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企改革 不進則退

http://www.CRNTT.com   2012-03-10 08:58:07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針對去年國企充實社保等僅完成預算目標1%的質疑,及用國企利潤發放消費券的建議,國資委近日回應,現階段央企主要任務是提高國際競爭力,且央企利潤總額並非紅利上繳基數。

  當前國企的增長業績是不容忽視的,如2011年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2556.8億元,應交稅費29934億元。但恰是國企由虧損大戶變為白天鵝般盈利大腕,及國企之於社會總福利和經濟的影響,使國企改革再度被聚焦。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社論指出,以國企主要任務是提高競爭力等,回應國企微薄的分紅,有混淆視聽之嫌。鏡鑒國企虧損經歷,並考量當前經濟社會資源的可承載能力,警示依靠鋪設新攤子的投資已難以為繼,且搞大規模投資不會提高國企競爭力。同時,用國企交稅而回避國企向居民的分紅訴求,則是缺乏常識的概念混淆,且這如同上市公司拒絕股東的資本利得訴求一樣荒唐。畢竟,稅費是國企作為納稅主體應盡的法律義務,而向居民分紅是其向股東應盡之責任。

  目前有觀點認為,經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國企,完全可同其他企業在市場形成並行不悖的良性競爭,國企擴張不是“國進民退”而是國資“有進有退”。而近年來央企大力投資地方經濟,如2011年央企投資地方規模躥升至11.38萬億,以及國企基於縱向一體化進入下游市場,如中儲糧布局糧食加工,資源壟斷性國企進入下游競爭性產業等。

  文章認為,當前國企依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其一,國企在產權和經營上多層委托代理鏈條引發的內部人控制,激勵不相容和預算軟約束等,早已在國企充實社保和幾乎未向股東分紅等得以佐證。其二,國企內銜有宏觀調控載體和市場逐利等雙重功能,使市場難以把國企與私企作為對等市場主體看待。其三,儘管國企近年來業績斐然,但支撐國企業績增長的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效率之提升,而是源自高度壟斷下的壟斷租金和粗放式投資。

  以壟斷租金為例,近年來油荒和淡季電荒的常態化、銀行等名目繁多的非規範性收費等,反映壟斷對國企經營效率的傷害,以及壟斷加大社會福利淨損益。隨著中國能源等要素資源對外依存度趨高,要素資源的壟斷和國企內生的激勵不相容性等,會意味著要素的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將成為常態,從而增加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同時,國企增長井噴期集中在2008年經濟刺激計劃出台後,即經濟刺激計劃在加劇GDP增長過度倚重投資,並壓縮最終消費,使國企主要分享了投資推動下的經濟增長收益,而主要從事消費經濟的私人部門則這一階段出現了集體萎靡,從而導致了國企有進有退下的“國進民退”現象。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