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歷史探究: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

http://www.CRNTT.com   2014-12-28 09:20:38  


本文作者沈志華,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戰後蘇聯對外政策與中國內戰的關係,是冷戰國際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學者起步較早,1992年出版的牛軍和楊奎鬆的兩部重要專著,都較多涉及到這個問題,其史料特點是使用了大量當時難得一見的中共中央文電。接著,挪威學者文安立出版了英文專著,更集中地討論了美蘇冷戰與中國內戰起源的關係。此後,各國學者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問世。本文參與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其一,出現了新的檔案文獻。2000年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編輯出版了《二十世紀俄中關係:文獻與資料》的第4卷第2册,收集的是1945年的檔案;2005年又出版了第5卷的兩册,收集的是1946年至1950年初的檔案。這三本檔案集公布的1945-1950年中蘇關係檔案資料共815件,此外還有作為附錄的幾十個文件。就中國檔案而言,最有價值的是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彭真年譜》,其中使用了大量以前未曾披露的中共中央與東北局、重慶代表團之間的往來文電。這些有關中國內戰時期的檔案文獻十分重要,對於這段中國歷史,特別是蘇聯與中國內戰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應該說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最後的結論如何,研究者都有必要依據這些新的檔案文獻,對過去討論的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其二,需要觀察問題的新視角。以往的研究多是把中國歷史作為主線,重點在於論述中共對革命和內戰的考慮及其戰略、策略的變化,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即作為國際背景的蘇聯對外政策及冷戰格局的變化。中國的革命和內戰不是孤立的。戰後初期,中共的戰略和策略受制於蘇聯的外交方針和美蘇關係的現狀;內戰後期,中國革命的發展和國內局勢的變化則反過來引起了蘇聯對華政策的轉變,進而影響到整個冷戰格局的改變。這些現象說明,蘇聯的戰後對外政策及冷戰戰略和策略與中國的革命和內戰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研究者需要考慮:在冷戰緣起的過程中,蘇聯對外戰略的構想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了其對中國內戰的方針;把中國內戰的起源和結果作為一個案例,如何解讀蘇聯對冷戰的戰略構想及其變化。

  本文主要考察戰後初期蘇聯對外政策與中國內戰起源之間的複雜關係。

 一、斯大林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

  中國是一個與蘇聯接壤卻無法納入其勢力範圍的大國。在戰爭期間(特別是1941年以後),盟國對中國的支持和援助主要來自美國,也是羅斯福在開羅給蔣介石戴上了一頂“四強首腦”之一的桂冠,因此,戰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是可以想見的。但是,中國又是蘇聯最大的鄰國,兩國邊境線長達數千公里,因而構成對蘇聯東部安全的潛在威脅。為了建立東方安全帶,斯大林以參加對日戰爭為誘餌,說服美國與其共同迫使中國簽署了一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從而達到了把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以及在中國東北地區享有獨占權益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個戰略構想,戰後初期蘇聯對華方針的重要內容,同其他共產黨活躍的歐洲國家一樣,也是推行“聯合政府”政策。

  1945年6月,第11-12期《布爾什維克》雜誌發表的一篇評論員文章稱:戰後中國必須有一個“由戰時所有民主黨派、團體和組織所加強的國家民主陣線;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成為一支強大的、獨立的和民主的力量”。這個公開發表的言論實際上反映了斯大林多次與美國人談話時表達的立場,也就是他在戰後提倡的“聯合政府”政策。在4-5月間兩次與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談話中,斯大林稱蔣介石是“無私的”,是“愛國者”,但應在政治上對中共讓步,以求得軍令的統一。斯大林還表示,不能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是真正的共產黨人,蘇聯從來沒有,今後也不會幫助中國共產黨人。同美國一樣,莫斯科也希望看到一個在蔣介石統治下的民主和統一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