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私有化”不是國企改革的唯一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2-03-21 09:00:24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走一些“私有化”的道路,但絕不能完全“私有化”。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訊/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張維迎表示,國有企業已成為未來中國成長的最主要障礙之一。他認為,未來幾年,中國在經濟領域上要做的三件事情之一就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他表示,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市場轉讓股份到非國有部門和個人,也可以通過像英國那樣半轉讓、半贈送的辦法分給普通的老百姓。

  每日經濟新聞刊登時評人譚浩俊文章表示,以轉讓或贈送的方式,把國有企業掌握的財富分給非國有部門和居民,增強非國有部門的地位,增加居民的收入,可謂是一舉多“得”。但是,“私有化”並不是國企改革的唯一出路。特別在政治體制改革還嚴重滯後的情況下,讓國有企業完全“私有化”,不僅達不到搞活經濟、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反而會使經濟陷入混亂、社會陷入動蕩,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恐將動搖。

  國有企業為社會所詬病,根本原因並不在企業本身,而在於目前的體制不利於國有企業以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參與到市場的競爭中去,參與到社會分工中去。在體制沒有實質性改革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國有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單兵突擊,就算完全“私有化”,也只是一種形式。比如目前一些領域,如民用航空、石油等,雖然從表面看也對民間資本開放,實現了一些企業的“私有化”,但由於政策、制度、環境等仍是 “國有統管”、“國家統管”,“私有化”了的國有企業,走的仍然是“國有化”之路,甚至反而使國家財富變成了極少數人的“福利”。

  文章認為,對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來說,公眾所痛恨的並不是其身份、名稱,而是其地位、定位,特別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始終淩駕於其他市場經濟主體之上的特殊地位。相反,如果國有企業也能像其他市場經濟主體一樣,以普通企業的身份參與競爭、參與社會資源分配,公眾就不會對國有企業有特別的看法和想法。

  而從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情況看,儘管多數國有企業已經通過改革改制,變成了民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但是,由於整個宏觀環境並沒有達到完全市場化、規則化的程度。因此,改制後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多數企業與改制前沒有多大區別,甚至情況更糟。

  也正因為如此,要想讓國有企業不再成為中國成長的 “障礙”,切不可只把眼睛盯在企業的身份和性質上,認為“私有化”就可以解決困擾國有企業的一切問題,就能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事實上,即便要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也要先進行大力度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讓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有利於國有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主體,有利於“私有化”後的國有企業不繼續背著國有企業的枷鎖。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