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烏克蘭危機的終結,還是新博弈的序幕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9:13:00  


 
  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向歐洲”

  有專家認為,波羅申科要求加入歐盟的願望未必不夠真誠,但是他打算單方面加快加入歐盟的步伐,卻與實現目標相距甚遠。

  日前,烏克蘭與歐盟已經簽署關於“歐盟夥伴聯繫國”的“政治條款”。波羅申科提出,希望在6月27日之前與歐盟簽署聯繫夥伴國的“經濟條款”,穩住歐盟對烏克蘭的經濟支持。猶如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所雲:波羅申科發表的演說“非常親歐盟,可能比歐盟國家準備好能接受的更多”;但是,“當波羅申科說出聯繫國協議是烏克蘭成為歐盟成員國的第一步時,我同我們的歐洲夥伴對此進行了討論,大部分人並不這樣認為,這很清楚”。(注:法新社基輔6月7日電)

  法比尤斯這裡所說的大多數歐盟國家並不贊同烏克蘭加入歐盟,首先是指德國和法國等“老歐洲”國家,他們不光擔心烏克蘭的加入會過多刺激俄羅斯,也更擔心歐盟現在的內部問題堆積如山,而發展水平和治理狀況遠不樂觀的烏克蘭的加入,勢必引發更多麻煩,並且會大大減弱歐盟的決策能力。相比之下,歐盟的新成員諸如波蘭等國,與烏克蘭互為鄰國,貿易關係密切,如果烏克蘭能夠入盟,那麼無異於波蘭本身的市場和經濟能力得到大大擴張。再加上美國對於波蘭的特殊影響力,因此,力挺烏克蘭入盟就自然成為波蘭的國策。

  但是,至少目前情況下,烏克蘭入盟的問題還得由“老歐洲”的多數成員國來加以定奪。

  就歐盟而言,更為緊迫的問題是烏克蘭大選之後的俄羅斯、歐盟與烏克蘭的能源關係問題。雖然歐盟已經幫助烏克蘭向俄羅斯支付了7.8億美元的天然氣欠款,這尚且只是整個欠款的一小部分。同時,連續四次三邊能源對話,還遠沒有解決關鍵的天然氣價格問題,第五次會談迫在眉睫。在這一問題上,歐盟仍不得不更多承受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在地區事務上,無論是將於6月26日舉行的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六邊會談,還是6月初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經過國內大選的重新當選,顯然在這樣一些重要議程方面,歐盟還只能與俄羅斯打交道,完全還沒有烏克蘭可以參與的空間。

  烏克蘭危機以來,一個有所變化的趨勢乃是歐盟國家對於“東部夥伴計劃”的反思,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對於排他式的區域一體化進程有所重新認識,而學界和輿論比官方立場更進一步,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法德兩國的民意表現出對於烏克蘭衝突的態度更為中立。

  同樣,縱觀近十多年來烏克蘭民意對於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的態度,也可見烏克蘭在這一組三邊關係中的確是難做決斷。根據烏克蘭智庫Razumkov Center的民調資料,2002年時,願意以歐盟作為主要外交選擇的民意比例是31.4%,願意以美國為主要選擇的比例為4%,願意以俄羅斯為主要外交選擇的比例為31.6%;到了2012年11月,也即歐盟發動對烏克蘭的“東部夥伴計劃”的前夕,願意以歐盟為主要外交選擇的比例上升為40.8%,願意以美國為主要外交選擇的比例下降為1.2%,而願意以俄羅斯為主要外交選擇的比例依然高居35.5%。這說明經過十多年的滄桑變遷,除了對於美國的偏好有所減弱,對歐、對俄的民意偏好雖時有起伏之外,並沒有改變烏克蘭民意對於歐盟與俄羅斯態度的基本定勢。

  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若要單方面、大幅度、排他性地靠攏歐盟,即使在克里米亞事件之後,也不見得是一個非常穩定可靠的戰略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