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改革開放與中國資本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09:03:00  


 
  在市場角色的培養方面,中國也比很多發展中國家有效得多。毛澤東時代,經濟的唯一角色,在城市,是不同行政級別的國有企業,在農村,是集體(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實行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個體成為了農村經濟的主體。這個體制的產生,很快導致了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代之以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在經濟方面,廣大農村尤其在沿海地帶,在很短時間裡發展出大量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成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工業化的先驅,曾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城市改革開始之後,鄉鎮企業逐漸衰落,大部分鄉鎮企業改制,民營化之後成為民營企業。

政府扮演企業的角色

  在城市,政府並沒有首先引入國有企業的改革,而是在國有企業之外培養出一個非國有部門來。“個體戶”等形式的城市民營企業,開始產生並且得到很快的發展。同時,因為各級政府都擁有自己的企業,從198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扮演企業的角色,即學界所說的“企業型政府”(corporate government),政府直接從事企業活動。和西方一樣,中國經濟的增長來自競爭;但和西方不一樣,競爭並非來自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來自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儘管政府間的競爭是全國性的,但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經濟結構,選擇退出直接的經濟活動,讓企業成為市場的主角。

  1990年代之後的經濟改革,更是用行政力量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裡,有幾個方面至為關鍵。首先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國有企業改制。國企改革分成兩個部分,即“抓大”和“放小”。“抓大”就是組建大型的國有企業集團,學習早期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以加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放小”就是把大量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尤其是當時虧損的企業)民營化,也就是中國式的私有化。民營化大大推動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改變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版圖。

  其次,重組之後的國有企業本身也資本主義化,即運用資本來發展和管理國有企業,即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相當有效,國有企業很快從大面積虧損的局面,轉化成為最為盈利的企業。今天,大型國有企業在所有關鍵性的國民經濟領域,占據主導和壟斷的地位。國有企業也是中國政府實行“走出去”戰略的主要角色。

  再次,政府也進行了金融體制的改革,服務於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運營方式,這裡包括銀行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商業銀行的建設和中央銀行制度的確立。政府也通過組建國家發展銀行,來直接影響投資模式。這些金融改革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此外,在金融體制改革的基礎之上,中國也開始發展出類似西方的現代金融資本主義,即通過金融本身的運作來追求盈利。中國的金融資本主義儘管不如西方那樣發達,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也有了相當快的發展。不過,很顯然,這是一個危險的領域。近年來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及其對國家金融體系的衝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需要行政組織或者官僚體制的變化。如果說毛澤東的行政和官僚組織方法,更多的是為了通過政治動員而發展經濟和控制社會,改革開放之後的行政組織變化,更多的是為了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發展。從1980年代到現在,中國已經進行了很多次行政體制改革。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撤銷和廢除直接經營和管理經濟的官僚部門,政府從經濟領域回撤,把空間讓渡給市場和企業。1990年代末到現在的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在於建立一個規制型政府,就是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早期的體制改革是放權給企業,但由於忽視了對企業的監管,經濟運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食品藥物安全、環保、生產安全等等。儘管這個過程仍然進行,但總體上是全面向資本主義經濟方式接近,即政府從企業型政府向規制型政府轉型,實現法治經濟。行政層級的改革也有類似的效用。1980年代開始實行市管縣制度,強化城市的作用。之後,行署改為地級市,設立計劃單列市,這些都是為了推進經濟的發展,至少最初的想法是這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