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矚望中國經濟改革新一輪整體設計

http://www.CRNTT.com   2012-03-24 08:37:31  


 
  整體設計時間窗口已來臨

  文章分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1993年前後關於改革的頂層設計與隨後的制度執行,在歷時18年之後已經到了大規模升級的時間窗口。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一個整體性框架設計,也是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一座重要的裡程碑。如今,將近20年過去了,上一輪大規模的改革設計亟待全面升級。

  今日中國經濟發展與戰略轉型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既是原有增量改革負效應的陸續表達,也是上一輪改革整體設計使命完成之後,新一輪設計缺位的階段性反應,更是改革進攻堅過程中遭遇阻力之後的具體體現。而回顧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只要政府能夠正視經濟領域的突出矛盾,並能集中海內外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有關人士智慧,在鏡鑒與探索中找到並形成指導一段時期中國經濟改革的制度設計與執行方案,則中國民間潛藏的增長動力就會被大大釋放出來。無論是1985年的“巴山輪會議”還是1994年前的“京倫會議”,其在凝聚海內外智慧、求解中國經濟下一步改革方案乃至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而當全國最保守的那部分人都能夠突破所有制和意識形態羈絆、接受市場經濟是中國可以富並且能夠富的唯一路徑之後,中國取得連續多年9%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根本不算什麼奇跡了。

  整體設計需凝聚各界智慧

  文章稱,相較於20年前的智慧,今天的決策層以及中國經濟學家們應該有足夠的存量智識和前瞻性的視野,來重新思考並設計中國經濟改革的下一步整體方案。

  其實,今日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本身就為富有責任感的中國經濟學家們提供了極好的研究樣本。中國經濟學家們能否積極擴大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的行為空間並取得廣受國際認可的研究成果,某種程度上就取決於他們能否在掌握和借鑒前沿經濟學知識和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層改革整體設計,提出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中國經濟改革整體框架。

  決策層一方面應該集中海內外真正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人與有關市場人士的智慧,通過周密論證,拿出一套關於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整體性框架來;並結合業已進行的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尤其是低碳排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硬約束,制定中國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裡的主導產業發展導向;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加強政策的執行力,防止一項好的改革措施在執行中變調甚至幹脆不執行的現象屢屢重演。尤其是要加大對地方政府投資衝動的約束,切實改變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解除各級各地官員的“GDP情結”。

  進一步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步伐。即在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同時,通過相關制度設計,實現政府轉型,使得市場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確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財稅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以及農村改革相結合,使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銀行業改革以及證券市場基礎制度改革相結合,以建立公平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使經濟主體保持活力的微觀機制。進一步,政府在釋放權力、加快市場與法治建設的同時,應通過適當的轉移支付,實現財富積累由政府向民間尤其是廣大百姓的有序轉移,真正做到藏富於民,並輔之以高質量的教育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最後,應該切實提高投資質量和資本積累的有效性,將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到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以給資本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和創造新的需求。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