之落馬,帶有明顯的制度性和體制性特征。

  劉志軍上周的公開受審,意味著這位曾經的鐵道部部長,距正式的牢獄生活已經不遠。劉本是鐵路最基層的一名養路工,最後能做到掌管鐵路發展和政策制定的一方大員,相信並不僅僅依賴於坊間傳說的“桃花運”,應該還是有個人獨到的禀賦。

  客觀地說,劉在主掌鐵道部的8年裡,對中國鐵路的發展尤其是高鐵的建設,還是做了些事情,算是個能人,對這一點,不能因其犯罪而予以抹殺。然而,也要看到,同時在這8年裡,鐵路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安全事故頻出,腐敗叢生。究其原因,在於劉的個人專權和鐵路政企不分的體制,而後者為前者提供了體制基礎,前者則進一步強化了後者。

  長期以來,中國鐵路是個非常奇特的系統,它既擔負著鐵路的行政管理職能,又是中國最大的壟斷企業,實行全行業壟斷;此外,它還擁有部分司法功能。這種政企合一的體制,過去一直未曾打破,甚至在鐵路大發展的思路下還有所強化。但計劃的指令、行政的干預與市場的形式相結合,加之缺乏有效監督,極易誘發腐敗。

  所以,自改革開放以來,鐵路系統一直被認為是腐敗的高危區域,終於到劉志軍手上,發展成為系統性腐敗,劉本人無疑是整個鐵路系統性腐敗的領軍人物。人們看到,從工程立項到招投標,再到項目竣工,在壟斷且封閉的體制下,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深諳其道而又經不起誘惑的官員和商人非法牟利的目標。從這一角度看,手握大權的劉志軍之落馬,帶有明顯的制度性和體制性特征。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